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四章
本章整合
地 理
202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答案 ①自然服务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②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⑥全球性问题需要共同努力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专题一 低碳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比较项目 低碳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 点 提出 背景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关注 重点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比较项目 低碳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 点 定位 把经济活动重组成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同点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方法技巧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比较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例题1浙江省是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衢州以种植业为起点,创建了“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一体化大循环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之门。下图为衢州市区域闭合大循环农业模式流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衢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 )
A.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B.提高城镇化水平
C.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
D.减缓全球变暖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体现了( )
A.人定胜天思想 B.可持续发展思想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天人相关论
思路导引第(1)题,发展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减少 、化肥的施用量。根据材料信息,衢州的循环农业使用 ,进行废物的循环利用。第(2)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人们注重环境保护,协调好人地关系,发展 文明,体现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
思路导引答案 农药 有机肥 生态
题目答案 (1)C (2)B
专题二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及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责任差异
1.环境问题的差异表现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环境保护,一旦出现了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2.责任差异
地球上绝大部分污染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非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重要污染源。因此,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保措施,承担污染治理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是发达国家应承担的责任。
例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12月2—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25次会议、《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巴黎协定》缔约方第2次会议及相关活动等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来自190余个缔约方和观察员国,众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媒体的2万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什么要遵循“公平”原则
(2)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国际社会应如何加强合作
思路导引第(1)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 的责任,造成污染的国家应当根据造成污染的份额承担其消除影响的责任。第(2)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作出了规定,因此 应该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 排放。同时发达国家应积极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 支持。另外,国际社会还应在资金投入、信息交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思路导引答案 共同 发达国家 污染物 资金
题目答案 (1)气候变化会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根据“公平”原则,造成全球污染份额大的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污染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发达国家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
(2)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能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加强节能、环保、低碳能源等的研究和合作,加强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发达国家应积极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共52张PPT)
第四章
第二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
地 理
2021
教材导读
课程 标准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目标 导引 1.结合实例,了解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意义,并掌握具体措施。(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了解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意义,并掌握具体措施。(综合思维)
3.结合材料,掌握公众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1.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意义
(1)国家资源环境战略、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方面的基本态度和行动方向,不仅对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活动产生直接作用,而且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技术等产生全面的影响。
(2)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持续、可靠和有效地供给,其中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运输尤为重要。
2.保障战略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视野拓展中国五大能源战略通道
中亚油气管道、中俄油气管道(东、西两线)、海上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中巴油气管道。
二、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1.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意义
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2.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要点笔记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需要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这就要求做好环境的常规保护、环境风险的预警防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等工作。
三、推动公众参与
1.推动公众参与的背景
资源、环境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参与防治环境污染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行动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2.推动公众参与的措施
要点笔记许多国家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出规定,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要求每个公民认真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并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到日常行为中,用法律和相关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判断正误并纠错
(1)保护环境是公民自由决定的,不需要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
答案 × 保护环境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每个公民应认真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2)公众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
答案 √
课堂篇 探究学习
问题探究
