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并能归纳出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如日本和英国),分析区域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熟练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明我国的区域差异,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1.为什么不同区域的发展会存在相似性?2.影响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英国和日本存在哪些相似性?4.英国和日本的气候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5.英国和日本的工业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6.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的异同
1.区域的相似性:区域地理环境中某一地理要素或区域整体表现出的相似性→区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2.区域的差异性:不同区域自然要素尤其是地形和气候存在差异→各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区域发展方面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特别提醒]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同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也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微思考] 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提示:各区域选择发展水田、旱地还是畜牧业,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
二、区域发展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两国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2)差异性
区域要素 日本 英国
海陆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 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
地形 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 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受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面积约占领土的2/3,植物种类多样 森林面积约占领土面积的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贫乏 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2)差异性
区域要素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分布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向“临海型”布局转变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特别提醒] 日本和英国农业生产差异的原因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充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利于发展种植业。英国是位于大西洋东部的岛国,属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化小、降水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利于发展畜牧业。
[图表点拨] 1.教材第14页图1 2 5,该图展示出:
日本的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占70.0%;第二产业次之,占28.9%;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只占1.1%。
2.教材第14页图1 2 6,该图展示出:
(1)日本的传统工业以钢铁、机械、汽车、造船等工业部门为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其中东京、横滨、名古屋、神户、大阪和北九州是其重要工业中心。具有“临海型”布局特点。
(2)日本的新工业区分布较为分散,除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外,日本海沿岸也广泛分布,且向国土北部发展,但基本还是“临海型”布局。
3.教材第14页图1 2 7,该图展示出:
英国的产业构成中以第三产业为主,比重占79.2%;第二产业比重次之,占20.1%;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只占0.7%。
4.教材第14页图1 2 8,该图展示出:
(1)英国的煤、铁资源丰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海沿岸。
(2)英国工业中心的分布大体与矿产资源的分布一致,具有“资源型”布局的特点。
(3)阿伯丁是在石油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英国和日本两国气候类型的差异是由于纬度位置不同。 ( )
2.日本与英国对河流的开发都以水能开发为主。 ( )
3.日本工业布局属于“资源型”布局。 ( )
4.日本农业以渔业为主,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 )
提示:1.× 英国和日本大部分地处北温带,两国气候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海陆位置不同造成的。
2.× 日本地表崎岖,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对河流利用多以水能开发为主;而英国河网稠密,流量平稳,对河流利用多以发展航运为主。
3.× 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原料、燃料大部分靠进口,因此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表现出明显的“临海型”布局。
4.× 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三、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这是因地制宜的基础和出发点。
2.在区域发展中,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区域差异分析
读我国传统民居图,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且多风沙天气,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问题2 (区域认知)从北到南,我国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问题3 (综合思维)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南方相比要小得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主要成因
(2)地形差异的主要成因
(3)水文差异的主要成因
(4)土壤差异的主要成因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主要成因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项目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的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机械化水平、单位面积产量、商品率等的差异 土地等自然条件及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的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的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的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的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的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的差异 地形、河流、经济、科技、人口等的差异
1.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D (2)B [读图可知,甲区域为塔里木盆地,乙区域为海南岛。第(1)题,甲区域气候干旱,周围山脉海拔高,有冰川分布,河流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以夏汛为主。第(2)题,甲地夏季高温,乙地终年高温,故两地夏季热量充足;两地都是我国开发较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低。]
我国的区域差异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综合思维)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气候和地形。
问题2 (区域认知)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环境的核心特征分别是什么?
