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川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资料(教案+课件)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川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资料(教案+课件)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06 09:18:38

文档简介

第3课 科举制都的创立和发展
点击新目标
1、记住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2、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作用。
3、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
链接旧知识
复习旧课知识,齐读第2课知识建构。
忆一忆:隋朝创立了哪些新的制度?
课前小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关键词,并完成知识建构:
创立:隋朝 隋文帝:废除九品正制,下令“ ” 。
:设置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科举制 常科 明经:考对 的记忆和理解。
度的创 分类 进士: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
立和发 发展:唐朝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
展 录用程序:初试→ →吏部考察,量才任用。
作用 (1)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转变为以公开公平的 为主。
(2)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影响 (1)对国内:我国沿用 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2)对外国:对日本、朝鲜,西方文官制度都有深远影响。
课堂进行时
情景导入
《钟馗嫁妹》中讲到钟馗是唐朝时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相貌其丑无比,使他在科举考试中遭受歧视。钟馗在科举考试中,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但唐明皇无法容忍其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的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为乌有,性格刚烈的钟馗于是选择了死。
问一问: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发展又如何呢?
新课教学: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1、说一说:科举制度的创立过程。
(1)隋文帝,废除九品正制,下令“ ”。
(2) 时设置 ,标志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议一议: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九品正制?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1、找一找:唐朝科举制度发展的表现。
(1)地位:
(2)基本特征:
(3)内容:
(4)录用程序: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位唐朝官员的话:“国家取士,远法前代,得人为盛。”
材料二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材料三 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想一想:请回答:
(1)上述几则材料描述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进士之科”是何时设立的?有何重大意义?
(3)你是怎么理解材料二这句话的?
(4)材料三说明了统治者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找一找:科举制度的作用:(1)
(2)
2、议一议:科举制度的影响:(1)
(2)
课堂小结
填一填:
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文帝( )——隋炀帝( )。
发展:唐朝。
课堂大练兵
1、指导丛书P8-9页一、二。
2、议一议: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 ;
2、我知道: 。
加油吧!(共37张PPT)
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影响
课堂小结
第 3 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此图为宋人所画,根据画面可以想见唐宋时科举考试的情景。
《科举考试图》
中国第五大发明
导入
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创立背景
1.九品中正制选官弊端严重;
2.隋统一后急需大批人才。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魏文帝曹丕
187~226.6.29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
陈群
字长文
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
九品中正制
  《廿二史札记》谓:“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推荐考察为主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王沈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诗》
只注重门第
  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隋文帝杨坚
541~604
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废止九品中正制
下令“分科举人”
隋朝科举制度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宣告科举制度的诞生。
  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隋炀帝杨广
569~618
文帝杨坚次子
  头戴方帻[zé],上穿宽袖衣,下着曳地裳,腰束宽带,脚穿舄[xì]。
隋朝文官俑
  607年丁卯,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
——沈起伟《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卷)
杨纂……大业中进士举。
——《旧唐·杨纂传》
zuǎn
科举制正式创立标志
隋炀帝开设进士科
科举制度的发展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唐朝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唐朝科举制度
基本特征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分类
常 科
制 举
进士科
明经科
“非常之人”
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shào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
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
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
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
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
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
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
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
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考试级别 取 试 名 称 补   充   说   明
礼 部 明经   考试三场:“贴经”(填空)、口试、时务策。1/10
进士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1/60
明法(律学) 唐之法律有四种:律、令、格、式。
明字(书学)   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分之八者为及第。
明算   试《九章》《周髀》《缀术》《缉古》,通者及第。
皇帝亲试 制举:
