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教案
课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学习建议 学习要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 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等制造意境,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但是他们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历史的逻辑思维不强,看问题往往注重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2.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一)战国七雄1.战国初年, 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七雄: 、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 3.战役: 、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4.结果: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 的势力增强。 2.目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 。 3.时间: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1)政治: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 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 在岷江上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2.结构(1)构成:由渠首和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2)渠首①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② :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③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3)功能: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 、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4)影响:使 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合作学习 一、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七雄并列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讨论】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2.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留在历史上?3.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什么?秦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原因何在?下面我们学习商鞅变法。二、商鞅变法1.图片展示:商鞅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具体内容作用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严明法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军事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兵强) (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4.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活动】结合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产生的作用。【引导】①观看视频,展示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原理,尝试画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图,启发学生自由发言,争取最全面的答案。②补充讲解: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所以后人说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因此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③启发学生结合“今天的都江堰图片”,分组交流,“假如你是导游,请用简明的语言为参观者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与现状”。【讨论】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古代起到什么作用?请说一说,我国现在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作用?【总结】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古代所起作用: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片农田;我国现在的水利工程除了能防洪灌溉外,还能用来发电等。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1.本课的主题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学习,你能举出有哪些具体变革的事例吗?2.知识总结: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我们知道战国七雄的争霸;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知道著名的都江堰的建立和作用。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A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2.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D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B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B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D )A.鼓励耕织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6.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良田输送汨汨清流。”请你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指的是( A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教学反思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七雄并立,战事连绵,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这一时期,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变为了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在原有的统治秩序彻底瓦解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改革旧制,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变法图强。同时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增强国力。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有效,使秦国强大起来,都江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最终使秦国确立了优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动乱,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