提示:高寒、干旱。
问题3 (区域认知)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南北差异显著,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热量差异。
1.三大自然区的形成
2.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区域要素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最高,主要是高原、高山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植被、土壤 植被以森林为主,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植被为草原、荒漠,土壤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原灌丛,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
代表性动物 熊、松鼠、熊猫、梅花鹿 骆驼、黄羊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水文 外流河 多属内流河 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农业 农耕业发达 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城市 众多 较少 很少
人口 稠密 较少 很少
3.三大自然区的内部特征及成因
(1)东部季风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3)青藏高寒区
图示法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和区域内部的差异
2.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区域一年两熟至三熟,①区域一年一熟至两熟,影响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2)在④区域容易看到的景观是( )
A.青青草原 B.连绵雪山
C.河湖密布 D.沼泽连片
(1)B (2)B [第(1)题,图中②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①区域位于北方,作物一年一熟至两熟,影响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南方热量充足,北方热量少,因此气候是影响该差异的主导因素。第(2)题,④区域是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雪山连绵。]
人地协调观:饮食差异与地理环境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习惯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北方多牛羊肉,常以牛羊肉为菜,北方寒冷,以咸味为主;南方多水产,多食鱼,南方温热,多食甜;西南潮湿,多麻辣。鲁菜,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临海,物产丰富;粤菜,广东湿热,水产丰富,食味清淡为主;川菜,四川盆地湿重,重麻辣;湘菜,湖南多雨潮湿,食辣利于御寒祛湿。
中国的饮食文化
看差异 看菜系 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浙江的杭帮菜等。而北方除东北菜和鲁菜颇具特色外,几乎没有独立菜系。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菜量 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
喝汤 南方的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更多是在夏季天气炎热时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饮酒前喝汤。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汤在饭后喝,一般不作为一道菜上桌
喝酒 夏天南北都以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
析原因 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含量高的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饮食以奶制品、肉类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清淡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而在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民主要的种植作物和主食,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用油和饮品
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饮食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研究,结合已取得的成果(见下表),回答(1)~(2)题。
菜系 主要原料 饮食特色
①川菜 河产鱼鲜,多用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等 菜肴颜色鲜艳、口味麻辣浓重
②苏菜 特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鱼、虾、蟹、瓜果菜 浓中带淡,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③粤菜 材料丰富,菜式多样,一般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也不会大咸大甜 博采众长,善于变化,口味清淡
④蒙古菜 以牛羊肉为主,调味只用盐和少量香料,烹饪方法只有煮或烤 质朴自然
(1)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
B.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C.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
D.④菜系调味少反映该区岩溶地貌广布,交通不便
(2)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
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③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D (2)B [第(1)题,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A项正确;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B项正确;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C项正确;④菜系调味少,是由于当地深居内陆,气候单一,草原牧业,以牛羊肉为主,D项错误。第(2)题,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的形成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题组通过饮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研究,考查了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人类饮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区域地理环境中某一地理要素或区域整体表现出相似性,致使区域发展也存在相似性。2.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尤其是地形和气候存在一定差异,致使各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区域发展方面存在差异性。3.英国和日本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岛国的优势。4.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但深受海洋影响,属于具有海洋性的季风气候。5.英国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早期的主要工业区和城市大都建在煤炭产区,工业布局具有“资源型”特点。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原料、燃料需要进口,工业和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表现出明显的“临海型”特点。6.在区域发展中既要考虑自然要素特点,又要考虑社会经济要素特点,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题组1 区域发展的异同
读北纬30°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三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条河流的汛期在时间上不一致
B.三地的气候特点相似
C.三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D.三地的植被类型相同
2.下列关于以上三角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灌溉水源是三地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三地生产的主要农作物都有棉花
C.三条河流两岸都曾是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
D.三地都有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1.C 2.B [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特征。根据图中陆地轮廓及经纬线可知,三图中的三角洲分别是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地的气候类型不同,植被类型不同,但是三条河流的汛期都在北半球的夏季;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故选C项。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差异。结合前面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地生产的主要农作物都有棉花;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降水丰富,灌溉水源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密西西比河流域不是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区。故选B项。]
题组2 区域发展异同的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由于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甲、乙两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相似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岛国 B.面积相差不大
C.气候比较湿润 D.都多火山、地震
4.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经济发展差异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国工业起步早,乙国工业起步晚
B.甲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乙国农业以渔业为主
C.甲国工业为“资源型”布局,乙国工业为“临海型”布局
D.甲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3.D 4.B [第3题,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火山、地震少;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第4题,英国气候条件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日本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题组3 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决定。地理标志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也是地区的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的绍兴黄酒,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的中宁枸杞等。据此回答5~6题。
5.绍兴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宁县分别位于我国( )
A.地势的第三、二、一级阶梯上
B.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C.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宁夏平原
D.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
