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13题)
1.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 5 个区,Zn 元素属于 d 区
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C.P、S、Cl 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大或增强
D.某同学给出的 Fe 原子的 3d 能级电子排布图为,此排布图违反了洪特规则
2.下面有关“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只有在电子层、原子轨道、原子轨道伸展方向都确定时,才能准确表示电子运动状态
B.各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种数按p、d、f的顺序分别为3、5、7
C.同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任何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都是不相同的
D.基态原子变为激发态原子会吸收能量,得到吸收光谱
3.下列与事实对应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Cl的非金属性强于I:
B.C和O形成的过程:
C.0.1mol/L溶液的pH为3:
D.用石墨电极电解溶液:
4.下列各组元素的基态原子,一定属于同族元素且性质相似的是
A.核外电子排布为与的元素
B.M层上有两个电子与N层上有两个电子的元素
C.2p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与3p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
D.L层的p轨道上有一个空轨道和M层的p轨道上有一个空轨道的元素
5.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e>f>g>h
B.g、h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g
C.y、z、d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大小顺序不一致
D.e、f两种元素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不能发生反应
6.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从Na到Cl,金属性逐渐增强
D.原子序数从3依次增加到9,原子半径逐渐减少
7.已知1~18号元素中某四种元素的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B.离子的氧化性: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简单离子半径:W3+8.应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推断,其中正确的是
①碱金属单质的熔点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降低
②砹是第ⅦA族元素,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HCl
③硒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硫酸弱
④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水溶液均为酸性
⑤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其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 D.②④⑤
9.前四周期元素X、Y、Z、W、Q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Y、Z同周期,Z、W同主族;X、Y、Z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三种元素,X、Y、Z、W、Q五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为60。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原子半径XB.电负性QC.这些元素组成的三元化合物都可溶于水
D.它们基态原子最外层上都有未成对电子
10.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原子半径/nm 0.074 0.16 0.152 0.11 0.099 0.186 0.075 0.143
最外层电子数 6 2 3
常见化合价 +1 -3 +5 -3 +5
焰色反应 黄色
单质的颜色 黄绿色
结合表中的有关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⑥②⑧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B.元素的非金属性:⑤<④
C.元素①⑥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为离子化合物
D.元素⑥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不可能发生反应
11.一种工业洗涤剂中间体的结构如图,其中X、Y、Z、Q、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分属三个短周期。Y、Q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负性大小:Q>Z>Y>X
B.简单离子半径:Q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Y>Z>Q
D.阴离子中各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12.现有三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①1s22s22p63s23p4;②1s22s22p63s23p3;③1s22s22p3。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③>②>①
B.原子半径:③>②>①
C.电负性:③>②>①
D.最高正化合价:③=②>①
13.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K+ 1s22s22p63s23p6 B.As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
C.N3- 1s22s22p6 D.Cr 1s22s22p63s23p63d44s2
二、非选择题(共8题)
14.(1)中,电负性最高的元素是______。
(2)C、H、O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
(3)光催化还原制备反应中,带状纳米是该反应的良好催化剂。Zn、Ge、O电负性由大至小的顺序是______。
(4)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元素,和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C、D为同周期元素,C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其中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15.(1)Li及其周期表中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如表所示。,原因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Li 520 Be 900 B 801
Na 496 Mg 738 Al 578
(2)黄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之一,主要由Zn和Cu组成。第一电离能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原因是______。
(3)元素Mn与O中,第一电离能较大的是______。
(4)根据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Ga______As,第一电离能Ga______As。(填“大于”或“小于”)
(5)第一电离能介于B、N之间的第二周期元素有______种。
16.氧化钙常在工业上用作燃煤固硫剂,回答下列问题:
(1)钙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符号为__,该电子层的能级符号为__。
(2)Ca2+中能量最高的电子所在能级的符号为__。
(3)O2-中s能级的电子数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p能级的电子数。
17.A、B、C、D、E、F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基态原子有3个不同的能级,各能级中电子数相等;B的基态原子2p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与A原子相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D在B的下一周期,其电负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E的基态原子在前四周期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F与B属于同族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为___________,基态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
(2)基态C原子的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的轨道形状是___________,基态F原子含有___________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
