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1.结合示意图,了解“一带一路”的基本状况。(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分析并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综合思维) 1.什么是“一带一路”?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是什么?3.为什么说资源禀赋的互补性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4.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条件是什么?5.“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全球层面看有何意义?对我国而言有何意义?
一、“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走向
(1)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2)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3)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走向
(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微思考] “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①“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通道与桥梁。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国与中亚地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交往。②“海上丝绸之路”在唐朝中后期兴起。中国与这些地区久远浓厚的历史联系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地缘上的联系性
联系范围 包括整个欧亚大陆及非洲部分地区,联通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沿线合作国家已达60多个
有利影响 国家地缘的临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制约因素 途经地区地形、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也存在空间差异,对国家及地区间的协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中俄和中缅石油管线的建成、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国内段的通车,以及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中俄高铁、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巴铁路、中缅印铁路、北斗卫星的全球覆盖等,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1)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
(2)沿线国家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一带一路”覆盖的范围在亚欧大陆。 ( )
2.中亚国家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东南亚国家油气资源丰富。 ( )
3.地缘上的联系性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 ( )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 )
提示:1.× “一带一路”地理覆盖范围包括整个欧亚大陆及非洲部分地区,联通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沿线合作国家已达60多个。
2.× 中亚国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东南亚国家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
3.× 资源禀赋的互补性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
4.×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但同时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
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1.在全球层面
(1)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
(2)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2.对区域而言
(1)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2)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3)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3.对沿线各国而言: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4.对我国而言: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名师点拨] 1.“一体两翼”指以产业融合为主体,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两翼。
2.“一带一路”既承载着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又体现着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纽带。
[微思考] 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国,那么中亚五国在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机遇?
提示: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本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吸引外资,扩大国内外市场。
“一带一路”建设的设计框架和合作重点
新华社西安2020年12月24日电(记者姜辰蓉) 记者从西安国际港务区了解到,自2013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启以来,目前常态化开行线路已达15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2020年以来,中欧班列“长安号”经受住疫情考验,实现常态化运行,为全球防疫物资转运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中欧班列“长安号”今年共开行3441列,运送货物总重约264万吨,均是去年同期的1.8倍,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综合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问题1 (综合思维)中国与西欧地区的货物运输主要有海运、空运和陆路铁路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简述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的突出优点。
提示: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连续性好;能覆盖较多的内陆地区。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中欧班列停靠城市多集中在欧洲国家的原因。
提示:中国与欧洲的贸易量大、商品结构互补性大;途经的欧洲国家经济发达,能提供更多的货源和更广阔的市场。
问题3 (综合思维)简述中欧班列的开通对沿线区域发展的意义。
提示: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加强沿线各国的联系,扩大贸易市场,促进各国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各国优势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沿线地区的就业机会,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一带一路”建设的设计框架
框架 主要内容
“六廊” 六大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六路” 公路、铁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
“多国” 一批先期合作国家
“多港” 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节点城市,繁荣海上合作
2.“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基本内容
政策沟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
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 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1.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兴起;唐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交往。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资源和市场合作,增进亚欧非大陆的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设施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增进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国将与各国开展深度合作。据此回答(1)~(3)题。
(1)“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能够促进国家间的( )
①文明交流 ②经贸合作 ③政治交往 ④历史联系 ⑤军事联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中国与亚欧非各国的合作能给诸多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下列行业中受益不明显的是( )
A.文化旅游 B.国际金融
C.环境治理 D.基础设施建设
(3)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各国优先深度合作的领域主要是( )
A.旅游资源开发 B.科技人才交流
C.新能源研发 D.交通设施建设
(1)A (2)C (3)D [第(1)题,“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通道与桥梁,通过经济贸易、政治交往与文化交流,国家间可以建立深厚久远的历史联系。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项。第(2)题,中国与亚欧非各国的合作主要为经贸合作,能给诸多行业如文化旅游、国际金融等带来发展机遇,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但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不明显。第(3)题,根据材料“增进亚欧非大陆的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设施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可知,交通设施建设是中国与各国优先深度合作的领域。故D项正确。]
“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通过政策、道路、贸易、货币等互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得到沿线各国积极响应。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平板玻璃、船舶制造等产业逐步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一带一路”为我国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化解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
问题1 (综合思维)根据材料分析“一带一路”对我国产能过剩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提示:通过“一带一路”开辟新的出口市场;有利于产能过剩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问题2 (综合思维)从能源安全和资源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对我国的意义。
提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我国油气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增高;“一带一路”将有利于我国多元化获取资源,保障能源安全;加强拓宽与其他重要资源国在资源方面的合作渠道。
问题3 (区域认知)我国倡导“一带一路”给中亚地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提示:中亚地区国家位于亚欧大陆要冲,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内陆,长期深受交通不便的制约和困扰,发展相对落后,急需资本、技术支持,而通过“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为中亚地区国家向东、向西发展提供了可能,并且还可以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农业、商业、旅游业等多方面加强与沿线各国的合作交流。
1.“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的大背景
2.“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的意义
