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
1.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遏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3.有诗赞:“岭南圣母冼夫人,历侍三朝功业存。绥靖边陲识大体,德昭日月化烝民。”此处的“冼夫人”为哪一地区的女首领( )
A.南诏 B.突厥
C.百越 D.吐蕃
4.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结合所学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
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5.宋朝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同时也出现《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由此可知,榷场的设置( )
A.加深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依赖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体现了商业和城市繁荣
D.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
6.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 )
A.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B.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
C.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
D.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
7.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印,此处的“汉”应是(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北汉
8.唐代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职责是“诸蕃舶至,尽有其税”。758年一些大食人和波斯人驱逐了广州都督,抢劫商店并焚烧房屋。879年黄巢对广州外国商人进行了大屠杀。这说明( )
A.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B.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
C.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
D.市舶使主要负责管理外国人
9.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10.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11.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12.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下列地图中,属于唐朝的是( )
13.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石南龙州(今四川青川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
B.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
D.先设后废,扼制地方武装增长
14.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 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增强了政府领土主权意识
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
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15.著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国际交流
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C.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16.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1196),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1171)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
1.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故B项正确。A、C两项仅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D项强调对思想的控制,三项无法体现“多民族”,排除。
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遏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遏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选C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根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排除B项;根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
3.有诗赞:“岭南圣母冼夫人,历侍三朝功业存。绥靖边陲识大体,德昭日月化烝民。”此处的“冼夫人”为哪一地区的女首领( )
A.南诏 B.突厥
C.百越 D.吐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岭南”并结合所学可知,冼夫人为古代百越首领,故选C项。
4.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结合所学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
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答案 C
解析 唐太宗、高宗、玄宗时期羁縻府州与唐关系紧密,是唐国力强盛的体现;而玄宗之后“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颓,中央集权被削弱,故选C项。
5.宋朝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同时也出现《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由此可知,榷场的设置( )
A.加深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依赖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体现了商业和城市繁荣
D.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不仅在经济上往来十分密切,民间贸易相当活跃,而且在文化上中原文化也不断流入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影响,B项正确。材料表达了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交流范围扩大,不仅有经济,还涉及文化,但没有发展到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依赖,A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间的经济往来,还体现了中原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影响,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原文化的优越性,只是表达了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带动了文化的输出,D项错误。
6.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 )
A.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B.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
C.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
D.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
答案 B
解析 “九边”设置于长城沿线,是为了防御蒙古和女真,故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故选B项。
7.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印,此处的“汉”应是(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北汉
答案 B
解析 汉朝称日本为“倭国”。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故选B项。
8.唐代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职责是“诸蕃舶至,尽有其税”。758年一些大食人和波斯人驱逐了广州都督,抢劫商店并焚烧房屋。879年黄巢对广州外国商人进行了大屠杀。这说明( )
A.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B.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
C.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
D.市舶使主要负责管理外国人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市舶使的设置及与外国人的矛盾、大屠杀都能反映广州外国人众多,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只涉及广州地区,B项表述夸大,故排除;市舶使主要管理中外贸易,排除D项。
9.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
10.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对英国使臣称呼变化,说明当时中国外交思维落后,故A项错误;该做法与领土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乾隆皇帝把使臣改为“贡使”,体现了清政府“天朝大国”的传统“朝贡”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说明乾隆皇帝对外面世界缺乏深刻了解,故D项错误。
11.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是对境域内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不能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故排除A项;羁縻政策不是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排除B项;羁縻政策尊重民族地区习俗,采用怀柔手段,有利于民族团结稳定,故C项正确,排除D项。
12.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下列地图中,属于唐朝的是( )
答案 B
解析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当时的吐蕃首府是逻些,故选B项。奴儿干都司是中国明代政府设置于东北的地方军政机构,此为明朝,排除A项;据“伊犁”“乌里雅苏台”可知,此为清朝,排除C项;据“匈奴”“西域都护府”可知,此为汉朝,排除D项。
13.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石南龙州(今四川青川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
B.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
D.先设后废,扼制地方武装增长
答案 A
解析 明朝在安南地区设土司进行管理,而在石南龙州却改土归流,体现了因地制宜,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故A项正确。改土归流只是在石南龙州地区,安南地区并没有改土归流,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明朝统筹全局,故C项错误;安南地区的土司并没有被废除,故D项错误。
14.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 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增强了政府领土主权意识
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
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到明朝撤销后考虑到沿海安全问题复设再到明末收复澎湖,反映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澎湖列岛,未涉及台湾岛,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国家对澎湖的主权管辖,未涉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5.著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国际交流
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C.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据材料“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可以得出当时丝路沿线的国家的交流,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是陆上贸易通道,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丝路沿线的国家的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故C项错误;“大使厅”壁画中没有关于宗教政治因素的信息,故D项错误。
16.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答案 D
解析 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故A项错误;由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可知,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由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可知,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都不同,说明并非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由材料“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1196),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1171)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
答案 (1)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
(2)措施: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
效果: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助于女真族和汉民族的民族融合,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发展。
(3)少数民族的融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可知,榷场是设置在两国边界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而且有较为严格的管理。通过贸易和互市,榷场起到了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得出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得出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根据材料二“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得出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对女真族的封建化、政权发展以及与汉民族的融合等方面作答。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