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作业
1.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2.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1952年4月,周恩来曾解释道:“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建交模式( )
A.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施
B.体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促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D.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和困境
3.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4.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表明“五项原则”( )
A.实现了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
B.改变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解决了中印中缅的矛盾分歧
D.规范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5.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
时间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第16届) 38 48 20
1962 42 56 12
1966 46 57 17
1969 48 56 21
1970 51 49 25
1971 76 35 17
如表所示现象( )
A.反映资本主义阵营矛盾重重
B.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C.说明求同存异原则成为共识
D.表明中国已经打破外交僵局
6.从田中内阁成立到完成田中访华的准备工作,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从7月7日田中声明到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声明,只用了82天。这是国际政坛上闪电般的速度,就连日本国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感。促成该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D.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推动
7.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建国初与我国建交的主要是亚非新兴独立国
B.1955-1969年与我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
C.70年代建交高潮主要是由于中美建交的影响
D.建交国数量变化是外交方针不断调整的结果
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以下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外交思想”的是( )
A.“另起炉灶”“一边倒”
B.“乒乓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D.“亲、诚、惠、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9.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先后出访了东盟十国中的九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四个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这些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 )
A.说明中国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B.表明中国突破了不结盟政策的束缚
C.有助于中国建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D.说明中国多边外交取得重大的成果
10.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1.黄书海曾担任过周恩来的翻译,他回忆:“总理最初想让亚非会议采纳这五项原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说这是共产党提出来的。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这表明,在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正式并且公开提出 B.消除了矛盾和分歧
C.成为国际普遍共识 D.国际影响得到扩大
12.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
A.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
B.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C.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13.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14.《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上海合作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吸收认同该组织框架内合作宗旨和任务……的国家为该组织新成员。”可见,“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A.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和发展
B.形成了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C.构建了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
D.维护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15.外交理念是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指导外交实践的指南。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据此可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外交政策体现意识形态色彩
B.外交逐渐丧失自身的独立性
C.外交战略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D.外交理念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16.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合组织的成立( )
A.开创南北合作发展经济的新模式
B.巩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强化了大国之间的军事安全协作
D.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7.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演变展示了中华民族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念。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既可以看到主要是为国家建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强调支援世界各国人民革命的观点。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这显然是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和策略的延续。应该说,冷战时代的国际环境易于使人们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或敌或友的划分去认识复杂的国家间关系。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至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
材料二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为背景。站在新的立足点,中国开始以一种发展的、全球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外交观念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来自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更受到政治和经济改革实际需要的推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章百家
《我们怎样走向世界——
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第一阶段外交实践中的激进观念,指出其形成的国际、国内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外交视角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导致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时作业
1.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答案 B
解析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回答的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故选B项。“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回答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当时国际形势是美苏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和发展才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回答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排除D项。
2.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1952年4月,周恩来曾解释道:“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建交模式( )
A.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施
B.体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促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D.打破了新中国的外交僵局和困境
答案 B
解析 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是新中国领导人把争取民族独立、平等和尊严与国际法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创新,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一项重要的开创性实践,彻底划清了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界限,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时尚未提出,排除A项;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苏联的率先承认促使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排除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排除D项。
3.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B.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C.最终实现了地区和平
D.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答案 B
解析 根据“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与应对帝国主义威胁,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与苏联结盟,没有体现包容性和开放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毛泽东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认识,不能显示外交政策的结果,排除C项;此时中国的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排除D项。
4.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表明“五项原则”( )
A.实现了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
B.改变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解决了中印中缅的矛盾分歧
D.规范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 D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可知其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选D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中印之间存在领土纠纷,“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5.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
时间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第16届) 38 48 20
1962 42 56 12
1966 46 57 17
1969 48 56 21
1970 51 49 25
1971 76 35 17
如表所示现象( )
A.反映资本主义阵营矛盾重重
B.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C.说明求同存异原则成为共识
D.表明中国已经打破外交僵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新中国“驱蒋纳我”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新中国在联大中获得的通过票越来越多,表明新中国在60、70年代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各国对新中国的态度,无法反映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求同存异在50年代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排除C项;1972年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中国外交僵局才打破,排除D项。