(1)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2)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3)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4)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
(5)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
2.近年来,欧美、日本、中国等国家及地区的资本和企业进入使印度经济持续发展。另外,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印度经济还将持续快速增长。据此回答(1)~(3)题。
(1)印度要承接国外棉纺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A.原料成本高 B.基础设施落后
C.国内市场狭小 D.技术水平较低
(2)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资本和企业的进入对印度产生的影响有( )
A.提高了环境质量 B.降低了城市化水平
C.缓解了就业压力 D.促进了民族企业发展
(3)印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有( )
①濒临印度洋,对外交通便利
②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人口众多,有利于参与全球分工
④国内资金雄厚,有利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B (2)C (3)A [第(1)题,棉纺企业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印度是产棉大国,原料丰富;印度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广阔;棉纺企业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低,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印度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第(2)题,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资本和企业进入,给印度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本国的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本国的城市化水平;但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外国企业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本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第(3)题,对外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是印度参与“一带一路”的优势。]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东面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面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包括:地缘上的联系性、资源禀赋的互补性、交通通信的联通性、经济发展的互助性。3.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例如,中亚国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东南亚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我国有丰富的稀土和钼资源等,资源禀赋的互补使得相互间投资和贸易的潜力非常大。4.交通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是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条件。5.从全球层面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6.对我国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题组1 “一带一路”
随着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一带一路”概念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一带一路”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据此完成1~2题。
1.“一带一路”倡议应分阶段实施,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在这个阶段新疆的建设应该着眼于( )
A.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
B.火车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
C.计算机制造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
D.输气管线和油气加工中心
2.图中各经济带和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特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东北-蒙东经济区今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基础设施并承接产业转移
C.京津冀经济区发展耗能高、耗原料多的重工业
D.海上丝绸之路将以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为主
1.A 2.B [第1题,据题意可知应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新疆是我国通往中亚、欧洲地区的陆上通道,也是必经之处。为了实现“一带一路”,现阶段新疆应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第2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应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题组2 “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想,首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
①互联互通能力不足 ②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缺乏 ③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陈旧 ④各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显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中,中国的优势条件包括( )
①处于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 ②工业加工能力强 ③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 ④科技实力雄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A 4.C [第3题,“一带一路”联系的国家多,范围广,但受地域范围及交通影响,有些国家互联互通能力不足,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想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①正确;“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差,资金、技术不足,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想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②正确;“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中,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完善,③错误;各国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④错误。故选A项。第4题,中国地处“一带一路”东部,不处于中心位置,①错误;中国劳动力丰富,加工历史悠久,被称为“世界加工厂”,工业加工能力强,②正确;中国在世界上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处于领先地位,且“一带一路”国家中,很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中国参与,③正确;中国为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相对较弱,④错误。故选C项。]
题组3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沿途有丰富的油气资源。2017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双方正式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据此完成5~6题。
5.目前“冰上丝绸之路”处于试航阶段,并没有实现常态化通航,限制“冰上丝绸之路”常态化通航的主要条件是( )
A.自然环境恶劣
B.途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
C.航海技术水平低
D.沿途缺少可停靠的优良港湾
6.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是( )
A.有利于巩固国防
B.开辟海外能源采购地
C.加速对外开放进程
D.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5.A 6.B [第5题,目前“冰上丝绸之路”处于试航阶段,并没有实现常态化通航,限制“冰上丝绸之路”常态化通航的主要条件是自然环境恶劣,航线结冰期长。第6题,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是开辟海外能源采购地,拓宽能源进口渠道。]
教材P98问题
提示:“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地缘上的联系性,资源禀赋的互补性,交通通信的联通性,经济发展的互助性,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在全球层面,“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在区域层面,“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对沿线各国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对我国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形成“一体两翼”的合作态势,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P100~101活动
提示: 1.(1)中巴发展了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传统友谊,现已建立了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中巴经济走廊”连通“一带”和“一路”,地处中东、南亚、中亚和中国地缘板块的中心位置,是我国西北内陆、中亚各国最便捷的出海通道;(3)中巴两国在资源、经济、贸易、市场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2.(1)瓜达尔港邻近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邻近印度洋主航线和世界主要石油产地),扼守波斯湾出口,地理位置重要,是中亚各国、我国新疆等地区最近的出海口;(2)瓜达尔半岛三面环海,港阔水深,终年不冻,地处沿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是印度洋沿岸的天然深水良港;(3)瓜达尔港所在地区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极大地拉动瓜达尔港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教材P103~104活动
提示:1.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①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促进经贸合作,扩大海外市场;③输出优质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④加快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⑤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扩大民间交往,增强地缘影响力。
2.对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①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扩大贸易市场,促进各国优势产业发展;③引进中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④承接中国优质产能输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⑤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⑥加强与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3.略。
PAGE
- 10 -第二节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1.通过图文资料,分析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区域认知)2.结合尼罗河流域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协调开发尼罗河流域的对策及意义。(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3.结合尼罗河流域的协调发展,掌握流域综合开发与协调发展的一般方法与内容。(地理实践力) 1.简单叙述尼罗河的流域概况。2.尼罗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状况如何?3.尼罗河流域的开发背景如何?4.尼罗河流域在开发中存在着哪些问题?5.尼罗河流域协作开发的措施有哪些?
