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11 21: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
1.已知: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上述热化学方程式可知
B.上述四个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均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
D.
2.下列有关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铜丝代替玻璃搅拌器,测得的偏大
B.强酸的稀溶液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的均为
C.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实验中,混合溶液的温度不再变化时,该温度为终止温度
D.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出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反成反应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可能是用测量过稀盐酸温度的温度计直接测量稀NaOH溶液的温度
3.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的焓变
B.催化剂能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C.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活化能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4.1,2-丙二醇单分子解离反应相对能量如图所示。解离路径包括碳碳键断裂解离和脱水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断裂a处碳碳键比b处碳碳键所需能量低
B.1,2-丙二醇单分子解离脱水过程均为吸热反应
C.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路径的速率比、路径快
D.产物丙酮比丙烯醇[和]更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热能。据此,试判断在100kPa的压强下,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不属于化学变化 B.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C.1mol石墨比1mol金刚石的总能量高 D.石墨和金刚石是碳元素的同位素
6.1molH2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kJ热量,下列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H2(g)+O2(g)═2H2O(l)△H=﹣142.9 kJ mol﹣1
B.2H2(g)+O2(g)═2H2O(l)△H=+571.6 kJ mol﹣1
C.2H2+O2═2H2O△H=﹣571.6 kJ mol﹣1
D.2H2(g)+O2(g)═2H2O(l)△H=﹣571.6 kJ mol﹣1
7.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 kJ/mol,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中和热△H =2×(-57.3) kJ/mol
B.由C(石墨)→C (金刚石)△H=+1.9 kJ/mol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已知:500℃、30MPa下,N2(g)+3H2(g)=NH3(g) △H= -92.4 kJ/mol;将1.5 molH2和过量的N2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小于46.2 kJ
D.已知:甲烷的标准燃烧热△H1=- 890.3 kJ/mol,H2O(l)=H2O(g) △H2=+44 kJ/mol,则CH4(g)+2O2(g)=CO2(g)+2H2O(g) △H3 =-802.3 kJ/mol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s,白磷)=P(s,红磷)ΔH=-176 kJ· mol-1,由此推之白磷比红磷稳定
B.在“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实验中,改变酸的种类实验结果不变
C.已知2C(s)+O2(g)=2CO(g) ΔH1;2C(s)+2O2(g)=2CO2(g) ΔH2,则ΔH1>ΔH2
D.乙烯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4(g)+3O2(g)=2CO2(g)+2H2O(g) ΔH < 0,由此推之C2H4的能量高于CO2的能量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B.S在纯氧中燃烧是将全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物质所含化学键键能越大,其越稳定
D.化学反应的 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10.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ΔH2>ΔH1的是( )
A.2H2(g)+O2(g)=2H2O(g) ΔH1;2H2(g)+O2(g)=2H2O(l) ΔH2
B.S(s)+O2(g)=SO2(g) ΔH1; S(g)+O2(g)=SO2(g) ΔH2
C.C(s)+O2(g)=CO(g) ΔH1;C(s)+O2(g)=CO2(g) ΔH2
D.H2(g)+Cl2(g)=2HCl(g) ΔH1;H2(g)+Cl2(g)=HCl(g) ΔH2
11.碳燃烧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C(s)与0.5molO2(g)的总能量小于1molCO(g)的能量
B.CO2(g)=C(g)+O2(g)△H=+393.5kJ/mol
C.2C(s)+O2(g)=2CO(g)△H=-221.0kJ/mol
D.等量的碳燃烧C (s)→CO2 (g)过程比C (S)→CO(g)→CO2 (g)过程释放的能量多
