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1.结合地图等资料,分析珠三角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材料,分析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有利条件以及带来的影响。(综合思维)3.归纳总结产业结构转型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一般规律。(地理实践力) 1.说出珠三角地区的位置、范围。2.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20世纪90年代中期,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4.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和重点分别是什么?5.总结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三次变化过程。
一、珠三角地区的概况
1.珠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2.珠三角地区的范围
一般指“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等九市。
[图表点拨] 教材第42页图2 3 2,该图展示出:珠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微思考] 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1)自然条件: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和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靠近国际深水航道;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著名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利于招商引资。
二、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三次变化
1.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1)传统农业:“桑基鱼塘”是当地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
(2)加工制造业
①区位优势:改革开放政策,沿海、毗邻港澳等地理优势。
②发展特点:就近承接港澳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加工贸易,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③工业部门:玩具、制鞋等传统加工业大量涌现。
2.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1)转型升级的原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①地理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人才、政策等优势。
②发展特点: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3.第三产业的发展
(1)第三产业的特点: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功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
(2)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3)发展重点: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4)发展成就: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错位发展。
[图表点拨] 教材第46页图2 3 4,该图展示出:
珠三角地区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90年至2015年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升,第二产业一直占较大比重。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 )
2.国家政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
3.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珠三角的主导产业。 ( )
4.竞争是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发展战略。 ( )
提示:1.×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一直占较大比重。
2.×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人才、政策等优势,抓住机遇,推进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4.× 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错位发展。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
读珠三角地区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说出珠三角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提示: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包括广东省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佛山、江门、肇庆(仅包括肇庆市区、高要、四会)九个市。
问题2 (区域认知)珠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问题3 (综合思维)珠三角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有利条件: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且降水丰沛;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充足,政府政策优惠等。
不利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人均耕地少,环境污染严重。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有关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图所示:
1.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充沛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B (2)C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表现在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第(2)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A项和B项是有利的地理条件,D项是特定的国际背景。]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某地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近年来,该地区在发展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城镇和工业过度集中、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问题1 (区域认知)指出该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提示:变化:由水稻、桑蚕生产转向以蔬菜生产为主。原因: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用地减少;②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③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流失)。
问题2 (综合思维)根据图示信息,推测30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提示:①外来人口大量增加;②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③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④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⑤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重等。
问题3 (综合思维)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该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提示:①将部分工业向周边地区转移;②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各城镇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实行错位发展。
1.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的关系
(1)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密集,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高。
(2)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劳动力廉价,资源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差,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一、二产业比重高。
2.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
一般来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缓慢或变化不明显。
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过程:发展钢铁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主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优势 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政策优势,毗邻港澳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区位、人才优势明显
劣势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台湾等地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产业向外转移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点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玩具、制鞋、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 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据此完成(1)~(2)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阶段Ⅰ、Ⅱ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原料密集型产业、能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2)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厂
B.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C (2)A [第(1)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是夯实基础阶段,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由此排除A、D。阶段Ⅱ是稳步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积极发展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得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选项C符合题意。第(2)题,阶段Ⅰ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较慢;当地利用政策优势和侨乡优势建立了一大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日用消费品加工厂,故A选项正确。]