一、尼罗河流域
1.概况: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流域: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涉及11个国家。
3.支流
(1)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2)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
4.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25立方米/年,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目前85%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仅为10%。
5.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将上游大量的营养土带到埃及,人们在肥沃的土壤上种植棉花、小麦、水稻和椰枣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缓解了土壤盐碱化,催生了古埃及的太阳历。
(2)尼罗河河道顺直,坡降平缓,利于航运。
(3)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尼罗河流域,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
[图表点拨] 教材第91页图4 2 2,该图展示出:
(1)尼罗河发源地:东非高原;(2)流经地区:非洲东部与北部;(3)流向:自南向北;(4)注入海洋:地中海;(5)主要支流: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白尼罗河发源于乌干达境内的维多利亚湖;(6)尼罗河流域地势坡降比较平缓,中下游两岸为平原,阿斯旺大坝以下河道顺直。
[特别提醒] 流域和水系的区别
(1)流域:又称供水区,由分水岭A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2)水系:又称河系,由河流B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微思考] 尼罗河为埃及带来了哪些赠礼?
提示:①形成了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②带来了肥沃的土壤;③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水源;④提供了埃及境内便利的航运条件。
二、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1.开发不协调的原因
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尼罗河流域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与贫困等多重压力,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于是流域内各国加快了对尼罗河的开发与利用。
2.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上游地区 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
上游、中游地区 毁林开荒,导致旱涝灾害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
下游地区 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等
[图表点拨] 教材第94页图4 2 6,该图展示出:尼罗河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说明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特征,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产生深远影响;整个流域的开发水平较低,不同区域开发水平差异较大;流域内的协作开发迫在眉睫。
把尼罗河开发中的相关问题连接起来。
三、走向协作的流域开发
1.原则: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2.目的: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主要途径
(1)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
(2)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3)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首要条件是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 )
2.尼罗河流域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在尼罗河流域各国平均分配水资源。 ( )
3.尼罗河流域各国区域水电开发与电网联网建设可以协调利用尼罗河的水资源。 ( )
4.对尼罗河流域进行协作开发的目的是帮助流域内各国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 )
提示:1.× 成立政府间的协作组织,对全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是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首要条件。
2.× 尼罗河流域组织成立的宗旨是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3.× 尼罗河流域各国区域水电开发与电网联网建设可以加强区域电力贸易合作。
4.√ 尼罗河流域的协作开发对尼罗河流域国家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尼罗河流域的协作开发
“同一条尼罗河,同一盆地,同一未来”是尼罗河流域各国人们的共同理想。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尼罗河水系及主要干支流流量过程曲线图。
材料二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尼穆莱以上为上游,喀土穆以下为下游。流域内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流域干旱频发,生态破坏和水污染也日益突出。
材料三 1929年,英国和埃及签署了《尼罗河水协定》,埃及和苏丹(现已分为南苏丹、北苏丹)获得90%的尼罗河水使用权。近年来,上游国家积极谋求平等利用尼罗河水的权利,埃及和苏丹因高度依赖尼罗河水而坚持捍卫历史协定,各国间矛盾时有发生。
问题1 (综合思维)比较青、白尼罗河的流量过程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示: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河流补给量稳定。上游的维多利亚湖对径流量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年径流量稳定。
青尼罗河发源于热带草原气候区,6~10月为雨季,降水丰富,水量大增导致泛滥;11月~次年5月为干季,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说明各国间因利用尼罗河水资源而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原因。
提示:①人口快速增长,经济不断发展,各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②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和水污染,流域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③流域内许多国家对尼罗河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④殖民统治时期签署的水权协定,影响尼罗河水的公平使用。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作为一条国际河流,尼罗河流域协作开发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①加强区域合作,建立互信,通过磋商解决争端;②建立尼罗河流域国际合作组织,统一管理、规划、共同开发;③加强河流的综合开发和利用;④积极开展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为流域的开发利用寻求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1.尼罗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和存在问题
具体内容
流域概况 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涉及11个国家
主要支流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流量稳定;青尼罗河: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定期泛滥
水资源水能资源 下游流经热带沙漠地区,水资源短缺;上游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开发利用率低,仅为10%
尼罗河对埃及文明的影响 6~10月定期泛滥,给下游带来肥沃土壤,在沙漠地区形成“绿色走廊”,人口、城市集中在河谷地带;催生了古埃及的太阳历和几何学;从阿斯旺到河口,河道顺直,利于航行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3.流域协作开发的途径
基本途径 具体内容 主要目的
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 对全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兼顾各国利益
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公平合理使用水资源;区域水电开发与电力贸易 改善生态环境
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上下游国家协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1.下图为非洲某大河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地区终年少雨,荒漠广布
B.中游地区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森林茂密
C.下游沿岸地区干旱少雨,人口稀少
D.河口地带渔业资源较丰富
(2)下列关于该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上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
B.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发展种植业
C.下游重点保护水质,发展淡水养殖业
D.下游重点保护植被,发展畜牧业
(1)D (2)A [第(1)题,由图可知,该河为尼罗河,中上游主要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下游沿岸地区人口稠密;河口地带因河流挟带大量养分,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故渔业资源较丰富。第(2)题,河流上游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水量和水质,保护好植被符合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尼罗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
阿斯旺大坝位于开罗以南约700千米。工程于1961年开工,1970年竣工。水库建成后,阿斯旺大坝一改尼罗河定期泛滥性灌溉为可调节的人工灌溉,埃及从此结束了依赖尼罗河自然泛滥进行耕种的历史,同时,水位落差产生的巨大电力也成为埃及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动力;不但改善了尼罗河的航运条件,有效防治了洪涝灾害,而且扩大了农田的灌溉面积等。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下游河道水位降低,原有水利设施难以发挥作用;地下水位抬升,次生盐渍化严重;尼罗河的泥沙被拦在纳赛尔水库中,使埃及失去一项宝贵的肥源;下游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加剧。
问题1 (综合思维)尼罗河定期泛滥对两岸有何影响?
