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1 09: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2)了解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学习目标】
1.梳理西欧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形成的史实。
2.探究《至尊法案》、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等事件对西欧民族意识形成的影响。
3.了解《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维也纳体系等历史概念,分析国际法与近代外交之间的关系。
4.了解国际法的发展概况,辩证认识现代国际法的作用。
概念解析
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其成员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
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封建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1)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封建割据。
(2)王权和基督教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
思考: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温故知新:中世纪的二元制结构
中古西欧,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也存在合作与利用。......形成了政教分离的二元体制。
由“专制王权国家”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1、背景
(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材料1:1455年至1485年,英国金雀花王朝的两个分支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之间发生内战,在这场战争中,两大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如恩格斯所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
1.内战削弱贵族势力,客观上有利于加
强王权(政治上)
材料2: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李堃)
2.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
(经济上)
英法百年战争:
英法两国于公元1337——1453年间断断续续进行的长达百余年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索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根源则是英法领土纷争,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
百年战争沉重打击了英法两国的封建割据势力,为实现国家统一铺平了道路。百年战争后,法国基本完成了国土统一。
玫瑰战争:
1455—1485年,英国内部的王位继承战争。英国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两个王室家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长达30年的自相残杀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为统一铺平了道路。1485,兰开斯特家族取得胜利,并与约克家族联姻,建立都铎王朝。
百年战争期间,农家姑娘贞德揭竿而起,宣布上帝召唤她来拯救法国,她的号召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尽管贞德后来不幸牺牲,但当时法国民众对她夹杂着迷信的崇拜,被历史学家视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第一次明确体现,贞德从此成为法国的民族英雄。此后,英国人被驱逐出法国,法国人开始树立起“法国人的法国”的观念。
百年战争不仅激发了英国民众反对法国国王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一体性,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从而缔造了英吉利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以激励民族国家的形成。
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觉醒
(2)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材料三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
——马丁·路德
材料四 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首先认同自己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域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淡薄,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
……从15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
材料五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反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
1、"因信称义"。
2、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简化宗教仪式。
4、王权高于教权。
5、建立本民族教会。
教会权威大大下降,基督教世界分裂,世俗王权乘势而起。(宗教上)
2.表现
(1)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亨利八世(英,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
至尊法案是1534 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的有关宗教改革的法令。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改革后的英国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称英国国教会,亦称安立甘教会。国王既是世俗领袖,亦是宗教领袖。
1559 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重申这一法案。
路易十四(法,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2)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朕即国家
路易十四,自号太阳王。秉政前就决心凭借君权神授观念强化绝对君主制。“太阳王”自诩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在给他的孙子的训词中说:“不要让别人来治国,你要自己做主,永远不要有亲信,也不要首相;可以倾听、咨询御前会议的意见,但要自己做决定上帝让你当国王,他会给你必要的智慧”。路易十四亲政后,立即宣布僧侣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各大臣非经国王同意不得发布任何政令。1664年,国王委派官员到各省整治地方官吏,训诚他们效命中央政府。翌年,路易十四取消各地的终审法庭,并宣布巴黎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再就国王的敕令进行讨论和表决,必须先行登记。
(3)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闹翻,在议会的支持下,他宣布脱离教皇管辖。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民族教会——英国国教。至此,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王权与教权合一,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
严厉镇压反叛贵族;建造凡尔赛宫,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整顿军备,扩充兵源,把各省军队的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推行重商主义。
法王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朕即国家 自号太阳王。
3、特点
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腓特烈三世(1439-1493)(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卡林提亚和卡尼奥拉公爵欧内斯特之子,阿尔伯特二世的堂弟)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帝,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西班牙
腓特烈三世(1439-1493)(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卡林提亚和卡尼奥拉公爵欧内斯特之子,阿尔伯特二世的堂弟)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帝,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民族国家建立
1.背景:
材料一 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建立,封建割据势力被逐渐削弱。法语作为民族语言被推广。从13世纪开始,对法语的赞美之词便不绝于书,例如: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最为甜美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雅致、最高贵的语言等等。到了15世纪中叶,法语逐渐从北方到南部被广为使用。
(1)统一市场的形成;
13世纪
16世纪
英语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2)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发展
材料2: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00多年,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最终击退英国,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
材料3:“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材料4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3)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增强
(4)王权的扩张与政治统一的加强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民族国家建立
1.背景:
(1)统一市场的形成
(2)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发展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民族国家建立
2.标志:
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在法国,每年国庆节的阅兵式是庆典活动的重头戏。
(1)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2)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
体制。
英格兰
威尔士
爱尔兰
苏格兰
英国民族组成
民族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有争议。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先有民族国家,还是先有民族?”民族主义者认为民族首先形成。民族主义是民族要求其合法主权而形成的,而民族国家则符合了这个要求。大多数理论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19世纪的欧洲现象,它是大众文学和早期的大众媒体的结果。但是历史学家也注意到较早出现的比较统一的、拥有一个共识特征的国家,比如英国、葡萄牙和荷兰。而欧洲民族国家的成型,大多认为始自1648年欧洲各国达成《威斯特伐里亚公约》。
3、特征
外交的概念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与他国或者多国的交往活动。外交自古有之,近现代外交一般认为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统。——牛津法律大辞典
思考:从概念来看,国际
法具有哪些特征?