探究一 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目前,中国原油进口量依然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超过5.05亿吨,同比增长9.5%。这意味着,中国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的地位非常稳固。下图示意2019年中国进口原油来源地及其原油占比。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的特点。(区域认知)
(2)从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国原油进口的弊端。(综合思维)
提示 (1)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多元化,中东、非洲、俄罗斯及南美洲是我国原油的主要来源地。
(2)从来源地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从进口量来看,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原油进口通道较为集中,大部分海上运输航线都需经过马六甲海峡。
指点迷津
1.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措 施 具体内容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 根据本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费需求,结合国际市场,国家制定战略资源开发的战略
通过具体的规划进一步细化战略资源的开发战略
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储存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作用的战略资源,以备非常时期利用
根据本国战略资源的特点,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储备资源的种类及其储备规模
措 施 具体内容
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资源进口运输通道单一且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一旦遭遇封锁、禁运,国家资源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主要能源进口国为保障石油运输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方法技巧 制定战略资源储备政策考虑的因素
国内资源耗竭状况、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外储量、全球供需趋势、进口依存度、获取成本、综合国力及国际政治环境等。
2.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措 施 具体内容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
在生态红线内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
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风险预警是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风险防控是根据风险预警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和风险规避水平
措 施 具体内容
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
应急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了规范的流程和相应的责任主体,以实现科学、有序、高效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方法技巧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
典题演练
例题1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下图为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部分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
A.山高谷深,气候湿热
B.植被茂密,虫蛇出没
C.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D.经济落后,维护困难
(2)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 )
①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 ②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③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④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中国能源战略保障情况,完善的油气战略通道极为重要,中缅油气管道则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解答本题参考下图:
解析 第(1)题,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需要穿过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不利于管道铺设;沿线地区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不利于施工。故A项正确、C项错误。植被茂密、虫蛇出没对管道建设影响较小,B项错误;经济落后、维护困难不是自然障碍,D项错误。第(2)题,管道建设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①错误;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以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②③正确;管道建设能推动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④正确。故B项正确。
答案 (1)A (2)B
对点训练
舟山群岛岸线资源丰富,早期定位为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储备中转基地。2017年4月,浙江舟山自贸区确立舟山聚焦石油战略产业链,提升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构建具有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港口经济圈,成为全球性大宗商品物流中心。据此完成1~2题。
1.舟山群岛支持较为完整的石油战略产业链的主要优势是( )
A.岸线资源丰富 B.淡水资源充足
C.环保工业发达 D.岛上植被茂密
2.舟山的定位从聚焦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向聚焦石油战略产业链的转变,将( )
A.提升产业层次
B.加剧能源紧张
C.减轻物流压力
D.改善海洋环境
解析 第1题,岸线资源是占用一定范围水域和陆域空间的国土资源,为沿岸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原料、能源等。据材料得知,舟山群岛岸线资源丰富,可以支持较为完整的石油战略产业链。第2题,石油战略产业经济效益更高,产业层次比石油储备中转基地层次更高,这种转变有助于舟山群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答案 1.A 2.A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图中A、B、C三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退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
B.A地区的土地沙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次生盐渍化不属于土地退化
4.C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类型属于( )
A.土地沙化
B.石漠化
C.盐碱化
D.三种类型都有
解析 第3题,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都有可能发生,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是土地沙化形成的基础,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起主导作用。第4题,C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石漠化。
答案 3.C 4.B
问题探究
探究二 公众参与
材料一 夏季,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分布着羊肉串的烧烤摊点,木炭火把路边的绿化树都烤焦了,让人不禁联想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诗句。
材料二 漫画《我们仅仅是在吃“烧烤”吗 》
材料三 每年世界环境日的时候,环保志愿者们都走向街头进行环保宣传活动。一些人仅对活动派发的礼品感兴趣,对环保知识却很少问津。部分行人将志愿者们派发的宣传单随意乱扔,充分显示了这些人对环保知识的冷漠。
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综合思维)
(2)木炭火烤焦了绿化树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人地协调观)
(3)公众参与环保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人地协调观)
(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参与环保的活动中,应该怎么做 (地理实践力)
提示 (1)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环保工作任重道远。
(2)城市绿化树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树木的环境效益,其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导致城市环境出现严重问题。
(3)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4)①不随地吐痰,不随意向周围环境投放废弃物;②少购买使用一次性商品;③节约水、电、纸张等;④禁止践踏草坪,抵制路边烧烤等;⑤禁止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指点迷津
1.推动公众参与的措施
措 施 具体内容
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出规定,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公民的法定义务,要求每个公民认真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到日常行为中,用法律和相关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措 施 具体内容
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公众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2.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示例
类型 具体内容