6.中宁枸杞俗称“红宝”,这里所产的枸杞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分多,近百年来已被引种到十几个省区。但中宁枸杞无论引种到何方,种出的枸杞在外观上与中宁枸杞都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宁县独特的( )
A.市场优势 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 D.地理环境优势
5.B 6.D [第5题,浙江绍兴、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都处于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明显可以判断出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并不位于华北平原和淮河流域,因此A、C、D项可排除。绍兴市属于东部经济地带,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于中部经济地带,中宁县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第6题,中宁县所产的枸杞品质高,这主要得益于中宁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地理环境优势。]
教材P11问题
提示:这是个开放性题目,可以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比较,但都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教材P17活动
提示:1.根据地形可将东北地区分为平原区(东北平原)和山地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按照热量条件可分为辽河平原暖温带地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温带地区和北部寒温带地区;按照水分条件,从东向西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①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高;②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耕作,劳动生产率高;③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
3.东北地区扩大水稻种植的原因:①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充足,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②一年一熟,水稻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稻米品质优良;③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优质稻米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
PAGE
- 13 -第一节 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1.结合区域图,掌握区域的概念,明确区域划分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的。(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根据区域划分的指标,判断区域的类型。(综合思维)3.结合典型区域,分析区域的基本特征;理解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特点?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哪些类型?3.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间有何差异?4.区域有哪些特征?5.什么是区域的整体性?6.什么是区域的开放性?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3.划分区域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4.全国主体功能区
(1)划分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2)主要类型: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5.区域的空间尺度
类型 实例
大尺度区域 包括几个甚至十几个省区,如东部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
中等尺度区域 可包括一两个省区或者相邻的省区,如江苏省、京津冀地区等
小尺度区域 可以是某一省内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工业区,也可以是城市内部的某一区域,如上海自由贸易区等
[图表点拨] 1.教材第3页图1 1 2,该图展示出:
(1)甘肃的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2)甘肃省东南部降水量超过800 mm,西北部降水量不足50 mm。
2.教材第3页图1 1 3,该图展示出:
甘肃省自东南部到西北部分别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
[名师点拨] 1.区域的界线
区域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而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如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线。
2.区域的空间尺度
(1)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表达的区域特征越宏观;尺度越小则表达的区域特点越详细、越具体。
(2)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同一区域的功能和开发利用也不尽相同。
(3)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是我国东部三大平原之一,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微思考] 区域是否等同于地域?
提示:区域并不等同于地域,但“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但是“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二、区域的类型
1.根据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划分
划分标准 实例
单一指标 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综合指标 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2.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和人文要素特征划分
划分标准 实例
自然要素特征 根椐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特征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名师点拨] (1)汉语通常可以划分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客家方言区、赣方言区七大方言区。
(2)方言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历史因素和语言本身的因素。
将下列区域与其对应的划分指标连接起来。
三、区域的特征
[特别提醒] 区域特征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内涵,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二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 ( )
2.中国南方水田农业区全部是水田。 ( )
3.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 ( )
4.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属于综合指标。 ( )
提示:1.× 区域内部特征是相对一致的,而差异是绝对存在的。
2.× 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水田农业区内并非没有旱地,只是水田占主导。
3.×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4.× 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属于单一指标。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甲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乙图),探究下列问题。
甲图 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 乙图 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问题1 (区域认知)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多;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降水量也逐渐减少。
问题2 (综合思维)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是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A、B、C、D分别指什么干湿区?
提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单一指标。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问题3 (综合思维)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还是过渡性的?
提示:同一干湿区内部,降水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特征具有差异性。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湿润区内部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这个特定的性质是其他三个区都不具备的。干湿区的界线不是明确的,而是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进行区域研究首先要明确区域的内涵,具体分析如下:
内涵 说明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如甘肃省占有一定空间
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区;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
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西北部,湿润区位于该省的东南部
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如甘肃省的干旱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200 mm以下,湿润区的内部年降水量大致为800 mm以上
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分为大尺度的区域,如东部沿海经济带;中等尺度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小尺度的区域,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
客观存在性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认识区域的一般思路
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一个区域:
1.下图为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降水 B.植被
C.地貌 D.热量
(2)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
B.各区域具有明确的边界
C.各区域形状规则
D.区域间差异不明显
(1)C (2)A [第(1)题,结合图例,根据区域的名称判断,划分图示区域的主要依据是地貌,C项正确。第(2)题,图示各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A项正确。图示区域为自然区,图中自然要素的变化具有过渡性,故图示各区域边界往往是模糊的,B项错误。图示各区域形状很不规则,且区域间地貌差异显著,C、D项错误。]
区域的特征及其关系
读青藏高原地理要素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综合思维)该示意图体现了图示区域的哪种特征?图中各自然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
提示:整体性特征。地势。
问题2 (综合思维)青藏高原北部以高寒牧业为主,人烟稀少;东南部则以“谷地农业”为主,人口相对密集。这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征?
