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现代文有效阅读辅导之三——理解能力与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一、知识与方法
1、句子或句中词语的理解(含句子的朗读设计,句子朗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句子的理解);
(1)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①、文中的重要词语,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重要词语”的包括:
②、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
③、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④、在文中有含义差别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⑤、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的词语
⑥、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的关键词语
⑦、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⑧、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2)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技巧:
①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②、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③、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文中“重要的句子”的类型有:
①、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在文章中散落的位置不一,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③、衔接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 画龙点睛和化升华主题深主旨的作用 。
⑤、警示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 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 在文中引用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往往这也是一个命题点。
⑨、比喻句。
⑩、总结句。 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4)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④、从相邻句入手
⑤、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⑥、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基本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围绕中心。
2、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1)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A、句子有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等。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起句起引出下文 ( http: / / www. / s q=%E4%B8%8B%E6%96%8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并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总结句当然是起总结上文 ( http: / / www. / s q=%E4%B8%8A%E6%96%8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的作用。
B、还有修辞句,如比喻句 ( http: / / www. / s q=%E6%AF%94%E5%96%BB%E5%8F%A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拟人句 ( http: / / www. / s q=%E6%8B%9F%E4%BA%BA%E5%8F%A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排比句 ( http: / / www. / s q=%E6%8E%92%E6%AF%94%E5%8F%A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等等,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突出了(什么人)的品质,一般情况下,后者在写 ( http: / / www. / s q=%E5%9C%A8%E5%86%99&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_blank )人的比喻句里才有;拟人句也是差不多的;排比句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多方面地来描绘人或事物。
笼统地说,句子在文章的作用主要有: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的感悟或者情感 ;
3、写出了人物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2)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需要看段落的具体位置:
A、文章(段落)开头
a.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b.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c.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d.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e.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B、文章(段落)中间
a.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b.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c.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C、文章(段落)结尾
a.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b. 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c.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二、实证性试题
赔偿(余显斌)
(2020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 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有一种流畅自然之感。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⑾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⑿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⒀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我在店里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7期,有删改)
1、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4分)
以老人的话动为明线:追赶买主 → ① → 双倍赔偿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 → 被追上,知真相 → 获赔偿,付真钞
(分析:这题是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理,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此题要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仿照给出的示例进行概括。第①题,根据第⑥至⑨段内容,将老人的行为概括为四字或八字短语,如:摔碎泥塑,告知真相。第②题,根据第①至③段的内容,将“我”的行为概括为两个三字短语,如:用假钞,买泥塑。)
参考答案:①摔碎泥塑,告知真相。 ②用假钞,买泥塑。
2、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分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这一句描写的是小巷内的粉墙黛瓦、桃花、青藤,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通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合“我”用假钞买泥塑成功的事可知,这里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的愉悦心情。)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借用优美怡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3、⑤⑥⑿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4分)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原因。第⑤段,由“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可知,这时“我”的脸红,是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由“泥塑顿时碎了一地”可知,这时“我”的脸红,是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由“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可知,这时“我”的脸红,是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参考答案: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 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
4.、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由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描写等方面入手。由“先生,请停一下”“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可知,老人气韵儒雅。由“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等语句可知,老人技艺精湛。由“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可知,老人诚实守信。由“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可知,老人非常自豪。)
参考答案: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
5、“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6分)