节约能 源资源 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 ℃,冬季不高于20 ℃),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人走关灯,一水多用,节约用纸,按需点餐不浪费
践行绿 色消费 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尽量购买耐用品,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外出自带购物袋、水杯等,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
选择低 碳出行 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车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
类型 具体内容
分类投 放垃圾 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按标志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他生活垃圾,不乱扔、乱放
减少污 染产生 不焚烧垃圾、秸秆,少烧散煤,少燃放烟花爆竹,抵制露天烧烤,减少油烟排放,少用化学洗涤剂,少用化肥、农药,避免噪声扰民
呵护自 然生态 爱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积极参与义务植树,保护野生动植物,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不购买、不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动植物
3.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社会监督的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加强宣传动员 培育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热情,广泛动员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事务,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推进资源、环境信息公开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和环境质量信息。定期公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畅通公众表达及诉求渠道 建设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对话机制,开辟有效的意见表达和投诉渠道,搭建公众参与和沟通的对接平台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加大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司法保障
加大对相关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 对相关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进行专业培训;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资源、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咨询服务、环境违法监督和法律援助等活动,鼓励社会组织为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积极建言献策
典题演练
例题2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物品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自己有绿色消费的习惯,家庭其他成员有没有与自己无关
B.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事情,学生不起作用
C.只要省钱,商品带不带绿色标志都行
D.参加社区环境保护活动
思路点拨本组题需要在充分理解“绿色”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问题。
解析 第(1)题,绿颜色的产品并不一定是绿色产品,A项错误。第(2)题,家人也应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学生要为创建绿色学校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每个人都应认购有绿色标志的商品。
答案 (1)A (2)D
对点训练
公众参与是指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公众参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家庭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最基本的组织
B.公众参与必须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
C.公众参与高消费会促进经济发展,带来经济繁荣
D.公众参与就是青少年的参与
2.下列实例中,体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是( )
A.提倡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B.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性商品
C.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提高卫生水平
D.鼓励市民购买小汽车
答案 1.B 2.B
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兴建的住宅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内容符合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 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 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④公用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 ⑤隔音效果好,噪声低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住宅(我国)布局能达到绿色光照、通风要求的是( )
A.住宅区建筑取正北或正南朝向
B.住宅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C.北方住宅区的窗户要避开西北方向
D.南方住宅区的走向应呈东南—西北方向
解析 第3题,①②⑤都符合绿色住宅的要求;生活污水需要集中处理后排放;公用绿地和停车场不能各占一半,还要建设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等。第4题,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因此住宅区的窗户要避开西北方向。
答案 3.B 4.C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
1.下图为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路线示意图。由于大庆油田连年减产,黑龙江省原本高比重的能源工业不断萎缩,产业升级成为突破资源瓶颈的必由之路,大庆发改委有意将大庆的部分炼化产业和天然气相关业务转移至俄罗斯秋明油田。
(1)与天然气管道的西线工程相比,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意义为何更大
(2)图示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我国有哪些有利影响
(3)分析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工程建设遇到的困难。
(4)分析大庆发改委有意将大庆的部分炼化产业和天然气相关业务转移至俄罗斯秋明油田的原因。
提示 (1)东线工程经过的气田更多,天然气输送量更大;距离北京等我国东部能源短缺地区更近,输送距离更短;等等。
(2)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带动天然气化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等等。
(3)冻土广布;气候寒冷;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等等。
(4)大庆油田连年减产,油气供应不足;秋明油田油气资源丰富;降低能源运输费用;扩大海外市场。
素养目标——地理实践力
2.为保护淮河沿岸生态,唤起公众关注,10年间,霍岱珊先后走过20多个县市,行程近5 000千米,沿途拍摄了超过万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他被沿淮群众称为“淮河卫士”。
(1)霍岱珊建立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NGO)。它工作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2)导致淮河水质下降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3)人类除了用法律法规的条文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外,还要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你认为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提示 (1)环境和生态教育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的行为等。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表径流等。
(3)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如纸张、水等;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等等。(共34张PPT)
第四章
第三节 国际合作
地 理
2021
教材导读 知识体系
课程 标准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目标 导引 1.结合材料,理解在资源、环境安全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实际行动。 (地理实践力)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应遵循“ 公平原则”和“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必要性
(1)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2)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
(3)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2.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
当前 特点 意愿高、涵盖面广、影响面宽、活动频繁等
主要 途径 签署公约及履约,资金援助,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
目前 进展 有些进展良好,如针对平流层“臭氧空洞”问题的《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
有些国际合作虽进展有限但仍在艰难前行,如针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