提示:影响应该从两个方面作答。有利影响是给两岸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影响是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问题2 (人地协调观)阿斯旺大坝建设后,对生态问题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阿斯旺大坝建设后,大坝周围地下水位升高,使次生盐渍化加重;导致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在枯水期,河口地区可能会出现海水倒灌,使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等。
1.阿斯旺大坝带来的利与弊
(1)阿斯旺大坝带来的利
经济效益 ①发挥防洪、灌溉作用,促进农业发展;②发电效益巨大,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供应稳定、廉价的电能);③推动渔业、旅游业和航运业的兴起
生态环境效益 ①减少沿岸对矿物能源的依赖,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②水电利用的同时可减少“三废”的排放
(2)阿斯旺大坝带来的弊
①库区移民安置投资大。
②泥沙淤积库区,不但使下游失去一年一度的天然肥源,而且还引起下游河床冲刷加剧。
③下泄淡水减少,导致三角洲地区水质恶化,海水倒灌,尼罗河口外沙丁鱼严重减产。
④常年灌溉面积扩大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血吸虫发病率上升。
2.水利工程的评价方法
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①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
自然条件 具体内容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 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工程条件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地质基础好,安全性好
②社会经济条件
a.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b.工程条件: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①社会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效益。②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①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蚊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②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小,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强,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2.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白尼罗河相比,青尼罗河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
A.汛期长,发电时间长
B.峡谷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C.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
D.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
(2)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地区的影响可能是( )
A.携带泥沙增加,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B.海浪侵蚀相对加重,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C.入海水量增加,三角洲面积变大
D.沿岸土壤肥力增加,土地盐碱化减轻
(1)B (2)B [第(1)题,水能开发的必要条件有径流量和落差。由图示内容可知,青尼罗河落差明显大于白尼罗河,故B项正确。第(2)题,水库具有拦截泥沙的作用,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导致输送到河口泥沙减少,河流沉积作用小于海浪侵蚀,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向陆地退缩,故B项正确。]
人地协调观: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读位置 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30°N~40°N大陆东部
析要素 地形:多山的地形,地形起伏大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水文、水系: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丰富,但水量不稳定,流量变化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铜、锌、磷、云母等
探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
定措施 建水利工程;修建分洪、蓄洪区;修筑河堤,疏浚河道;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 田纳西河流域在流域管理局的指导下,始终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统一为基础,以工业、农业、城镇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治理协调系统。
材料二 下图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示意图。
(1)田纳西河治理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是( )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铅锌资源 D.土地资源
(2)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建了大量水库,为发展渔业打下了基础
B.平原多种玉米、棉花等
C.把林业发展作为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坡地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1)A (2)D [第(1)题,为防治洪水在田纳西河修建大坝,对水资源进行梯级开发。第(2)题,A、B、C三项都是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业的措施。]
本题组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考查了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 67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主要有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两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涉及11个国家。2.尼罗河流域生活着大约1.8亿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25立方米/年,属水资源短缺地区。目前85%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但仍有约50%的可耕地未得到灌溉。水电开发率仅为10%。3.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尼罗河流域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与贫困等多重压力,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于是流域内各国加快了对尼罗河的开发与利用。4.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上游、中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旱涝灾害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等;下游地区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等。5.尼罗河流域协作开发的措施主要有: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题组1 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是大自然给埃及的馈赠。古埃及人很早就发现了尼罗河定期泛滥(每年6~10月)的规律,并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农业耕作方式。古埃及人还能够利用自然条件在尼罗河开展帆船双向航运。据此完成1~2题。
1.古埃及人在尼罗河谷播种粮食作物的时间是( )
A.3~4月 B.6~7月
C.9~10月 D.11~12月
2.古埃及人在尼罗河开展帆船双向航运( )
A.向北航行利用偏南风
B.向南航行利用偏北风
C.向北航行利用风帆
D.向南航行利用地势
1.D 2.B [第1题,尼罗河上游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6~10月降水多,尼罗河下游洪水泛滥,6~10月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11月~次年12月 ,洪水消退后,肥沃的土壤出露,利于农耕,故选D项。第2题,根据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在东北信风的控制下,盛行风向是东北风。尼罗河的流向是自南向北。埃及境内的尼罗河谷地地形总体较平缓,往南航行时,(扬起风帆,)可借助东北信风逆流而上;往北航行时,(降下风帆,)可顺流而下。故选B项。]
题组2 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在尼罗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由于缺乏协作,流域开发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下图为尼罗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尼罗河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毁林开荒带来的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旱涝灾害减轻 ③河流含沙量增多 ④水库淤积减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尼罗河下游地区过度灌溉和发展工业将( )
①增加土壤肥力 ②诱发地震、滑坡 ③加剧土壤盐碱化 ④加重水体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A 4.D [第3题,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①正确;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导致旱涝灾害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库淤积加重,②④错误,③正确。故A项正确。第4题,尼罗河下游地区过度灌溉,将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③正确;工业的发展导致水体污染严重,④正确;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过度灌溉和发展工业并不能增加土壤肥力,①错误;尼罗河下游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滑坡多发生在地势较陡的山区,尼罗河下游主要为河流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过度灌溉和发展工业不会诱发地震和滑坡,②错误。故D项正确。]