(3)F与B的简单氢化物中,B的氢化物沸点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已知ABD2分子中各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ABD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ABD2溶于水后与水剧烈反应,其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AB离子,ABD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AB离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写出一种与AB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___________ (已知化学通式相同且价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或离子互为等电子体)。
18.现有七种元素,其中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F、G为第4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根据下列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元素 相关信息
A 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也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B 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
C 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分别是I1=738 kJ·mol-1; I2=1 451 kJ·mol-1;I3=7 733 kJ·mol-1;I4=10 540 kJ·mol-1
D 原子核外所有p轨道全满或半满
E 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差为4
F 是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
G 在周期表的第七列
(1)B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______个伸展方向,原子轨道呈________形。
(2)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C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该同学所画的轨道表示式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
(3)G位于______族__________区,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
(4)检验F元素的方法是________,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
(5)写出E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DA3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
19.某同学设计实验以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实验I:根据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探究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利用下图装置一次性完成Cl、C、Si三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
(1)实验中选用的物质名称为: A_______。
(2)C处刚出现现象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推知,可得出碳、硅、氯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是_________。
实验II:已知常温下高锰酸钾与浓盐酸混合可产生氯气和Mn2+,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B、C三处分别是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湿润红纸。
(4)写出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5)B处的实验现象为_____。
(6)根据A、B两处的实验现象能否推出非金属性Cl>Br>I,______ (填“能”或“否”, 原因是_______。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影响锌和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下表是其实验设计的有关数据:
实验 序号 锌的质量/g 锌的状态 c(H2SO4) /mol·L-1 V(H2SO4) /mL 反应前溶 液的温度/℃ 添加剂
1 0.65 粒状 0.5 50 20 无
2 0.65 粉末 0.5 50 20 无
3 0.65 粒状 0.5 50 20 2滴CuSO4溶液
4 0.65 粉末 0.8 50 20 无
5 0.65 粉末 0.8 50 35 2滴CuSO4溶液
(1)在此5组实验中,判断锌和稀硫酸反应速率大小,最简单的方法可通过定量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判断,其速率最快的实验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对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1和2表明,________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实验1和3表明,________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3)进行实验2时,小组同学根据实验过程绘制的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V与时间 t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①在OA、AB、BC三段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4 min内以硫酸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假设溶液的体积不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如图2装置验证非金属性:C>Si,B中加Na2CO3,C中加Na2SiO3溶液,A中应该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某化学小组设计如图装置完成一组实验:
(1)甲同学设计实验Ⅰ:查阅资料知,硅酸钠(Na2SiO3)溶液与较硅酸(H2SiO3)强的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H2SiO3)。A中装硝酸,B中装石灰石,C中装硅酸钠溶液。
①该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乙同学分析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认为该方案存在不足,请你分析乙同学的理由___________,提出修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同学设计方案Ⅲ:A中装硝酸,B中装石灰石,C中装漂白粉溶液,现象是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他得出酸性:HNO3>H2CO3>HClO。由此得出结论:元素非金属性:N>C>Cl。你认为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A 4.D 5.C 6.C 7.D 8.B 9.D 10.C 11.A 12.A 13.D
14.O HGe>Zn O 或
15.Na与Li同族,Na电子层数多,原子半径大,易失电子Li、Be、B同周期,核电荷数依次增加 Be为全充满稳定结构,第一电离能最大。与Li相比,B核电荷数大,原子半径小,较难失去电子,第一电离能较大 大于 Zn核外电子排布为全充满稳定结构,较难失电子 O 大于 小于 3
16.N 4s、4p、4d、4f 3p 小于
17.碳 3d54s1 纺锤形形或哑铃形 34 B的氢化物分子间形成了氢键 平面三角形 SO3
18.3 哑铃 泡利原理 ⅦB d 3d54s2 焰色反应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变成激发态电子,电子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Cl2+H20==H++Cl-+HClO
19.高氯酸 +CO2+H2O=H2SiO3↓+ Cl> C> Si 2+16H++10C1-=2Mn2++5Cl2↑+8H2O 试纸变蓝 否 因Cl2也能将B处的KI氧化
20.锌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 5 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 (是否形成)原电池 AB 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0.06 mol·L-1·min-1 稀硫酸 CO2+Na2SiO3+H2O=H2SiO3↓+Na2CO3 防止倒吸
21.探究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B中产生大量气泡;C中出现浑浊或白色沉淀 酸性:HNO3>H2CO3>H2SiO3 硝酸易挥发,B中硝酸挥发到C中与硅酸钠反应,干扰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水溶液反应 在B、C之间增加一个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 不正确 因为次氯酸中氯显+1价,不是氯的最高化合价(+7),氯最高化合价的含氧酸为高氯酸(HCl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