12.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OH-(aq)=H2O(l) △H=-57.3 kJ/mol,向1 L 0.5 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的热量Q1、Q2、Q3的关系正确的是
A.Q1>Q3> Q2 B.Q313.已知:
①2C(s)+O2(g)=2CO(g) △H=-221.0 kJ/mol
②C(s)+H2O(g)=CO(g)+H2(g) △H=+131.3 kJ/mol
则反应2H2(g)+O2(g)=2H2O(g)的△H为
A.+262.6 kJ/mol B.-483.6 kJ/mol C.-131.3 kJ/mol D.-352.3 kJ/mol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5℃、101 kPa,1 mol CH4(g)和2 mol CH4(g)的燃烧热相等
B.1 mol浓硫酸与1 mol NaOH溶液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C.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同时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D.△H越大,说明反应热量变化越大
15.已知断裂1molH2(g)中的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裂1molO2(g)中的共价键需要吸收496kJ的能量,生成H2O(g)中的1molH-O键能放出463kJ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 H2O(l)转化为2molH、1molO时吸收926kJ的能量
B.H2O(g)=O2(g)+H2(g) ΔH=+242kJ·mol-1
C.O2(g)+2H2(g)=2 H2O(l) H=-484kJ·mol-1
D.2molH2(g)与1mol O2(g)具有的能量之和于2mH2O(g)具有的能量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6.(1)在一定条件下N2与H2反应生成NH3,已知断开1mol H—H键、1mol N—H键、1mol N≡N键分别吸收的能量是436kJ、391kJ、945.7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2H4(l)和H2O2(l)混合可作火箭推进剂,已知16g液态N2H4(l)和足量氧气反应生成N2(g)和H2O(l),放出310.6kJ的热量,反应的_________。已知:,则N2H4(l)和H2O2(l)反应生成N2(g)和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如何减少汽车尾气(CO、NOx等)的污染是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
(1)已知:N2(g)+O2(g)═2NO(g) △H1
N2(g)+3H2(g)2NH3(g) △H2
2H2(g)+O2(g)═2H2O(g) △H3
则4NO(g)+4NH3(g)+O2(g)═4N2(g)+6H2O(g)△H=____________(用含△H1、△H2、△H3的式子表达)
(2)汽车尾气中的CO、NOx都需要除去,有人设想按下列反应除去CO;2CO(g)=2C(s)+O2(g)
已知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因此该设想便不能实现。由此判断该反应的△H________0
目前,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以减少CO、NO的污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用活性炭还原法处理氮氧化物.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s)+2NO(g)N2(g)+CO2(g)△H>0
某研究小组向密闭容器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和NO,恒温(T1℃)条件下反应,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
C(s)+2NO(g)N2(g)+CO2(g)△H>0
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
浓度/mol L-1 时间/min NO N2 CO2
0 0.100 0 0
10 0.058 0.021 0.021
20 0.040 0.030 0.030
30 0.040 0.030 0.030
40 0.032 0.034 0.017
则,30min后,改变某一条件,平衡发生了移动,则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若升高温度,NO浓度将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8.(1)已知:P4(s)+6Cl2(g)4PCl3(g) ΔH=akJ·mol-1,P4(s)+10Cl2(g)4PCl5(g) ΔH=bkJ·mol-1;破坏PCl5中1mol P—Cl键所需能量为ckJ·mol-1,破坏PCl3中1molP—Cl键所需能量为1.2ckJ·mol-1。则破坏Cl2中1molCl—Cl键所需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合成氨时,合成塔中每生成1molNH3放出46kJ的热量。其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b值为________kJ。加入催化剂,a值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压缩容器体积,b值___。
(3)“嫦娥二号”卫星使用液态四氧化二氮和液态偏二甲肼(C2H8N2)作推进剂。N2O4与偏二甲肼燃烧产物只有CO2(g)、H2O(g)、N2(g),并放出大量热,已知10.0 g液态偏二甲肼与液态四氧化二氮完全燃烧可放出425 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mol葡萄糖晶体在氧气中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_______。
(2)32 g铜粉在足量氧气中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时放出热量:_____。
(3)标准状况下,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时放出热量:_______。
(4)一氧化碳气体还原赤铁矿得到1 mol单质铁时放出热量:_______。