题组3 走向协调的流域开发
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黄河流域开发应贯彻的方针是( )
A.把矿产资源开发放在首位
B.下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进行全流域综合协调开发
D.下游经济发达,应优先保证下游用水
6.下列关于黄河流域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水位季节变化大,适合建设大型水电站
B.中游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应大力建设能源基地
C.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应保证经济发展用水量
D.河口三角洲经济发达,应停止经济发展,保护生态
5.C 6.C [第5题,流域发展要兼顾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流域开发应贯彻的方针应从整个流域进行考虑,而非从局部地区的发展或部分资源的开发进行考虑。选择C项。第6题,建设大型水电站的主要条件是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等。而水位季节变化大,不利于建设大型水电站,A项错误;开采煤炭,大力建设能源基地需要大量水源,会加剧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B项错误;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农业用水量大,应通过跨流域调水等措施促进其经济发展,C项正确;黄河三角洲经济并不发达,应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D项错误。]
教材P90问题
提示:各国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措施:①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建立互信,通过磋商解决争端;②建立尼罗河流域国际合作组织,统一管理、规划,共同开发;③加强河流的综合开发和利用;④积极开展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为流域的开发利用寻求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各国协作保护流域环境的措施:河流上游地区各国应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河流源头;中下游地区各国应退耕还湖,治理水污染等。
教材P92~93活动
提示:1.全年径流量主要来自青尼罗河。原因:青尼罗河流域年降水量丰富,白尼罗河流域年降水量较少。
枯水期径流量主要来自白尼罗河。原因:尼罗河枯水期时,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都进入枯水期, 产生的径流量少;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所以白尼罗河产生的径流量多。
2.从上游到下游,尼罗河径流量不断减少。依据: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多,径流量大。下游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支流汇入少,且下渗严重。
3.尼罗河下游地区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人口和城镇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两岸地区。尼罗河定期泛滥使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洪水泛滥之后开始农耕。枯水季节是作物生长及收获季节。
教材P95~96活动
提示:1.原因:埃及绝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短缺。
影响:通过灌溉渠将沙漠变为绿洲,吸引移民搬迁,减轻老河谷的人口压力;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2.复兴大坝工程将大大缓解埃塞俄比亚能源短缺,为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电力保证。
针对大坝建设导致的下游水量锐减,流域内各国应就合理分配河水资源问题进行磋商,达成平衡各方利益的新方案。下游的埃及等国家需制定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P97活动
提示:1.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横断山区河段和三峡河段。三峡河段已修建了三峡、葛洲坝等大型水电站,横断山区河段上修建了溪洛渡、向家坝、二滩等大型水电站,但开发利用率仍较低。目前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供水区。
2.
河段 环境问题 原因
上游 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原因:降水多且集中,地形坡度大;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
中游 洪涝灾害 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使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下游 水体和大气质量下降 工农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废弃物质
影响: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加剧了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3.(1)产业转型升级
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服务业等);②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通道支撑、协同发展
①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②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3)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护和修复水生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PAGE
- 14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1.分析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途径和意义,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措施和意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条件、发展领域及其意义。(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1.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2.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3.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什么?4.区域协调发展有何意义?5.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
2.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3.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
(1)区域内部统筹: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区域之间协作:依托资源互补、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4.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
五大任务 开展产业合作
组织劳务协作
加强人才支援
加大资金支持
动员社会参与
影响 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
影响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
不断拓展自身产业发展空间
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
目的 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发展动力,实现了双赢,推动了区域共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3.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
2.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 ( )
3.区域之间的协作是最终实现两个区域间发展水平完全一致。 ( )
4.我国东西部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东部地区影响不大。 ( )
5.京津冀协同发展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 ( )
提示:1.× 早期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则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2.× 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
3.× 区域之间的协作是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并非是实现两个区域间发展水平完全一致。
4.× 我国东西部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发展动力,从而实现了双赢,推动了区域共同发展。
5.√ 京津冀协同发展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使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材料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具体内容为: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材料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问题1 (综合思维)由材料一可知,早期区域协调发展所涵盖的范围主要是哪些方面?
提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问题2 (综合思维)由材料二可知,目前区域协调发展涵盖了哪些内容?
提示: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
问题3 (综合思维)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分别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哪种协作发展?
