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学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学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09 15:52:32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为例,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通过对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的优缺点,掌握南水北调的意义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线路选择应注意的问题,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何特点?2.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方案是什么?3.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引水线路各有什么优缺点?4.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5.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水资源调出区和沿线地区有何不利影响?
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2)我国平均年径流量约占全球河川年径流量的5.8%。
2.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地区间水资源供需也不平衡。
长江流域 降水丰沛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属于丰水区
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
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左右
北方地区 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40% 人多、耕地面积广、水资源少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
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0%,且季节分配极度不均
[特别提醒]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贫富,主要看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大小。而径流量大小和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微思考] 为什么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提示: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地表径流量小,蒸发强;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尖锐,缺水最严重。
二、南水北调工程
1.总体方案: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2.三条线路
东线工程 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供水
中线工程 由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自流供水至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西线工程 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引水入黄河上游,供水给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都可自流调水。 (  )
2.南水北调可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 (  )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途经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水污染严重。 (  )
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自流供水,工程量小。 (  )
提示:1.× 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中中线和西线方案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供水;东线方案,黄河以北地区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2.× 南水北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京杭运河及其平行河道输水,工程量小,但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逐级提水北送。
三、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外,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破除了调入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①增加了调入区的水资源总量,有效保障了地区生态用水的需求。
②有利于美化环境和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③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
(1)东线工程范围内,调水后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2)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
(3)长江径流量减少后,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把南水北调中各区域及其出现的相应问题连接起来。
 南水北调工程及其影响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共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市)的8 700万人口,在保障用水、修复生态、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综合效益。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材料二 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及长江武汉段流量示意图。
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   长江武汉段流量
问题1 (区域认知)由材料一可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在输水中有何不同?
提示: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建抽水枢纽逐级提水北送,输水方式为地面输水。中线工程全线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供水,供水方式为地下管道输水。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北京的气候和长江流量资料,分析如何解决水资源供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提示:由于北方缺水期正是长江的枯水期,所以可先用三峡、丹江口等水库把水蓄积起来,然后再进行调水。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1.长江作为南水北调引水区的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 具体情况
水量大 干流长(6 300余千米)、流域面积广(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1/5)、水资源总量大(约占全国的1/3);人均和单位耕地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我国的丰水区
流量稳定 径流量稳定,径流的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均衡
贯穿东西 自西向东流经我国的西、中、东部地区
近缺水区 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邻近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
2.南水北调三条线路对比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规划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调出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 大渡河
调入区 淮河下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山东段)、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输水方式 黄河以南需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可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
评价 优点 利用京杭大运河调水,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3.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影响
积极意义(调入区) 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不利影响 径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水质(东线)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1.下图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调水量小
B.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
C.全线可以自流引水
D.可以减轻沙尘暴对戊地的威胁
(2)下列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入区的影响及其表现对应正确的是(  )
A.经济效益——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B.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C.社会效益——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
D.生态效益——治理工业“三废”
(1)B (2)C [第(1)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京杭大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东线工程自南向北依次跨越了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由图可知,东线工程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梯级抽水北送,黄河以北地区可以自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以缓解戊地水资源不足的状况,但并不能减轻沙尘暴的威胁。故B项正确。第(2)题,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属于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属于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不能治理工业“三废”;南水北调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故C项正确。]
 西气东输工程及其影响
西气东输三线干线管道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首站,东达广东省韶关末站。西气东输三线工程霍尔果斯-西安段沿西气东输二线线路东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共8个省、自治区。与西气东输二线相同,中亚天然气仍是西气东输三线的气源地。下为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三条西气东输线路的终点为何都为东部地区?
提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东部地区亟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问题2 (区域认知)与一线工程相比,西气东输二、三线有何主要优势?