区域认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
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重大意义 ①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②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该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③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区位优势 ①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便利;②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③创新要素集聚: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吸引力强;④国际化水平领先;⑤合作基础良好
规划重点 ①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②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③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④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⑤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港珠澳大桥总长55千米,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和22.9千米的桥梁组成。沉管隧道是由预先制成的管道沉入开挖好的海底稳定地层、并连接而成的隧道。据此,回答(1)~(3)题。
(1)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是( )
A.服装、家电、建材、旅游、商贸等产业发展水平高
B.湾区土地面积广阔、地价低,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
C.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
D.集中了全部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基础设施较好
(2)目前广州、深圳应当( )
A.强化港口建设,重点发展转口贸易
B.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
C.重点发展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
D.以香港为标准打造国际级金融中心
(3)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水源和农产品 ②基础设施 ③原料和动力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C (2)B (3)C [第(1)题,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与地理位置。第(2)题,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现阶段,广州和深圳应该抓住契机,大力发展创新技术产业,形成创新经济。第(3)题,由题目中的“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可知,惠州有丰富的水源和农产品,生态环境优美。]
本题组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区域认知的要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珠三角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九市。2.20世纪80年代后,珠三角承改革开放之利,利用沿海、毗邻港澳等地理优势,通过“外引内联”,吸引了香港大量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3.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珠三角地区的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必须转型升级。4.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5.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题组1 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农业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数百年前形成的“桑基鱼塘”是当地的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桑基鱼塘”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等。读珠三角地区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
1.珠三角地区发展“桑基鱼塘”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
①地势低平,水网稠密 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③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 ④红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了“杂基鱼塘”,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改变
1.C 2.C [第1题,珠三角地区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水网稠密;另外,该地区位于珠江口,地势低平。这些条件适宜发展“桑基鱼塘”农业。第2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杂基鱼塘”有利于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故该地区“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
题组2 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读下面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示意图,完成3~4题。
3.珠江三角洲地区轻纺工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B.先进的技术水平
C.接近棉花产地 D.接近能源基地
4.以下不属于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因素是( )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3.A 4.B [第3题,轻纺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故珠江三角洲地区轻纺工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丰富的廉价劳动力,A项正确。 第4题,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策优势逐渐丧失;随着工资水平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政策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发展方向,B项正确。]
题组3 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加快粤港澳产业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广州市南沙新区积极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加快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引领大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高地。据此完成5~6题。
5.当前,南沙新区应优先承接香港转移的产业是( )
A.石化工业 B.高端服务业
C.钢铁工业 D.玩具制造业
6.下列南沙新区的发展举措中,对其成为广州经济制高点和未来发展龙头起到核心作用的是( )
A.依托岭南水乡文化,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B.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和形态,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C.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体系
D.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业
5.B 6.D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南沙新区“加快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层次产业是其以后的重点发展方向,故当前应优先承接香港转移的高端服务业,B项正确。第6题,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其发展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故南沙新区要发展成为广州经济制高点和未来发展龙头,应该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D项正确。其余三项对于南沙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较小。]
教材P42问题
提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成为主导产业,这种变化与区域的产业转型密切相关。
教材P43活动
提示:1.珠三角地区地势低洼易涝,不适宜水稻种植。当地居民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桑形成独具生态特色的基塘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鲜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桑基鱼塘逐渐演化成杂基鱼塘。
2.得改革开放之先机;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3.有利影响:①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人口迁入,带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①环境污染加重;②城市化发展过快,产生人地矛盾尖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
教材P45活动
提示:1.图略。
2.1999年居领先地位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2015年居领先地位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增长最多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乏力的原因: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人才和政策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能耗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
3.1999~2015年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服饰业所占比重从11.13%下降到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重从28.75%上升到28.99%。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促进产业升级;②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③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减少,短期内造成失业率增加。
教材P48活动
提示:1.40年来,深圳从最初的加工贸易,到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再到创新科技之城的崛起。东莞已从传统的加工制造模式,转向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