提示:差异性特征。
问题3 (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分析青藏高原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说明该区自然环境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提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青藏高原的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地势高,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动植物种类少且以耐寒为特征等。
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分布(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分布在河谷地带)等。
1.区域三大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特征 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举例 指导意义
整体性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表现为A、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差异性 表现为A、B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具有差异性 新疆长绒棉基地与陕西苹果基地之间存在差异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开放性 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经济全球化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整体性、差异性及开放性之间的关系
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而开放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所以,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2.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连续性 B.差异性
C.相似性 D.联系性
(2)江苏省三大区域间人口主要流向和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①→②→③ 开放性 B.③→②→① 整体性
C.②→①→③ 差异性 D.③→①→② 过渡性
(1)B (2)A [第(1)题,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城镇化水平等各要素存在明显不同。所以主要反映区域的差异性。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苏南大于苏中大于苏北。所以人口主要从苏北、苏中流向苏南,即从①②地区流向③地区,体现的区域特征是开放性。]
人地协调观:地理环境对建筑景观的影响
中国各地的民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民居
主要类型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北京的四合院、广东镬耳屋、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和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地域特色 南方民居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北方民居 北方地区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房屋大都坐北朝南,窗户多朝向南方。庭院住宅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重要形式。北方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 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地域特色 西北民居 窑洞是西北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这里的黄土具有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这里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地形崎岖、平地少是发展窑洞的先决条件。建筑形式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地窑)和独立式(箍窑)三种形式。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少数民族民居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丰富多样,如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筑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如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3)该地可能位于(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1)A (2)B (3)A [第(1)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第(2)题,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是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中,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不能位于降水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位于非常干旱的新疆,最可能位于黄土高原。]
本题组以地坑院的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了地理环境对建筑景观形态特点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具有明确的区域特征;各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2.划分区域的类型可以有不同方法,可以根据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划分,划分指标既可以是自然要素特征也可以是人文要素特征。3.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表达的区域特征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则表达的区域特点越详细、越具体。4.区域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5.区域的整体性特征是指:区域内部各部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6.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区域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7.区域的开放性特征是指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区域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题组1 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A 2.C [第1题,区域是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第2题,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而图示区域A的边界为明确边界。]
题组2 区域的类型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4.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3.A 4.C [第3题,本题考查区域划分指标,黄河流域是黄河的集水区域,流域界线一般以山脊、山峰为界,故其划分的指标是单一性的,故A项正确、D项错误。集水区域是单一指标,不是综合指标,故B项错误。黄河流域跨多个行政区,故C项错误。第4题,乙地位于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丁地位于东部沿海,主要是海洋污染。故选C项。]
题组3 区域的特征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两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
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
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
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6.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
①综合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C 6.C [第5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带,核电分布在东部地带,故A、B两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因此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故C项正确、D项错误。第6题,该图反映了甲、乙两区域经济要素的差异及联系。]
教材P2问题
提示:(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划分可以依据单一指标,也可以依据综合指标;同时,区域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3)区域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地形、气温、降水等)和人文(城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描述。
教材P4~5活动
提示:1.放大图幅,区域空间尺度变小,比例尺变大。缩小图幅,区域空间尺度变大,比例尺变小。
2.从全国看,上海自贸区位于沿海、沿江交汇处。从长江三角洲看,上海自贸区在浦东新区内,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
