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课戊戌变法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6课戊戌变法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9 08: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西方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1、“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主要是指哪些人?
2、他们寻找的“新的救国救民道路”是什么道路?
3、他们是怎么做的?
第6课 戊戌变法
探究点一 背景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是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2、甲午战败后“激昂慷慨想要救国的”有哪些人?他们是怎么做的?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举人;
公车上书。
一、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材料:“闻日本索偿2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探究点二 过程与影响
北京
强学会
上海
上海强学会
长沙
南学会
天津
《国闻报》
《时务报》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1、两份报刊的创办者分别是谁?
1、这些报刊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务报》:梁启超
《国闻报》:严复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发展
阅读材料:你能说出康有位和梁启超的主张吗?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效日本
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7年
德军进入青岛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
光绪帝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
交逼,不能立国。”并提出建议:
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
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施变法
高潮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想启蒙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技的传播
9月5日,擢升
杨锐 刘光第 林旭
谭嗣同为军机处
章京。负责草拟
变法法令。
慈禧太后认为这是在夺权乱政。帝后之争趋于白热化。
帝党:
通过变法革旧图新以救时艰。
戊戌政变
后党:
触犯自身利益,由默许到反对。
失败
维新人士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今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
——康广仁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②袁世凯的出卖
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2、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过程与影响
1、序幕:
2、发展:
3、高潮:
4、失败:
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组学会,创报刊(梁启超《时务报》、严复《国闻报》),宣传变法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5、失败原因:
6、影响:
①客观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启示: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②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小结
甲午战败,加剧民族危机
背景
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组学会,创报刊
高潮:百日维新
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过程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