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的校园》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寻找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具准备:
PPT课件、学具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大课间喜欢做什么呢?
生:跳大绳、跳小绳。
生:做课间操。
师: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真丰富呀!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同学可热情了,他要带我们班同学去参观他学校里的课间活动,你们想去看看吗?(板书:淘气的校园)
新授
找信息并记录信息
师:淘气的同学们大课间都在做些什么呢?
生:同学们在跳绳、踢毽子、跑步、踢足球。
师:你真棒!(发小红花)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能在图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跳绳有6人;踢毽子有7人;跑步有8人;踢足球 有12人;1人捡球。
师:哪位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教学楼是长方体形状,旗杆是圆柱。
师:你真棒!发现了有关形状的信息。谁还能发现有关比较的信息呢?
生:旗杆比教学楼高,教学楼比学生高。
师:淘气校园里的数学信息可真多啊,老师都记不得了。谁能帮我想个办法记录这些信息呢?
生:可以画图。
师:你的办法真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写字,不会写的用拼音代替。
师:你真厉害。(出示PPT)
师:我们的淘气同学也帮老师记录了数学信息,大家能看懂吗?能看懂的同学请举手。
生:笑笑发现了跳绳的有6人,淘气就这样来记录。
师:怎样记录呢?
生:活动在前,人数在后。
师:你好厉害啊!同学们听懂了吗?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将数学信息清楚地表示出来。
师:你真棒!下面我们进入记录信息大比拼环节。比赛规则是: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数,另一人在学习单上记录。规定时间内,哪组记录信息最多,哪组获胜。获胜组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计时开始:
(学生记录信息,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予指导)
师:时间到。
教师找出一组信息记录较少的学习单进行展示,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并在黑板上记录:
跳绳:6人 踢毽子:7人 跑步:8人 踢足球 :12人
(二)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师:同学们人多力量大,找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谁知道,请举手回答。
生:跳绳和踢毽子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真棒,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6+7=13
师:你真厉害,还有哪位同学提问题呢?
生:跑步的同学和踢足球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来回答?
生:8+12=20
师:你真聪明。哪位同学又能提出有关减法的问题呢?
生:踢球的同学比跑步的同学多几人?
师:你好棒,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呢?
生:12-8=4
师:老师说过,求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的问题都要用减法。谁减谁呢?
生:大数减小数。
师:同学们真棒。那谁还能提出不同的减法问题呢?
生:踢毽子的比跑步的少几人?
师:你真棒,谁会回答?
生:8-7=1
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发现了校园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下课后,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校园,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老师相信,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信息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小脑袋,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小角落都有数学信息的存在!
自我评价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淘气的校园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让学生经历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数学问题的活动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整节课仍存在以下问题:
在记录信息时我要求同桌两人合作,让学生们一人找数学信息,另一人记录,并给出范例文字记录,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这点不好。有个问题设计得不好,没能引导好学生想着我预设的方向回答,所以今后应注意好好引导,预设好问题。在我巡视中发现学生除了用文字记录,还用符号,图形来记录了,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法,今后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不能限制他们思维。
在小组合作时,还有部分学生不太清楚小组合作的意义,不能很好地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自己一个人既找数学信息又记录,速度慢,而且不能达到团结合作的目的。今后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分工合作意识。
提出数学问题时,部分学生不能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不能很好的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来,今后应多联系生活来讲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应该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才能真实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