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42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42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9 16:2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清 明(七绝)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 改写为五绝。
2. 改写为剧本。
3.改为一首词(只加标点)。
导入新课
清明(五绝)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清明(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阕)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下阕)
清 明(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牧童
情节:行人(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作
学习改写
1.了解改写的常见形式。
2.依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改写,把握改写的基本方法,明确改写前后文章的风格、角度、顺序一致等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学习改写
第一课时
阅读课本写作—学习改写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改写?
2. 改写有哪些形式?
解读改写
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
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
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
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
成 白话文,把书面语改成口语;
三是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
插叙。
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3.改写的写作要领
(1)要深入体会原作,把握其内容、精神。在此基础上认真构思,根据改写的目的,确定内容增删和结构安排。比如,把古典名著改成通俗的少儿读物,就要选择恰当内容,简化故事情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述。
(2)文章风格一致。不要各种文体、语体混杂。比如,主体部分是现代书面语,中间就不要随意夹杂文言或半文半白的句子,也不要随意混入口语。
(3)叙述方式一致。避免人称不统一和叙述上的混乱。比如,改写的文章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就不要混入第一人称的叙述;改了原作的记事顺序,就要精心安排叙事结构。
(4)根据需要灵活选用扩写和缩写。进行联想和想象时,不能改变原文的主题或思想倾向,也不能“喧宾夺主”,为了追求联想和想象而“画蛇添足”,与中心不符。
已经是三更半夜了,淡黄色的月亮渐渐地落了下去。黑沉沉的夜,仿佛无边的浓墨涂在天际,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满天都是白花花的霜。
“哇—哇—”乌鸦也都归巢了,声音是那么凄凉。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充满了愁绪,此时陪伴我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头时隐时现的渔火。家乡的亲人,你们在做什么,日子过得好不好?恍惚间,两个熟悉的身影似乎出现在我眼前,可是一伸手,他们都不见了……泪水从我脸上滑落下来……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还在那里悄然而立。“当—当—”寒山寺里的钟声敲到了我的心田。这凄凉的声音,仿佛是亲人在呼唤着我回家……
玩转改写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改变文体
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后,他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内容此诗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1.深入体会原诗《枫桥夜泊》,把握其背景、内容、情感
情感这首诗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用现代汉语讲此诗的内容: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已经是三更半夜了,淡黄色的月亮渐渐地落了下去。黑沉沉的夜,仿佛无边的浓墨涂在天际,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满天都是白花花的霜。
“哇——哇——”乌鸦也都归巢了,声音是那么凄凉。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充满愁绪,此时陪伴我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头时隐时现的渔火。家乡的亲人,你们在做什么,日子过得好不好?恍惚间,两个熟悉的身影似乎出现在我眼前,可是一伸手,他们都不见了······泪水从我脸上滑落下来······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还在那里悄然而立。“当——当——”寒山寺里的钟声敲到了我的心田。这凄凉的声音,仿佛是亲人呼唤着我回家·······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第一人称)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生动形象
联想、想象
2.就散文《枫桥夜泊》,在描写、联想想象、语言方面赏析
把寓言故事《拔苗助长》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小故事。3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玩转改写
改变语体、叙述视角、叙述顺序
拔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靠庄稼为生,每天必须去田里劳作。
有一天,农夫照常上地里去劳作,勤勤恳恳。火红的太阳高高悬挂在上空,得意地炙烤着大地,又没东西遮阳。农夫又热又累,调皮的汗珠一个个地向下滚,全身都湿透了,农夫就坐在田埂上休息“:我的禾苗怎么就不往高长 ”他急得抓耳挠骚,左思右想,可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突然,他想到了“:如果我把禾苗拔高……嘻嘻嘻,我真是太聪明了!”于是,他高兴地弯下腰,将禾苗全都拔高了,还边拔边说:“庄稼苗呀庄稼苗,你知道我有多辛苦吗 为了你的成长,我浇水,我施肥,你总是不长,我要把你拔高,叫你不长!哼!”拔完后,他气喘嘘嘘地跑回了家,对着家人说:“好消息,今天虽然累坏了我,但是我却帮庄稼苗长高了。”
生动的环境描写
合理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改变语体
妻子听后问:“那你是怎么帮他长高的啊 ”
他回答:“拔苗。”
“啊 ”
