(共22张PPT)
第八课 百家争鸣
历史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主张“无为而治”。
学说记录:
《道德经》
一、老子
1 人物简介: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2、思想核心
核心思想是 “仁”
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政治思想
主张“以德治国”;
爱惜民力,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教育对象
“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理念
老老实实、谦虚好学;——学习态度
温故知新;——学习方法
文
化
成
就
整理古籍
编定《诗经》、 《尚书》、 《礼记》、《周易》、 《春秋 》
言
论
记
录
《论语》
6 孔子思想的历史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5 文化成就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百家争鸣”
含义:
人物 学派 时期 代表作 主要思想
孟子 儒家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墨子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庄子 道家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
韩非子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 冲击。社会发展了
2、各国竞相改革,拥有文化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推动思想发展。要人才
3、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传播提供了阵地。有人才
4、各学派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各国竞相改革
(商鞅变法)
宽松的学术氛围 不同派别提出各自的见解
引起
社会变革
政治
经济
商业繁荣
城镇兴盛
文化
私学兴盛
百家争鸣出现
“我觉得对别人就像对自己一样,要尽量地帮助别人,而且不能进行不义的掠夺战争。”
我叫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我主张兼爱、非攻
自我介绍:
他是……?
“作为统治者,应该施政于民,民贵君轻啊!”
孟子,儒家学派,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治理国家就像养鱼,经常到鱼缸去翻滚,鱼很快就死了。让鱼儿自由生长。
这反映了什么样的观点?
无为而治
道家——庄子
发展了老子的
道家思想。
请问这人是?
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人,
主张实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
“哼,用‘爱’是不行的,我觉得就应该用严酷的刑罚来治理国家。”
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2、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1)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思想为后世统治者加强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用整个封建时代。成为中国人思想文化的风格。
课堂检测
1.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
2.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墨子——“兼爱”“非攻” B.孟子——“仁政”
C.荀子——“礼治” D.韩非——“无为而治”
D
3.[2017·南宁市八中段考]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兼爱”“非攻”
D
4.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各个学派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主张
B.一些知识分子不安于现状,力争改变
C.各个学派的思想家都希望自己名垂青史
D.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D
5.[2017·柳州市期末考试]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其依据是当时出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B.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C.诸侯争霸的局面 D.商业繁荣的局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