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文有效阅读赏析之四——文言实词与虚词
今日课程内容:实词与虚词
(一)文言实词复习注意事项:
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分两个方面,一是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这些实词往往词义相对固定,但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二是有着特殊用法的实词,主要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
这是主要针对有特殊用法的进行归纳整理。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几种情况:一是古今字,先有其字,后又造了一个字来替代这个字的意思,而本字的意思却不再使用,如“莫”,愿意是“太阳落入草丛里了”,表示“傍晚”时分,后来专门又造了一个“暮”来表示了“莫”的意思,“莫”反而不再表示傍晚的意思了。二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三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可以把课文中所有的通假字汇总在一起进行复习,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③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这类词的复习,可以参考《文言文常考138字》
④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词类活用相对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 https: / / baike. / doc / 6359657-6573293.html" \t "_blank )、意动用法 ( https: / / baike. / doc / 5330179-5565353.html" \t "_blank )、为动用法 ( https: / / baike. / doc / 6638581-6852391.html" \t "_blank ),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A、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 ( https: / / baike. / doc / 1560603-1649701.html" \t "_blank ),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 https: / / baike. / doc / 5399487-5636996.html" \t "_blank )》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 https: / / baike. / doc / 6627556-6841355.html" \t "_blank )。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 https: / / baike. / doc / 6064284-6277343.html" \t "_blank )(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 https: / / baike. / doc / 6897931-7118566.html" \t "_blank )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⑤否定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未云何龙。云:形成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为人所信服
⑥"所"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捞
⑦"皆""都"等副词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皆指目陈胜。指:指指点点
B、形容词用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 ( https: / / baike. / doc / 4697237-4911367.html" \t "_blank )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 https: / / baike. / doc / 2558598-2702336.html" \t "_blank )·梁惠王上 ( https: / / baike. / doc / 3898822-4092233.html" \t "_blank )》
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国语·吴语》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 https: / / baike. / doc / 5399487-5636996.html" \t "_blank )》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C、数词用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D、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 ( https: / / baike. / doc / 1795732-1898940.html" \t "_blank )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 https: / / baike. / doc / 6173927-6387168.html" \t "_blank )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 ( https: / / baike. / doc / 2081841-2202271.html" \t "_blank ),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 ( https: / / baike. / doc / 6278500-6491949.html" \t "_blank )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 ( https: / / baike. / doc / 2081841-2202271.html" \t "_blank )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 https: / / baike. / doc / 4303410-4507231.html" \t "_blank )》)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 ( https: / / baike. / doc / 6650976-6864795.html" \t "_blank )飞沙走砾 ( https: / / baike. / doc / 2338120-2472801.html" \t "_blank )。(《满井游记 ( https: / / baike. / doc / 5387721-5624263.html" \t "_blank )》)
及物动词 ( https: / / baike. / doc / 5405471-5643246.html" \t "_blank )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 https: / / baike. / doc / 1201391-1270783.html" \t "_blank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E、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 ( https: / / baike. / doc / 5804138-6016937.html" \t "_blank )《大铁锥传》)
F、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 https: / / baike. / doc / 1845171-1951162.html" \t "_blank )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二)文言虚词复习注意事项:
(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
(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
[中考实证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 / 蒙辞以军中多务
B. 遂之北地田牧 / 能以径寸之木
C. 穷当益坚 / 益慕圣贤之道
D.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 客从外来,与坐谈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
3. 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解析及答案: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辞:辞别/推辞; B.之:去,到/的; C.益:更加/更加;
D.从:投奔,跟从/由,自。
参考答案:C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中可借助句意、句子结构来断,这是三个主谓句,第一个“汝大才当晚成”,且“大才”和“当晚成”是两个连续谓语,中间应该断开;第二个是“良工不示人以朴”;第三个是“(你)且从所好”。依此分析断开即可。
参考答案: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描写马援美好品质的句子分析即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写他志向坚定;“‘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写他赈施钱财。这些都是隗嚣敬重马援的原因。
参考答案:因为马援(1)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2)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实战训练]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 会山水暴至闻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 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 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以自资。
3. 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4. 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③茵:垫子。
5.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 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 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6.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今 者 烛 灭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7.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 http: / / www. / "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
8.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师 说
唐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 , , 。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①固:本来。②从而:动词,学习。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9、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词语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而耻学于师
③句读之不知
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师之 ②生平吾后 ③亦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11、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 ”,主张不拘于 、 ,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参考答案:
1. D
2. 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抄书来养活自己。
3. 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4. 示例1: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一—《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5. B 6.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7. 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8. “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9. :……的人 对……感到耻辱 助词,消独,无义 不如、比不上
10. D
11. ①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②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2. 传道授业解惑 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参考译文:
杜祁公衍,越州人,父亲去世早,是个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小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恰逢山洪暴发,家里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给他,让他夹持着在洪水中漂流。他一手扶持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救助才幸免于难,而帽子竟一点没有沾湿。
他的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友爱,他的母亲改嫁到河阳钱氏。祖父去世时,他十五六岁时,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自己的财产来满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没有得到,就用剑砍他,伤到了他的头部。(后来)去投奔他的姑姑,姑姑让他隐匿到房屋重叠的夹层处,流了很多血,才免于一死。于是到河阳,回到他的母亲身边。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抄书来养活自己。曾经到达济源,富民相里氏对他感到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他,因此经济上才宽裕一些。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四。等到他显贵后,他的大哥哥还活着,他待大哥哥很有礼节。两兄弟和钱氏、姑氏的子孙,受他恩荫而被补授官职的有好几个人,并且都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
(甲)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突然灭了,这时候楚庄王的一个宠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戏这位美人,这样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下来了。美人摸黑跑到楚庄王那儿对他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你赶紧命人点灯,一看就知道是谁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因此侮辱大臣呢?!”马上命令群臣说:“大家都把帽缨扯下来,一醉方休。”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尽欢而散。
(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