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9 15:0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沁园春·长沙》训练
【基础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沁园春(qìn)      给予(jǐ)
思忖(cěn) 挥斥方遒(qiú)
B.休憩(qì) 筵席(yàn)
鱼翔浅底(xiánɡ) 橘子洲头(jú)
C.百舸(ɡě) 修葺(qì)
擢升(zhuó) 莘莘学子(xīn)
D.寥廓(liáo kuò) 赡养(shàn)
福祉(zhǐ) 浪遏飞舟(è)
2.下列诗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沙滚滚来。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 (比喻)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兴起于隋唐,盛于宋。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西望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②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③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④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⑤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①⑥⑤④③②      B.②①⑥⑤④③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⑤③④②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3)《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这首词,完成7、8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这一个问句可以体会到词人感情的忧伤、徘徊。
C.“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D.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迎着风浪阔步前进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
8.“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这一问句与上片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菩萨蛮·黄鹤楼①
毛泽东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④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 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词牌是“菩萨蛮”,词题是“黄鹤楼”,属于小令。小令或单片或双片,也有多片。
B.词的开篇,作者以俯仰视角来谋篇布局,凭依高处,纵目落笔,取势辽阔旷远。
C.词的上片中,作者运用“象征”“叠词”手法,表现出了凄迷、压抑的社会背景。
D.上片末句中的“锁”字,既呼应了前面的“穿”字,又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特点。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色调暗淡冰冷的清晨之景,其用词造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C.“马蹄声碎”刻画出急行军的景象,“喇叭声咽”写军号声沉郁低回,这两句让人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激烈。
D.“漫道”意思是“漫漫长道”,它真的像铁一样坚固,不能逾越。从侧面表现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不畏强敌的雄心。
12.这首词的结尾“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练】
励志小语: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高尔基
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令已近大雪,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北方朋友们已晒出美丽的各种雪景,但幕阜山的一草一木是由于生长在江南的结果,似乎还没有做好和秋天告别的准备。当汽车进入修水县乡村公路的时候,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一片轻雾弥漫于山间,空气湿润清新,略有凉意。打开车窗,不时飘进一阵________的桂花香。
这是南方的初冬,空旷浩荡,寂静朗润。横贯湘鄂赣三省的幕阜山脉,________尽是红、黄、金、绿色组成的绚烂景致——芬芳四溢的是桂花,火红耀眼的是枫林,金黄挺拔的是银杏,青翠滴绿的是茶园。山间小路在斑斓的色彩中蜿蜒,两旁的青苔黄叶,枯荣相间,高低相依,错落有致。不知名的野花娇艳怒放,________。林间的小鸟欢乐鸣唱,节奏明快。不远处的山坡上,一阵轻风乍起,红叶如展翅欲飞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又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焰在空中飘荡,尽情地向人们展示着幕阜山脉的美妙景色。
幕阜山脉的主峰黄龙山,海拔一千五百多米,山川厚重,钟秀奇多,一派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站在黄龙山上,游客可见万里长江船影点点,鄱阳、洞庭________。汽车沿着盘旋的公路行驶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在全县率先脱贫摘帽的黄龙山下的黄泥岭村。
1.下列对语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借代 排比 拟人   B.排比 比喻 夸张
C.借代 夸张 排比 D.拟人 排比 比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沁人心脾 漫山遍野 千姿百态 波光粼粼
B.神清气爽 比比皆是 绰约多姿 波光粼粼
C.沁人心脾 漫山遍野 绰约多姿 水光潋滟
D.神清气爽 比比皆是 千姿百态 水光潋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北方朋友们已晒出各种美丽的雪景,但幕阜山的一草一木是由于生长在江南的结果,似乎还没有做好和秋天告别的准备。
B.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北方朋友们已晒出美丽的各种雪景,但幕阜山的一草一木是生长在江南的结果,似乎还没有做好和秋天告别的准备。
C.北方的朋友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已晒出各种美丽的雪景,但幕阜山的一草一木由于生长在江南,似乎还没有做好和秋天告别的准备。
D.北方的朋友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已晒出美丽的各种雪景,但幕阜山的一草一木是由于生长在江南的结果,似乎还没有做好和秋天告别的准备。
二、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从宁夏西海固__①__,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2016年,__②__,山海牵手、情如兄弟。闽宁协作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合作,推动西海固发生了沧桑巨变。
在江苏的对口帮扶下,2020年5月12日至14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新家。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们感知着__③__。
对口支援新疆、西藏也是这场战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部委、对口支援省市及承担援助任务的央企,在新疆、西藏广袤的大地上,谱写出生动的“边塞曲”,为新疆、西藏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注入不竭动力。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个对偶句,概括文段内容,揭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6、7题。
蚕 妇
来 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①。
蚕 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②浑身着苎麻。
【注】 ①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②底事:为何之意。
6.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夕采桑多苦辛”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点明了采桑叶的时间,突出了劳动的艰苦。
B.“粉色全无饥色加”一句描写了蚕妇的脸色,形象地写出了蚕妇生活的窘迫和困苦。
C.第一首诗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D.第二首诗全诗语言含蓄蕴藉,情感浓烈悲愤,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7.这两首诗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审题训练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审题立意。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王安石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臧克家
