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有效阅读辅导之六——主题的概括及拓展类题目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有效阅读辅导之六——主题的概括及拓展类题目 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9 19: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现代文有效阅读辅导之六——主题的概括及拓展类题目
一、知识与方法
1、 文章主题的概括或理解:
(1)、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
①、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散文的“心灵”——中心。
开头的几种模式:
A、欲扬先抑;B、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C、对比、映衬。
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
②、文章结尾:
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 “卒章显志”。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
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的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
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一般地说,文体不同,中心句往往不同,应分别对待。议论文中,中心句常常是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它常处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处在文中。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改造一下。”抓住这个基本观点,就能总揽全文,纲举目张。记叙描写类的文章,中心句一般是对记叙内容发表的议论或抒情部分,领会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
(3)、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
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概括每一段写了些什么,即所谓这一个段落的段意。然后运用合并的方法直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4)、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
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2、 根据课文内容或主题的拓展。
这类题目必须关注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认真审题,根据问题来进行具体的回答。
另外,我们可能还需要注意叙述的人称:
比如第一人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和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便于叙事便于抒情;
比如第二人称,“你”往往是面对面地抒发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第三人称往往能够更全面客观完整地叙述故事的全过程。
文章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虚笔、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铺陈、 层递、 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等。
二、实证性试题
南瓜·茄子·小鸡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漆漆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牛屎粑粑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蒲团南瓜的造型天生佛系,映照着一个寒瘦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滗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不懂的。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扑蜻蜓……要么,呆呆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逮,一捋一大把,回来撒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唧唧唧”的微弱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 (选文有改动)
1.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 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母亲小心移栽、侍弄南瓜苗直至结果。吃茄子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菜肴。看芦花老母鸡孵小鸡,给小鸡吃小鸡草的籽实。
2.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写出了市场上卖的南瓜,卖相不好看,口感不佳。与上门家乡的南瓜形成对比,突出家乡南瓜外形的扁圆美丽,堪称艺术品,以及口感糯而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南瓜的喜爱赞美。
3.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南瓜苗旁边对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
参考答案:
三个准确传神地写出妈妈是弄南瓜的情景,表现了妈对南瓜的小心、仔细、爱惜和重视。深深的体现出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
4.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拟人。 将芦花老母鸡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母鸡孵小鸡时的认真、专注的情形,表现出老母鸡作为母亲的牺牲、忘我、慈悲。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对童年、家乡风物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所得启示的感慨、难以忘怀;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三、阅读同步
杭州巷10号
夏阳
(1)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2)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3)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4)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5)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6)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7)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8)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9)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10)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11)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12)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13)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14)主任沉默不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1.【小说·环境】同学们对小说中杭州巷10号的环境描写展开了讨论。请根据对第二段环境描写的理解,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3分)
甲:在作者看来,杭州巷10号隐没在城市的喧嚣之外,具有
的特点。(1分)
乙:不仅如此。细细推敲,文中对画线句子的描写,还暗示了老太太
的生活处境。(2分)
2.【小说·情节】“我”在了解了古宅的人情历史之后,最终打消了劝说老太太同意拆迁的念头。这一情节的发展看似意外,实则文章早已埋下伏笔。请你结合“知识卡片”,找到文中的一处伏笔具体分析。(3分)
3.【小说·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请你根据对老太太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选择最符合老太太的心态的一个短语,并结合文章内容阐释理由。(4分)
A.热情和善 B.乐观坚强 C.念旧执着
4.【小说·主题】小说往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意蕴。请结合小说主旨,拟写主任沉默不语背后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6分)
牲畜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⑴那天早晨,农民朱阿·德伊·菲奇正在树林深处砍柴。
⑵他长得矮胖,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头戴绿色毡帽,上面插根野鸡毛,身着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⑶“朱阿,你在干什么?!”逃难老乡对他说,“德国鬼子进村了,正挨个搜查牲口棚呢!”