提示:接纳中亚气源,气源更充足;覆盖面积大,受益地区广;输送能力强。
问题3 (综合思维)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提示: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问题4 (综合思维)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
提示:①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以能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具体分析如下: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
生态环境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 (经济收入增加)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区域协调 实现地区间资金、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工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B.有利于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C.线路途经地区能源十分短缺
D.促进工程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2)该工程对沿线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减少四川省的酸雨发生
B.干线主要经过东部经济地带
C.对沿线地区造成极大的生态破坏
D.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的能源消费结构
(1)C (2)D [第(1)题,天然气管道工程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线路的建设能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改善东部环境质量,同时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线路途经的黄土高原地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第(2)题,该工程没有经过四川省;干线主要经过西部和中部经济地带;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沿线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但不是极大的破坏;该工程能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天然气消费比重,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区域认知:我国西电东送工程
“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看位置 北部通道 将黄河中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部通道 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南部通道 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
析原因 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90%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均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这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析影响 对输入地的影响 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对输出地的影响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已全面启动,西电东送是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目前基本形成北、中、南三大通道(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西电东送三大通道接收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地能源资源都非常贫乏
B.三地的能源供应都非常紧张
C.水资源短缺问题在三地都比较突出
D.三地的工业结构很相似
(2)图中坑口火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丁、戊 D.甲、戊
(3)西电东送中,水电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主要是因为(  )
A.水电的投资建设门槛较低,工程投资少
B.水电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C.水电的技术手段比火电成熟
D.水电建设不会带来环境问题
(1)B (2)D (3)B [第(1)题,正因为三地存在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所以才实施西电东送。第(2)题,甲为山西、内蒙古地区,戊为云南、贵州地区,两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坑口火电站较多。第(3)题,水电站的建设投资较大,但建成后的运营成本较低。水电站的建设也会带来诸如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本题组以西电东送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原因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解,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区域认知的要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我国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地区间水资源供需也不平衡。从地区分布来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分配来看,夏秋多,冬春少。2.南水北调的总体方案: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3.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优点有京杭大运河河道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可调水量大;黄河以北可自流水质较好;可自流供水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梯级抽水北送,耗能大;水质较差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河道短;地形复杂,工程量大4.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5.消极影响(以东线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2)长江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3)对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沿线易发生土地盐碱化。(4)沿线经济发达,大量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题组1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1~2题。
1.图示反映了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
A.耕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失衡
B.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
C.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量少
D.土地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
A.西气东输
B.南方平整土地,北方节约用水
C.南水北调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A 2.C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水多地少,北方地区则是水少地多,明显呈现出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特点。故选A项。第2题,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故选C项。]
题组2 南水北调工程
读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3~4题。
3.由于南北地势的原因,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南需建泵站抽水提升,但东线工程的建设有许多有利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利用京杭运河,不用开挖新河道 ②线路短,短于其他两条输水线路 ③沿途众多湖泊,既减少了工程量,又对调水起调节作用 ④沿途水能丰富,为抽水提供充足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调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3.B 4.B [第3题,东线工程沿京杭运河调水,避免了开挖新河道,同时沿途湖泊众多,一方面减少了工程量;另一方面湖泊对调水起到调节作用。该线路长于西线,沿途水能缺乏,主要依靠火电。第4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的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冬季调水量较小;中线工程需要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同时穿越黄河还要建隧道。]
题组3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缓解了黄淮海平原的缺水状况。下图为河南省境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走向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B.可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威胁
C.工程线路沿平原西部山麓分布,居高临下,供水区域广
D.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可自流供水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需要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
①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土壤盐碱化 ②水库蓄水淹没的土地和耕地增多,移民安置量增大 ③库区泥沙淤积加重 ④诱发滑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 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5.B 6.D [第5题,解除海河流域洪涝威胁的关键是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与该工程无关。第6题,土壤盐碱化是由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该工程不可能诱发洪涝灾害。]
教材P71问题
提示:原因: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匀,地区间水资源供需不平衡。
影响: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教材P73活动
提示: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主要原因:受我国降水分布的影响。
2.海河流域水资源最紧缺。理由:人均径流量最少,耕地集中。
3.缺水严重导致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工业供水不足,造成农业减产,工厂不能正常开工生产;缺水使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缺水增加地下水的开采,使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教材P76活动
提示:1.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北方地区人口、耕地集中,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加州水资源北多南少,加州南部人口、城市集中,需水量大。
2.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调水量的季节差异 季节 冬春 夏季
原因 冬春季节华北地区降水少,河流为枯水期,水资源短缺 加州南部气候干旱,夏季农业用水量大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小 大
原因 地势南高北低,全程可自流 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教材P78活动
提示:1.沉降幅度多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减小;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沉降幅度大;天津、衡水与沧州三地最为严重。
2.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缓解了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回升,从而有效缓解地面沉降。
3.南水北调改善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提高了沿线城市的供水保证率,在保障居民生活和城市工业用水、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应急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
PAGE
- 14 -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以亚太地区产业转移为例,分析产业转移的规律。(综合思维) 2.通过具体实例,根据产业移入区和移出区的区域状况,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移出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可以分为哪些类型?2.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可分为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路线是什么?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4.产业转移的方向有何规律?5.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一、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
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
类型 区域产业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2.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四个阶段
时间 具体表现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把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日本
20世纪60~70年代 美国、日本将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至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
20世纪80年代起 美国、日本等国家将钢铁、化工、汽车、家电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积极承接上述产业,同时,向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转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美国、日本不断输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不断向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
[图表点拨] 1.教材第64页图3 2 2,该图展示出:
(1)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2)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步向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2.教材第64页图3 2 3,该图展示出:
(1)亚太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由日本、美国向外转移的时间早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2)我国大陆地区、东南亚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承接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自日本、美国以及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两个方向。
(3)亚太地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方向总体是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产业转移分为国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 (  )
2.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美国、日本转移到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为其第一次产业转移。 (  )
3.20世纪60~70年代,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由美国、日本向外转移。
4.产业转移的方向一般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  )
提示:1.× 产业转移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向日本转移,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第一次转移。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日本将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第二次转移。
3.× 20世纪80年代起,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由美国、日本向外转移。
4.√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本国发展制约性增强,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或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量增大。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
1.技术水平差距
(1)各国、各地区在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影响了产业输出国向外转移的产业类型或产业工序。
(2)产业转移一般是按“技术差距”依次进行推进。
2.劳动力价格差异
(1)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业转移随之在空间上发生变化。
3.市场规模大小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机遇,对国际产业转移有着重要作用。
4.政策支持程度
(1)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税收等政策,限制一些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在本国发展,有利于产业移出。
(2)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园等措施来承接产业转移。
5.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也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名师点拨] 1.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租便宜的优势。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2.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
区域内部也存在由区域间资源优势差异而引起的产业转移,因区域之间存在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快,为使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部分产业、资金或技术,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微思考] 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移入区 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 加大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移出区 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影响迁入人口的数量和素质
[特别提醒]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应充分估计这些转移产业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把下列对应内容用短线连接起来。
 产业转移及其原因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你会经常看到很多国外品牌汽车,日本、韩国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到我国办汽车厂,东风日产、一汽大众、广州本田等品牌汽车也越来越被中国人所熟悉。
问题1 (综合思维)影响国外汽车产业转移到中国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市场。
问题2 (综合思维)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中国?