3.全国:探索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培育面向全球竞争的新优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长江经济带:发挥自贸区的龙头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贸易便利化。
上海:促进上海贸易、航运、金融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教材P7活动
提示:1.山东省各地均属北方方言区,但东西差异较大。一地方言留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的“烙印”;此外,行政区划、人口迁移流动、地域文化等对方言的形成与扩散也有影响。一般说来,北方平原面积广大,无高山大河阻隔,有利于方言的一致与扩散;西南地区山地丘陵交错,河湖纵横,方言分化、差异显著。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综合指标、自然要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综合指标、人文要素;中国汉语方言区的划分:单一指标、人文要素。
3.略。
教材P10活动
提示:1.不管家乡在哪里,它们之间在空间尺度上都存在以下关系: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级市(自治州等)>市辖区(县级市、县等)>街道(乡、镇等)。
2.略。
3.以临沂为例:临沂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点,承南接北、临海近港的位置,使临沂成为“商贸名城、物流之都”,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
临沂距日照港、岚山港、连云港均在120 km内,距青岛港200 km,作为港口腹地,发展临港经济的优势显著。
PAGE
- 12 -第1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差异性
②自然地理环境
③因地制宜
④分析方法
[学思心得]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
1.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思维模式如下图: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思维模式如下图:
1.“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当时主要用作贡品。它以景德镇名瓷为胎,精选四川邛崃山一带阴面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1尺≈33.3 cm)、无划伤斑迹的壮竹,经过破竹、烤色、抽匀等十几道手工工序,“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生产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制作一套“瓷胎竹编”耗时数月之久。20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古法生产,以其纪念性、地方性成为中外宾客优选的旅游纪念品。2010年,仅有70多名师傅会此手艺,现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据此回答(1)~(3)题。
(1)近些年来,“瓷胎竹编”得以重新发掘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扶持 B.原料替换
C.市场需求扩大 D.生产工艺改进
(2)当今“瓷胎竹编”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域性强,传承手段单一
B.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
C.技术要求高,制作周期长
D.选材苛刻,瓷胎与竹丝要求严格
(3)下列城市最适合把“瓷胎竹编”纳入旅游规划的是( )
A.杭州 B.景德镇 C.成都 D.北京
(1)A (2)A (3)C [第(1)题,“瓷胎竹编”20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古法生产,以其纪念性、地方性成为中外宾客优选的旅游纪念品。近些年来,“瓷胎竹编”得以重新发掘和传承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A项正确;“瓷胎竹编”的原料没有替换,B项错误;市场需求扩大是重新发掘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错误;“瓷胎竹编”仍是采用古法生产,D项错误。故选A项。第(2)题,根据材料“‘瓷胎竹编’以景德镇名瓷为胎,精选四川邛崃山一带阴面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斑迹的壮竹,经过破竹、烤色、抽匀等十几道手工工序”可知,当今“瓷胎竹编”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根本原因是地域性强,传承手段单一,A项正确;生产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制作一套“瓷胎竹编”耗时达数月之久。生产效率低,制作周期长,是直接原因,B、C项错误;选材苛刻,究其根本是因为选材的地域性强,D项错误。故选A项。第(3)题,由材料中“瓷胎竹编”制作过程分析可知,靠近邛崃山的城市更适合将其纳入旅游规划。选项中成都距邛崃山最近,最适合把“瓷胎竹编”纳入旅游规划,故选C项。]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差异比较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经济地带项目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范围(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暂未包括台、港、澳) 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
面积 小 中 大
人口 多 中 少
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 最发达 较发达 较落后
GDP 最多 较多 较少
人均GDP 最多 较多 较少
经济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的增长 最快 较快 较慢
GDP所占比重的变化 逐年增加 减少 减少
另外,我国东、中、西部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这是导致三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1)东部经济地带产业结构中,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经济地带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2)东部经济地带工业结构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部经济地带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西部经济地带以重型产业为主。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图甲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图乙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1)~(2)题。
甲
乙
(1)下列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2)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结论正确的是( )
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
(1)D (2)B [第(1)题,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中,西部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东部地带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第(2)题,由图乙读出比重即可得出结论。]
PAGE
- 4 -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从区域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角度,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掌握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 1.掌握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地理实践力) 2.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而因地制宜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分析区域差异需要收集与整理哪些资料?2.主要从哪些方面分析区域差异?3.收集与整理资料的主要方法是什么?4.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步骤
[名师点拨] (1)所收集的资料必须能反映区域的位置特点、环境特点、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人地关系特点等。
(2)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定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方法
1.收集与整理资料
(1)直接收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间接收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集有关统计数据、文字材料等。
2.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1)定性分析方法:对区域内的地理特征进行定性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表归纳等。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和基本特点。
(2)定量分析方法: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定量分析方法与手段对地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其目的是探究地理特征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形成原因。
(3)综合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名师点拨]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的选择