6.从田中内阁成立到完成田中访华的准备工作,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从7月7日田中声明到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声明,只用了82天。这是国际政坛上闪电般的速度,就连日本国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感。促成该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D.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推动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开始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导致了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故选C项。
7.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建国初与我国建交的主要是亚非新兴独立国
B.1955-1969年与我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
C.70年代建交高潮主要是由于中美建交的影响
D.建交国数量变化是外交方针不断调整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知,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在逐渐增加,这主要和我国推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有关,故选D项。建国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1955-1969年受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这一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新兴国家,排除B项;中美建交是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C项。
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以下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外交思想”的是( )
A.“另起炉灶”“一边倒”
B.“乒乓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D.“亲、诚、惠、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答案 C
解析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而在1955年万隆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些都体现了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外交思想”,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周恩来的外交思想,故排除。
9.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先后出访了东盟十国中的九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四个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这些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 )
A.说明中国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B.表明中国突破了不结盟政策的束缚
C.有助于中国建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D.说明中国多边外交取得重大的成果
答案 C
解析 东盟成员国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大多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故习近平和李克强的这些外交行动属于睦邻友好活动,会使周边国家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多边外交,不断推进区域合作,而并非刻意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排除A项;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突出表现为不结盟,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同某些国家结盟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多边外交取得重大的具体成果,排除D项。
10.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答案 A
解析 “弘义融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运用于现代外交实践,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故A项正确。外交应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总书记的讲话与独立自主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中“开始”表述不准确,故排除。
11.黄书海曾担任过周恩来的翻译,他回忆:“总理最初想让亚非会议采纳这五项原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说这是共产党提出来的。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这表明,在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正式并且公开提出 B.消除了矛盾和分歧
C.成为国际普遍共识 D.国际影响得到扩大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国际影响得到扩大,故选D项。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一些国家不同意,可知部分国家仍有分歧,排除C项。
12.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
A.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
B.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C.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结合新时期中国实行的“不结盟”“无敌国”“多边外交”政策可知,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故选A项。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是50年代“一边倒”政策下的外交方略,排除B项;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是70年代“一条线”外交政策实施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全方位”是指发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不是仅仅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13.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答案 B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底,故A项错误;从停止向社会主义国家无偿援助并改善同美、日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更加务实,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故B项正确;此时的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4.《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上海合作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吸收认同该组织框架内合作宗旨和任务……的国家为该组织新成员。”可见,“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A.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和发展
B.形成了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C.构建了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
D.维护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上海合作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表明上合组织不针对其他国家结盟,而是结伴共同发展,故选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不结盟的合作,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新型经济合作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上合组织的实际意义,排除D项。
15.外交理念是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指导外交实践的指南。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据此可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外交政策体现意识形态色彩
B.外交逐渐丧失自身的独立性
C.外交战略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D.外交理念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答案 D
解析 21世纪,中国的“和谐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故选D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逐步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逐渐丧失自身的独立性,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无法体现外交战略赢得国际广泛赞誉,排除C项。
16.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合组织的成立( )
A.开创南北合作发展经济的新模式
B.巩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强化了大国之间的军事安全协作
D.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可知,上合组织属于地区多边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故选B项。南北合作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排除A项;材料提到不仅有大国,还有小国,排除C项;上合组织属于地区多边合作组织,并不是外交,排除D项。
17.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演变展示了中华民族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念。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既可以看到主要是为国家建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强调支援世界各国人民革命的观点。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这显然是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和策略的延续。应该说,冷战时代的国际环境易于使人们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或敌或友的划分去认识复杂的国家间关系。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至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
材料二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为背景。站在新的立足点,中国开始以一种发展的、全球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外交观念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这种观念的变化来自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更受到政治和经济改革实际需要的推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章百家
《我们怎样走向世界——
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第一阶段外交实践中的激进观念,指出其形成的国际、国内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外交视角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导致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1)激进观念:支援世界各国人民革命,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用或敌或友划分国家间关系。
原因:冷战时代的国际环境,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和策略的延续。
(2)变化:从革命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角。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3)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利益的权衡,经验教训的总结,改革开放的推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也可以看到强调支援世界各国人民革命的观点”得出支援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根据材料一“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得出坚决同“帝、修、反”斗争;根据材料一“冷战时代的国际环境易于使人们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或敌或友的划分去认识复杂的国家间关系”得出用或敌或友来划分国家间的关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际原因是处在美苏对峙,冷战的格局中;国内原因,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受传统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至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得出这一时期的外交视角是革命的外交;根据材料二“站在新的立足点,中国开始以一种发展的、全球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外交观念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得出这个时期的外交视角是发展的,全球的视野,因此变化是从革命的视角到发展的、全球的视角。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特点是多层次、立体化的全方位外交。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形势,国家利益,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等方面归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