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爱情是人类三大情感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古今中外,无数人以各种文学形式加以歌颂表达。世上坚贞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雁丘词 金 元好问
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
泰戈尔
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
就让我永远感到恨不相逢
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日子在世界的闹市中度过,我的双手捧着每日的赢利的时候,
让我永远觉得我是一无所获——
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坐在路边疲乏喘息,当我在尘土中铺设卧具,
让我永远记着前面还有悠悠的长路
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屋子装饰好了、萧笛吹起、欢笑声喧的时候,
让我永远觉得我还没有请你光临
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汪国真
如果不曾相逢,也许,心绪永远不会沉重。
如果真的失之交臂,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
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
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
一次远行,便足以憔悴了一颗,羸弱的心。
每望一眼秋水微澜,便恨不得,泪水盈盈。
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
爱情能使每个人成为诗人,热爱生活,给你一颗诗人的心,感受生活中于细微之处的美丽和感动。而以豪放著称的北宋大词人苏轼,在爱情的感受中写出了一首悲彻千古的爱情华章。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苏 轼
作者及相关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赏 析
标题“记梦”,上阕没写梦,是否可以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全词按梦前、梦中、梦后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请找出来。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后: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如何理解“两茫茫” 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不思量 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一剪梅》 )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吗
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干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的老者形象。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却不无夸张,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艰难、心境之凄凉。
上片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
上片主要是梦前,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
赏析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忽”字换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忽”是指梦境的恍惚迷离,悲中寓喜。亲切、熟悉,使梦境更具真实感,足见上阕“思量”、“难忘”之言真实不虚。
虚实结合,白描。
从这里,才入题 “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这是白描的手法。小轩窗,是梳妆的环境、背景,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梳妆,是王弗做的事情,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久别重逢,没有出现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此时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可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更显凄凉之情,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
赏析梦后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短松冈”指什么地方?“年年”指什么?“肠断处”指何处?
“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
“年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无尽的岁月。
“肠断处”指孤坟。
下片“记梦”,表达沉痛之情。
主要表现手法:白描,对写,虚实结合。
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主题探究
开篇抒情,十年永决
欲诉境况,千里阻隔
纵使相逢,亦应不识
时 间
空 间
容 颜
梦中所见,轩窗梳妆
因梦所感,年年断肠
难忘
凄凉
憔悴
上片
下片
迷离恍惚
情真意切
抒发哀悼
失意之情
铺 垫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虚实结合,感情深挚,充满了凄婉哀伤的调子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天长地久!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