提示:一是整车运输不便,运费高,接近市场可以降低成本;二是避开贸易壁垒,迅速占领市场,并可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三是我国地价、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
问题3 (区域认知)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除了劳动力价格低外,还受资源开发、政策鼓励等多种因素影响。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技术、劳动力、政策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3.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从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和原料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优越地转移,如钢铁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一般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2)从产业转移的顺序来看,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来看,由发达地区流入到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分析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思路,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1.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线及趋势图,完成(1)~(3)题。
(1)该图反映的某产业最有可能是(  )
A.微电子产业 B.资源开采业
C.宇航业 D.加工制造业
(2)我国中西部地区目前正在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之一,主要原因是其(  )
A.具有地理位置优势
B.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
C.具有基础设施优势
D.具有市场环境优势
(3)产业转移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调整产业结构
B.增加就业
C.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
D.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1)D (2)B (3)D [第(1)题,由图中产业转移路线可知,该产业都是从发达地区或国家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或国家,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故选D。第(2)题,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故选B。第(3)题,产业转移可能会给转入地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故选D。]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云南发展的独特优势。云南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独特的区位优势凸显出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云南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商、共建、共享”。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综合思维)目前,我国向南亚各国转移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提示:缓解了就业压力,发展了所在国的经济。
问题2 (综合思维)产业转移对“一带-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①有利于加快其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②使沿线地区就业机会增加。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移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2.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转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衰退性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具备区位优势、缺乏竞争力的产业群。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衰退性产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
B.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业
C.多为传统产业和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
D.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开发期的产业
(2)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B.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1)D (2)A [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衰退性产业是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而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开发期的产业多为新兴产业,不可能是衰退性产业。第(2)题,产业转移有利于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认知:我国的产业转移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把握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快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
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发展需要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缓慢
条件 东部 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产业
中西部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接受相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是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价格较低、资源较为丰富
影响 对东部地区 解决劳动力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缺乏等问题,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对中西部地区 促进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加重了迁入地区的环境污染
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明显的东、中、西部梯度差异格局,为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提供了可能。为了能引入大规模的资本和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图是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强竞争力型的省级行政区,其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区位与交通
C.优惠的国家政策 D.丰富的劳动力
(2)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东部产业转移的主体产业是(  )
A.仪器仪表制造业 B.石化工业
C.纺织与服装制造业 D.钢铁工业
(3)为了增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压缩传统工业规模,加强科技投入
C.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D.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
(1)B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属于强竞争力型的是河南省和湖北省,与中西部地区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河南省和湖北省的矿产资源、劳动力和国家优惠政策都不具有优势,但是河南省和湖北省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凭借其区位和交通优势,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最强。第(2)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较为落后,其主要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利用劳动力较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部门(如家电组装),故主体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选项中只有纺织与服装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第(3)题,西部地区科技力量和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区域连片发展来增强竞争力。]
本题组以我国的产业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对中西部区域地理环境的认识以及产业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要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2.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日本等国家将钢铁、化工、汽车、家电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韩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积极承接上述产业,同时,向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转出劳动密集型产业。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劳动力、市场、政策、经济形势、产业集聚、环境等因素。4.产业转移一般有以下规律:(1)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2)资源密集型工业布局由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3)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4)污染严重的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5.产业转移对移入区的影响主要是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但会加大当地资源环境的压力。对移出区的影响主要是: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但会使就业机会减少,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题组1 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2019年5月23日,以“融通、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16届中国沈阳“韩国周”开幕。本届“韩国周”聚焦建设国家汽车制造中心,通过举办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中韩汽车产业交流合作对接会,中韩跨境电商合作论坛等活动,搭建中韩企业家的交流平台,扩大中韩企业的合作渠道。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箭头表示国际产业转移中生产要素的流动,从区际关系判断伴随着箭头①而流动的主要是(  )
