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教案
课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学习建议 学习要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学习提示: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材内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是一所县级学校,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木。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人。大部分学生主要常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3.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历史典故与我国历史上哪位人物有关?你想知道有关这位历史人物更多的故事吗?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直接交往的?谁又是中西方交往的先行者呢?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一)张骞通西域1.含义: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 。 2.第一次出使西域(1)目的:联络 夹击匈奴。 (2)时间: 年,张骞西出长安,前往西域。 (3)经过:途中两度被 扣留,13年后返回长安。 (4)作用:使汉朝了解到 的具体情况。 3.第二次出使西域: 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1.路线:从 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 。 2.商品:汉朝的 、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原。 3.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海路:汉朝还开辟了 。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置(1)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2)时间: 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 (3)地位:西域都护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4)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管理西域: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 出使西域。班超克服种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3.出使大秦:班超经营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 。
合作学习 一、张骞通西域【出示课件】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伴配乐诗①《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②《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讲述】古代丝绸之路分为海陆两路,一直以来,人们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关注更为密切。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称为西域。今天进行的探究之旅活动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四种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即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出示课件】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先显示图片,待学生回答后在图片下方显示文字)旅游观光小组的同学说出以上所显示的景象名称,并即兴创作一段简短的丝路风光的介绍,展示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认识到对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只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思考】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考古小组的同学回答,其他小组可作补充。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教师小结】人为的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出示课件】胡萝卜、丝绸、中草药、西瓜、核桃、葡萄、瓷器、茶叶、铁农具。(图片、文字显示)【提问】商人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如果你从中原出发,可以带以上哪些商品到西域才能盈利?在你归来的时候,你应该把西域的哪些物品销往中原才能赚到钱?商人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小结】在人类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物产的交流。中国物产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同时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物产流入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出示课件】佛教、基督教、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针灸。(图片、文字)【提问】丝绸之路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在以上文化成就中,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哪些?世界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文化使者小组的同学回答此题。【小结】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而中国文化在她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人们对丝路畅通的兴奋,对遥远世界的向往,对丝绸之路带来的种种具体感受,成就了无数动人的诗篇。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然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丝路有关的文章、歌曲、影视、社会活动等等。视频“丝路集锦”: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片段、新丝路模特大赛片段、舞剧《丝路花雨》片段、歌曲《月牙泉》MTV片段、丝路旅游宣传片的片段。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1)名称的由来: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人们称这条陆上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2)形成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发展。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③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往来。(3)主要路线地图研读【问题探究】假如你是一位汉代贩运丝绸的商人,想把商品从长安运到大秦(古罗马),沿途会经过哪些国家或地区?答案提示: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4)物品交流【图片链接】【问题探究】哪些物种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哪些是从中原传入西域的?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a.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良种马等。b.从中原传入西域的物品:丝绸等。c.说明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族和西域少数民族的生活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5)作用材料一 据《汉书》记载,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器、漆器、银器源源不断传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皮货、药材也不断运到中原。材料二 中国的许多科技成就经丝绸之路西传,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西方的各种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材料三 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中国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之路。【问题探究】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怎样的价值和作用?答案提示: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更大的贡献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促进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友谊之路,是共同发展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1)路线: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2)影响: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关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三、西域都护的设置(1)展示:西汉疆域图。提问: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何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2)拓展——“东突”危害:某些老殖民主义者为了达到分裂和控制新疆的目的,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编造所谓新疆是东突厥人家园的谬论。东突厥恐怖分子制造恐怖气氛,扩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2014年,境内外东突厥恐怖势力在中国新疆境内制造了至少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各民族群众、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对学生进行祖国统一的教育)【总结】甘英出使大秦,既是班超经营西域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重要一笔。东汉与大秦的交往于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点是 ( A )A.都与匈奴有关 B.都是为了联络大月氏C.都是为了加强与西域的友好交往 D.都从此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2.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B )A.东汉的洛阳B.西汉的长安C.汉代的成都D.元朝的大都3.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的时间和标志是(C )A.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B.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D.73年,班超出使西域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开始于( B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C.玄奘西行 D.丝绸之路的开辟5.《后汉书》记载:“……班超定西域……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此行(B )A.将造纸术传到欧洲 B.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C.使汉朝开始了解西域情况 D.开辟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6.“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B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