(分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要联系文章情节进行概括,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探究。本文情节一方面是老人诚信经营,追上“我”,用两件真品赔偿“我”买到的次品;一方面是“我”最初用假钞买到泥塑,后来被老人的诚信品质所感动,用真钞赔偿老人。这是其表层含义。本文主旨是倡导诚信,因此题目的深层含义是以诚信之行赔偿欺骗之心。)
参考答案: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三、阅读同步
残匾
赵明宇
①吴家诊所位于元城古槐胡同,是吴家的老宅子,青砖灰瓦,低低矮矮。到了阴雨天,瓦垄阔长满绿绿的苔藓,墙头上爬着凌霄。院落不大,被一棵树冠如伞的国槐笼罩着,显得格外幽静。
②诊所门楣上一块红色大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妙手回春。这块匾,是前任县长刘大琨送的。那年,刘大琨的爹得了一种怪病,脑袋不停地摇摆,止不住,去市里大医院也没治好,就把吴子皋请去了。吴子皋亮出一套绝活,点燃酒精灯,取一根银针在酒精灯上烧红,扎病人颈部。那动作快如闪电,眨眼之间,扎了三针,刘大琨老爹不停摇摆的脑袋终于安静下来。刘大琨在一旁看呆了,说吴大夫,真是神医。
③吴子皋微微一笑,雕虫小技,不足称道。老爷子是血管痉挛所致,以后多按摩颈部,睡觉平躺,脖子下面枕一个装满黄豆的小袋子即可。
④刘大琨身在官场,却喜欢书法,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幅字,让人刻在沉船木上,制成匾额,送给吴子皋。
⑤药香袅袅中,那块匾愈发显得幽古。
⑥吴子皋天赋异禀,着装打扮也与众不同,他留长须,穿唐装,端坐在太师椅上,慈眉善目,稳若泰山,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时而微闭双日,把脉的手指偶尔弹跳几下;时而睁开眼睛,让病人吐舌头,看舌苔,接下来开药方。开药方更是怪,是用毛笔蘸着墨浆,写在一张草纸上,让病人拿着去隔壁的药房抓药。病人禁不住要问,吴大夫,俺得的啥病 吴子皋不抬头,一字一顿声若洪钟地说,我只看症,不看病,你要相信大夫,按时吃我开的药,三五个疗程,自然就会好的。
⑦被家人搀扶着来的病人,吃了药再来,不用家人搀着了,枯黄的脸色变得红润。再抓几副中药,回家继续熬着喝,吃饭香甜,睡觉踏实,能在大街上转悠了,不由得面带喜色,见人便说,这个吴大夫,真是有两下子。
⑧每天一大早,吴家诊所排满了人,骑车来的,开车来的,蹬三轮来的,等着吴子皋叫号。
⑨吴子皋的儿子原本是学医的,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在县医院做主治医生。有了刘大琨这层关系,就是上了仕途,到县卫生局做副局长。去年,刘大琨荣升副市长,安置吴子皋的儿子到一个重要单位担任局长。儿子比老子有能耐,在新城区买了两套房子,让父亲搬到楼房去住,在街上开个像模像样的诊所。吴子皋拒绝了,说你做你的官,住你的豪宅。我是个大夫,在老宅住习惯了,哪里也不去。再劝,吴子皋就不高兴了,说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
⑩人丢了魂儿,可不是小事儿。儿子只好依他。
吴子皋是个怪人。病人跟他套近乎.恭维他心地善良,面目慈祥,定然能长寿。他瞪了病人一眼说,现在,你是我的病人,怎么给我看起病来了
也有请他吃饭的病人家属,说吴大夫,晚上我在元城酒家订了包厢,你给个面子吧。他挥挥手,说几包草药不值一顿饭钱。病人家属心中感激,再来,带了一瓶名酒,或者一条名烟,他便不客气了,阴着脸,嘴里吐出四个字:赶快拿走。
那断然拒绝的神色,让病人家属对他敬重有加。
日子像流水一样缓缓流淌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
儿子出事了。一开始,家里人瞒着吴子皋,但是时间一长,吴子皋还是察觉出了端倪。
这天,吴家诊所大门紧闭,吃了闭门羹的病人在门前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无奈地猜测一番,摇着脑袋走了。
第二天,病人又来。这事儿对于吴子皋来说,实在是打击太大了,大家担心吴子皋想不开。只见诊所大门开着,进了院子,掀开门帘,吴子皋没任何异样,依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留长须。穿唐装,微闭双目,一手持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
来人排号看病,提着一兜中药出门,还是不放心,禁不住向后扭头,发现那块红底金字的匾,被砍丢半块,只剩下“回春”两个字。
那被砍过的痕迹,豁豁牙牙的,露着白茬。
病人心里一惊,暗说,这个吴大夫,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减)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 分)
治病获匾—— —— 清廉从医——
2.简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3.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的含义 (3分)
4.品析第 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5.你认为吴大夫哪些地方让人“捉摸不透” (4分)
6.简析本文以“残匾”为题的好处。(4 分)
眷恋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 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
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 ”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 最高处的那道!”
⑩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⑾“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⑿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
⒀“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峦。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⒁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⒂“就那棵老柿树吗 ”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⒃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⒄“你怎么哭了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⒅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 那是我母亲。”
(有改动)
7.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善表格。(3分)
时段 语言 动作情态
踏上列车 没有语言 神色庄重
① “就要经过我的家乡” 深情地注视
不一会儿 “就是我的家乡” ②
此刻 ③ 沉默 凝望 哭了
① ② ③
8.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眷恋那棵老柿树”中“那棵老柿树”的含义。(3分)
9.文中多次出现了“山峦”,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作用。(3分)
10.从下列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3分)
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
11.在这篇读后让人泪目的散文中,三个人物均有闪光之处。哪个人物最能够打动你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3分)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娇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
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由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1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3分)
13.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14.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4分)
15.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3分)
参考答案:
1.循古诊疗 拒离老宅 砍匾行医。说明:本题3分。
2.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古朴幽静的气氛,暗示了吴子皋对传统医学的坚守,也为下吴子皋不愿离开老宅做了铺垫。说明:本题3分。答出3点即可。
3.文中的“老宅子”既是吴家诊所所在地,也是传统医术医德的象征。离开老宅子就丢了儿,意味着如不能坚守医德,就容易走上邪路。说明:本题3分。
4.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具体生动地刻面了吴子皋镇定自若专心看病的形表现了他内心坚强、坚守本真。说明:本题3分。
5.穿着打扮;诊疗方式;接人待物;拒离老宅;砍匾留下“回春”。说明:本题4分。
6.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从“匾”的由来开始,以“残匾”结束,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暗示儿子人生的变故;丰富文章的内涵。说明:本题4分。
6、①十几个小时的行驶,②兴致勃勃,③少尉没有说话
7、①是家乡的象征②是母亲的象征③是对家乡的眷念④是对童年美好的回忆⑤是对母亲无尽的牵挂和思念
8、内容上:是行文的线索;结构上:使文章情节既有起伏波折,又完整紧凑。使文章情节看似单一却富含变化,使文章主题看似寻常却感人肺腑。
10、示例:“孤独”表面写老柿树,实则表现了老母亲送儿参军报效国家,自己却孤独、倔强地生活着。那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母亲的背影,是无数这样的背影才有了祖国的钢铁长城。
11、示例:我最感动的是那个只闪现了一下的“伟大的母亲”。自己承受思儿的孤独,自己承受生活的重担……他们——军人的母亲(家属),才是牺牲最大的人。
12.(3分)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
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13.(3分)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1分);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设问)的语气(1分);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高、天真、纯真、孤傲、任性)的性格特点(1分)。
14.(4分)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1分),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羡
慕(1分);第⑥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1分),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1分)。(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15.(3分)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2分),“见”比“知道”
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1分)。(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