提示:分别是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和区域内部统筹发展。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社会 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经济 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生态 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江苏的经济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苏南、苏中、苏北差距仍然较大,三个区域长期存在“1+1+1<3”的现象。为此,江苏提出“1+3”功能区战略,以打破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使苏南、苏中进一步融合起来,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核,更好地辐射、带动和支撑包括苏北腹地在内的其他区域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以上材料说明的是( )
A.经济持续发展 B.社会持续发展
C.生态持续发展 D.区域协调发展
(2)以下观点不符合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是( )
A.统一区域文化建设,全部实现脱贫
B.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
C.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D.正确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1)D (2)A [第(1)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1+3”功能区战略旨在缩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差异,打破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实现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第(2)题,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区域文化是多元的,各级政府要保护好各地优秀的文化遗产,使其不断传承。]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疏解首都面临的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019年1月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共同形成了北京新的两翼。
问题1 (综合思维)说明京津冀一体化可能给河北省带来的有利影响。
提示: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层次;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竞争力;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加强区际联系,更好地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城市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问题2 (综合思维)简述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意义。
提示:缓解北京人口、交通和环境等压力;分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周边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问题3 (综合思维)分析解决京津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提示:适当控制京津地区人口,加快河北省城市化进程;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经济联系示意图
功能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1)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3)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措施 具体内容
交通一体化 构建快速交通网(公路网、铁路网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缩短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时间;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实现主要城市交通“一卡通”
产业一体化 加强区域间产业规划与合作;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与扩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产业带、构建区域间产业链
生态环保一体化 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
2.下图为京津冀产业联系图。据此完成(1)~(3)题。
(1)京、津、冀各自优势产业对应正确的是( )
①采掘业、重加工工业 ②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 ③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先进服务业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2)甲箭头代表的含义是( )
A.产业与技术扩散
B.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产品
C.信息和资金支持
D.资源、劳动力以及初级产品
(3)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 )
①疏解首都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 ②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③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④大气环境治理、改进区域的生态环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B (2)B (3)A [第(1)题,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为主,优势产业应是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先进服务业;天津作为直辖市,优势产业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河北优势产业为采掘业、重加工工业。第(2)题,区域要素流动中,从北京流向河北、天津的应是技术、信息、资金;从河北流向北京、天津的应是劳动力、农产品、资源;天津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比河北高,甲从天津流向北京应是工业产品,即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产品。第(3)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大气环境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②③④均正确。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①错误。]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早期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则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2.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3.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区域内部统筹和区域之间的协作。4.5.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题组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1.现在区域协调发展涵盖的内容主要有( )
A.人口、社会、经济
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C.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
D.社会、经济、生态
D [由所学知识可知,现在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内容,故选D。]
2.下列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目前,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②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共同富裕 ③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联合起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④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C [早期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区域协调发展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①错;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③错、④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共同富裕,②对。故选C。]
由于发展先后的差异,我国东西部发展具有巨大的互补性,东部沿海“腾笼换鸟”与中西部“筑巢引凤”两出“大戏”的帷幕几乎同时拉开。据此完成3~4题。
3.“良禽择木而栖”,河南能够吸引浙江产业转入的因素是( )
①劳动力成本 ②土地价格 ③科技力量 ④资源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腾笼换鸟”对中西部省级行政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B 4.C [第3题,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吸引浙江产业转入的原因是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资源丰富,而科技力量浙江更有优势,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第4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①③正确。对于转入地而言,产业转入的同时,污染也可能会跟随着转入,因此可能会加重对转入地的环境污染;工业化的进行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可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②④错误。故选C。]
题组2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下图为京津冀一体化区位优势图。据此完成5~6题。
5.京津冀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的流动( )
A.资金主要由河北区域流向京津两区域
B.资源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
C.技术主要由河北区域流向京津两区域
D.资金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
6.京津冀一体化( )
A.使三大区域人口集中度增加
B.使三大区域产业功能分工明确
C.分散河北区域人口和交通压力
D.突出北京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职能
5.D 6.B [第5题,由图可知,北京具有知识优势,河北具有资源优势,天津具有加工优势,因此资源应由河北流向京津两区域,技术应由北京流向河北、天津两区域,京津地区较河北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应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故D项正确。第6题,由图中信息可知,京津冀一体化使三大区域产业功能分工明确,分散了北京的人口和交通压力,突出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职能。故B项正确。]
教材P86问题
提示:主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以下问题:①区域发展不协调,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②城乡发展不平衡;③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
区域协调发展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协作统一。
教材P88~89活动
提示:1.①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②京津冀地区面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重点领域:交通、生态环保产业。措施:①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②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③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④以交通一体化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3.区域内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强化北京核心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缩小河北与京津差距,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
区域整体:打造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PAGE
- 9 -第4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区域之间协作统一
