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能》检测题
一、单选题
1.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海水却很凉爽;傍晚,沙子很宽凉了,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下,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的原因是( )
A. 沙子的密度比海水的密度大
B. 沙子的比热容比海水的比热容大
C. 沙子的比热容比海水的比热容小
D. 沙子的质量比海水小
2.关于内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箭从地面向上发射过程中,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内能逐渐增大
B. 冬天用热水袋取暖,热水袋的内能逐渐增大
C. 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过程中,不断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
D. 子弹击中一块木板后温度升高,子弹的内能增大,木板的内能减小
3.关于物体内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晒太阳使身体变暖,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
B. 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C. 一块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
D.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变大,温度一定升高
4.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大
C.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5.把两块干净、纯净的铅压紧,它们会结合在一起,而两块光滑的玻璃贴在一起,不会合成一块的原因是( )
A. 玻璃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B. 接触处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大,几乎没有力的作用
C. 玻璃太硬,斥力大于引力D. 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
A. 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B. 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 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较大的一滴水银D. 磁铁能吸引铁钉
7.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 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B. 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 “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D. 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8.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以下与物质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能再分割
B.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
C. 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是比原子更小的微粒
D. 物质的不同状态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是由分子的排列决定的,与分子力无关
9.液体和固体很难压缩,其原因是( )
A. 压缩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B. 分子间没有间隙
C. 分子间的空隙太小,分子间只有斥力D. 分子被固定在平衡位置不动
10.四只相同规格的烧杯中装有水,水量及其温度如图所示.关于四只烧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b烧杯中水的内能B. c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d烧杯中水的内能
C. a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c烧杯中水的内能D. d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c烧杯中水的内能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B. 静止不动的物体没有内能
C. 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有内能D. 抛起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12.下列有关内能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质量一定,体积、状态一定的物体的内能不变,它的温度一定不变
C. 内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D. 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也相同
13.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碟子中的酒精蒸发变少B. 建筑工地上尘上飞扬
C. 空气中PM2.5超标形成雾霾D. 两个干净的铅块粘在一起
14.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 利用纳米科学技术可以操控物质的分子
C.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一定减小
D. 由于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
二、多选题
15.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酒精,塞进塞子后,用气筒往瓶内打气,当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
B. 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变小
C. 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
D. 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升高
16.根据表中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制作体温计常用水银做介质,原因之一是水银的比热容小
B. 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做介质,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
C. 由于沙石比水的吸热能力大,所以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
D. 由于水比冰的比热容大,所以冷却食品时0 ℃的水比0 ℃的冰效果好
三、填空题
17.如图所示,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做的“水球”实验.而在地球上,水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和具有流动性很难形成如此大的水球.最后,王亚平向水球内注射少许红色液体,没过一会儿整个水球变成一个大“红宝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8.物理兴趣小组同学们为了探究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的实验数据记录:
请根据表中的实验记录回答:
(1)探究实验中,选择“相同的加热器加热”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实验中,同学们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比较吸收热量多少的.
(2)比较1、2记录,得出的结论是在相同条件下,物体吸热的多少与________有关;
(3)比较3、4记录,得出的结论是在相同条件下,物体吸热的多少与________有关;
(4)比较1、3记录,得出的结论是在相同条件下,物体吸热的多少与________有关;
(5)同学们在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19.在研究分子模型时,把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液体的体积之和.为了确定减小的体积和酒精含量的关系,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A.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
B.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面的刻度L1;
C.然后快速注入酒精到 100 cm刻度线;
D.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读出液面的刻度L.
(1)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减小,这一现象直接表明(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是运动的
(2)学习小组进行了多次实验,测出水柱的长度L1和混合后液柱的总长度L,并计算出混合后酒精质量的含量β和液柱减小的长度△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①根据试题中信息,计算第3次实验后酒精质量的含量为____________%;(酒精密度 0.8 g/cm3)
②根据有关数据,请在右图坐标系中描点作出ΔL-β的关系图线.由图线可知,在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相同的前提下,混合后的体积减小量(ΔL)随着酒精质量含量(β)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0.用酒精灯加热水,从室温加热至80 ℃,需要5分钟,用同一盏酒精灯加热同质量的另一种液体,也从室温加热至80 ℃,只需3分钟,求这种液体的比热是多少?(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21.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质量为2 kg,温度为25 ℃的水吸收6.72×105J的热量后,水温升高为多少 ℃?若将该冷水与质量为1 kg,温度为70 ℃的热水混合,不计热损失,混合后水的末温为多少 ℃?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B 6.D 7.D 8.B 9.A 10.D 11.C 12.B 13.A 14.B 15.BD 16.AB
17.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8.(1)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 升高温度 (2)质量 (3)升高的温度 (4)种类 (5)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19.(1)C (2)① 50% ②如下图所示 先增大后减小
20.解: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设液体每分钟吸收的热量为Q,
加热5 min,水吸收的热量为5Q,加热3 min液体吸收的热量为3Q,
水与液体都从室温加热到80 ℃,它们升高的温度△t相同,水与液体质量m相同,
∵Q=cmΔt,
∴液体与水的比热容之比:
====,
液体的比热容:c液=c水=×4.2×103J/(kg·℃)=2.52×103J/(kg·℃);
答:这种液体的比热是2.52×103J/(kg·℃)
21.解:由题意可知:冷水吸收热量Q吸=6.72×105J,冷水的质量m冷=2 kg,冷水的初温t0=25 ℃,
由Q吸=cm(t-t0)得,吸热后水的终温:
t末=+t0=+25 ℃=80 ℃+25 ℃=105 ℃.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则水升高后的温度为100 ℃;
(2)热水质量m热=1 kg,热水的初温t0′=70 ℃,
若不计热损失时,Q吸=Q放且Q=cmΔt,
得cm冷(t-t0)=cm热(t0′-t),
混合后水的终温:
t===40 ℃.
答:混合后水的末温为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