2.从图中找出各城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原因:充分考虑各地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不同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3.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实力和竞争力;扩大就业;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程度,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PAGE
- 12 -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1.结合鲁尔区的背景资料,分析资源型工业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针对鲁尔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地理实践力)3.掌握解决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人地协调观) 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优势有哪些?2.鲁尔区在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3.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导致其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是什么?4.为了再度振兴,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鲁尔区的昔日辉煌
1.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2)水陆交通发达:莱茵河纵贯南北,利珀河、鲁尔河横穿东西,铁路、公路密布。
(3)资源丰富:煤炭资源极为丰富;靠近莱茵河及其支流,水源充足;离法国的洛林铁矿较近。
(4)广阔的市场:德国及其所在的欧洲西部工业发达,市场广阔。
2.鲁尔区的发展概况
(1)主要工业部门: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2)工业地位: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图表点拨] 1.教材第34页图2 2 2,该图展示出:
(1)鲁尔区地处欧洲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
(2)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利珀河和鲁尔河横贯东西,铁路、公路密布,区域内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
(3)鲁尔区的主要城市有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等。
2.教材第35页图2 2 3,该图展示出:
鲁尔区的城市分布与煤矿分布大体一致,说明鲁尔区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
[微思考]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
提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二、鲁尔区的一度衰退
1.传统产业的衰落
原因 结果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 煤炭地位下降
新技术的应用,使炼钢耗煤量减少
煤炭开采深度加大,开采成本增加
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钢铁工业衰落
2.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单一的工业结构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新兴产业发展,替代产业难以形成。
3.生态环境恶化
(1)原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表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热污染。
[特别提醒]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内部因素。 ( )
2.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衰落是由于当地的煤炭质量下降造成的。 ( )
3.煤炭资源枯竭是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 )
4.能源结构以石油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是鲁尔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 )
提示:1.× 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其衰落的内部因素。
2.× 鲁尔区煤炭工业衰落的原因:一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使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削弱;二是煤炭开采成本不断增加。
3.× 鲁尔区煤炭开采深度增大,开采成本增加,并未枯竭。
4.× 鲁尔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并非以石油为主。
三、鲁尔区的再度振兴
1.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
(1)改造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对企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打造产品特色,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2)调整工业布局:钢铁工业转移到欧洲西部沿海,将煤炭生产集中到赢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1)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培育,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2)政府推动发展第三产业。
3.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措施 具体做法
治污措施 整治河流
限制污染气体排放
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管理措施 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美化措施 制订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
[名师点拨]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大途径:①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关停传统产业是治理鲁尔区环境问题的关键。 ( )
2.鲁尔区将钢铁工业转移到欧洲西部的目的是减轻区内的大气污染。 ( )
3.在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限制服务业的发展。 ( )
提示:1.× 要改善鲁尔区的环境问题可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 鲁尔区将钢铁工业转移到欧洲西部的目的是就近获得从欧洲进口的铁矿石。
3.× 在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推动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旅游、商业、物流、教育等第三产业。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读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图中反映了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哪些区位优势?
提示: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煤炭资源,充沛的水源。
问题2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产业结构有何特点?
提示: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工业。特点:产业结构较单一,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问题3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鲁尔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邻近资源产地、交通便利地区。
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 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欧、西欧来往之路,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交通 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资源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开采条件好 充沛的水源与丰富的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工业的发展
铁矿 本区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
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市场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 广阔的市场
发展概况 ①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人口和城市最为稠密的地区②鲁尔区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1.读德国鲁尔区简图,回答(1)~(2)题。
(1)鲁尔区形成之初工业布局的类型是( )
A.市场指向型 B.交通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2)鲁尔区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有( )
①接近煤炭基地 ②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廉价劳动力丰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D (2)A [第(1)题,鲁尔区形成之初,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西欧广阔的市场及充足的水源和距离洛林铁矿较近的有利条件,发展了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电力等工业部门,其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是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所以其工业布局类型为动力指向型。故选D。第(2)题,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①对;鲁尔区地处欧洲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②对;西欧人口稠密,同时经济发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③对;鲁尔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④错。故选A。]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暑假期间,王纬同学跟随父亲去欧洲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旅游。在德国鲁尔区,王纬和父亲一起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了新奇的工业旅游,参观了铸造博物馆等,旅途中的“名胜古迹”——一家早已停产的大型钢铁厂和一座早已停产的大型化工厂,让人流连忘返。
问题1 (人地协调观)以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区为什么会出现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
提示:传统工业的衰落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问题2 (人地协调观)鲁尔区将停产的钢铁厂和化工厂改造成为人们游览的“名胜古迹”,体现了鲁尔区怎样的发展方向?