(5)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20.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获取反应能量变化有多条途径。
(1)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碳与水蒸气反应     B .铝和氧化铁反应    C .CaCO3受热分解    D .锌与盐酸反应
(2)获取能量变化的途径
①通过化学键的键能计算。已知:
化学键种类 H-H O=O O-H
键能(kJ/ mol) 436 496 463.4
计算可得:2H2(g)+O2(g)=2H2O(g) △H=____。
②通过物质所含能量计算。已知反应中M+N=P+Q中M、N、P、Q所含能量依次可表示为EM、EN、EP、EQ,该反应△H=______。
③通过盖斯定律可计算。已知在25℃、101 kPa时:
I.2Na(s)+O2(g)=Na2O(s) △H=-412 kJ·mol-1
II.2Na(s)+O2(g)=Na2O2(s) △H=-511 kJ·mol-1
写出Na2O2与Na反应生成Na2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④利用实验装置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的过程中,若取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则还需加入________(填序号)。
A .1.0 g NaOH固体    B. 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   C .50 mL0.55 mol·L-1 NaOH溶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
1.B
解析:A.是放热反应,所以,则,A错误;
B.四个反应的均小于0,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均为放热反应,B正确;
C.根据盖斯定律,得 ,C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得到 ,D错误;
故选B。
2.A
解析:A.铜为热的良导体,容易导致热量散失,测得的的绝对值偏小,使测得的偏大,A项正确;
B.部分强酸的稀溶液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不仅生成,还生成沉淀,如一定量的稀硫酸与稀溶液反应生成时还有沉淀生成,与结合生成时放热,则该反应的,B项错误;
C.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时,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为终止温度,C项错误;
D.用测量过稀盐酸温度的温度计直接测量稀NaOH溶液的温度会导致部分酸碱提前反应,从而使测得的的绝对值偏小,D项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3.B
解析:A、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活化能,对反应的焓变无影响,故A错误;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途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故B正确;C、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E1>E2,即逆反应的活化能小于正反应的活化能,故C错误;D、根据图象,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能量,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变化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分析,主要是活化能概念的理解应用,掌握图象分析方法是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C,需要知道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4.B
解析:A.由图可知,断裂a处碳碳键所需能量为83.7kJ,断裂b处碳碳键所需能量为85.1kJ,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l,2-丙二醇单分子解离脱水生成丙酮为放热反应,故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路径比、路径吸收的能量低,活化能低,所以路径反应速率更快,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看出产物丙酮能量最低,丙酮比丙烯醇[和]更稳定,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5.B
解析:由于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热能,则说明金刚石含有的能量比石墨多,物质所含有的能量越多,物质的稳定性就越差。
A. 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结构不同的单质,所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金刚石含有的能量比石墨多,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B正确;
C.1mol石墨不如1mol金刚石的总能量高,C错误;
D.石墨和金刚石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单质,所以互为同素异形体,D错误。
答案选B。
6.D
解析:1molH2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kJ热量,则焓变为负,热化学方程式中需要注明的物质的状态,则B、C错误,1molH2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kJ热量,可知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H=﹣571.6 kJ mol﹣1,故选D。
7.A
解析:A.H2SO4和Ba(OH)2反应生成BaSO4和水,会产生沉淀热;所以其反应热要小于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 kJ/mol,故选A;
