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点击新目标
1、熟记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两个国家和五个人物;
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
3、归纳鉴真和玄奘的相同之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链接旧知识
1、忆一忆:唐朝的民族关系怎么样?举例说明;并说明原因
2、想一想:唐朝的对外关系会怎样呢?
课前小热身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勾出重点知识,圈点出五个重要人物,对疑惑点做出批注;完成知识建构:
谴 目的:密切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唐 次数:十多次
唐与日本 使 代表人物:( )、( )、( )。
目的:( ),
( )东渡 意义:促进了日本( )的提高。
唐朝的对外交流 (1)天竺是指今天的( ),是( )的发源地。
唐与天竺 时间:
(2)( )西行 目的:
意义:
2、师生交流完成情况。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学生讲《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问一问:《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现实中真有唐僧其人吗?真有帮他渡过道道难关的仙吗
新课解读
1、议一议: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找找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发展的原因?
①
②
③
④
2、读一读:郭沫若赞鉴真诗,并思考日本为何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3、谈一谈:日本谴唐使、鉴真、玄奘三人有何共同点?你从鉴真、玄奘身上学到了什么?
4、画一画: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线路
5、议一议:开放与繁荣的启示
课堂小结
写一写: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重大史实:
两个国家:( )、( );
三件大事:① ② ③
五个人物:( )、( )、( )、( )、( )
〈 课堂大练兵
练习册选择题
材料题:
材料一:他孤身一人骑马穿越莫贺延啧…..他经历千难万苦,才终达天竺……..
材料二: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洲,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又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3)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优品质?
(4)你认为唐朝对外关系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了
2、我懂得了(共71张PPT)
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学习与探究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5课
导入一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否是历史上的唐僧?
拿水壶的大食人陶俑
大食金币
(唐长安出土,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阿拉伯铸币)
唐是世界文化的交汇中心之一
导入四
东罗马金币
(唐长安城何家村窖藏)
波斯萨珊银币
(公元590—628年)
唐是世界文化的交汇中心之一
导入四
由于唐朝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有些国家和地区称华人聚居的街道为“唐人街”。图片为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牌坊。
旧金山唐人街的牌坊
唐是世界文化的交汇中心之一
导入四
提问
遣唐使来华
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遣唐使来华
(日本长卷古画《东征传绘卷》片断)
遣唐使来华
遣唐使离开日本
日本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船模型图
遣唐使来华
从630—895年的260多年中,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来中国,其中三次因故中止,一次仅到朝鲜,两次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一次为特派使团迎接遣唐使回国;日本名副其实的“遣唐使”为十二次。
遣唐使来华
空海像
空海
遣唐使来华
(福建宁德市霞浦县赤岸村空海大师纪念堂前)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海边的赤岸村,为当年空海大师入唐求法的第一个登陆点。
空海石像
遣唐使来华
空海大师渡海入唐求法图
遣唐使来华
青龙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日本的空海(号弘法大师),在此寺拜密宗大师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回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因此,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
青龙寺
遣唐使来华
青龙寺
遣唐使来华
( 在陕西西安青龙寺内,1982年由日本佛教人士捐资修建。碑上刻隶书“空海纪念碑”五字。)
空海纪念碑
遣唐使来华
空海的书法
遣唐使来华
空海的书法
遣唐使来华