②增进社会公平
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④不同河段水资源分配矛盾突出
⑤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
⑥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⑧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⑨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学思心得]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分析思路
1.综合开发思路
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1)河流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
答题思路 常用答题用语
水能 水量 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落差 河流落差大
地形、地质 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水电站的建设
(2)河流的航运条件
答题思路 常用答题用语
自然条件 地形 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径流 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降水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
冰期 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通航里程 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社会条件 经济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人口、城市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如长江的航运条件分析可从如下方面来进行: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利于通航;下游江宽水深,通航能力大;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流域宽广,大小支流多,河网密集,通航里程长;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航运价值高;与铁路、海港相连,便于水陆联运、河海联运。
(3)水资源的利用
主要用于供水与农业灌溉。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主要靠修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靠采取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的方式。
除了以上分析的几点外,还可以结合流域其他资源状况、环境问题来分析:一般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角度分析。类似于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河流上中游)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河流中游)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河流下游)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1.近年来,黄河中游输沙量锐减,具有拦泥淤地功能的淤地坝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调查发现,与库容相对较大、坝体相对较高的骨干坝不同,不少群众自建的淤地坝由于没有布设排水、排洪设施,如今存在拦泥功能失效的现象。读黄河中游淤地坝累积拦沙量统计图和淤地坝横断面示意图,完成(1)~(2)题。
黄河中游淤地坝累积拦沙量统计图
淤地坝横断面示意图
(1)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沙量最大的年份约是( )
A.1975年 B.1978年
C.1982年 D.2012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淤地坝是减少泥沙入黄的坡面措施
B.骨干坝可以持续发挥滞洪减灾、淤地造田的功能
C.自建淤地坝的淤泥达到库容最高水位时,淤地坝依然具有滞洪拦泥的功能
D.骨干坝保留滞洪库容主要用于防汛
(1)B (2)D [第(1)题,结合黄河中游淤地坝累积拦沙量曲线可知,1978年前后累积拦沙量增长最快,是拦沙量最大的年份,其他年份累积拦沙量增长慢于1978年,B项正确。第(2)题,淤地坝是在沟谷处拦泥淤地,不是坡面措施,A项错误;骨干坝在已淤泥沙达到淤泥库容后,不再拦泥,仅具有滞洪功能,B项错误、D项正确;自建淤地坝的坝内淤泥面达到库容最高水位时,来水来泥可从坝顶流出,洪水通过冲击或人为挖开的溢流口排出,此时淤地坝已失去滞洪拦泥的功能,C项错误。]
我国已开展的跨区域国土整治工作
全国性的国土整治工作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跨区域的国土整治工作,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跨流域调水工程、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和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四种类型。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 开展原因 代表性工程 成效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1)中上游兴修水库;(2)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江河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1)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2)北水南调工程;(3)万家寨引黄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问题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荒漠化、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台风灾害严重 (1)“三北”防护林工程;(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3)沿海防护林体系;(4)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1)海水淡化;(2)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开发;(3)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读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部署框架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含义正确的是( )
A.防洪减灾
B.美化城市环境
C.开发水利资源
D.保障航运
(2)水利工程建设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是( )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稳定灌溉水源
③减少洪涝灾害
④增加土壤肥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A (2)C [第(1)题,从图中可知,甲的措施是加固堤坝、治理河道和建设预警系统,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洪,因此甲表示的含义是防洪减灾。第(2)题,水利工程能够拦蓄洪水、调节径流,可稳定灌溉水源、减少洪涝灾害;但不会扩大耕地面积和增加土壤肥力。]
PAGE
- 5 -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1.结合本单元知识,初步了解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综合思维) 2.结合具体实例,归纳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措施和方向。(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应从哪些方面了解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地理背景?2.如何确定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内容?3.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4.应从哪些方面提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措施?
一、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一般步骤
[名师点拨] 1.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从区域角度,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2.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目标是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法
1.了解区域开发整治的背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章、书籍、报刊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
2.分析区域的开发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SWOT分析方法
(1)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
(2)机会与挑战分析(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3.对比分析法:借鉴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相关经验,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寻找一条适合本地的开发与整治之路。
三、活动案例--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
1.了解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背景
(1)区域位置:地处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中间位置,背靠江苏省苏南地区和上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2)地理环境:地势以平原为主,海岸线长达744千米,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3)区域发展特征: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2.分析区域开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在了解区域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和评价其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3.确定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内容
包括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苏南苏北合作发展等方面。
4.提出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措施
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国家的具体政策等方面进行思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确定区域开发的内容是进行区域开发的基础。 ( )
2.SWOT分析法即为优势与劣势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 ( )
3.对比分析法不适合分析区域开发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 )
4.苏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其区域开发和整治无关。 ( )
提示:1.× 了解区域发展概况、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是进行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基础。
2.×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包括优势与劣势分析(SW)和机会与挑战分析(OT)两部分。
3.× 对比分析法也是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常用方法,即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相关经验,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寻找一条适合本地的开发与整治之路。
4.× 苏北的地理位置属于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背景,因此与其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
区域开发与整治
苏北地区是对江苏省北部地区的简称,地处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中间位置,背靠江苏省苏南地区和上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土地面积5.48万平方千米,占江苏全省总面积的51.8%;常住人口3 51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5.8%。苏北地区地势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苏北平原,海岸线长达744千米,蕴藏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下图为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问题1 (区域认知)从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特征等方面,说明苏北地区综合开发与整治的背景。