(1)定性分析方法是分析区域差异最为古老也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具有高度选择性,即经过比较,选择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地理事象进行描述和说明。
(2)定量分析方法必须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数据可通过观测、统计、模拟、假设等多种手段获得,定量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和计算方法。
(3)影响全局的重大课题,常用综合分析方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在开展区域发展差异分析时,资料的整理是基础。 ( )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 )
3.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 ( )
4.综合分析的实质是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形成原因。 ( )
提示:1.× 收集资料是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
2.√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必须能反映区域的区位特点、环境特点、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人地关系的特点等,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3.×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
4.× 定量分析的实质是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形成原因。
三、活动案例——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
1.长江流域概况
长江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贯穿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其上游、中游和下游流经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
2.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
(1)收集与整理资料
收集上游贵州省、中游湖北省、下游江苏省区域发展的有关资料和数据。重点收集区域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对衡量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相关指标。
(2)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通过统计图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三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状况。
(3)探究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
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寻找区域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图表点拨] 教材第19页图1 3 1,该图展示出:(1)长江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贯穿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2)贵州省、湖北省、江苏省分别位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区位差异明显。
[微思考] 与江苏省相比,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提示:矿产、能源、水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土地租金低;国家政策的支持。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步骤和主要方法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建设长江经济带。下面为长三角和川渝地区示意图与2016年重庆市和上海市经济发展统计表。
地区 GDP(人均) 年收入 外资企业 经济竞争力
上海 77 205元 42 789元 2.47万家 第1名
重庆 20 219元 30 963元 4 500家 未进入前10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材料中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方法是什么?
提示:定量分析法。
问题2 (综合思维)根据统计数据,比较上海市和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异。
提示: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高,经济竞争力强;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低,经济竞争力弱。
问题3 (区域认知)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提示: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廉价;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问题4 (综合思维)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长江三角洲和川渝地区可以开展合作的领域有哪些?
提示:航道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产业转移、生态保护等。
1.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步骤和主要方法
步骤 所用的主要方法 要求或意义
第一步:收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直接收集法 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间接收集法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定性分析方法 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
定量分析方法 明确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形成原因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综合分析方法 能够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步:探索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
2.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的项目和要素
项目 要素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等
经济条件 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 政治、文化、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读我国长江沿岸部分城市分布图,回答(1)~(2)题。
(1)为对贵州、湖南、上海进行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 )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②以查阅资料为主 ③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 ④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三地的资料收集完成后,对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时,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定性分析方法 ②定量分析方法 ③综合分析方法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1)D (2)D [第(1)题,三地的空间跨度大,不易进行实地考察;对不同区域进行差异分析时,其分析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第(2)题,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
地理实践力:黄河沿岸城市区域差异
近日,30多位新闻单位记者、国内知名摄影家集中拍摄了黄河流域风景、建筑、人文照片。这些精美图片为曲麻莱县人民政府举办的“同饮黄河水、共筑中华梦”活动提供素材。“同饮黄河水、共筑中华梦”活动途经青海西宁,宁夏银川,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甘肃兰州,陕西延安,河南郑州,山东济南、泰安、东营等黄河沿岸的城市。
黄河概况及区域差异
看流域概况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黄河全长5 464千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
析区域差异 上游 河源至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其中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 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 000米,河道呈“S”形,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是扎陵湖和鄂陵湖,为高原寒冷气候,鱼类属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资源丰富。鱼类资源长期未被开发利用。重要城市有兰州市、白银市、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等