同法同门喜遇深,空随白雾勿归岑。
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中数数寻。
—空海 《留别青龙寺义操闍梨 》
遣唐使来华
※
※
k
g
s
z
t
d
h
b
p
m
y
r
w
あア
かカ
がガ
さサ
ざザ
たタ
だダ
はハ
ばバ
ぱパ
まマ
やヤ
らラ
わワ
いイ
きキ
ぎギ
しシ
じジ
ちチ
ぢヂ
ひヒ
びビ
ぴピ
みミ
いイ
りリ
いイ
うウ
くク
ぐグ
すス
ずズ
つツ
づヅ
ふフ
ぶブ
ぷプ
むム
ゆユ
るル
うウ
えエ
けケ
げゲ
せセ
ぜセ
てデ
でデ
へヘ
べベ
ぺペ
めメ
えエ
れレ
えエ
おオ
こコ
ごゴ
そソ
ぞゾ
とド
どド
ほホ
ぼボ
ぽポ
もモ
よヨ
ろロ
をヲ
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浅蓝色为片假名,其他为平假名)
あ
行 a
い
行 i
う
行 u
え
行 e
お
行 o
遣唐使来华
阿倍仲麻吕
(在陕西西安兴庆公园,1979年建。碑高36米,汉白玉仿唐立柱式碑身。)
阿倍仲麻吕的纪念碑
遣唐使来华
阿倍仲麻吕诗碑(江苏省镇江)
遣唐使来华
在西安之仲麻呂像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遣唐使来华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
鉴真回国“省亲”
图1为回国巡展的鉴真大师坐像。坐像前面的香炉是日本裕仁天皇为了表彰鉴真大师对日中友好事业所作的重大贡献而赠送的。
鉴真坐像回国“省亲” 组图(3幅)
1980年4月13日,鉴真大师坐像,在日本唐招提寺长老森本孝顺的护送下,由日本运抵上海虹桥机场,14日下午抵达扬州大明寺,先后在扬州、北京展出,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图1
图2为森本孝顺长老护送鉴真大师坐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移至法源寺展出时,受到聚集在法源寺的北京各寺僧侣的欢迎。
图2
鉴真东渡
图3为邓小平会见前来参加鉴真大师坐像回国巡展活动的日本唐招提寺等日本朋友。
图3
鉴真东渡
唐代著名高僧鉴真是扬州大明寺住持。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的蜀岗上,是扬州最著名的古刹。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武帝大明年间,故名大明寺。现存建筑为清朝时所建。图1为大明寺的牌楼和山门。图2为大明寺举办佛事活动。
大明寺
侓宗大师鉴真
鉴真东渡
鉴真与弟子
鉴真东渡
鉴真纪念堂和鉴真坐像(扬州大明寺内)
鉴真纪念堂
大明寺鉴真坐像
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两国人民在扬州共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为兴建鉴真纪念堂奠基。1973年,纪念堂建成,由门厅、碑亭、回廊和正堂组成,建筑形式着意仿唐,门、亭、廊、大殿古朴有据,气氛肃穆。堂内殿中有鉴真坐像,神态安祥而坚毅;两侧挂有四幅绢本壁画,分别是西安大雁塔、肇庆七星岩、日本鹿尔岛大字秋目浦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向人们展示了鉴真生活和经历过的地方。
鉴真东渡
律宗大师鉴真
(鉴真在长安等地学习佛法)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江淮之间,独为化主(受戒之主)。
——《唐大和上东征传》
鉴真东渡
时,大和上( 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叡、普照师至大明寺,顶礼大和上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愿和上东游兴化。”
——《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学问僧邀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
日本奈良法隆寺(607年创建)
鉴真东渡日本前,日本佛教已经兴盛,并建有一些寺庙。
鉴真东渡
(7世纪中叶建,鉴真到日本后,曾在此传播佛教。)
日本东大寺大佛殿
鉴真东渡
鉴真造舟备粮准备首次东渡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遇大风浪舟破
鉴真东渡
鉴真准备第六次东渡图
鉴真东渡
次数
概 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
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
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
在海上漂泊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东渡成功
753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示意图
鉴真东渡
日本各界欢迎鉴真
鉴真东渡
……朕(注:日本天皇)造此东大寺,经十余年,欲立戒坛,传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诸大德,远来传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和上。……
其年(注:公元754年)四月初,于卢舍那殿前立戒坛,天皇初登坛受菩萨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坛受戒。
——《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天皇受戒
鉴真东渡
鉴真所传“奇效丸”的药袋、药纸
鉴真和弟子们带到日本大量书籍、技艺和药方。鉴真本人精通医术,尤精本草,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药物,对日本医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很长时间,日本的药袋上绘画着鉴真的图像。