提示:(1)地理位置:苏北地处黄海之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属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处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中间位置,利于承接“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2)地理环境:地形以平原为主,海岸线长,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陇海铁路、连霍高速贯通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 (3)区域发展特征: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问题2 (综合思维)运用SWOT分析方法比较苏南、苏北地区区域开发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苏南地区 苏北地区
优势(S)
劣势(W)
机遇(O)
挑战(T)
提示:
苏南地区 苏北地区
优势(S) 滨江临海,地处“长三角”地区,位置优越;城镇化水平高、经济总量大,第二、三产业比重高 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在资源短缺的华东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劣势(W) 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长江阻隔,陆路交通不便,沿海港口发展滞后
机遇(O)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抓住全球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参与国际竞争 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东陇海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挑战(T) 产业结构趋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用地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 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资金、技术短缺;三大产业和地区发展不均衡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为苏北地区提出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措施。
提示: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区域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苏南、苏北在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合作;大力引进科技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进驻苏北,为苏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苏北各地要抱团发展,分工合作形成整合优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一般步骤与主要方法
一般步骤 具体内容 主要方法
了解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背景 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特征等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章、书籍、报刊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
分析区域综合开发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优势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1)采用SWOT分析方法①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②机会与挑战分析(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2)对比分析法
确定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内容 确定重点项目:如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及演变、生态保护等
确定重点区域:如河流流域、生态脆弱带、资源富集区等
提出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措施 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3)题。
(1)下列对该区域开发与整治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区域发展的概况
B.可以用SWOT分析法对该区域进行分析
C.区域综合开发的优势条件是指其优越的自然条件
D.流域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应在河流流域
(2)该区域发展农业最突出的优势是( )
A.劳动力丰富,农业用能充足
B.土地面积广,耕地比重高
C.地势起伏大,适宜发展立体农业
D.市场巨大,农产品商品率高
(3)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应当是( )
A.农林牧渔并举,扩大农产品外部市场
B.以种植业为主,推进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
C.垦荒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建设商品粮基地
D.以发展林渔特色农业为主
(1)B (2)B (3)B [第(1)题,了解区域开发整治的背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章、书籍、报刊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分析区域开发优势和存在问题,可以采用SWOT分析方法;区域发展的优势包括自然方面、经济社会方面的优势;区域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可以是河流流域,也可以是生态脆弱地带、资源富集地区等。第(2)题,该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土地面积广,耕地集中连片,土层深厚。当今农业科技发展快,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力丰富不再是当地明显的优势;该区域地势较为低平;由于人口数量大,农产品的商品率并不高。第(3)题,该区域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应当以种植业为主;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推进规模化生产和农产品的深加工。]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应从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特征等方面了解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地理背景。2.确定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内容(1)确定重点项目:如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及演变、生态保护等。(2)确定重点区域:如河流流域、生态脆弱地带、资源富集地区等。3.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法有收集资料法、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法。4.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措施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国家具体政策等方面思考。
题组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
区域开发与整治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来的,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不属于区域开发与整治背景的是( )
A.人口盲目增长
B.环境恶化
C.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D.区域发展差异大
2.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 )
A.为了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B.为了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为了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D.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3.下列关于我国各地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重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交通设施的建设
B.东北地区:森林的更新保护和荒地的开发利用
C.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的治理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
D.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打坝淤地
1.C 2.D 3.A [第1题,区域开发与整治是在区域出现人口盲目增长、资源供需失衡、环境恶化、区域发展差异加大等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第2题,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从区域角度,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第3题,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壳不稳定,再加上降水较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繁,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与交通设施的建设成为重点;东北地区应注意荒地的保护;黄淮海地区的中低产田包括低洼地和盐碱地,“鱼塘-台田”模式只适合低洼地的治理与开发;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
下图中A、B、C示意某区域空间结构变化,①②③示意该区域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据图完成4~6题。
4.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三图中表示的时期先后顺序依次是( )
A.B-A-C B.A-C-B
C.B-C-A D.C-A-B
5.该区域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B-②、C-③
B.A-③、B-①、C-②
C.A-②、B-③、C-①
D.A-③、B-②、C-①
6.目前该区域工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料、燃料不足,加工能力过剩。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加大交通建设,从区域外运进原料和燃料,保证加工业的需求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精品加工工业和高科技工业
C.将加工业全部向区域外转移
D.发展第三产业替代工业
4.A 5.B 6.B [第4题,根据城市数量由少到多的变化、交通网络由疏到密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第5题,B时期最早,应以第一产业为主;C时期最晚,以第三产业为主。第6题,原料、燃料不足,加工能力过剩,反映了当地资源已不能满足该地加工工业的需求。从外地运进原料和燃料势必会提高成本,使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失去区域原有的优势。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加工工业和高科技工业,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效益;能够促进区域经济转型,促进区域进一步发展。将加工业全部向区域外转移和发展第三产业替代工业都是不合理的。]
教材P107活动
提示:1.位置:苏北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的中间位置,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评价:苏北属于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处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中间位置,有利于承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2.区域发展特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教材P108活动
提示:1.苏南地区常住人口总量大量增加,苏北地区常住人口总量大量减少;苏南地区GDP远高于苏北地区且不断增长,苏北地区GDP较低且所占比重还在下降。原因: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工薪待遇高,就业机会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苏北地区经济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流向苏南地区,导致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更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更慢。
2.导致苏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3.学生查阅资料自行完成表格。
教材P110活动
提示:略。
PAGE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