他儿子说:“爸,看你做了什么傻事!”然后急急忙忙跑到地里,禾苗全都枯死了,儿子伤心地回到家,说:“死了,完了!”农夫一想才知道自己做了傻事。
人物对话,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拔苗助长
正午,日头正烈,火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我一脸忧愁地看着眼前田里的庄稼,禾苗还如刚种上一般大小。看着幼小的它们,我心急如焚,在田头不停地走来走去。“咦,既然它们自己长得太慢,不如我帮它们一把,虽然我辛苦一点,但小苗们能快速长大,这点累也不算什么。”心动不如行动,我赶紧挽起裤腿,开启了我忙碌得一天。
……
改变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变第一人称
拔苗助长
看着满地枯死的庄稼,农夫和他的妻子心灰意冷,这可是他们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
每天早上,太阳当空的时候,农夫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湿透……
改变叙述顺序:顺叙变倒叙
改写《江雪》,150字——200字。
背景: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画面:幽静寒冷。
主题:表现人物孤独,清高孤傲。险恶的环境、政治上不利,并没有把他压垮。通过此诗展现他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志趣。
随堂练笔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内容上
精神上
(联想,想象)
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外貌
动作
神态
语言
心理
语言风格(生动形象)
合情合理
改写提示:
适当再创造
学习改写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原文:
题一参考:
写作实践
《穿井得一人》改写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①
①交代“穿井得一人”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下文写丁家穿井一事做了铺垫。
例文点评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地十分困难。于是,丁氏与家人决议打一口水井。当丁氏打井成功,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
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②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便有人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大家你传我,我传你,竟然传到了宋国国君耳朵里。宋国国君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国国君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运水,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空闲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③
②记叙穿井过程,引出“穿井得一人”的说法。
③交代“穿井得一人”说法的误传以及勘误过程。
本文作者将古代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做了十分精彩的改写,故事情节完整,且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大胆运用联想,先交代丁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写出了穿井的必要性,后还增加了对宋君听到传言后的心理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整体上又忠实于原文及其寓意,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改写文。
总评:
改写《智取生辰纲》
且说晁盖等人得晓杨志押送生辰纲到东京的消息后,决定劫下这笔不义之财。可是,杨志乃将门之后,武艺高强,他们又怎么才能得手呢?①
题二参考:
①从晁盖的角度改写,如何得手,这是最大的问题。
还是吴用想出了点子,利用黄泥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形特点,利用蒙汗药。②
可是问题又来了,谁能保证杨志他们一定要走黄泥冈,又有谁能保证让警惕性很高的杨志喝下他们准备好的蒙汗药呢?③
②忠于原文内容,利用蒙汗药。
③提出连续的问题,既符合晁盖、吴用商讨计策的事实,又引起读者思索,设置悬念。
吴用不愧为智多星,他说:“黄泥冈是大名府前往汴梁的必经之地。况且,五月半天气,天气像下了火,那些军士挑着重重的担子,走了这么长的路,一定口干舌燥,必定要在黄泥冈松林里休息。而我们,扮作客商的模样,与他们巧遇。这样,再找一个人挑来酒,先不放药,我们吃一桶,让他们看着放心,这样,我不信他们不动心!”④
④详写吴用计策,突出文章重点。
晁盖捋了捋胡子,说:“这个主意不错,但是听说杨志警惕性很高,他专挑天热时走。即使我们吃了一桶,他也不会放心让他的人吃那一桶的。”⑤
“这个,好办,”吴用说,“我们先要从这个桶中舀一瓢吃,让他们看见没事,然后想办法再加进蒙汗药去。”⑥
⑤晁盖再提疑问。
⑥重点设计放药的过程,这是原作的精华所在。
“可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大家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智多星吴用轻捻山羊小胡,微微一笑,只要如此这般,不怕杨志他们不上当。⑦
大家听了吴用的想法,一致拍手叫好。
⑦故意卖关子,学习原作的写作技巧,增添趣味性。
接下来的事就顺利多了,先是暗暗派出密探打探杨志他们的消息。这一天,终于探听到杨志他们明日将到达黄泥冈。晁盖吴用他们便扮作贩枣子的客商,在黄泥冈松林里等待。
终于等来了狼狈不堪的杨志一行。⑧
⑧略写准备过程。
他们装作非常害怕的样子,远远地躲在一边。杨志先是怀疑,但看他们倒还本分,也没有做过多的怀疑。
正在这时,白胜挑酒上山了,他边走边唱,歌声嘹亮。然而对于长途跋涉的军士们来说,更诱人的是他的桶中酒。军士们准备凑钱买酒,杨志却坚决制止。趁着这工夫,松林那边的晁盖一行人跑出来,买走了第一桶,痛痛快快地吃完。刘唐在归还
酒桶时,故意揭开另一个酒桶盖,兜了一瓢边吃边往松林里跑,吴用赶快把蒙汗药倒进瓢内,白胜故意追到松林,抢过酒瓢,往桶里一倾,药已经搅在酒里,便假装没头没脑地数落开了。⑨
杨志看这波人喝了酒没事,又看见刚才这一桶也吃了一瓢,才很不情愿地
⑨具体写用计的过程,与前文的设计相照应。
默许军士买酒,并且自己也喝了他们孝敬的半瓢。⑩
白胜完成任务,唱着山歌下山。
不多时,晁盖、吴用等人便看见杨志他们一个个倒地,动弹不得,他们也不多说,赶紧倒掉了枣子,把生辰纲装上大车,一溜烟消失在松林的尽头。
⑩略写杨志被蒙骗,中计。
这是一篇选取《智取生辰纲》作为改写对象的改写文。小作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突出了“智取”这一关键点,以晁盖、吴用等人的视角创作,改变原作叙述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详写用计过程,略写计谋实施,构思精巧,而语言力求遵循原作风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是一篇不错的改写文。
总评:
范进中举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和妻子高兴地出来迎接。]①
范进:娘,我回来了!