⑷“天哪,糟糕了!他们肯定会找到我那头奶牛‘花大姐’,把它带走。”朱阿大声说。
⑸朱阿丢下木柴、斧头,撒腿就跑。他飞快地跑着,下坡时就像滚动的球。翻过一道山脊,村子便 展现在眼前。处在群山之中的山村,早晨空气清新柔和。石砖和石板搭成的简陋房屋显得那么凄凉。村子里空气紧张,不时传来德国人的叫喊声和用拳头砸门的声音。
⑹朱阿全身颤抖起来。一方面是由于喝酒过多,早就有手颤的毛病,一方面,一想到他在世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
⑺街上空无一人,野蛮的叫喊声和带钉子的皮靴声从村中心传来。朱阿到家,门依然关着。“哞……”一个声音从牛棚里传出,是母牛“花大姐”,此刻它听到自己的主人正在走近。朱阿高兴了。
⑻突然传来了脚步声,朱阿赶紧躲进门洞。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离开同伴,想独自捞点什么。这村子使他回忆起熟悉的东西和气味。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哞……”“花大姐”又叫了起来。德国兵精神一振,迅速向牛棚走去。朱阿紧张得气都喘不过来。
⑼他看到德国人凶狠地踢着门,很快会破门而入。于是绕到房子后面,在草堆下翻找出藏在那里的一杆老式猎枪和子弹袋。他平端着枪,悄悄地走到牛棚门口。德国兵正牵着牛往外走。那是一头漂亮的、带黑点的红色小母牛,因此绰号叫“花大姐”。它性情温顺,但又很固执。现在它不愿跟着陌生人走德国人不得不推着它走。
⑽朱阿开始瞄准了。要知道,他是村子里最蹩脚的猎手,从来瞄不准,不要说野兔子,就连一只松鼠也没打到过。他使劲瞄准,但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他想对准德国人的胸膛,可准星正对着的却是牛屁股。朱阿不敢贸然开枪。
⑾德国人牵着这头牛吃力地走着,发现伙伴们离开村子上路了。他准备拉着牛追赶伙伴。朱阿尾随在后面,不时瞄准,但总拿不稳枪,更何况德国人和母牛靠得太近,他哪里敢抠动扳机?
⑿德国兵想抄近路,进入了树林。他心惊胆颤地打量着这浓密的树林,忽听杨梅果树丛中一阵响动,跑出一头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在他的家乡,从未见过猪在树林子里跑来跑去。他松开牵牛的绳子去追赶那头猪。“花大姐”一旦得到了自由,就一头钻进树林跑了,这里有它许多朋友。
⒀对朱阿来说,这正是开枪的好机会。德国人手忙脚乱地在抓猪。就在朱阿准备抠动扳机时,附近出现了两个小孩,脸上挂着泪珠:“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朱阿心软了,这倒不是因为他要杀死那个德国鬼子,而是为那两个可怜孩子的猪担心。
⒁德国鬼子怀抱着那头拼命挣扎的猪在林子里转悠,忽然看到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猪,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⒂朱阿悄悄来到树下。这时,一位年轻的、戴红头巾的胖姑娘来到他身边。“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听了这话,年纪不轻、但还没结婚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⒃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⒄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地上觅食。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⒅朱阿终于可以开枪了,就算打死那没毛的母鸡也没关系。这时,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说:“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了!现在要是你再打死鸡,那我就更伤心了!”朱阿的手抖得更厉害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勇气,抠动了扳机。
⒆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又一声,德国兵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扔掉鸡头,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上面趴着一只大猫。要知道很久以来,这只凶恶的野猫,常常到村子里偷鸡吃。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⒇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