A.资金、技术、信息  B.劳力、市场、土地
C.原料、能源、政策 D.运输、水源、污染
2.下列关于汽车产业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规律,说法正确的是(  )
A.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转移到日本
B.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转移到韩国
C.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
D.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由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中国大陆
1.A 2.D [第1题,箭头①表示韩国企业向沈阳投资,其生产要素是资金、技术、信息。第2题,汽车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由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输往中国大陆地区、东南亚其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美国也向中国大陆地区、东南亚其他国家转移。]
题组2 产业转移的原因
下面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两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据此回答3~4题。
 
甲图 某日本企业投资的电子厂 乙图 某美国企业投资的汽车厂
3.日本企业投资的电子厂将加工地选在青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  B.市场  C.科技  D.原料
4.我国吸引美国企业投资汽车厂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的科技 B.便利的交通
C.广阔的消费市场 D.充足的水源
3.A 4.C [第3题,由甲图可知,日本投资的电子厂原料供应来自日本,产品市场也为日本,因此排除B、D项;日本科技水平高于青岛,因此排除C项。该企业利用青岛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故选A项。第4题,由乙图可知,美国汽车企业原配件供应来自美国,产品市场在中国,从而可判断我国吸引美国企业投资汽车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拥有广阔的汽车消费市场。]
题组3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东部卡马河畔的切尔内市,是俄罗斯主要工业中心之一。2019年8月,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在切尔内市海尔俄罗斯工业园正式投产。2018年全球洗衣机市场品牌零售量数据显示,海尔洗衣机第10次蝉联全球第一。海尔直接在俄罗斯境内开设互联工厂,以更好地为俄罗斯全境约1.4亿消费者服务。据此完成5~6题。
5.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选址切尔内市,主要考虑的是切尔内市(  )
A.产业基础较好 B.邻近中亚各国
C.交通四通八达 D.劳动力充足
6.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投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  )
①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②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A 6.C [第5题,根据材料“位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东部卡马河畔的切尔内市,是俄罗斯主要工业中心之一”推断,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投资切尔内市看重的是其良好的产业基础。故选A。第6题,海尔洗衣机的产业链较长,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推动物流、维修、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也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但在调整工业布局、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作用不大。]
教材P63问题
提示:制鞋业为廉价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工业耗用的原材料少,技术要求不高,生产基地多设置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由于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会将生产基地转移,转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
对转入区而言,产业转入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速度,带动本地城市化;但会造成环境污染。对转出区而言,产业转出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和减少污染,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但会影响就业水平,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教材P64活动
提示:1.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路线: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我国东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东南亚各国。产业转移的规律: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2.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先转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后转移。原因: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需要,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价格的差异等。
教材P67活动
提示:1.2005年中国和东南亚劳动力价格低廉,有利于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
2.制造业基础好,产业链集聚效应强;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大;劳动力素质高;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产业政策优惠。
3.2015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可能向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转移。中国应该采取措施吸引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入,促进产业升级。理由: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土地、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教材P68活动
提示:1.韩国从以农业为主,经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升级,转变为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越南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波动。
2.对韩国:为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腾出空间,实现产业升级,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短期内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
对越南: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层次;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加大环境、资源的压力。
教材P70活动
提示:1.进入2l世纪,我国产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特征。
2.21世纪初期,我国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为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提供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就业机会减少,迁入的务工人员减少;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减少人口外流;加大了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压力。
3.土地、劳动力价格低廉;政府制定优惠的产业政策;市场潜力巨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等。
PAGE
- 13 -第一节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辐射功能。 1.结合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上海市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作用。(综合思维)2.结合相关资料,掌握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辐射的形式和时空分布特点。(综合思维)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上海市对外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有何作用?2.什么是城市体系?3.上海市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有何作用?4.什么是城市辐射?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通过何种形式实现的?5.上海市对外辐射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一、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上海市
1.城市的作用
(1)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既是区域的服务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2.城市体系
(1)概念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称为城市体系。
(2)长三角城市体系
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形成由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组成的城市体系。
3.上海市地位
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图表点拨] 教材第52页图3 1 2,该图展示出: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共分为四级。长江三角洲以上海市为核心,上海市的城市等级最高,为一级中心地。其次为南京、杭州,属于副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地;第三层次城市为无锡、苏州、宁波、芜湖等;第四层次城市为泰州、江阴、南通等。
[微思考] 按照中心地理论,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有何关系?