提示:大力扶持新兴产业,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亮点”。
1.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及具体措施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具体措施
传统产业 的衰落 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 改造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对企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打造产品特色
进行工业布局调整,钢铁工业向西部沿海转移,将煤炭集中到赢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
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培育,提高产业竞争力
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旅游、商业、物流和教育等第三产业
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整治河流、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加强环境管理,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营造“绿色空间”,提高环境质量,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1)资源型地区开发条件的评价。资源型地区开发条件的评价要从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重点考虑以下要素:
①资源及其组合状况。资源的种类及组合状况;资源的数量、地位;水源条件等。
②位置及交通状况。优越的位置及便捷的交通利于与外界的联系,降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一般要从水陆交通两方面具体分析。
③科技、市场、政策等。影响资源开发的规模、效率、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
(2)资源型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地区,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量下降、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3)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图所示:
2.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根据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都下降
(2)为改变工业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
B.缩小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规模
C.搬迁所有的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区1958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18%、62%、20%;1995年第三产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分别约为32%、39%、29%,据此可得出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结论。第(2)题,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鲁尔区新建和引进了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
人地协调观: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
山西省地处我国东部地区,临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山西能源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交通比较便利,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为晋煤外运提供了条件。
看位置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北纬40°43′,东经110°~东经114°33′。东临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析条件 自然 地形: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海拔在1 000米至2 000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性强,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降雨集中水源:水资源缺乏,水资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人文 煤炭资源:素有我国“煤海”之称,利于能源基地的建设交通:交通干线较多且有专门的运煤干线,但交通仍不能满足需求,制约着该省经济的发展
定措施 (1)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矿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2)环境污染治理: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改变传统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广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3)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下图为山西省某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
A.铝土矿 B.石油
C.天然气 D.石灰石
(2)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
A.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
B.提高能源的附加价值
C.缓解了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D.促进第三产业合理发展
(3)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不包括( )
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增加经济产值
D.减轻山西省的环境污染
(1)A (2)B (3)D [第(1)题,山西省发展炼铝业,除了有丰富廉价的火电外,还有铝土矿。第(2)题,延长产业链可以提高煤炭附加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对环境质量、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第(3)题,坑口电站是指在煤炭基地附近建火电站,把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输出,利于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延长了产业链,利于增加经济效益,但火电站建设环境污染严重,故使当地的环境污染加重。]
本题组以山西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资源型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鲁尔区兴起的优越条件主要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丰富的煤炭和水资源、广阔的消费市场。2.鲁尔区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了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成为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3.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一度衰落,其原因主要有传统产业衰落,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以煤炭资源为基础,产业结构单一,外因是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鲁尔区为再度振兴区域经济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题组1 鲁尔区的昔日辉煌
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鲁尔区位于德国东部、莱茵河左岸
B.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2.我国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共同区位条件有( )
①水源充足 ②铁矿石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水能资源丰富 ⑤市场广阔 ⑥农业发达,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C 2.B [第1题,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莱茵河的右岸;区内煤炭资源丰富,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铁矿石需要从国外进口;内河航运发达,可直通海洋,C项正确。第2题,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工业共同的区位条件是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B项正确。两工业区铁矿石和水能资源均不丰富;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农业基础好,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题组2 鲁尔区的一度衰落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示工业区衰退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①机械工业 ②钢铁工业 ③化学工业 ④煤炭工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图示工业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资源枯竭 ③环境污染加剧 ④新技术革命冲击 ⑤世界性钢铁过剩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3.B 4.A [第3题,图示地区为德国的鲁尔区,鲁尔区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主要包括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等工业部门。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和钢铁替代产品等的出现,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鲁尔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衰退最明显,B项正确。第4题,鲁尔区衰退的自身原因主要是生产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加剧,外因主要是世界性钢铁过剩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鲁尔区煤炭数量减少,但没有枯竭,A项正确。]
题组3 鲁尔区的再度振兴
面对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整治。读下图,回答5~6题。
建在工厂遗址上的园艺展区
5.下列属于该地区吸引新兴企业来此落户的措施有( )
①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②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减小每个钢铁企业的规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图示反映该区的整治措施是( )
A.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B.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C.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
D.在产业布局上采取平衡战略
5.C 6.A [第5题,为了使鲁尔区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府积极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如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减轻污染、美化环境等,鼓励新兴企业迁入。第6题,在工厂遗址上建园艺展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说明该区重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教材P34问题
提示:鲁尔区再度振兴的措施:①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③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对我国的启示:可以借鉴鲁尔区的整治措施,结合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整治和发展措施。
教材P35活动
提示:1.填写表格。
区位因素 特点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位置 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地处欧洲腹地,市场广阔
交通 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区内所需铁矿和工业产品主要依靠内河运输。陆上交通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煤炭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较浅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铁矿 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
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相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 刺激生产的规模和技术革新
2.鲁尔区工业部门主要有炼焦、电力、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带来的问题: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随着资源枯竭、新技术冲击,易导致传统产业衰落,经济衰退。
教材P40~41活动
提示:1.焦作市的传统产业是煤炭工业。
现在焦作的产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铝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旅游业。
第一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第二产业:发挥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第三产业:挖掘山水资源、文化资源和工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2.赞同。
理由:①发展第一产业,发展有机农业,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壮大农业经济。②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突出旅游特色,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旅游品牌。
3.概述焦作市成功转型为我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提供的主要经验。
PAGE
- 13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 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人地协调观)3.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的思路和方法。(综合思维) 1.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2.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的过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是什么?4.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5.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6.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2.分布: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的过渡区域。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大多位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微思考] 我国有哪些生态脆弱区?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生态脆弱区有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等。原因: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大,因此,生态脆弱区广泛分布。
二、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范围:黄土高原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
2.生态环境脆弱
地理要素 特征及表现
特征 表现
位置 过渡性 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气候 较为干旱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干燥的春季不利于地表植被的及时恢复
土壤 黄土土质疏松 黄土以细粉沙为主,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
地形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长期的流水侵蚀,塑造了黄土高原塬、墚、峁和沟谷等多种特殊的地貌形态
植被 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降低,加之气候干燥,植被难以恢复
[易错警示] 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
[图表点拨] 教材第24页图2 1 3,该图展示出:
(1)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的地形、地势特点,海拔多在800~3 000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特征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微思考]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是否相同?
