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搭 积 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第77,7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能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11—20各数。此时,学生已建立了十个一捆的观念,也建立了11—20各数的表象,同时能借助计数器表示数,并初步建立了数位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为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扫除了障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开火车(复习十加几)
2.创设情境
你们玩过积木吗 喜欢玩吗 瞧!淘气和笑笑也正玩得开心呢!(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出示图片)
1.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想一想怎么解答。
2.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板书:10+5=15 16-2=14
3.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说一说你的想法。
4.小结:真了不起!通过观察图片,动脑思考帮助淘气和笑笑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2=12 12-2=10 12-10=2
10+4=14 14-4=10 14-10=4
10+8=18 18-8=10 18-10=8
4.总结算法: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将抽象的算式转化为直观的物体,让学生容易理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一练第1、2题。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卡片)
14+4= 13+5= 19-8= 15+4= ……
3.在○里填上“+”或“ –”。
12○7=19 4○14=18 17○2=15 18○3=15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说课稿:
搭 积 木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积木(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说教材:
1.教材分析:《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减法(二)》中的第二课时。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其他计算知识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系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明确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3.重点:学会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难点:明确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算理
说学情:
学生基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十加几的加法,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还认识了数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对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入学只有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借助教具积木创设情境,借助学具小棒和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学看解决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究与范例教学相结合
学法:发现法
四、说教学过
(-)复习
1.利用卡片进行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填空让学生复习11-20的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课本70页“说一说”。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13+2的计算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2)引导学生探究18-2的教师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3)教师小结优化算法。
2,反馈练习
课本第70页“试试”和“说一说”。(学生在书上和草稿本上完成)
(二)课堂总结
(四)课室作业(学生在书上完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以及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 以内数的顺序和数位意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情境引入。通过摆积木熟悉20以内数的组成;再接着是通过积木的增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第三是每次增减积木时写出相应的算式,并问是怎样算出得数的(用什么方法算);最后是巩固练习和总结。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且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在练习中注重联系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