贤良方能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 风雅古调科。   皇帝特诏举行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
殊的人才。
唐朝科举制度简表
常科考试程序:州府考试(初试)→尚书省考试(省试)
       →吏部考查量才任用
女皇武则天
624~705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在开设文举的同时也开设武举。为防止考生和考官作弊,武则天创设了糊名制,这种办法行之有效,一直沿用至今。为了严防选官舞弊,她还创立了殿试制度。
创设糊名制
开设武举
创立殿试制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制度。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唐朝大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据统计,从唐武科正式开考,迄至清代光绪年间废武科,有史籍可考的武状元共有171名。
唐代彩绘涂金穿明光铠武士俑
彩绘贴金陶武官俑
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唐三彩文官俑
陕西省干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唐朝彩绘釉陶文官俑
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登 科 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流饮
曲江春晓
曲江盛会
  唐代进士及第后,要题名于大雁塔,考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大雁塔进士题名帖拓本
大雁塔
(陕西西安)
雁塔题名
及第后宴曲江
唐·刘沧
及第新春选胜游,
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
柳色箫声拂御楼。
霁景露光明远岸,
晚空山翠坠芳洲。
归时不省花间醉,
绮陌香车似水流。
杏园宴
科举制度的影响
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2.对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
 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
1.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提供人才
 支持;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着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世间却只有一张,那就是明代庄园赵秉忠的殿试对策。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卷
状元赵秉忠
1573~1626
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人
广州科举考试的贡院
  贡院,即贡士院,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科举制度产生之初,并没有专用考场,省试一般在吏部南院举行。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转由礼部掌管,开始建立贡院。宋哲宗以后,礼部、各州皆建贡院。明代贡院形制已经规范化、制度化。清代沿用不变,府州县设试舍(考栅),京师及各省城则设贡院。
  初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后经不断扩建,至清同治年间巳形成一座占地30余万平方米、考生号舍达20644间的中国最大科举考场。仅清代经过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者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袁枚、林则徐、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
江南贡院牌坊(南京市)
  在江南贡院中了举人,就需跨过栏杆,谓之“鲤鱼跳龙门”。
←江南贡院至公堂
江南贡院号舍→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隋唐统治者创立和发展科举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控制人才。但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
gòu
zhí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位于西安兴庆公园内
  自唐至宋,及元、明、清,中国科举制度吸引诸多远邦近邻。进士及第后,有的荣归故里,有的在中国入仕授官,有的在中国长期生活。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进士及第后仕于唐,逝世于中国。
阿倍仲麻吕来华学经图
越南进士题名碑林
位于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内
  科举制度对日本、朝鲜和越南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788年,朝鲜开始仿唐制实行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直到1893年才废除。
  越南以儒学为内容,实行科举考试是从公元1075年开始的,直到1915年~1919年间才正式废除。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孙中山《五权宪法》
  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孙中山《五权宪法》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的影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选官制度
2.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3.科举制的正式创立标志
1.科举制成为唐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
2.科举制基本特征
3.科举制的分类
4.唐朝科举制的一般特征
5.对录取者的任用
1.科举制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科举制的影响
课堂小结
学 习 与 探 究
课堂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①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②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
 ③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缓和矛盾,巩固其统治。
考试的
根本目的
  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偏重经书、诗赋,比较脱离现实。
考试内容
有文科、理科,设置较合理。
偏重文科
科目设置
当今学校考试
隋唐科举考试
项目
学习活动
1.科举制度创立于(   )。
 A.三国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2.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有何进步性?
  答:世袭制是后人继承祖上留下的官位,九品中正制讲究门第,都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前两者相比科举制在当时主要有以下进步性:
C
  ①打破了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对地位低下者进入仕途的限制,有利于他们登上政治舞台,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选拔官吏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③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学习测评
大雁塔
曲江春晓
曲江流饮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史海拾贝
  大雁塔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内,原名慈恩寺浮图,或慈恩寺塔,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
  唐代科举取士,考中进士的人先在曲江池举行宴会,叫做曲江会,然后集中到慈恩寺在大雁塔下题名。他们先在一张方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籍贯,推选一人写一篇记事文,附在后面,然后再刻在大雁塔石碑上。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