要点笔记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不同,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和现实责任有别,应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异巨大。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需要本着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等原则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判断正误并纠错
(1)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
答案 √
(2)发达国家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在国际合作中应负次要责任。( )
答案 × 当今全球环境污染绝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因此应承担主要责任。
(3)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答案 √
二、中国在行动
1.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态度及地位
(1)态度: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向持积极态度,愿意承担合理的国际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2)地位: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一个学习者、参与者、受益者,逐步变成分享者、推动者、贡献者。
2.主要表现
(1)我国批准了关于臭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弃物跨境转移等的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
(2)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
(3)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解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视野拓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一次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树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
判断正误并纠错
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愿意承担合理的国际义务。( )
答案 √
课堂篇 探究学习
问题探究
探究 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
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使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群,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绘制的全球环境问题的关联图。下图中A、B、C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整个环境问题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被认为是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结合材料探究:
(1)写出A、B、C字母所代表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名称。(综合思维)
(2)结合上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合作的途径。(人地协调观)
提示 (1)A是臭氧层破坏,B是全球气候变暖,C是酸雨。
(2)必要性:①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②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参与;③解决环境问题存在利益冲突。
途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加强国际协商对话,签署共同行动协议。
指点迷津
1.资源、环境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及表现
必 要 性 表 现
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 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等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 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2.中国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和国际合作
签署环境公约和议定书 批准了关于臭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弃物跨境转移等的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
努力履行国际公约 签署 文件 截至2003年3月,我国已与32个国家签署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备忘录、行动计划、公报、声明、议定书文件53份
合作 项目 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环保合作,借鉴先进的环保理念和经验,促进环保技术水平提升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积极倡导和推动资源、环境领域的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框架下,积极开展区域环境合作,贡献中国力量
努力履行国际公约 合作 领域 水资源研究与保护、大气质量研究与保护、有害废弃物研究与管理、动植物研究与保护、环境宣传教育、环保技术合作等
自身 实践 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解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意 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不仅有改造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解决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方面有寻求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典题演练
例题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某年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能源消费构成是指各种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比)。
材料二 2007年中国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将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是中丹两国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气体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1)根据全球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写出下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2)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
(3)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
(4)部分发达国家拒不签署《京都议定书》,不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基本原则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理顺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地理意义,如下图:
结合国际合作的背景说明作答。
解析 第(1)题,结合各字母前后的因果关系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丹麦通过向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以购买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不仅使我国获得了环保方面的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而且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了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第(3)题,是对加强国际合作必要性的考查。第(4)题,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答案 (1)a——毁林,b——燃烧化石燃料,c——极冰融化,d——沿海低地被淹。
(2)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增强自身的节能和环保意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3)重大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或局部地区所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
(4)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对点训练
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及俄罗斯)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声明称,八国寻求2050年实现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但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对声明提出批评,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责任。据此完成1~2题。
1.八国集团领导人声明要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问题 B.全球变暖 C.臭氧空洞 D.水土流失
2.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耗的能源少 B.排放的污染物多
C.防治技术先进 D.经济发达
解析 第1题,八国领导人声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第2题,八国排放的污染物多,消耗资源多,所以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答案 1.B 2.B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据此完成3~5题。