提示: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在市场原则下,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次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高级城市具有次一级城市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务种类,而次一级城市不具有高级城市所提供的较高等级的服务。
二、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1.城市辐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功能
(1)城市辐射的具体体现
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
(2)城市辐射强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①时间上: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②空间上:由于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辐射强度在空间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名师点拨] (1)一个城市规模越大,在区域空间组织中的地位越高,与其他地区联系模式越多,联通效率越高,其辐射强度越大。
(2)影响大都市辐射强度空间差异的因素有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其中距离的影响尤为明显。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城市辐射是指资金由高等级的城市向低等级的城市流动。 (  )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只能通过交通运输网络进行。 (  )
3.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减弱。 (  )
4.随着距离的加大,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大。 (  )
提示:1.× 城市辐射不仅是资金,还包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的城市向低等级的城市流动。
2.× 上海市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对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
3.×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4.× 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随着距离的增加,相互作用的强度逐渐减小。
三、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1.对上海市自身的影响
(1)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2)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对长三角受辐射城市的影响
(1)可以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
(2)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3)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4)对长三角众多城市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产生了影响,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名师点拨] 一个城市辐射力的强弱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由于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与城市周围地区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城市也存在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以交通、通信设施为联系途径的物质、人员和资本的流动,也表现为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一个城市的经济越发达,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力就越大,与其他城市的交流也越广泛,城市的辐射力也就越强。
[微思考] 上海市对昆山的经济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提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昆山就承接了上海溢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乡镇工业基础。一大批上海技术人员驻留昆山,“星期日工程师”奔波两地。上海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对昆山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昆山第一家上市公司就是由上海与昆山合作联办的。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上海与昆山的往来更加方便,推动了昆山旅游业的发展。
 城市体系及中心地理论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了包括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下图示意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上海市能成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原因。
提示:位于沿海与沿江的交汇点上,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品贸易繁荣;技术力量雄厚;腹地广阔,对外辐射能力强。
问题2 (综合思维)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考虑,列举上海市应重点发展的产业。
提示:现代服务业(国际金融、文化创意、新型贸易、国际航运服务、现代物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
1.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大城市的服务范围覆盖同一体系下小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2.中心地理论
(1)内容: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并成功地运用到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等方面。
(2)中心地: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3)中心地的布局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4)中心地的空间形态:呈六边形,中心地位于六边形的中心点上。
(5)中心地等级与服务范围:同级相互排斥,一般相当于三个次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3.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等。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内容对比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等)条件、动力条件、城市用地等,如大庆、攀枝花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如株洲、武汉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4.长三角城市体系分析
等级 城市 服务功能 辐射范围
超大城市 上海 区域经济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特大城市 南京、杭州 副中心城市,省级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本省及周边地区
大城市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 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 主要在地级市范围内
中小城市 镇江、扬州、南通、湖州等 局限于市域内的大多数城镇和农村
1.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体系示意图,符号大小表示城市等级的高低。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无锡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等级最高
B.杭州与绍兴的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相同
C.在行政管理上,苏州隶属于上海
D.基础设施网络的密度受河流、湖泊分布的影响
(2)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大城市的数目较多,小城市数目较少
B.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且服务种类最齐全
C.南京的服务范围小于杭州
D.小城市的数目较多且彼此间距离较远
(1)D (2)B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上海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等级最高,A项错误;杭州比绍兴的城市等级高,服务功能多,B项错误;苏州隶属于江苏,C项错误;基础设施网络的密度受河流、湖泊分布的影响,D项正确。 第(2)题,大城市数目少,小城市数目多,A项错误;上海的等级最高,服务种类也最全,B项正确;读图可知,南京和杭州城市等级相同,故服务范围相等,C项错误;小城市数目多,但彼此距离近,D项错误。]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6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将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8个城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图1为长三角城市群示意图。
苏州和嘉兴与上海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但经济差异显著。图2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
图1
图2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苏州和嘉兴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提示:差异:苏州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原因: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等。
问题2 (综合思维)从城市辐射的角度,分析安徽8市融入长三角对上海和新融入地区的积极影响。
提示:上海可利用新融入地区资源、劳动力优势,向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拓宽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区域辐射引领作用;实现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升级,并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新融入地区可利用上海科技、人才、资金、管理优势,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
1.中心城市及其辐射作用
(1)中心城市的含义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它通过和区域的互动作用,实现各种要素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的发展。
(2)中心城市的辐射途径
①进行生产的分工、协作和扩散。
②通过流通,互通有无,促进竞争,形成优势。