析区域差异 中游 内蒙古河口镇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中游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给下游造成巨大危害,是根治黄河水害的关键河段。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重要城市有呼和浩特市、忻州市、榆林市、吕梁市、延安市、临汾市、渭南市、运城市、三门峡市、洛阳市等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下游。该段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被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主要城市有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濮阳市、泰安市、聊城市、德州市、济南市、淄博市、滨州市、东营市等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期对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进行考察研究,并分析沿线的环境差异。读黄河流域部分城市分布图,回答(1)~(2)题。
(1)为对沿线城市进行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在收集资料时应( )
A.以查阅资料为主
B.以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相结合
C.重点收集自然环境指标
D.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
(2)若分析包头和济南钢铁工业发展的差异,主要从哪方面进行比较( )
A.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B.区域经济特征
C.区域自然环境
D.区域劳动力资源
(1)B (2)A [第(1)题,对黄河沿线城市的差异进行资料收集,应以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2)题,分析钢铁工业发展的差异,应该从该区域发展钢铁工业的区域条件和优劣势方面进行比较。]
本题组以对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考查为切入点,考查了对沿线城市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收集资料既要全面,又要有所侧重,主要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条件(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两个方面。2.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劣势;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3.收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收集法和间接收集法。4.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题组1 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1.下列有关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步骤,正确的是( )
A.收集区域资料→区域差异分析、比较→资料分析、整理→探索差异成因
B.区域差异分析、比较→收集区域资料→资料分析、整理→探索差异成因
C.收集区域资料→资料分析、整理→区域差异分析、比较→探索差异成因
D.探索差异成因→收集区域资料→资料分析、整理→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C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首先要收集资料,其次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而获得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体现,最后探索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
题组2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方法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研究环境条件对作物始花期的影响,他们通过上网、查阅报纸、杂志等方式获得如下资料。据此完成2~4题。
品种名称 金大532 本地大豆 满仓金
原产地 南京 北京 佳木斯
在原产地的播种时间 5月30日 4月30日 5月17日
在原产地的开花时间 8月23日 7月19日 7月5日
在北京的播种时间 4月30日 4月30日 4月30日
在北京的开花时间 9月1日 7月19日 6月5日
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85天 80天 49天
在北京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124天 80天 36天
2.低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高纬度地区种植,开花时间和产量与原地区相比分别是( )
A.提前,减少 B.提前,增加
C.延迟,减少 D.延迟,增加
3.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土壤条件
C.光热条件 D.降水条件
4.该地理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和探究区域差异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
B.间接收集法,定量的方法
C.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D.间接收集法,定性的方法
2.C 3.C 4.B [第2、3题,分析材料可知,低纬度地区的大豆种在高纬度地区从播种到开花比在原地区所需要的天数多。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植物开花的主要因素,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优越,产量比高纬度地区高。第4题,由于该地理兴趣小组主要利用上网、查阅报纸、杂志获取资料,对区域内大豆始花期用数字进行量化研究,所以是间接收集法和定量的方法。]
题组3 分析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
下图为某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图。读图,完成5~6题。
5.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上、中、下游递增的是( )
①人口规模 ②城市化水平 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④区域面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与其发展重点对应正确的是( )
①综合交通枢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②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③全球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一带一路”总枢纽 ④重要经济中心和开放高地,内陆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A.成渝城市群-④、长江中游城市群-②、江淮城市群-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①
B.成渝城市群-①、长江中游城市群-④、江淮城市群-②、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③
C.成渝城市群-②、长江中游城市群-④、江淮城市群-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①
D.成渝城市群-④、长江中游城市群-①、江淮城市群-②、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③
5.C 6.D [第5题,根据图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可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上、中、下游递增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第6题,成渝城市群应发展成重要经济中心和开放高地,内陆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发展为综合交通枢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江淮城市群应发展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发展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一带一路”总枢纽。]
教材P20活动
提示:1.图略。江苏省GDP总量最大,贵州省GDP总量最小,江苏省GDP总量与湖北省GDP总量相比,二者相差一倍多。
2.图略。饼状图能直观反映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省产业结构差异:贵州省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湖北省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第一产业比重最低。
3.贵州、湖北、江苏三省区域发展差异
贵州省 湖北省 江苏省
资源优势 水能资源丰富,煤炭、铝土、磷等矿产资源丰富 水能、矿产资源丰富,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 水资源丰富,粮食、桑蚕等农产品产量大
主要问题 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大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市化水平不高,人均收入较低 矿产、能源资源缺乏,苏南和苏北经济发展差距大
区域发展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4.分析贵州、湖北、江苏三省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
贵州:位于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部,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封闭,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承东启西,水陆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矿产资源、能源优势显著,工业发展迅速。
江苏:临江沿海,水陆交通便利;邻近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显著。
教材P21活动
提示:略。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