3.环境问题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的原因是( )
A.目前重大环境问题,大多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形成的
B.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局域性
C.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形成的
D.某些国家的环境问题边治理边破坏
4.依据公平性原则,治理全球环境问题时( )
A.造成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相同的责任
C.所有发达国家都应承担较大的责任
D.发展中国家不承担责任
5.全球环境问题共同解决行动中,最重要的是环境管理方面的( )
A.环境会议 B.国际合作
C.参与 D.治理本国环境问题
解析 第3题,目前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造成的,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有些环境问题会跨国、跨区域转移,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合作。第4题,依据“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造成环境污染份额大的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第5题,在共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行动中,国际合作是最重要的方面。
答案 3.C 4.A 5.B
6.读世界六个大洲每年排放的硫、氮量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知,硫、氮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哪些大洲 原因是什么 这些地区和国家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责任怎样
(2)中国的硫、氮排放量也很大,这与中国人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判断出欧洲、北美洲人为硫、氮排放量集中。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大,人均消费水平高,排放废弃物更多,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第(2)题,中国硫、氮排放量大与中国人口众多及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等密切相关。
答案 (1)欧洲和北美洲。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高,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废弃物排放量都大。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2)中国人口数量多,排污量大。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等。(共63张PPT)
第四章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地 理
2021
教材导读
1.结合材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以及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综合思维)
2.结合案例,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容及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途径。(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采集渔猎时代(原始社会)
①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②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2)农业社会时期
①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②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③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
(3)工业社会时期
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②大量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要点笔记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资源基础、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新的社会阶段的出现,都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伴随着人地关系的演变。
2.生态文明
(1)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要点笔记围湖造田反映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而退田还湖是人地伙伴论思想的具体体现。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反映了人类不能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了能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连线题
将人地关系的演变连线。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1)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3)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
2.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1)要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要点笔记绿色GDP
绿色GDP是综合环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推行绿色GDP核算,就是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扣除。其目的是弥补传统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
判断正误并纠错
(1)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资源基础、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都不尽相同。( )
答案 √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 )
答案 √
课堂篇 探究学习
问题探究
探究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思想不同,下图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
结合材料探究:
(1)人与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综合思维)
(2)如果人类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会出现哪些问题 (人地协调观)
(3)我国应该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生态文明 (人地协调观)
提示 (1)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要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2)如果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
(3)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指点迷津
历史时期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现代
生产力 低下并且发展缓慢 不断发展,有了很大提高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 口 人口增长极其缓慢 开始迅速增长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迅猛增长后速度下降
人地关系思想 崇拜、依赖环境(依附自然) 改造自然(半依附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历史时期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现代
人地关系 ①群体采集、狩猎; ②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①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②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③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④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 ①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②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①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②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历史时期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现代
环境问题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发生在局地 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使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对自然的破坏有限,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范围内如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一定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方法技巧 示意图法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典题演练