适用主体是国家。
它是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
具有一定约束力。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国际法中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贯穿于国际法各个领域、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属于强行法的范畴,而并非可以任意选用或者废弃的原则。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民族自决原则等。
(一)国际法的形成
1、背景
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国际法应运而生。
——摘编自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劳秀斯
(1583—1645)
(1)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一系列有关国际法的设想。
(2)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书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为基础。
(3)《战争与和平法》是人类社会第一部系统地论述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规则的著作,它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政法大学·马呈元)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的形成
1.背景:
(1)欧洲众多主权国家的建立,主权意识的加强;
材料 1500年以后,世界历史进入近代。由于许多欧洲国家脱离了教皇控制,争得了独立,形成了近代主权国家之间的新的国际关系。近代国际法随着新的国际关系的产生而在欧洲产生。罗马法对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也同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的国际法制度当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罗马法的痕迹。
(2)国家众多,常年征战,频繁缔约;
(3)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4)地理大发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5)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英法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英语:Hundred Years‘ War),是1337年至1453年期间,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兰西统治权的战争。百年战争持续了116年,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英语:The 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这场战争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40%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德意志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
1.开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意志国家体制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领土划分
宗教问题
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患、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但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国际法初步形成。
这段材料说明什么?
第一次以条约形式确定了国家主权与主权平等(平等和主权)原则
2、过程
作用: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的形式便成为惯例。它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缔约囯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结束。
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 、发展: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建立: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保守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我们称之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建立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 、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
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 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即维也纳会议)
评价:
积极: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另外,各国之间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弊端: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建立起来。第一等级是大使和教皇使节或教廷大使,他们被认为具有“代表”的特性;特使、常驻公使和代办分别构成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级。另外,还明确规定,在国际关系中,主权者或国家自封的头衔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外交制度的建立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结合教材概括总结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后
一战后
1945年6月
二战后
苏联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
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国联,1928年签订
非战公约
《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进一步发展,领域大大扩大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破坏
新的阶段
战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国际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 ,解散于1946年4月。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处于高峰时期,曾拥有58个成员国。
评价: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又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材料一: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
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
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
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
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非战公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认识
作用:有利于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各国交往,处理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存在的问题:国联被英法控制,没有美国,苏联很晚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
对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新组织: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成立。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确定了 “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国际法院也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新领域:
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海牙国际法庭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新准则:
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二战破坏
战后发展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院
各类国际组织
国际法领域扩大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评价: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但是仍有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的意义
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
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二战后国际法是如何发展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完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2010年联合国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会场
材料一: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  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是如何发展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材料三:1982年4月3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以130票赞成、4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被誉为当今世界“海洋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美国是四个反对国之一。《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迄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67个缔约方(含欧盟),而美国仍未加入。材料四: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6月1日在白宫表示,《巴黎协定》让美国处于不利位置,而让其他国家受益。美国将重新开启谈判,寻求达成一份对美国公平的协议。“即日起,美国将停止落实不具有约束力的《巴黎协定》。 ——人民网
二战后国际法是如何发展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积极方面:二战后国际法数量不断增多,领域大大扩大,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足之处:国际法的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影响国际法的主要因素
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国际法从冷战时期的共存走向冷战后的合作,国际合作日益成为主流。
国际组织增多
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职能日益膨胀。
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国际法的丰富过程,加速了国际法的体系化的形成。
新国际经济秩序建立的需求
海洋资源的开采、外层空间的利用、国际环境的保护、核武器的扩散、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等成为人类共同的命题。
积极意义: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局限性:
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肆意践踏国际法,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特朗普上台后,鼓吹和奉行美国第一、美国优先—事事处处必须让美国利益最大化,否则“退群”。比如,特朗普认为,加入巴黎协定美国吃亏了,所以必须要退出;特朗普认为伊朗没有全面履行伊核协议,哪怕最权威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表态,伊朗全面履行了伊核协议,但特朗普就要一意孤行,认为美国在伊核协议中没有得到最大利益,所以要“退群”。
特朗普“退群”
探究:根据教材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特朗
普“退群”,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国际法?
时空坐标: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