范母、范妻:回来了,我们去做饭。②
[范母和范妻去做饭,胡屠户手提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出现在门口,故意咳嗽。]
题三参考:
①改变呈现方式,人物、情节、场景集中性强。
②语言改写,浅近易懂。
范进:(急忙恭敬地)是岳父大人呀,快请进!不知岳父大人前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还望恕罪!
[胡屠户进门坐下。]
胡屠户:(感叹,高傲地)哎,我自认倒霉,把女儿嫁与你这不争气的现世宝穷鬼,挣不到钱反而还花了我不少。现如今不知上辈子积下了什么功德,让你沾我的光当了个秀才,今儿带酒肉来
贺一贺(举了举手中的东西)。你如今是个秀才,以后凡事都要有个秀才的样子。
范进:(恭敬地连声答应)是,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户:(居高临下、语气生硬地)③比如像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辈,你怎敢在我们面前装大!若是你和那些挑粪、种田的小老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那就是坏了规矩、降了身份,我脸上也无光!
③舞台说明,明确扼要。
范进:(躬身,低声下气地)是是是,我一定不忘您的教导。
胡屠户:(起身坐正,趾高气扬地)我看你这烂忠厚没用的人不懂礼教、不讲规矩,所以才不得不教教你如何待人接物,免得惹人笑话,在外面把我的脸丢了!
范进:(恭敬地)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胡屠户:(顿了顿,又道)亲家母也该来一同吃饭,我的小女也要吃些。自从我女儿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一两回哩!可怜!可怜啊!
范进:(慌张地拿起扇子给胡屠户扇凉)是是是,岳父见教的是,岳父见教的是。
[范进欲参加乡试,因备不齐盘缠与胡屠户商议。]④
④舞台提示,推进情节发展。
范进:(恭敬、小心翼翼地)那个,岳父大人,小婿过几日想去参加乡试,可手头拮据没有盘缠,不知您……
胡屠户:(拍桌,恼怒地打断范进的话,盛气凌人地)呸!少自不量力!不过沾光勉强当了个秀才,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起来了!
范进:(沮丧,急切地)可是,我……⑤
胡屠户:你少以为得了个秀才名号就了不起!我听说你中秀才也不过就是阅卷官看你老、可怜你,才施舍给你的!你看看城里张府那家财万贯的大老爷,哪个不像我一样浓眉大耳四方脸?你再看看你,尖嘴猴腮,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不三不四的,还没干出什么大事就想吃天鹅肉!
⑤适当地再创作,人物形象更立体。
范进:(无奈,试探地)可岳父,我……
胡屠户:(不耐烦地)我什么我,我一天杀一头猪也赚不到多少银子。还让你拿钱去打水漂?你好好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还想在我这里借钱,不可能!
这是将小说《范进中举》第一部分改写成的课本剧。本课本剧,将原文中的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于一个场景,角色的安排十分合理,即将“范进”“胡屠户”作为主角,“范母”“范妻”作为配角,符合人物形象在原文中的地位;将原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成功地改写成了舞台提示语;对于原文中范进及胡屠户围绕范进进学与乡试所产生的矛盾冲突,通过对白的形式表现得集中突出。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课本剧。
总评:
请大家在不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增添一
些必要的细节描写,选择一
条中国古代的寓言成语,用
现代汉浯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300字左右。
课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