5.下列选项中属于朱阿多次想开枪而未开枪的主要原因是( )。
A.害怕德军报复。 B.担心误杀动物。
C.因为小动物受惊逃窜干扰了开枪。 D.动物主人的阻拦。
E.朱阿的枪法不准
6.结合加点词,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7.小说运用“延迟艺术”来推动情节发展,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延迟艺术”的作用。
小贴士:延迟是同一事件的重复,为了拖延到达的时间,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8.本文故事发生在战争的背景下,作者却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读来轻松诙谐,似与战争这一沉重话题不符。请联系链接资料,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链接资料)
卡尔维诺推崇“以轻写重”,就是要以轻松的方式去表现外在世界的沉重。
口罩 (黄大刚)
①街上戴口單的人越来越多了。开始是零星几个人戴,人们还像看怪物似的,嘴上虽不说,眼里却藏着不屑。
②那个时候,疫情却像天边的闷雷,除了偶尔传来隐隐的几声动静外,大力住地方还是艳阳高照。偶尔谈及,有人不以为然:“武汉离咱这儿十万八千里,远着呢,微信上说,不会人传人,可防可控。”大力听说这种病毒像王冠,还打趣:“王冠多漂亮啊,怎么和病毒搭上边了。
③朋友圈关于疫情的消息越来越多,还明确了人是可以传人的。大力所在的地方也
不幸免,确诊了一例,过后每天都有新増病例。官宣的防控措施中有一条“戴口罩,讲卫生”。可口罩呢,大力走在大街上,找寻药店。年假还没放完,不少药店还是铁将军把门,好不容易遇到开门的药店,有限的存货早已卖个精光。
④大力想到了几个平时消息灵通的朋友,电话刚一接通,他还没开口,对方就要他帮忙弄几个口罩,真是打铁打到钳子上来了。
⑤没有买到口單,惶恐不安把大力裹挟得憋不过气来,总感觉病毒无处不在。宁愿酱油拌饭,也不让老婆岀去买菜;进出电梯时,他拿着纸巾,不用手指去按楼层键。回到家,立马换衣服,洗好几遍手。
⑥怎么才能弄到口罩呢 他想到了在医院当护士的表妹,给表妹打了好几个电话,表妹都不接。难道表妹知道他会要口單吗 现在向表妺开口要口罩的人一定很多,表妹肯定没那么多口罩,便有意不接他的电话。大力忐忑不安地胡思乱想。过了饭点儿,表妺来电话了。表妺说,她被抽到发热门诊做疫情防控工作了,现在才下班,饭还没有吃呢。“哥,你有什么事吗 ”表妹关切地询问。“哦,也没什么事,你要注意做好防护。”心里想着口罩,可话到嘴边,却是这样说。
⑦大力发现,隔壁的亚方也没有买到口罩。亚方在农贸市场卖猪肉,一回到家里,
就把卖猪肉的箩筐放在门口。大力与亚方的家门对门,卖猪肉的箩筐有一种难闻的肉腥味儿。一次,有几只苍蝇从市场跟了回来,围着箩筐边歌边舞,令人很是厌恶。大力开始是委婉地暗示,后来义正辞严地交涉,可亚方总是置之不理。亚方理直气壮地说,那地儿又不是大力的,大力无权过问。大力气极败坏,当着亚方的面,将箩筐拎起来扔到了楼梯口。两个人互不相让,差点儿打起来。最后物业来调解,这事才算过去。可两个人心里总有个疙瘩,遇见了都没有好脸色。
⑧大力在路上看见有人拿了好几个口罩,便心怀侥幸上前询问:“口罩卖吗 多钱一个 ”“多少钱我也不卖。”那人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⑨大力从报道上看到,一位著名作家接受采访后,得到的报酬是20个口罩。大力暗暗佩服这位作家的高明。大力想,要是我,我也会选择口罩。现在,我要是送礼,啥也不送,就送口罩。
⑩大力从微信上得知,政府在一心堂药店设了点,可以免费领取口罩。大力起了大早,可是一到一心堂,队伍已排到街上。长长的、弯弯曲曲的队伍井然有序,整个队伍就大力不戴口單,显得很另类。大力时不时地踮起脚跟往前张望,担心排到自己时口罩没了。他不安的举动惹得排在前面的人不时回头看他,虽然口罩遮住了表情,但眼神里流露出别样的意思。大力有点儿恼火,心里说:“哼,看什么看,我又不插队。”看了好几次后,那人说话了:“兄弟,你怎么不戴口罩呢 ”“没有口罩我戴什么戴 ”大力没好声气,可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生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新口單:“戴上,注意做好防护。”大力愣住了,这话虽平常,但在大力心里却掀起狂涛巨浪,隔着口單,他看不淸那人的脸,却感觉是那样的亲近。