B.由C(石墨)→C (金刚石)△H=+1.9 kJ/mol可知,石墨所具有的能量比金刚石所具有的能量低,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不选;
C.N2(g)+3H2(g)=NH3(g)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所以将1.5 molH2和过量的N2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小于46.2 kJ,故C不选;
D.由盖斯定律可得△H3=△H1+2△H2=-890.3kJ/mol+88kJ/mol=-802.3 kJ/mol,故D不选。
答案选A
8.C
解析:A.P(s,白磷)=P(s,红磷)ΔH=-176 kJ·mol-1,反应放热,红磷具有的能量低,则红磷比白磷稳定,A说法错误;
B.在“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实验中,改变稀的强酸的种类实验结果不变,B说法错误;
C.已知2C(s)+O2(g)=2CO(g) ΔH1;2C(s)+2O2(g)=2CO2(g) ΔH2,相同量的碳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大于不完全燃烧,反应放热,焓变小于零,则ΔH1>ΔH2,C说法正确;
D.乙烯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4(g)+3O2(g)=2CO2(g)+2H2O(g) ΔH < 0,由此推之C2H4+3O2(g)的能量高于2CO2(g)+2H2O(g)的能量,D说法错误;
答案为C。
9.B
解析:A.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不可能相等,故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或者从化学反应实质角度解释:化学反应伴随着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断键吸热、成键放热,故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A正确;
B.S燃烧时产生光和热,故有一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B错误;
C.化学键键能越大,则化学键越稳定,不容易断裂,对应物质越稳定,C正确;
D.由盖斯定律知,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有关,与反应过程无关,D正确;
故答案选B。
10.D
解析:A.由于气态水到液态水能继续放热,故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热更多,但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放热多,△H反而小,所以△H1>△H2,A不符合题意;
B.由于E(S,g)>E(S,s),故气态S燃烧生成SO2放热更多,放热多,△H反而小,所以△H1>△H2,B不符合题意;
C.C完全燃烧生成CO2要比不完全燃烧生成CO放热更多,放热多,△H反而小,故△H1>△H2,C不符合题意;
D.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0.5 mol H2与0.5 mol Cl2反应放出的热量的两倍,放热多,△H反而小,故△H1<△H2,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11.C
解析:A.根据盖斯定律,由和,可得,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物,故A错误;
B.因,所以,故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可得,故,故C正确;
D.根据盖斯定律,反应只与始态和末态有关,与过程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2.D
解析:稀醋酸属于弱电解质,电离时吸热,与0.5mol NaOH恰好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8.65kJ,即;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与0.5mol NaOH恰好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28.65kJ,即;稀硝酸属于强酸稀溶液,与0.5mol NaOH恰好反应放出的热量等于28.65kJ,即,综上,,故选D。
13.B
解析: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2H2(g)+O2(g)=2H2O(g)可由反应①-2×②得到,则该反应的△H=△H1-2△H2=-221.0 kJ/mol-2×(+131.3 kJ/mol)=-483.6 kJ/mol
故选:B。
14.A
解析:A.条件一定,燃烧热为定值,与物质的量无关,故A正确;
B.浓硫酸在稀释时要放出热量,故1 mol浓硫酸与1 mol NaOH溶液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大于中和热,故B错误;
C.加入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但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故C错误;
D.如果是放热反应,△H越大,说明放出的热量越小;如果是吸热反应,△H越大,说明反应吸收的热量越多,故D错误。
答案选A。
15.B
解析:A.从键能数据可知,1mol H2O(g)转化为2molH、1molO时吸收926kJ的能量,1mol H2O(l)转化为1mol H2O(g)时还需要吸收一部分能量,则1mol H2O(l)转化为2molH、1molO时吸收的能量大于926kJ,故A说法错误;
B.根据键能数据可计算出ΔH =[46-(496+436)] kJ·mol-1=242kJ·mol-1,则H2O(g)=O2(g)+H2(g) ΔH=+242kJ·mol-1,故B说法正确;
C.根据键能数据计算出ΔH =[(496+436)-4]=-484kJ·mol-1, 但算出来是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而不是O2(g)+2H2(g)=2 H2O(l) 反应中的液态水,故C说法错误;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气态水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是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故D的说法错误;
