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9 10: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教案
课题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学习建议 学习要点:独尊儒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学习提示:初步理解西汉强盛与“大一统”的关系。
教材内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影响,即“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强化中央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西汉王朝也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故事、历史图片等信息比较感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更容易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有些字词既不知道读音,也不知道它们的含义,再加上本课的政治色彩较浓,因而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做一些解释,否则可能有一些学生会因听不懂而分散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受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及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2.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认识。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在汉朝有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是汉武帝,经过他的统治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但是在这位皇帝刚继位的时候,皇权却受到极大的威胁,他是如何摆脱困境,使西汉达到鼎盛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西汉初,    势力强大,地方上的    也与官府分庭抗礼。 2.措施:汉武帝采纳    的“推恩”建议,削弱封国势力。 3.监察:建立  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背景: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2.措施(1)汉武帝接受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    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的经典作为教材。 3.作用:从此,    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1.背景: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豪强控制盐铁经营权,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2.内容(1)汉武帝把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 (2)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    、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 (四)北击匈奴1.背景:经过“     ”,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2.时间:公元前    年,汉武帝派卫青、  出击匈奴。 3.结果:大胜而归,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合作学习 一、“推恩令”的实施【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1:汉初,诸侯王实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学生2: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教师总结】: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两项措施?”了解两个人物的故事:晁错向景帝上了《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听从他的建议。主父偃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这样王国自治,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归纳】政治方面的措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汉武帝实现政治上大一统。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教师讲解:削弱了诸侯,使他们在实力上不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那么是不是就此能使人们在思想上也服从于中央、听从于皇帝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一下汉朝初年还面临哪些问题呢?(学生阅读教材)学生:汉朝初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教师:对,诸侯王门下的诸子百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诽谤朝廷,谩骂汉武帝。汉武帝会用什么思想主张来治理国家呢?有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将这些人都杀了,又来一次焚书坑儒?学生:没有,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教师:这是听从了谁的建议?学生:董仲舒。教师:谁能介绍一下董仲舒是什么人,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一位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董仲舒人物图像,同学们边听介绍,边观看图像)教师:汉武帝为什么要听他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5页“相关史事”,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关史实: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他做官的时间不长,后回家著书讲学,但国家遇到重大的事情,皇帝仍向他请教。教师:此时董仲舒已对传统的儒家学说有所发展,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社会结合起来,同时,吸收法家、道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提出了大一统思想。为了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此时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所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教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禁止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我们应怎样评价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各自的不同意见,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只用儒家思想来实行统治。学生2:它使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统一。教师:(归纳总结)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黜”就是废除、禁止的意思。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武帝为确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多次下诏求贤,并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来培训官员,教化百姓,从此,研读儒学的风气一天天兴盛起来。教师过渡:前面我们说了汉武帝政治和思想上的措施,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呢?三、盐铁专卖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译文:文帝时,人们可以随便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垄断了煮盐业,邓通垄断了铸钱业,山东奸猾之徒齐聚刘濞帐中,秦、雍、汉、蜀贪鄙之辈依附邓通麾下。刘濞、邓通的钱遍布天下。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种状况对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多掌握在豪强手中。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教师讲解:对,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富商大贾手中,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部分不法豪强,利用手中的财富,对抗中央,成为不稳定的因素。汉武帝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发展。都有哪些措施呢?学生1: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教师出示“五铢钱”图片,学生观看)学生2: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学生3: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四、北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胜而归。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讨论大一统的历史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探究五:课堂辩论:千秋评说——秦皇汉武谁的功劳更大。【老师归纳】对于秦皇汉武,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在不好分出个谁高谁低。有一句诗写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我认为,他们到底谁的功劳更大,这一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了历史、看待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还有我们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媒体播放歌曲《问天下谁是英雄》)【总结】那么,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毛泽东在诗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你们认为在这样的时代里怎样才算英雄?你们能正确评价自己吗?请同学们在课后写出自己的思考,我们将在适当时候进行新的探讨。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材料体现了    的主张。( B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李斯 D.姜子牙2.“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D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3.汉武帝时,为了打击地方上的土豪地主与官府勾结,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等不法行为,创立了什么制度( A )A.刺史 B.推恩令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专卖4. 下面属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经济措施的是 ( D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实行盐铁经营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C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6.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主要原因是( D )A.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D.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
教学反思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