鉴真东渡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为日本著名古寺,公元770年竣工。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完成。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寺中主殿金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八根廊柱并列在台基上。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鉴真东渡
公元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葬于日本。在他逝世前,其弟子按其真容制作了鉴真干漆夹纻坐像。塑像色彩逼真,身体为肉色,双手拱合,闭目微笑,嘴唇有淡淡的朱红,须发黑白相间,身着红色衫,上披袈裟。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供奉在唐招提寺开山堂内,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鉴真干漆夹纻坐像
鉴真东渡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已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题诗
江苏苏州张家港黄泗浦,为鉴真东渡日本的出发地,现建有鉴真东渡纪念馆和纪念碑。该诗为郭沫若为纪念碑所题。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
日本奈良
玄奘西行
玄奘像
玄奘西行想象画
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路线图
玄奘西行
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
印度佛教圣地菩担伽耶
玄奘西行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西行
13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曲女城,曾举行一场规模盛大的佛学辩论会。到会的有国王、僧人、普通百姓,约六七千人。担任这次辩论会主讲的是来自我国唐朝的佛学大师玄奘。他对佛学的精辟论述,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折服。辩论会结束那天,古印度国王按当地的风俗,请玄奘乘上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众人歌唱欢呼,场面十分热烈。
佛学辩论会后的玄奘骑象图
玄奘西行
玄奘负笈图
(反映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
此图根据宋人所绘《玄奘西游像》而刻在一块石碑上的。后来,石碑遭破坏,人们根据原石碑的拓片重新凿刻,以后又根据石刻像做成画像,着色后现供奉在陕西省长安县兴教寺内的殿堂里。
玄奘西行
公元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生动描绘了玄奘归来时受到盛情迎接的场景。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玄奘西行
玄奘译经图(明代木刻)
玄奘回长安后,先住在长安弘福寺译经,后移居慈恩寺,专务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他精通梵文,经过20余年的努力,共译经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对佛教的传播作出杰出贡献。明代木刻《玄奘译经图》生动地表现了玄奘潜心译经的情景。
唐代包裹佛经的袱布
(原藏于敦煌石室)
玄奘西行
大雁塔
慈恩寺的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相传是为了保存玄奘由天竺带回的佛经而扩建,最上层即为玄奘藏经之所,故又称“经塔”。
玄奘西行
《大唐西域记》共12卷,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撰文。书中记述了玄奘西行亲历地区和国家的见闻与概况,成为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大唐西域记》书影
玄奘西行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节选
玄奘西行
玄奘圆寂后先葬于今陕西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后迁葬在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南原畔,并修寺建塔以作纪念。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兴教寺。
兴教寺
玄奘墓塔
玄奘西行
学习与探究
学习活动
绘制唐代对外交通路线图(摹映复写法)
学习与探究
史海拾贝
天竺熬糖法传入中国
唐太宗取印度熬糖法的有关文献资料
(天竺健驮逻国)谷稼殷盛,花果繁茂,多甘蔗,出石蜜。
——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乃遣匠二人、僧八人,俱到东夏,寻敕往越州,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续高僧传·玄奘传》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唐)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西域列传》
学习与探究
(造糖车)……夹蔗于中,一轧而过,与棉花赶〔擀〕车同意。蔗过浆流,再拾其滓,向轴上鸭嘴入,再轧,又三轧之,其汁尽矣。直滓为薪。……凡汁浆流板有槽枧,汁入于石缸内。……凡取汁煎糖,并列三锅如品字,先将稠汁聚入一锅,然后逐加稀汁两锅之内。若火力少束薪,其糖即成糖。
——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糖》
学习与探究
《天工开物·造糖》(插图)
学习与探究
提问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