提示:不相同。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三、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
2.自然灾害易发: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洪水和暴雨还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壤肥力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名师点拨]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水土流失问题主要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 ( )
2.在古代,黄土高原没有水土流失。 ( )
3.黄土高原的常见自然灾害就是水旱灾害。 ( )
4.水土流失主要危害下游地区。 ( )
提示:1.×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水土流失现象在许多地区都有出现。
2.×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自古就有,只不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3.× 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多达20余种,除水旱灾害外,还有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常见的自然灾害。
4.× 水土流失不仅会使下游河湖淤积,同时也会使当地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 坡地 ①防止山体滑坡的抗滑桩;②储水护坡的鱼鳞坑;③挖引流渠和水平沟,减少坡面径流、增加下渗
沟谷 ①修建淤地坝以保土蓄水;②修拦沙坝、谷坊坝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生物措施 ①植树种草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种生物措施削减暴雨和径流对地表的侵蚀能力,提高表土的抗蚀能力;②乔灌草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措施 ①塬面和较陡山坡发展林草业,山下缓坡和沟谷发展种植业;②实施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等耕种手段,采用地膜覆盖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术,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名师点拨]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要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来治理严重的水土流失,还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2.优化产业结构
(1)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
(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
(3)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1)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把下列地区与相对应的治理措施连接起来。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北方那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面积却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这季节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他(省委书记乔伯年)出生在那里,闭住眼也能看见故乡一年四季的景象。
——路遥《平凡的世界》
问题1 (综合思维)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形成与哪一种外力作用有关?
提示:流水侵蚀。
问题2 (综合思维)水土流失可能诱发和加剧哪些自然灾害?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制约当地的农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问题3 (人地协调观)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何关系?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
提示:黄土直立性较强,适宜建窑洞。但黄土极易受到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问题4 (综合思维)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1.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2.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并且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两类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
地形 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流水冲刷能力强弱
土质 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
气候、气象 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
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能力
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
1.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流域( )
A.降雨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2)该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地面沉降
(3)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小,河道泥沙淤积少
B.径流量增大,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增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有利于内河航运
(1)A (2)B (3)C [第(1)题,通过读图分析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大体相同,从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判断出该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该河流中游汛期月平均输沙量可达1亿吨,说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第(3)题,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大,易造成下游水库和河道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分别说出甲、乙、丙、丁四处合理利用和治理的措施。
提示:甲处为黄土塬,通常为常用耕地,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田林网,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乙处为缓坡,因地制宜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业生产,减少水土流失。丙处为陡坡,实施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保持水土。丁处为沟谷,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提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小流域指坳沟和河沟等河道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这种沟道遍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 修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资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线上,可减缓水的流速,有利于水土保持。
生态脆弱区发展的分析思路
(1)影响: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分析。如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威胁加重。
(2)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一般从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多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原因分析要结合区域特征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照搬模板。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在不同地区其主要人为因素是有差异的,过度垦殖、农牧争地是农牧交错地带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放牧、开矿是内蒙古草原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樵、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西部绿洲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3)综合治理: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
2.读图,回答(1)~(2)题。
(1)为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处种草护坡 B.②处打坝建库
C.③处平整土地 D.④处修筑梯田
(2)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雨水下渗 D.雨水蒸发