③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和人才培训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①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聚集体。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在一定的区域内发挥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发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②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城镇有专业分工、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③中心城市也是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网络型经济区的核心与基础。
2.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2)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2.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3月31日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文件中指出,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据此完成(1)~(2)题。
(1)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有利于(  )
①解决中心城市城镇化问题 ②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 ③扩大中小城市服务范围 ④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B.中小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C.中心城市吸引作用显著
D.中小城市交通拥堵加重
(1)D (2)C [第(1)题,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不能解决中心城市城镇化问题;不同城市优势不同、定位不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将周边中小城市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得到最优配置,有利于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新的城市出现,故可能缩小原有中小城市的服务范围。选项D正确。第(2)题,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会导致医疗、教育等资源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使中心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吸引周边地区人才大量迁入。选项C正确。]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城市既是区域的服务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2.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称为城市体系。3.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4.中心城市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联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5.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6.上海市对外辐射对上海市的影响(1)有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2)有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7.上海市对外辐射对长三角受辐射城市的影响(1)可以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2)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3)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4)对长三角众多城市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产生了影响,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题组1 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上海
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形成由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城市体系。读图,完成1~2题。
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
1.上海市是长三角体系中(  )
①唯一的超大城市 ②上海和南京等级相同
③是区域发展的龙头 ④中心城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长三角城市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多
B.上海和杭州都是超大城市,服务范围相同
C.长三角社会经济发达,大城市数量多于中小城市
D.南京市在长三角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1.D 2.A [第1题,上海市是长三角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第2题,上海市在长三角地区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中心地理论,一定区域内,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因此只有A选项正确。]
题组2 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下面是家住上海的小华写的一篇日记,从日记中我们能感受到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据此回答3~4题。
3.日记中反映的上海市对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  )
①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信息流 ②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③上海市的“星期日工程师”为苏州乡镇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④上海市对周边各个城市的辐射强度具有一致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上海市不仅对长三角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下列叙述中,体现上海市这方面作用的是(  )
①拥有先进的科技与教育资源,为全国提供技术咨询 ②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输出大量的工业原料和燃料 ③属于国际物流枢纽,输入原料和燃料,输出工业产品 ④拥有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可吸引国内大量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A 4.B [第3题,上海市对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信息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城市辐射中,技术要素由高等级城市流向低等级城市,因此上海市的“星期日工程师”为苏州乡镇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了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①②③正确。由于受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城市辐射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④错误。故选A项。第4题,上海市不仅对长三角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上海拥有先进的科技与教育资源,为全国提供技术咨询;属于国际物流枢纽,输入原料和燃料,输出工业产品;拥有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可吸引国内高素质人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①③正确,②④错误,选择B项。]
题组3 上海对外辐射的影响
苏州一带曾流传着“金太仓,银嘉定,铜常熟,铁崇明,豆腐吴江,叫化昆山”的说法。昆山在改革开放前发展较差。如今,昆山“成功逆袭”,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昆山“成功逆袭”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昆山通过承接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工业基础
B.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对昆山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C.昆山依托邻近上海的优势,承接上海的辐射
D.昆山的轨道交通连接上海,为昆山产业转入上海提供助力
6.上海市对长三角众多受辐射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①有利于解决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②有利于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④有利于城市规模扩大、等级提高,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D 6.C [第5题,上海与昆山之间轨道交通的建设,会使两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加快了信息和资源的流通。昆山的发展离不开上海的辐射,昆山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而不是昆山的产业转入上海,D项说法错误。第6题,上海市对外辐射有利于解决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是对上海市本身的影响,而不是对长三角受辐射城市的影响,①错误,选择C项。]
教材P57问题
提示: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在经济、贸易、科技、旅游等方面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周围区域流动,增加了区域之间的联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教材P59活动
提示:1.在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少;城市规模越小,服务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数量越多。
2.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间位置,位于沿海和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得天独厚的位置使上海水陆空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人、财、物的支持,也为上海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3.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上海通过长江、沿海航线和京沪、沪杭铁路,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增强其对外辐射强度。
教材P60~61活动
提示:1.上海对长三角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大致随距离增加而减小。
2.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强度增大。原因: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快捷交通和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