11大力喜滋滋地把领到的口罩宝贝般地放到抽屉里时,惊喜地发现,抽屉里还有
包医用口單。大力想起来了,入秋后,鼻炎发作,便买了两包医用口單,后来鼻炎减轻了,便忘了这件事。
12再次见到亚方,亚方还是一点儿防护都没有。大力好心好意地询问:“你没有口單吗 ”亚方只是白了他一眼,一句话也不说,走进家里,重重地把门关上
13大力从抽屉里拿出口罩来,老婆问:“拿口單千吗 ”大力指了指对门:“给他几个。”老婆瞪大眼睛。
14当大力敲开门,把口罩递给亚方时,亚方连声说着谢谢。大力嘱道:“戴上,注意做好防护。”这是大力在一心堂排队时那个戴着口罩的陌生人对他说的话。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5期)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0.品读文中第⑩段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大力愣住了,这话虽然平常,但在大力心里却掀起了狂涛巨浪,隔着口罩,他看不清那人的脸,却感觉是那样的亲近。(句中加点的词语反映了大力怎样的心理变化 )
11.“注意做好防护”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末段写到“亚方连声说着谢谢”。假如是你,除了说“谢谢”之外,结合文中内容想想,还应该说些什么。(4分)
参考答案:1-4略
5.BDE
6.这些加点词都在强调主人们对动物的重视,作为他们的唯一财产,彼此相依为命的关系,表现出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掠夺,为朱阿迟迟不开枪作了铺垫。
7.朱阿多次举着猎枪要射击德国鬼子,但因顾忌伤着母牛而放弃;而后又怕伤到同村人的小猪、火鸡等而放弃;这种情节的延迟处理,舒缓了原本紧张的节奏,一波三折,生动地表现朱阿射击技术的拙劣,也表现其善良体贴、为他人着想的本质。同时,对鬼子极尽丑化揶揄(讽刺)之能事,突出其贪婪、可鄙。
8.示例:朱阿多次举枪均因同村人请求而未射击,最后一次射击,连发数枪未打中鬼子,最后却得到全村的欢迎。而鬼子见了小猪丢了母牛,见了火鸡丢了小猪,抓到最后死在恶猫手中。这些夸张可笑的人、事是作者轻松的叙述方式,但在战争中,鬼子横行,村民出逃,带着他们的牲畜。朱阿用生命去保护他唯一的财产,他体会村人的请求屡次放弃射击;鬼子进村烧杀抢掠贪婪无度,最后死在了偷村民家畜的大猫的身上,两恶物一同死亡。作者有意不让善良的村民朱阿沾上杀人的鲜血,由大猫来完成,寓示着作恶多端的法西斯,终会因作恶而自取灭亡。作者没有直说寓意,由故事展开揭示,且于结尾彰显,既富深刻含义又回味无穷,是作者战争的深刻讽刺与批判,对百姓的无限同情与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9.疫情期间,大力苦苦寻找口罩,最终获赠口罩,并将口罩转赠给亚方。(2分,意思接近即可)
10.①“愣住”是大力对那个人送他口罩的举动感到震惊;②“掀起”体现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内心心潮起伏,难以平静;③“亲近”则是完全打破了之前不愉快的氛围,让大力觉得那个人如此亲切,是对那个人的由衷的赞美和感激。④这三个词语传神地写出了大力由惊讶于被赠口罩到得到口罩后内心激动不已,再到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亲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一点一分,大意对即可)
11.①第一次,是大力对表妹由衷的关心,反映出疫情形势的严峻,暗示主旨。
②第二次,表现了那个人对大力的关心,和前面相照应,反映出疫情期间社会出现的好风尚,为下文大力的转变做铺垫;
③第三次,既体现出大力对亚方的关心和觉悟的提高,又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④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中心,告诉人们面对困难要
齐心协力,共同面对,社会才会和谐。(4分,一点一分,言之成理,分析到位即可)
12.示例:谢谢你,大力!我为之前把卖猪肉的箩筐放在门口的行为向你道歉,真是对不起!现在,你又给我送来口罩,真是万分感激,谢谢你!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4分,围绕“道歉”“感激”展开来说,各2分。)
知识卡片:
“伏笔”是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伏笔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