(1)D (2)A [第(1)题,由图示区域位置可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为缓坡,可修筑梯田。第(2)题,平整土地可以减小坡度,增加雨水下渗,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人地协调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业、交通及人们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中国荒漠化土地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 500 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具体如下图所示:
看位置 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大部、黄土高原北部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地区
析原因 自然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
人为 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定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③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④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北方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日趋严重的土地沙化正影响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人们发展工农业生产
B.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C.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D.气候干旱
(2)防治荒漠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是( )
A.恢复自然植被 B.普及防治荒漠化知识
C.集资防治 D.设置大沙坝固沙
(1)C (2)A [第(1)题,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荒漠化。第(2)题,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
本题组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2.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是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气候较为干旱、黄土土质疏松、地表形态沟壑纵横、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4.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易发、影响农业生产。5.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有:治理水土流失,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需治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题组1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
下图是我国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乙地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水体污染
C.土地沙漠化 D.土地盐碱化
2.造成乙地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破坏植被 ②夏季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距海遥远,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A 2.C [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大约位于北纬38°,东经112°,根据经纬度和海拔可以判断,乙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选A项。第2题,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自然原因,破坏植被属于人为原因,①错误。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带,降水集中在夏季,②正确,④错误。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土质疏松,抗流水侵蚀能力差,③正确。故选C项。]
题组2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下图是黄土高原某县河流下游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严重的水土流失对该县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加重河流泥沙淤积 ②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③使沟壑逐渐趋于平坦 ④有利于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B 4.A [第3题,图中乙地坡度最大,植被覆盖情况最差,所以图中乙地的水土流失最严重。第4题,水土流失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发展农业。]
题组3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下图为定西市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造地形 B.防治水土流失
C.增加热量 D.改变复种指数
6.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增加农民收入 ③延长产业链
④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B 6.A [第5题,甘肃省定西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第6题,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并没有延长产业链。]
教材P23问题
提示:除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外,我国的生态脆弱区还有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等。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①气候较为干旱;②黄土土质疏松;③地表形态沟壑纵横;④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措施:①治理水土流失;②优化产业结构;③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
教材P25~26活动
提示:1.实验一:在瓶子、喷壶高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装带有枯枝落叶表土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最少;装细沙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最多;装黏土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居中。因此,土质疏松易导致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增加可减轻水土流失。
实验二:喷壶高度保持不变,瓶子高度从10厘米抬高到20厘米,同一土质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大幅度增加。因此,地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2.在瓶子、喷壶高度和各瓶子中土质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三个瓶子的喷洒时间,研究不同降水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两个瓶子中装有同等数量的细沙,在其中一个瓶子细沙上覆一层杂草。在瓶子、喷壶高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植被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教材P28活动
提示:1.
2.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为增加粮食产量,需要更多劳动力垦荒扩地。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口增长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3.垦荒、开矿、樵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近几十年来,当地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以遏制,黄河含沙量大为减少。
教材P33活动
提示:1.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喀斯特地貌区,以云贵高原所在的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等地最为严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石漠化地区干旱缺水,往往导致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②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恶化,贫困率高;③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岩石裸露,土层薄,岩层漏水性强,干旱缺水严重;②因缺少植被,暴雨冲刷带来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
3.综合治理措施:①生物措施: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②工程措施:坡改梯工程、土地和农田整治,加快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工程建设;③社会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加强监测、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完善石漠化防治的法律、法规。
脱贫致富措施: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②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③对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将部分人口转移到适宜地区。