3.苏南地区以平原为主,与上海交通联系密切;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位置偏西,对苏南的辐射作用相对较弱。浙北以低山、丘陵为主,且有海洋阻隔,与上海交通联系相对不便;杭州作为省会城市,位置偏北,对浙北地区的辐射作用较强。
4.上海对苏州的辐射主要表现为制造业转移和带动旅游业发展;上海对宁波的辐射主要表现为航运、物流业。
教材P62活动
提示:1.上海市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将部分产业转移至南通市。
2.随着交通设施的建设,上海市与南通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更加密切,因此上海市对南通市的辐射范围会扩大,辐射强度会增加。
PAGE
- 13 -第3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区域发展的龙头
②受辐射城市
③国际产业转移
④劳动力价格差异
⑤政策支持程度
⑥中线
⑦不利影响
[学思心得]                                    
                                    
                                    
                                    
                                    
中国的产业转移
1.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
2.近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案例 原因 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 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环保等成本上升,企业需要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 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①大陆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投资环境改善;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丰富;③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许多地区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加速了广东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其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差距;但也可能对广东边远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3.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
表现 东部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原因 东部 有些产业已进入标准化阶段和衰退阶段,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中西部 一些产业具有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初级加工业方面的优势十分显著
影响 东部 可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缺乏等问题,以便集中力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减少
中西部 充分发挥其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腾飞;可能加重环境污染
1.毛嘴镇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西部,通过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服装产业集群,由此被誉为“中国女裤之都”。下图示意毛嘴镇产业转移的本地化过程。据此完成(1)~(3)题。
(1)与武汉相比,毛嘴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是(  )
A.交通 B.技术
C.资金 D.劳动力
(2)吸引劳动力主动回流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范围扩大 B.基础设施完善
C.就业机会增加 D.乡镇环境改善
(3)产业转移对毛嘴镇产业带动最为显著的是(  )
A.旅游服务 B.棉花种植
C.餐饮零售 D.机械制造
(1)D (2)C (3)C [第(1)题,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武汉相比,毛嘴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是劳动力丰富、价格低,D正确。与武汉相比,毛嘴镇在交通、技术、资金方面没有优势,A、B、C错误。故选D。第(2)题,据图分析,武汉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出。在第一波回流的示范作用下,加上毛嘴镇政策优势的吸引,更多企业转入,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劳动力主动回流,C正确。市场对劳动力回流没有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完善、乡镇环境改善只是次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第(3)题,产业转移使毛嘴镇被誉为“中国女裤之都”,产业集聚明显,人口增加,产业带动最为显著的是餐饮零售,C正确。产业集聚对旅游影响不大,湖北省不适合大面积棉花种植,毛嘴镇不具备机械制造产业基础,承接服装产业转移对机械制造影响不大,机械可以从外地购进,A、B、D错误。故选C。]
我国其他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西电东送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用电负荷相对集中。西电东送就是把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
2.西气东输
(1)气源地及目标市场
气源地 线路终点 目标市场
新疆、中亚 一线 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田 上海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地区
二、三线 中亚 南至广州,东至福州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沿线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促进西部地区能源结构的改善,缓解环境压力;提高环保能力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统筹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2.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2)西气东输管道经过山西和陕西,其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保障气源的稳定性
C.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1)C (2)B [第(1)题,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经过较多的重要城市,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城市分布,C正确;地形类型、人口分布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错误;天然气是管道运输,与交通线路的分布关系不大,D错误。第(2)题,西气东输管道经过山西和陕西,该地区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多,有利于保障气源的稳定性,B正确;该地区能源丰富,供能充足,A错误;与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无关,C、D错误。]
PAGE
- 5 -单元活动 分析区域联系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1.结合实例,掌握分析区域联系的一般步骤及主要方法。(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联系的地理背景及主要方式。 (区域认知)3.结合实例,说明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提出建议。(综合思维) 1.分析区域联系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分析区域联系主要应用哪些方法?3.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有哪些优势?4.新加坡是怎样根据本国国情发展经济的?5.对新加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分析区域联系的一般步骤
二、区域联系分析的主要方法
1.应用对比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基础
2.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内容
(1)概念:案例分析法是指把现实的某一区域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培养信息读取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包括精选案例、案例的分类归并、案例的应用、案例的延伸等。
3.应用系统思想分析区域联系的影响
在分析区域联系时,需要应用系统思想进行分析,即把不同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各种联系的相互影响。
4.区域联系的强度和方式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研究中应坚持动态观点。
[名师点拨] 区域联系有空间上的差异,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研究重点不同。大尺度下研究区域联系的一般规律,小尺度下区域差异性更加明显,区域联系也更为复杂和独特。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制定因地制宜开发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分析区域联系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区域联系的第一步。 (  )
2.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基础。 (  )
3.区域共性是区域联系的动力。 (  )
4.区域联系的强度和方式变化不大。 (  )
提示:1.× 分析区域联系的背景是分析区域联系的第一步。
2.× 应用对比法分析区域联系的基础。
3.× 区域共性可以成为区域联系的联结点,区域差异可以成为区域联系的动力。
4.× 区域联系的强度和方式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研究中应坚持动态的观点。
三、活动案例——区域联系对新加坡发展的影响
1.分析区域联系的背景
(1)自然背景:新加坡毗邻马六甲海峡,地势低平,自然资源匮乏,地狭人稠,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
(2)人文背景:新加坡有四大支柱产业——石化、电子、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
2.分析区域联系的主要内容
(1)新加坡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内容多样,主要包括生活资源输入、生产资源输入、产品流动、产业转移、人口迁移等。
(2)新加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发达的海运、空运系统以及通信网络来实现区域联系。
3.区域联系的影响分析
(1)区域外的资源输入不仅满足了新加坡人民的生活需求,也满足了新加坡工业发展对原料、燃料的需求。
(2)新加坡的人口迁入、工业品进出口、产业迁出等,也都对区域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图表点拨] 教材第80页图3 4 1,该图展示出:
(1)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2)新加坡的领土组成:由主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是面积狭小的岛国。
[微思考] 新加坡本国没有石油资源,却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冶炼中心,试分析原因。
提示:新加坡扼马六甲海峡“咽喉”,海运便利,便于原油输入与产品输出;东南亚地区原油产量较大;新加坡经济发达,工业基础较好,资金充裕。
 分析区域联系的步骤和方法
材料一 深圳市未来的定位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中国首个省级合作区,目前由深圳市主导开发和独家管理,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为其发展模式。
材料二 中国、韩国、日本是当今世界造船强国。早期,广东引进日本、韩国等造船知识和技术,主要生产杂货船和散货船。2l世纪初,日本、韩国开始将常规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向我国广东等地集群式转移,综合造船技术、组织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问题1 (区域认知)简析该合作区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提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土地资源丰富廉价;污染少,环境优越;运输方式齐全,交通便利;距离较近,利于承接深圳产业转移。
问题2 (综合思维)说明设立合作区对深圳发展的积极影响。
提示:利于深圳科技创新产业化(或合作区产业升级);利于深圳疏解人口压力;利于深圳缓解土地紧缺和合作区科学规划用地;利于深圳相关产业集聚,形成合作与竞争的产学研环境。
问题3 (综合思维)简析日本、韩国对我国造船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提示:促进我国造船业整体技术进步;推进我国造船产业整体升级优化;促进我国造船产业规模的扩大;提升我国造船业整体管理水平;使得我国造船业从业人员增加,研究人员素质提升。
分析区域联系的步骤和方法
一般步骤 主要内容 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联系的背景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对比法:寻找区域的共性与差异性。区域共性——区域联系的联结点;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的动力
分析区域联系的主要内容 自然要素的区域联系:矿产资源、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案例分析法:精选案例、案例的分类归并、案例的应用、案例的延伸等
人文要素的区域联系:人口迁移、物流、产业转移、资金技术的流动等
分析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迁入和迁出两方面分析;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1)用系统思想分析:把不同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各种联系的相互影响;(2)空间尺度:大尺度下研究区域联系的一般规律,小尺度下区域差异性更加明显,区域联系也更为复杂和独特国;(3)时间变化:区域联系强度和方式随时间发生变化
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提出建议 区域自身:如何减少对其他区域的依赖,增强自给能力
区域之间:如何增强区域联系、减少不利影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成立于深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近几年华为的终端(平板电脑、路由器、手机等)生产线及产品供应链搬至东莞松山湖。为了解决终端设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华为在国外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所。下图为珠三角地区图。据此回答(1)~(2)题。
(1)与深圳相比,东莞吸引华为的终端生产线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技术水平高    B.劳动力丰富
C.土地租金低 D.交通运输便捷
(2)华为公司在海外建立16个研究所的主要目的是(  )
A.培训当地工人
B.及时掌握市场需求
C.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
D.提升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
(1)C (2)B [第(1)题,东莞经济不如深圳发达,与深圳相比,东莞技术水平低、土地租金低、交通条件较差,C正确;东莞和深圳劳动力都很丰富。第(2)题,结合材料“为了解决终端设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华为在国外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所”可知,华为公司建立海外研究所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掌握市场需求,B正确。]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分析区域联系的一般步骤包括:分析区域联系的背景→分析区域联系的主要内容→分析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提出建议。2.区域联系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系统思想分析法。3.新加坡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是许多国际重要海上航线必经之处。新加坡是泛亚铁路东盟通道的起点,世界重要的航空港。4.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海运优势,大力发展炼油业和造船业,形成外贸驱动型经济。 新加坡自然资源缺乏,但重视教育,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因此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匮乏,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风光优美,促进了金融和服务业的发展。5.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加强地区、全球经济合作与交流;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多元化;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周边新兴市场;引进高技术人才等。
题组1 分析区域联系的一般步骤
1.下列关于分析区域联系的一般步骤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分析区域的第一步
B.产业转移不属于区域联系的内容
C.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D.从区域联系的角度只能对区域之间的发展提出建议
C [分析区域联系的第一步是分析区域联系的背景,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都属于区域联系分析的内容,其中包括产业转移;分析区域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既可以从迁入和迁出两方面分析,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从区域联系的角度既可以从区域自身也可以从区域之间对区域发展提出建议。]
题组2 区域联系分析的主要方法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了三省四市的对口合作关系。读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表,回答2~4题。
2.在分析东北地区各市与东部地区各市之间的各种联系及其相互影响时,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对比分析法 B.案例分析法
C.系统思想 D.时空的变化
3.适宜与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对接合作的是东部地区的(  )
A.文化旅游产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广阔消费市场 D.强大的制造能力
4.与东部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是(  )
A.水资源充足 B.资金雄厚
C.发展空间大 D.民营经济活跃
2.C 3.C 4.C [第2题,在分析区域联系时,需要用系统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研究各种联系的相互影响。第3题,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农业发达,而东部地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因此适宜与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对接合作的是东部地区广阔的消费市场。故选C。第4题,与东部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具有重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等优势,发展空间大。故选C。]
题组3 活动案例——区域联系对新加坡发展的影响
下图为新加坡位置图。据此完成5~6题。
5.新加坡四周临海,但却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
A.新加坡年降水量少
B.国土面积小,缺少河湖蓄水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
6.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  )
①便利的交通 ②旅游业发达 ③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
④近年来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⑤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⑤
5.B 6.D [第5题,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但由于国土面积小,缺少河湖蓄水,淡水缺乏。第6题,新加坡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捷的交通和政局稳定、国民素质高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本,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同时也因优美的城市环境、优质的服务等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
教材P81~82活动
提示:1.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从马来西亚南部的柔佛河调水。理由:距离近,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3.①修建水坝、蓄水池,拦蓄淡水;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教材P84活动
提示:1.1947~1980年移民较少,其中1971~1980年移民大幅度减少。原因:人口自然增长快,劳动力供给较充足;严格控制外来移民的政策。
1981~2000年移民大幅度增长,其中1991~2000年外来移民人数超过了自然增长量。原因:缓解人口老龄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2.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加坡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原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吸引大批留学生;新兴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批优秀人才。
3.有利:弥补劳动力不足,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缓解老龄化进程;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增强创新能力。不利:住房、交通、治安等压力增大。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