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19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19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9 05:02:58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版 · 七年级上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自主学习课本P33-34,思考: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2、春秋时期晋国哪里去了?齐国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 家 分 晋

田氏代齐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后 中 间
一、战 国 七 雄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 国
魏国被削弱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时晋国虽然从一军、二军增加到五军、六军,但只有二万多人。齐国当齐桓公时,也仅三万人。
战国时秦国带甲百万,魏国带甲三十六万,赵国带甲数十万。
——《战国策》
秦军降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想一想: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据史料记载,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期,还剩170多个诸侯国,而到战国初年,已经只剩下十几个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而非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自学课本P35第一小节,找一找各国变法的原因
经济原因:
政治原因:
军事原因: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目的)
商鞅
立木为信
商鞅舌战旧贵族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分组讨论各项措施有何影响?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行政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参政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承认了土地私有,
(最重要的措施)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
商鞅将全国人口,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编定户籍,规定一家有罪,九家检举,否则十家连坐。并严格规定,犯法而不告发的要处以腰斩;告发者同斩敌者一样受赏。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国 富
兵强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从公元前352年起,秦军开始反击魏军,两年后,秦军渡过洛水,收复河西部分失地。
公元前332年,秦军歼灭魏军驻守河西主力数万人,魏军被迫把河西地区奉还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军渡过黄河,向东攻魏,彻底改变了秦魏关系。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国,从此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喜报连连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地主
农民
士兵
贵族



假设你是以下四个阶层其中之一,请结合变法内容谈一谈变法给你们带来的影响及你们对变法的态度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成功。商鞅虽死,但经过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合作探究
2、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不畏强权,公平无私的精神;
为了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创新的精神。。。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自主学习课本P36,完成以下填空题,并在书上画下来:
1、____________年,蜀郡郡守_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________上修建了都江堰。
2、都江堰由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渠首工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主体工程。
公元前256 李冰 岷江
渠首 灌溉网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认真观看都江堰修建过程及原理的视频,讲述其主要部分的功能。
综合来看,你认为都江堰是一座什么样的水利工程呢?
引水灌溉农田
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史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政局:
*经济:
*政治:
*社会性质:
课堂小结——社会变化?
由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统一步伐加快;
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水利工程的兴修;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实行变法;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
经济
军事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改革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内容:
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影响
僇(lù: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nú:妻子和儿女) ——《史记·商君列传》
  利禄官爵抟tuán(凭借)于兵,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商君书·赏刑》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商君书·画策》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
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统一货币、度量衡
3.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有两个人,张三出身平民,在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李四出身贵族,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未有寸功。按照商鞅变法有关法令,对张三李四二人的政策应该是 ( )
A.都得到赐爵或官职、土地和房宅 B.都不能得到任何赏赐
C.张三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李四却得不到
D.李四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张三却得不到
课堂小练笔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战国时期主持秦国变法的改革家的一句名言,此人是 ( )
A.白起 B.商鞅 C.苏秦 D.李冰
5.“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6.“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编制户口
7.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8.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