PAGE
- 12 -第2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干旱
②疏松
③沟壑纵横
④难以恢复
⑤水土流失严重
⑥优化产业结构
⑦煤炭资源丰富
⑧消费市场广阔
⑨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⑩优化工业布局
发展新兴产业
加强生态管理
加工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产业
[学思心得]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其整治的措施也不同,如下表所示:
生态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容易使黑土层流失;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①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加强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海平原 旱涝、风沙、盐碱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地势平坦,有大面积的地势低洼处;③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等 ①旱涝治理-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发展节水技术;②低洼地治理-采用“鱼塘-台田”模式,发展立体农业;③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 坡地开垦,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③构筑防护林体系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的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2)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
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②根据位置或阶段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1.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该流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黑河下游过去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现在到处是荒漠戈壁。读图,完成(1)~(2)题。
(1)黑河下游地区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陡坡修筑梯田 B.工业规模扩大
C.水资源利用不当 D.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2)为恢复黑河下游地区往日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①上游推广节水灌溉 ②中游建设河流防渗工程 ③流域用水统一管理 ④下游修建平原水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C (2)A [第(1)题,读图可推知,河流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及绿洲农业大量引水灌溉,导致下游地区河流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因此黑河下游地区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C项正确;陡坡修筑梯田与草原退化关系较小,A项错误;该区域工业规模较小,农业用水量更大,B项错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不属于人为原因,D项错误。第(2)题,该区域气候较干旱,可在中上游绿洲地区推广节水农业,改良灌溉技术,中下游沙地较多,河流下渗量较大,可建设河流防渗工程,并需要对流域用水统一管理,合理分配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水量,①②③正确;平原地区不利于蓄水,且下游为沙漠戈壁,下渗量大,故④错误。]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
1.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前期,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2)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3)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区域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一般表现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区域可能会有差异。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种城市发展模式如下:
2.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图,回答(1)~(2)题。
(1)该省可能是( )
A.辽宁省 B.江苏省
C.台湾省 D.云南省
(2)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来看( )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C.农业产值一路下降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
(1)C (2)A [第(1)题,据图分析,2000年后,该省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第一产业占比低于10%,可知该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选项所给的四个省中,台湾省经济最发达,所以选C。第(2)题,通过分析该省三次产业结构可知,该省目前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特点,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从图中只可以看出三次产业比重,无法判断产值的具体状况。]
PAGE
- 5 -单元活动 开展小区域调查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1.联系实际,掌握小区域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地理实践力) 2.结合庐山小区域调查的相关资料,明确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初步学会撰写调查报告。(地理实践力) 1.进行小区域调查有何意义?2.如何选择调查区域?3.小区域调查可以分为哪两类?4.进行小区域调查的步骤是什么?5.进行小区域调查有哪些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二、调查区域的选择与调查内容
1.调查区域的选择
区域调查活动应根据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区域。
2.调查内容
(1)自然环境:考察各种自然现象,形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
(2)人类活动:对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
3.小区域调查:大体分为专题性调查和综合性调查两类。
[名师点拨] 专题性调查与综合性调查的关系
针对某一类型的区域或某一问题突出的区域,以专题性调查为主,同时也可以开展综合性调查,以便更全面地认识区域;同样,对某一小区域进行综合性调查时,也可以针对其特色或突出问题进行专题性调查。
三、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1.调查步骤
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制订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成果。
2.调查方法
(1)实地考察法:是调查区域自然环境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包括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
(2)访问调查法:访问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
(3)问卷调查法:适用于涉及面广、涉及量大的社会现象。
[易错警示] 实地考察时,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不一定要截然分开。路线考察是沿着某一条选定的线路观察,主要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典型地段考察则是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正确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现象。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外出野外考察时,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一定要截然分开。 ( )
2.典型地段考察是沿着某一线路观察,主要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 )
3.区域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 )
4.“泉城”济南的泉水分布的调查属于综合性调查。 ( )
提示:1.× 外出野外考察时,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两者结合,有利于正确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现象。
2.× 路线考察是沿着某一线路观察,主要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分布规律。
3.√ 区域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主要是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4.× “泉城”济南的泉水分布调查属于专题性调查。
四、活动案例——庐山小区域调查
1.调查内容的选择
(1)综合性调查内容。
(2)专题性调查内容:自然地理专题和人文地理专题。
2.调查报告的撰写