例题1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解析 第(1)题,①时期特别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度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并过度排放废弃物,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盲目追求征服自然;②时期过多强调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分依赖自然;③时期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适度开发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环境互惠共生,和谐共存。第(2)题,根据第(1)题的分析可以判断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过程应该为②①③。
答案 (1)C (2)B
对点训练
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据此完成1~2题。
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四个阶段中的( )
A.采集渔猎时代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现代
2.这座石碑反映出当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 第1题,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四个阶段中的采集渔猎时代,表现为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A项正确。农业社会人类开始改造自然,B项错误。工业社会人类试图征服自然,C项错误。现代,人类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D项错误。第2题,这座石碑反映出当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A项正确。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弱,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B项错误。人地关系协调,C项错误。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在现代,D项错误。
答案 1.A 2.A
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3~4题。
3.阶段Ⅰ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雾霾频发 ②水土流失 ③全球变暖 ④森林被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阶段Ⅱ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
A.崇拜自然 B.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 D.人地和谐
解析 第3题,阶段Ⅰ是农业社会,人类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森林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是该阶段主要的环境问题;雾霾频发、全球变暖主要是阶段Ⅱ工业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第4题,阶段Ⅱ是工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人类试图征服自然。
答案 3.D 4.B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地球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
A.采集渔猎时代 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 D.现代
6.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
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
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
C.我国东北地区排干湿地、开垦荒地
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
解析 第5题,工业社会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第6题,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 5.C 6.A
问题探究
探究二 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
绿色消费正在全球兴起,成为时尚。绿色消费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下图是产品在社会中的一般流程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是绿色产品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哪两个环节 (综合思维)
(2)举例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绿色消费。(人地协调观)
提示 (1)原材料采集和处理,产品的加工制作。
(2)使用无磷洗衣粉;出行多乘坐公交车;少用空调;使用节能灯;选购环保产品;多用可再生资源,少用一次性制品;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不吃野生动物;等等。(回答合理即可)
指点迷津
1.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2.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措施
3.绿色生产方式
方式 内 容
绿色 农业 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
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
农业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绿色 工业 绿色开采
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行清洁生产,对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置
方式 内 容
绿色 服务 业 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务业
服务过程清洁化
流通领域节能减排
优化运输结构
典题演练
例题2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 )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
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
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
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
(2)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B.该工业园区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明确该生产链条的关系及各环节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解析 第(1)题,按照逻辑顺序确定a、b、c、d依次代表的产业类型,然后代入模式图中进一步验证即可。第(2)题,该生态工业园区部分产品实现了循环再利用;产业生产并不是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服装产业为该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部分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再利用,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
答案 (1)D (2)C
对点训练
下图为以沼气为纽带的西藏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西藏发展此种清洁生产模式的有利条件是( )
①农牧区沼气原料充足 ②地形复杂多样 ③年平均气温较低 ④太阳能、地热能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此模式有利于( )
①延长沼气产业链,促进当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②逐步实现能源替代,促进高原植被的恢复 ③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推进绿洲农业进一步发展 ④生产绿色食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1题,青藏高原的显著特点是高寒,年平均气温较低,不利于沼气的生成,但太阳能和地热能丰富,可以利用太阳能、地热能为沼气池保温;西藏农牧区沼气原料充足,也为该地区发展此种清洁生产模式创造了条件。第2题,发展沼气主要是为了保障农牧民生活能源供应,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利用沼肥可减少化肥的使用,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
答案 1.D 2.D
读某地秸秆利用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秸秆有四种不同的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四种利用方式中,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3题,甲方式是直接还田;乙方式是用作薪柴;丙方式是作为沼气原料,且沼渣、沼液肥田;丁方式是作为牛的饲料,然后牛粪制沼气,且沼渣、沼液肥田,故丁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第4题,乙表示人类燃烧秸秆作为能源,这样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
答案 3.D 4.B
2020年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我国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日”是由美国人丹尼斯·海斯等发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响应而推广的活动,主要意图是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绿色生活,善待地球。据此完成5~6题。
5.可持续消费意味着( )
①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③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 ④节水节能、垃圾分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绿色生活可以包括( )
①保护自然,万物共生 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③购买绿颜色的商品 ④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⑤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 第5题,可持续消费指的是消费行为,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属于生产行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照明,节水节能、垃圾分类等都属于消费过程中的行为。第6题,绿色生活应该是指一切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例如,保护自然,万物共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分类回收,循环再生;重复使用,多次利用;等等。
