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概况: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是清朝的全盛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它上起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下至嘉庆元年(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前后持续了100余年。
(2)评价: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
1、康乾盛世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故宫精品文物——奏折匣
材料1:所谓的密折……为保密起见,在纸封外绑以木夹板,并贴以印花,后来甚至用带铜锁的特质皮匣包封密折,然后通过驿站,或由专差交兵部捷报,或遣亲信之人专程送至奏事处,由奏事官接受登记之后,交奏事太监直送皇帝亲自拆阅。 ——《中国历史新编》
①时间:始于康熙,完备于雍正。
②特点:迅速、机密
③影响: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君主专制)
2、君主专制的强化
材料2: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2、君主专制的强化
(2)军机处
原因:处理西北军务,加强皇权;
设立:雍正时期;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影响: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雍正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皇帝
内阁
工部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
南书房
军国大事
军机处
过程
(清初皇太极)
(康熙)
(雍正)
皇权受限
皇权加强
皇权发展到顶峰
(2)军机处
(3)文字狱
①含义: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②目的: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③特点:从压制汉人的民族意识发展到对诗文字句望文生义,吹毛求疵,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④评价:禁锢思想,摧残文化,维护专制。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
材料3: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使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4: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东南地区——收复和管辖台湾
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管辖台湾:
1683年,为巩固统治,实现统一,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1684年,清军在台湾设府,隶福建省
二、疆域的奠定
东北地区——反击沙皇俄国
1689年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地区——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
漠南蒙古
漠北蒙古
鞑靼
瓦剌——漠西蒙古—准噶尔
1690-1696年康熙三征噶尔丹
1757年清朝击败蒙古准噶尔部
武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度
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地区——治理西藏、改土归流
1713年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
1793年清政府颁布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改土归流”
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
中央任命的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
理藩院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
材料二:戴逸: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清朝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基础
奠定了当今中国版图的基础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背景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国土开发.
统治者眼中的康乾盛世
(二)表现
人口膨胀
1.4亿
4.1亿
政治腐败
1.内部矛盾重重
白莲教传播
民生艰难
白莲教起义持续近10年,涉及川陕鄂湘四省,清政府耗费白银2亿两才将起义镇压下去。白莲教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它的衰亡。
影视剧中的天理教起义
2.外部危机四伏
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早期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政策
广州十三行
天朝上国,妄自尊大观念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发展
大兴文字狱
设立军机处
推行奏折制度
疆域的奠定
共治西藏
管辖西北
反击沙俄
治理台湾
经略边疆
疆域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外部危机
结果
内部危机
小结
课堂检测
1.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保密性较强,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它一方面可参议军国大政,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摘抄辑录的秘书部门。该机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宣政院 D.军机处
D
2.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随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内阁职能范围缩小
C.军机处成决策机构
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A
3.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策略之一。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台湾府
C.伊犁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C
4.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一种天朝上国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C
5.下面是清嘉庆时的文人沈廷桂摹仿《阿房宫赋》所作的一篇骈文。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八股立,三场设,秀才集,贡院塞。覆压九千余号,不见天日。行台北构而西折,直登文场。一位主司,各谨关防。头炮警众,二炮开阁,听点传呼,争先捷足。各抱考具,铺阵紧缚。挨挨焉,挤挤焉,凳脚篮头,猝不知为何人跌落。
A.读书人扭曲的社会价值观
B.八股取士使科考更加成熟
C.科举考生已没有尊严可言
D.对科举考生的搜验很严格
D
6.元明以来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清朝入关前,在蒙古修建、保护寺庙,宣扬优礼藏传佛教的政策。入关后,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大喇嘛制定职衔、名号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到清代中期,蒙古地区的寺庙达到1 800余座,喇嘛人数达到15万人。这说明清代( )
A.佛教基本实现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B.宗教被纳入国家礼制范畴
C.蒙古地区风俗习惯发生重大改变
D.朝廷推崇佛教治国的理念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