2021年,农历牛年,又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结合个人与国家,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审题
立意
参考解析
【基础练】
1 答案 D
解析 A项,“忖”应读cǔn;B项,“筵”应读yán;C项,“莘”应读shēn。
2 答案 B
解析 B项,诗句与《沁园春·长沙》意境都比较壮美,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A、C、D三项则比较感伤肃杀。
3 答案 B
解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在下片,故应为设问。
4 答案 C
解析 《沁园春·长沙》共114个字,属于长调。
5 答案 A
解析 解答此题,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可知,首句应为①句,第⑥句中的“它”承接第①句,其他句子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⑤句南宋朱熹、张栻讲学→④句清朝曾国藩操练水军→③句近代长沙开埠→②句现代毛泽东发出天问。
6 答案 (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2)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7 答案 A
解析 B项,应该是深沉、惆怅。C项,“万户侯”与“大地主”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D项,“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不当。应是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8 答案 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问句是对上片“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9 答案 B
解析 B项,“俯仰”应为“俯瞰”。
10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严峻革命形势的隐忧以及决心斗争到底的豪情。首先,作者面对黄鹤楼周围凄迷沉郁的景象,联想到全国革命形势的严峻,对革命前途心生忧虑之情。然而,很快他就从这种悲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发出了“心潮逐浪高”的心声,愿意与反动派一决高下,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11 答案 D
解析 “漫道”意思是“莫道”,整句的意思是“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如今我们迈开大步从它的头顶越过”,而不是如选项所言“不能逾越‘漫漫长道’”。
12 答案 ①比喻手法:以大海比山,以血比夕阳,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绵绵不绝,夕阳的红艳。②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壮阔凄美的晚景,歌颂了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解析 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可以判断其手法为比喻、以景结情。“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提升练】
1 答案 D
解析 原文“幕阜山的一草一木……似乎还没有做好和秋天告别的准备”“林间的小鸟欢乐鸣唱”,“一草一木”和“小鸟”被赋予了人的动作→拟人。原文“芬芳四溢的是桂花”“火红耀眼的是枫林”“金黄挺拔的是银杏”“青翠滴绿的是茶园”四个词组构成排比句式→排比。原文“红叶如展翅欲飞的蝴蝶……又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焰在空中飘荡”中把“红叶”比作“蝴蝶”和“烈焰”→比喻。
2 答案 A
解析 沁人心脾: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也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第一个横线处的语句表述的是桂花的香味,用“沁人心脾”更合适。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比比皆是:到处都是。第二个横线处的语句是对幕阜山脉环境的描写,突出色彩的绚烂夺目,用“漫山遍野”更合适。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绰约多姿: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第三个横线处的语句表述的是野花多种多样,用“千姿百态”更合适。波光粼粼:波光闪动的样子。水光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从两个词语的意思来看,两者都符合文意;但从第四个横线前的叠词来分析,“船影点点”是ABCC型词语,“波光粼粼”与之对应,更能增强语段的韵律感,故用“波光粼粼”更合适。
3 答案 C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不合逻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北方朋友们”不合汉语逻辑;②语序不当,“美丽”和“各种”的排列顺序不符合语法要求;③句式杂糅,“是由于……的结果”杂糅了“由于……”和“是……的结果”两种句式。A项,“是由于……的结果”句式杂糅。B项,“美丽”和“各种”顺序颠倒。D项,“美丽”和“各种”顺序颠倒,“是由于……的结果”句式杂糅。此外,A、B两项中的“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北方朋友们”不合逻辑。
4 答案 ①到四川大凉山
②福建与宁夏
③生活的巨变(意思对即可)
5 答案 示例一:对口支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全面合作,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示例二:全国齐努力,谱写脱贫边塞曲
东西共协作,唱响发展民族风
6 答案 D
解析 D项,语言风格判断错误。根据第二首诗中的“岂知”“底事”等词语,可知作者是通过蚕妇之口,直接写出了蚕妇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语言应是激昂悲愤的。
7 答案 来鹄的诗将蚕妇“晓夕采桑”的辛苦劳动与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在“好花时节”去欣赏百花的闲情进行对比,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杜荀鹤的诗将粉色和饥色对比,养蚕和着麻布对比,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来鹄的诗,“晓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间之长,表现了采桑人的辛苦;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前两句表现了蚕妇整日采桑养蚕的辛苦。后两句是说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做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之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这首诗将蚕妇“晓夕采桑”的辛苦劳动与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在“好花时节”去欣赏百花的闲情进行对比,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流露出了诗人对蚕妇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恨不平。杜荀鹤的诗,起句写生活的折磨,使养蚕妇女脸上失去了一般妇女应有的脂粉和光泽。这里,将粉色和饥色进行对比,从蚕妇的面部颜色可想见其生活的窘迫和痛苦。三、四句大意是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养蚕妇终年辛苦养蚕的劳动果实到哪里去了,是谁剥夺了她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诗人虽未直接说出但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里将养蚕和着麻布进行对比,把封建社会中一种普通而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摆到了读者面前,揭露了社会中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8 答案 审题:材料提供的是王安石和臧克家的诗歌,两首诗均以“牛”为题材。第一首诗写牛不分昼夜勤劳耕种,自己却不获取丝毫利益,塑造了其勤劳奋斗、吃苦耐劳、不谋私利、乐于奉献的形象;第二首诗前两句同样写牛的辛苦劳作,重点在后两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彰显了不负韶华、自我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题干中提供了“农历牛年”的特殊年份和2021年重要的时代背景,要求考生结合个人和国家以及材料内容来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身处牛气冲天的牛年,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应该明确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学习“三牛精神”,既要为个人梦想而奋斗不息,也要甘于奉献,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奋斗。
立意:①争做中国“牛”,共“犇”好前程;②不负韶华自奋发,共谱祖国新图景;③砥砺黄牛精神,再写时代华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