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二)
(含配套学案)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1单元:《乡土本色》,这是总论,讨论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2单元:《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主要论述乡土社会中文字的使用(或主要讨论乡土社会文化经验积累和传承的方式)。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3单元:《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主要论述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
第4单元:《家族》《男女有别》,主要讨论中国传统感情。
第5单元:《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主要讨论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宗法制度)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6单元:《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主要讨论社会变迁如何产生。
这样的单元划分方式不是唯一的,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音。比如,《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四篇可以整合成一个单元,都在探讨乡土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一板块:研究“概述”板块。
内容包括:《重刊序言》《后记》和第1章《乡土本色》。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先设计思维导图“如何分析一本书”。然后搭好框架请同学们“添枝加叶”,做到快速且自主地梳理包括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等在内的问题,明确阅读“预期”。再阅读这本书的总论,即第1章《乡土本色》,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所具有的特征。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研究目的:
基本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以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属于“比较类型的研究”。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1:分类、梳理、归纳。分类、梳理、归纳《重刊序言》《后记》,可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但同学们对这一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浮光掠影,耐不住性子细读,仅留下粗浅印象,不利于理解这本书的特点和价值。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1:分类、梳理、归纳。分类、梳理、归纳《重刊序言》
因此,建议同学们自主梳理这些信息,也可进行小组成员合作,分工梳理。从整体上了解社会学的发展史、《乡土中国》写作的大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学者的社会责任担当等信息(见下页底部“如何分析一本书”思维导图),做到“知人论世”,为阅读本书做好前期准备。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2:联系生活,多向阅读。
第1章《乡土本色》中论述了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土气”和“聚居”。土地是不流动的,因此,靠土地谋生的人也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人们聚村而居,“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在这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在阅读第1章时,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乡土社会的这些特征,可以引导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如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为什么现如今“北漂”“南漂”这么多?相比前些年每逢春节深圳便犹如一座“空城”的景象,如今留在深圳过春节的人开始多了起来,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联系生活,不仅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还有助于看到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的不同之处:现代社会商业发达,土地对人的束缚力变弱,甚至很多农村人也不再以土地为谋生的主要手段,选择进城打工,人口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强。联系所学或现实生活体验,或有助于印证书中观点,或有助于比较异同之处,最终助推阅读的深入。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二板块:研究“语言文字”板块。
内容包括:第2~3章,即《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学习作者如何反驳乡下人“愚”这一偏见,既掌握驳论方法,又印证本章结论。关注调查材料,用思维导图呈现这两章论证的逻辑思路,体会作者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二板块:研究“语言文字”板块。
内容包括:第2~3章,即《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可依托经典作品如鲁迅的《故乡》,比较闰土和迅哥的“未来”,并联系社会现实,思考“文字下乡”给乡村带来的改变,深入理解“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和作者理论的预见性。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1:依托经典作思考。
借学习作者如何反驳乡下人“愚”这一偏见,理解乡下人不学文字并非“愚”,而是人们认为文字是无用的,印证作者的结论: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阅读时,可结合作者列举的生活实例,分析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反驳“乡下人愚”这一偏见的,并体悟作者如何驳中有立,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乡下人不愚,“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在熟人社会,语言足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文字是多余的”。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还可将这些例子与鲁迅《故乡》里的闰土和迅哥联系起来。乡下孩子闰土对文字并没有迫切的来自生活上的需求。闰土捕鸟厉害却不识字,而迅哥识字厉害却不会捕鸟。迅哥识字并不能说明他比闰土就更聪明。生活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知识的不同。因为对初中课文熟悉,同学们理解起来会非常容易。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在此基础上,分析闰土的“未来”和 迅哥的“未来”,将之进行对比,然后进一步思考:如果闰土识字,他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此外,如果感兴趣,还可以联系现实,想想“九年制义务教育”给乡土社会带来的一些变化,如寒门子弟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农民微商等。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2:思维导图理文脉。
以《文字下乡》为例(见下页底部思维导图),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有多种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人们可以直接用语言沟通交流,“不必求助于文字”。与之相比,文字则是空间受阻下的被迫选择,且受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等限制,“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2:思维导图理文脉。
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的作用,可以得出结论——人们在沟通和传递经验方面不存在空间的阻隔,没有文字,不会影响其社会生活。借助思维导图,分析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论证的逻辑思路。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愚:非文盲,无用字需求
