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探寻新航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9 08:2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主要航海家、时间、路线等基本史实;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基本史实及其影响;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基本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依据教材内容动手绘制几位航海家的简要海航路线示意图,并能列表对几位航海家从时间、国别、路线、主要成就等方面做归纳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学习航海家们的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
难点: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5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清楚世界究竟有多大,有多少陆地,有多少海洋。一些人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无论向东还是向西,都可以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地。第一批实践这个设想的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愿意去冒险呢?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二)、讲授新课: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材料一:欧洲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变得习惯于并依赖于外国的商品和市场。随着人口的增长,交易的规模也开始逐渐增大。人口压力加之诸国家和城邦之间的竞争的促进力,驱动商人们去寻找新的产地、新的路线和新的市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益发达。新兴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材料三:“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
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和黄金等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
材料四: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日本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盖其所属岛屿有金,而地距陆地甚远,商人鲜至,所以金多无量,而不知何用。 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459座岛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描绘的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既古老神秘,又富庶昌明,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
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贸易通道。
当时,亚洲的商品要先汇聚到地中海地区,再转运欧洲各地,中间要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的层层转手,商品到达欧洲后,价格已经涨了8-10倍。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关税,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因此,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相关史事:
中世纪,大多数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是世界中心,地是平的,还有四个角。甚至有人说: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在它的背面,人就会头朝下、脚朝上走路,花草树木会倒着长,雨水和冰雹不是从天上而落,而是从地面往上喷,只有疯子才认为地球是圆。
15世纪初,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书被翻译成拉丁文,地圆学说逐渐流行。航海家们凭借航海经验,注意到扬帆出海的船只最后消失的总是桅杆,船只归航时,桅杆最先映入人们眼帘。这说明水面在近处看是平的,但从大的范围看,应该是圆的。
2、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
托勒密(约90-168年)
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新相信地球是圆的。有的学者还能大致勾画出地球的自然轮廓。他们断定,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一些人试图环绕地球进行航行。
这是修复后的圣玛丽亚号,现停泊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港。玛丽亚号是哥伦布首次出航所乘船只中最大的一艘,长约35米,吨位为130吨。它是一艘典型的多桅帆船,从图上可以看出,它一共有3根桅杆,而且都加装了横帆。由于体积不大,重量小,所以,这类船速度快,便于逆风行驶。正是这类船的产生为寻找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罗盘技术 造船技术:多桅帆船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经过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13世纪,欧洲水手已经掌握罗盘技术。同时欧洲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船的载重量增加到600--800吨,可以装载更多的水手、食物和商品。船的规模变得更大,速度更快,操纵更加灵便。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好望角
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相关史事:
迪亚士到达非洲西南端事出偶然。按照原计划,船队沿非洲西海岸一直向南航行,因遭到风暴袭击,船只漂流向大海深处,结果绕过非洲大陆,进入了印度洋。在返航途中,他们“发现”了非洲西南端的一个尖角。由于这个尖角是在风暴的作用下无意“发现”的,迪亚士感慨地称它为“风暴角”。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改称其为“好望角”。
约翰二世认为这次惊险遭遇是因祸得福,且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就把“风暴角”赐名改为“好望角”,即 “能看到富庶的东方”之意,迪亚士成为 “好望角之父”。
迪亚士的航行,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葡萄牙王室倍受鼓舞,决定派船队继续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寻找到印度的通道。
2、达·伽马到达印度:
1497年,达·伽马率船队从葡萄牙出发,沿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此次航行,还带回大量的胡椒、肉桂等香料,还带回大量的黄金,获得高出航行成本几十倍的利润。
3、哥伦布发现美洲
西班牙是葡萄牙的商业竞争对手。葡萄牙人海上冒险的成功,刺激了西班牙人,后者也想寻求一条通往亚洲的航路。
材料:舰队到达了印度,在那里,我发现了许多人口稠密的岛国。我们没有遭遇到任何抵抗就获得了他们的财产......发现了一片巨大的土地,我想那一定是(中国的)一个省分
1492年8月,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率领87名船员和3艘船组成的船队,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在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他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还开辟了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路。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
人物扫描:
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人,他坚信地圆说,也读过《马可·波罗行纪》,向往东方。他曾游说葡萄牙王室,但葡萄牙正在向东发展,不愿寻找新航线。随后,他来到西班牙,获得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哥伦布虽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亚洲航线的梦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
1519年,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船队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经过3年的航行,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相关史事:
麦哲伦是葡萄牙人,他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航海计划,未被采纳,转而效力西班牙。1519年,他从西班牙出发时,共有5艘船和265名船员。船队穿越大西洋,于1520年11月底进入欧洲人所说的“大南海”。接下来三个月的航行,风平浪静,麦哲伦叫它“太平洋”。1521年4月,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被土著人杀死。剩下的船员经印度洋,绕非洲,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从而完成了人类环绕地球航行的创举,此时船队只剩下1艘船和18名船员。
2、意义: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三)、本课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等基本史实,知道为新航路的开辟作出巨大贡献的两位航海家,清楚他们的基本航海路线,以及他们各自开辟的航路的历史意义。
(四)、课堂练习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逐步确立起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D )
A.欧洲地理学的发展 B.马可 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激起人们向往
C.传统东方商路受阻 D.新生的资产阶级渴求开辟新市场
2、“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到世界历史重大转折的时刻,因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而也就打开了新旧大陆之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闭塞。”材料评述的是(D )
A.哥伦布的“发现” B.迪亚士的“发现”C.达 伽马的“发现” D.麦哲伦的“发现”
3、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各地区的封闭状态,人类由此各民族分散、孤立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文中“地理大发现”指的是( A )
A.新航路开辟 B.宗教改革 C.工业革命 D.殖民扩张
4、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顺序是( A )
A.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B.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D.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5、欧洲航海家从15世纪开始新航路的探索。其中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D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2、达伽马到达印度
3、哥伦布发现美洲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麦哲伦环球航行
2、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