答案 5.C 6.D
下图示意我国某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8.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
A.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9.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 )
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
解析 第7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产业链中a、b、c代表的企业类型,从产业链中a企业与建材厂的关系可知,建材厂既利用了a企业的物质、能量,又利用了其副产品或废弃物,可推断a企业是电厂,建材厂利用电厂的电能及废渣。b企业是盐场,因为晒盐离不开太阳辐射,其中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也可以被盐场利用。c企业是化工厂,可利用电厂的电能及盐场废弃的浓盐水。第8题,通过上题判断,电厂的废水被海水淡化厂利用,废渣被建材厂利用,但废气没有被有效利用;图中制盐的副产品被化工厂利用;从图示可知建材厂没有利用盐场的废弃物;化工厂的废弃物排放到产业链之外,没有得到利用。第9题,选项中只有冀东临海,有条件建设海水淡化厂、盐场等。
答案 7.C 8.B 9.C
素养培优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
1.材料一 战国时期,魏国漳河年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当地流行着一种恶俗:居民每年都要向漳河神——河伯奉献一位年轻的女孩,给河伯当老婆,期望河伯息雷霆之怒,不要用洪水残害人民。这就是“河伯娶妻”。但是河水依然年年泛滥成灾。后来,漳河边来了一位贤明的地方官西门豹,他了解了河伯娶妻的真相后,就设计把那批鱼肉百姓的乡绅扔到河里,并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从此,漳河两岸的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材料二 恩格斯认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
(1)分析“河伯娶妻”体现出当时人与环境之间怎样的关系。
(2)两则材料所主张的人地关系你最支持的是哪则材料 简述原因。
提示 (1)人类崇拜、依赖环境,较为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2)材料二。原因:恩格斯较为科学地认识到人地关系,他认为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环境,应具有因地制宜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
素养目标——地理实践力
2.我国沿海城市某高级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感兴趣,他们查阅资料,走访政府机关,整理得出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该中学所在的我国某沿海地区示意图,图中铁路Ⅰ沿线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铁路Ⅱ沿线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人民在河流中游两岸开展传统粮棉生产,下游有许多未充分开发的风景区。A城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煤炭开采为主要经济支柱,1955年铁路Ⅱ延长铺设到B城市后,A城市经济结构开始转变,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城市却出现了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材料二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今后我国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的方向。
(1)结合当地资源和交通状况,分析A城市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的变化过程。
(2)请为A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改造献计献策。
提示 (1)由原来的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发展到以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
(2)调整产业结构,由以资源型为主向以科技、市场型为主转变;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结构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加大治污力度,保护城市环境。(共11张PPT)
第四章
问题研究 如何做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问卷调查
地 理
2021
研究导引
1.结合实例,了解问卷设计的一般要求。(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调查问卷发放对象、发放方式及回收方式。(地理实践力)
3.结合具体问卷,能够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综合思维)
材料研究
1.问卷设计的一般要求
问卷一般包括标题、说明、问题与答案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表:
内容 具体要求
标题 问卷的标题应一目了然,增强调查对象的兴趣和责任感
说明 可以是一封告知调查对象的信,也可以是指导语,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填答问卷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问题与 答案 开放式问题不设答案,允许回答者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
封闭式问题则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若干答案,要求回答者进行选择
2.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1)问卷调查的形式
形式 具体内容
全面 调查 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能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状况,但一般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抽样 调查 从全部调查对象中抽选一部分进行调查,并据此对全部调查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是一种更加经济的调查方法,因而被广泛采用
(2)发放和回收
采用访问、邮寄、统一发放等方法给选定的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进行相应的问卷回收。
3.问卷分析
(1)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消除原始资料中的虚假、差错、短缺、冗余等现象,保证资料真实、可信、完整。
(2)对问卷资料进行汇总与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3)进行思维加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把研究主题上升到理性认识。
典题演练
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口香糖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咀嚼口香糖有很多益处,但其残留物也会带来污染。为了研究口香糖的黏附力与温度的关系,一位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除去糖分的口香糖与瓷砖地面的黏附力,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一组数据。
次 序 1 2 3 4 5 6
温度/℃ 15 25 30 35 37 40
黏附力/N 2.0 3.1 3.3 3.6 4.6 4.0
(1)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2)该同学准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口香糖的消费量和人们对其污染的认识。在确定调查对象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公众;二是销售口香糖的商店。请你在两者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
(3)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减少口香糖污染的建议或者措施。
解析 注意结合图表数据分析问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态度是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现代中学生应该自觉抵制一些不良行为,生产厂家也要采取一些措施,研制可吞食的口香糖,或改变口香糖成分,使其离开口腔后黏附力迅速减小。
答案 (1)随着温度升高,黏附力先增大后减小。(或37 ℃时,黏附力最大……)(只要合理即可)
(2)公众。理由:便于客观了解公众对口香糖污染的认识。(或商店。理由:便于了解口香糖的消费量。)
(3)①研制可吞食的口香糖;②改变口香糖成分,使其离开口腔后黏附力迅速减小;③通过制定法规,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强化练习
以“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为研究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具体要求如下:
1.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主要从知识、态度、预期行为三个方面编制题目,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学生的资源、环境安全意识水平。
2.问卷设置受访者的基础信息,具体形式如下表。
基础信息项目 基础信息内容
性别
学段
是否选修《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是否参加过环保社团
3.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卷调查的对象。
4.确定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方法。
5.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6.根据调查情况,思考并提出关于增强中学生资源、环境安全意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