(1)基本要求: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调查报告最好附上相关的地图、图表和照片,论述和结论要简明、清楚,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基本内容:包括引言、被调查区域的地理概况、主要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结束语和主要参考文献等六方面的内容。
[特别提醒] 区域地理调查报告的撰写,一是要注意环节的完整性,即各环节齐全;二是调查内容的真实性,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或建议。
区域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至今,虽然“身体”在不断“长大”,但在上海的经济地位却一直“长不大”。
问题1 (区域认知)崇明岛的“身体”之所以在不断“长大”,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这一现象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河口流速减缓,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在此堆积 野外实地考察
问题2 (综合思维)崇明岛在上海的经济地位一直“长不大”,为获得相关详细资料,最好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提示:访问调查
问题3 (综合思维)崇明岛开发总体规划提高,崇明岛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上海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空间,2020年建设成森林花园岛、旅游度假岛、生态住区岛和科技研发岛,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示范作用的“生态岛区”。为认识崇明岛的发展对上海市服务长江三角洲的重大意义,可以开展的调查内容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产业分布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等。
1.区域调查的方法
2.区域调查的内容
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具体内容如下表:
类型 内容
综合性调查 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及其流动情况
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分布、聚落分布情况
城镇建设情况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专题性调查 自然地理专题 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人文地理专题 工业、农业、商业、旅游、资源、聚落、交通等
小区域调查的内容广,涉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据此回答(1)~(3)题。
(1)如果对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进行区域调查,那么调查的第一项内容是( )
A.青海湖的面积
B.青海湖的地理位置
C.青海湖的生态状况
D.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如果对青海湖的生态状况进行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 )
A.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
(3)对青海湖及其流域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属于( )
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
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C.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
D.专题性调查的内容
(1)B (2)A (3)A [第(1)题,小区域调查的首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位置。第(2)题,对自然地理内容进行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实地考查。第(3)题,对区域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属于综合性调查内容。]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区域调查的意义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2.调查区域要依据调查目的选择。一般为了降低难度,可以选择某一类型的区域如旅游区,或某一问题突出的区域如水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开展调查,也可以选择学校或家乡周边的一个小区域进行综合调查。3.小区域调查大体可以分为专题性调查和综合性调查。4.小区域调查的步骤是: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制订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成果。5.进行小区域调查的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题组1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下列有关中学生进行小区域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B.主要调查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C.小区域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D.小区域调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C [小区域调查可以了解区域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对中学生而言,可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题组2 调查区域的选择与调查内容
区域调查活动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选择什么样的区域,可以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区域调查的内容又大体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调查区域的选择,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可选择家乡某一小区域进行调查 ②旅游区的调查难度较大 ③学校周边区域不适宜进行调查活动 ④可选择水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进行调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属于专题性调查内容的是( )
①庐山气候资源调查 ②庐山人口流动状况调查
③庐山旅游交通调查 ④庐山产业结构状况调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C 3.B [第2题,区域调查活动中选择什么样的区域,可以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一般为了降低难度,可以选择某一类型的区域如旅游区,或某一问题突出的区域如水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开展调查,也可以选择学校或家乡周边的一个小区域进行综合调查。第3题,专题性调查主要是对区域某一类专题进行调查,可以是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专题调查,也可以是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人文地理专题的调查。庐山气候资源调查和旅游交通调查均属于专题性调查;庐山人口流动状况调查和产业结构状况调查属于综合性调查,B项正确。]
题组3 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中国地质大学14名学生和5名教师组成的长江源科考队将进行为期20天的科考活动。该队沿途将对格尔木-沱沱河-尕尔曲-各拉丹冬附近进行长江源近代冰川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据此完成4~6题。
4.要了解长江源区草场退化状况常用的方法有( )
A.实地考察法 B.访问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上网查询
5.要了解牧民的生存状况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实地考察法 ②访问调查法 ③问卷调查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下面关于长江源调查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
①交流调查成果 ②分析调查资料 ③进行实地调查
④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 ⑤制订调查计划 ⑥撰写调查报告
A.⑤④②③①⑥ B.⑤④③②①⑥
C.④⑤③②⑥① D.④⑤③②①⑥
4.A 5.C 6.C [第4题,实地考察法是调查自然环境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对地表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分析。第5题,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应进行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法常用于调查区域自然环境。第6题,小区域调查的步骤为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制订调查计划→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成果。]
教材P54活动
提示:1.深入分析庐山旅游业发展的条件,还需要调查游客的主要来源地,旅游线路,宾馆、餐饮等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商品开发等。
2.影响:增加收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理由:景区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总收入不断上升。
3.庐山中度敏感区以上空间主要分布在庐山南部地区。原因:庐山南部海拔较低,山势平缓,起伏较小,旅游活动强度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
教材P55活动
提示:略。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