基 础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三板块:研究“人际关系、道德”板块。
内容包括:第4~5章,即《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对比“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认清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可问题激趣,如“微信朋友圈算不算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等,让思想沟通书本内外,体会“差序格局”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
做法:勾连传统,拓展思维。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在《差序格局》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两章中,作者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作者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形象阐释了它依存的社会土壤——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以自己为圆心,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所产生的波纹一般,他的人际关系也这般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文中举了一个《红楼梦》大观园“亲属圈子”的小例子。拓展如《伤仲永》一文,小仲永所作之诗,得到乡人赞许,除了才思敏捷,文理可观,还因小小年纪,就深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道理。当一件事情发生,一个人首先不是按社会行为规范的标准来衡量,而是先考虑事件涉及的对象和“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再判断具体该如何对待此事。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又如《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四板块:研究“经济”板块。
内容包括:第6章《家族》、第7章《男女有别》、第12章《 血缘和地缘》。对比西洋家庭的结构,分析、归纳乡土社会“小家族”的功能,了解乡土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特征。可设置情境,通过设想“新客”李土根在异乡将如何谋生,来体会乡土社会的经济形态是怎样逐渐发生变化的。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1:对比概念明异同。为了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性质,作者在论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时,采用了与其他社会体系和社会关系进行对比的做法。建议同学们提炼出能体现乡土社会“小家族”特征的词汇,补全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乡土社会“家庭”与西洋社会“家庭”的异同点,这有助于在阅读时快速且准确地弄懂概念。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便阅读了《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同学们也不容易弄清楚为什么乡土社会“家”的结构原则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男女之别到底“别”在哪些地方。对男女性别分工的理解可能也只停留在“男人是主要劳动力,女人只是做些辅助的家务”这一呆板印象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借助一些相关的学术著作或论文等辅助材料,帮助自己理解书中内容或拓宽阅读视野。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3:设置情境。如阅读这几章内容(尤其是《血缘和地缘》一章)时,可以根据文本信息,设置情境,进行合理的设想。如“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的农民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一般是不会离开赖以维生的土地的。农民李土根很可能是因为家里兄弟多,地不够种了或养活不了一家人,才被迫离开熟悉的乡村,成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新客”的。那么,他将如何在陌生地立足呢?......这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建立在对文本细读后的合理推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阅读的好办法。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家族
配轴:夫妻
配轴:子女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五板块:研究“政治、法律”板块。
内容包括:第8~11章,即《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联系当今法治社会,对比、探讨乡土社会为什么是一个“无法”的社会。可举例曾子易箦、子路结缨、殉葬、希腊人和印度人葬父传统迥异等文化事实,勾连历史文化,扩宽阅读视野,分析、讨论、归纳“礼”的性质、生成条件、作用和存在的土壤等。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课标中指出:“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学术类著作《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也可以兼顾对语言品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同学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如在阅读第8~11章后,有同学们认为,当代社会重视“法治”,而“礼治”中的一些优秀传统被当成糟粕丢弃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能发挥“礼”中的优秀传统,让人们从内心对好的社会规则产生主动服膺的心理,那么社会会更美好。而当今社会,法治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已经习惯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法律的存在。但“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那么,阅读中可以思考一下:乡土社会是如何维持社会秩序的?并在阅读这几章后,为乡土“逆旅”写一则“旅客须知”。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第六板块:研究“社会发展”板块。内容包括:第12~14章,即《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从经济形态、思想观念和人类行为动机的角度,探求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可积极参与当代文化,对当今乡土社会出现的很多新变化(如新农村建设、乡村企业、干群关系、外出打工、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天价彩礼、环境保护等),选择感兴趣的方面,多途径调查、分析,将调查结果整理成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做法:与时俱进,关注变化。阅读绝不应该是孤立地阅读作品本身,还应该借助作品,理解生活,指导生活。今天的乡土社会和作者笔下的乡土社会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要引导同学们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当代文化,边读书,边思考,边探究当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从调查、分析到整理成小论文,在各种现象的勾连和比较中,推动同学们深入思考,批判性地汲取本书和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关注现实,最终达到发展思维品质,丰富精神世界,形成正确“三观”的终极目标。这样读书,就比较有趣了。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一和活动二分别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学习过第四单元,同学们应该已经学会了列访谈提纲、制作调查问卷和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方法,甚至还可能掌握了一些不错的访谈技巧。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进行乡土社会现状调查的难度。在此基础上,选好调查方向,通过网络、实地等途径,认真完成调查报告,同学们对本书和当代文化的理解必定会更加深刻。
一、主要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