本题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6.-621.2
解析:(1)在反应中,断裂3molH—H键、1mol N≡N键共吸收的能量为,生成2mol NH3时共形成6mol N—H键键,放出的能量为,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16g(即0.5mol)液态N2H4和足量氧气反应生成N2(g)和H2O(l),放出310.6kJ的热量,则1mol液态N2H4和足量氧气反应生成N2(g)和H2O(l),放出621.2kJ的热量;由热化学方程式①,②,根据盖斯定律得到N2H4(l)和H2O2(l)反应生成N2(g)和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621.2;。
【点睛】
化学反应能量变化是常考题型,主要考查焓变的计算、根据盖斯定律进行计算、根据质量计算焓变等。
17.(1)3△H3﹣2△H1﹣2△H2
(2)大于 2NO+2CON2+2CO2
(3)否;减少CO2浓度 ;减小
18.92 减小 不变 C2H8N2(l)+2N2O4(l)===2CO2(g)+4H2O(g)+3N2(g) ΔH=-2 550.0 kJ·mol-1
解析:(1)①P4(s)+6Cl2(g)═4PCl3(g)△H=a kJ mol-1,②P4(s)+10Cl2(g)═4PCl5(g)△H=b kJ mol-1;利用盖斯定律 得:Cl2(g)+PCl3(g)=PCl5(g)△H= kJ mol-1,焓变=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可得:E(Cl-Cl)+3×1.2c-5c= kJ mol-1,解得E(Cl-Cl)= kJ mol-1,故答案为;
(2)根据能量图可知b值为1mol氮气和3mol氢气完全反应生成2mol NH3放出的热量,又每生成1mol NH3,放出46kJ的热量,所以b=46×2=92;加入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则a减小,但活化能之差不变,则反应热b不变;压缩容器体积,平衡会发生移动,但反应热不变,即b值不变,故答案为92;减小;不变;
(3)10.0 g液态偏二甲肼与液态四氧化二氮完全燃烧可放出425 kJ热量,则1mol液态偏二甲肼与足量的液态四氧化二化氮完全反应生成N2(g)、CO2(g)、H2O(g)、放出的热量为×425 kJ =2250kJ,则热化学方程式为:C2H8N2(l)+2N2O4(l)=3N2(g)+2CO2(g)+4H2O(g) △H=-2250kJ/mol,故答案为C2H8N2(l)+2N2O4(l)=3N2(g)+2CO2(g)+4H2O(g) △H=-2250kJ/mol。
19.C6H12O6(s)+6O2(g)=6CO2(g)+6H2O(l) △H=-2804.0 kJ/mol Cu(s)+O2(g)=CuO(s) △H=-157.0 kJ/mol CO(g)+O2(g)=CO2(g) △H=-282.8 kJ/mol CO(g)+Fe2O3(s)=2Fe(s)+3CO2(g) △H=-29.4 kJ/mol H2SO4(aq)+NaOH(aq)=Na2SO4(aq)+H2O(l) △H=-57.3 kJ/mol
解析:(1) 1mol C6H12O6(s)与在O2(g)中完全氧化生成CO2(g)和H2O(l)放出2804.0 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 △H=-2804.0 kJ/mol,故答案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 △H=-2804.0 kJ/mol;
(2) 32 g铜粉的物质的量为,即0.5 molCu粉在足量氧气中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时放出78.5 kJ热量,则1 molCu粉在足量氧气中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时放出热量78.5 kJ×2=157.0 kJ,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2(g)=CuO(s)△H=-157.0 kJ/mol,故答案为:2Cu(s)+O2(g)=2CuO(s)△H=-157.0 kJ/mol;
(3) 标准状况下2.8 LC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即0.125 molCO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g)时放出35.35 kJ热量,则1 molCO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g)时放出热量,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O2(g)=CO2(g)△H=-282.8 kJ/mol,故答案为:CO(g)+O2(g)=CO2(g)△H=-282.8 kJ/mol;
(4) 一氧化碳气体还原赤铁矿得到1 mol单质铁时放出热量,则生成2 mol铁时放出的热量为,则热化学方程式为:CO(g)+Fe2O3(s)=2Fe(s)+3CO2(g) △H=-29.4 kJ/mol;
(5) 根据中和热的概念可知,热化学方程式为:H2SO4(aq)+NaOH(aq)=Na2SO4(aq)+H2O(l)△H=-57.3 kJ/mol;故答案为:H2SO4(aq)+NaOH(aq)=Na2SO4(aq)+H2O(l)△H=-57.3 kJ/mol。
20.BD 485.6kJ/mol EP + EQ (EM+ EN) Na2O2(s)+2Na(s)═2Na2O(s)△H= 313kJ mol 1 C
解析:(1) B、D均为放热反应,A、C为吸热反应,
故答案为:BD;
(2)①2H2(g)+O2(g)=2H2O(g)△H=(2×436+496 463.4×2×2)kJ/mol= 485.6kJ/mol;
②反应中M+N=P+Q中M、N、P、Q所含能量依次可表示为EM、EN、EP、EQ,该反应△H= EP + EQ (EM+ EN);
③由Ⅰ. 2Na(s)+O2(g)=Na2O(s) △H=-412 kJ·mol-1
Ⅱ. 2Na(s)+O2(g)=Na2O2(s) △H=-511 kJ·mol-1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I×2 II得到Na2O2(s)+2Na(s)═2Na2O(s)△H= 313kJ mol 1;
④测定中和热,需加稍过量的NaOH,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且固体溶解放热,只有C合理;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