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川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资料(教案+课件)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川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资料(教案+课件)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06 09:20:48

文档简介

第9课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政权的时间,元朝建立和统一的时间;记住抗元英雄文天祥
2、说出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简述元朝民族融合的重要表现;列举忽必烈的统治措施
3、分析忽必烈统一国家的历史意义;认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链接旧知识
1、回顾所学,说说下列政权分别是哪些民族建立的:
吐蕃 南诏 、回纥 、辽 、宋 、西夏 、金
情景创设
齐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 雪》
课前小热身
1、读课文,勾划重点词句,然后完成下列知识建构
成吉思汗(铁木真): 年,建立蒙古政权
建元:蒙古军灭西夏、金, 年忽必烈建元,定都 政治:结束分裂征战局面,
实现统一,巩固了政权
统一:1276年灭 , 年,统一中国
设 管理全国政务 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发
忽必烈 中央 设 管理佛教事务和 地区 展,大都成为著名城市
政治 设 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改革 地方 设 管理琉球、澎湖列岛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
措施 重视农业:禁止农田变牧场,鼓励开荒,推广种棉, 形成
经济 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开凿两段新运河
2.小组合作,订正知识建构的答案
课堂进行时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蒙古统一前的草原上情景
阅读思考:这首诗反映了那时什么样的局面? 是谁最终改变蒙古各部相互征伐的局面?标志事件是什么?
(2)关于成吉思汗你还了解那些?
二、忽必烈建立和统一元朝
材料1: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明代宋濂之《元史·志第十地理一》
材料2:《马可.波罗行记》展示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一书以赞赏的语调描述了中国的主要市场:北方丝绸中心是汗八里(北京);成都府生产薄绢,并出口到中亚;扬州是长江下游的最大的稻米市场。最繁忙的地方是原南宋都城……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完成下列1-4题:
1、元朝的建立: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今 )
2、元朝统一的过程:
1271 年建 1276年灭 1279年
3、(1)在元灭南宋的过程中涌现了一位坚贞不屈的抗 英雄 ;
(2)有感情的朗读《过零丁洋》,感受文天祥的高尚节操。
4、(1)列举中国封建社会的几次大一统时期
(2)结合史实、分析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5、观察教材54页《中国疆域图》,找出元朝疆域的四至,说说元朝疆域的特点?
三、忽必烈巩固政权的措施及作用
1、面对史无前例的辽阔疆域,面对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民族文明,元朝统治者忽必烈是如何有效治理的?
2、说说忽必烈改革给元朝带来的影响?
四、民族关系的发展  
材料:元末,不少定居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民族。
阅读材料:请回答
1、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民族?  
2、想想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说说民族融合的意义
课堂小结:三个“四”
1、四个年代:1206年 1271年 1276年 1279年
2、四个人物:成吉思汗 忽必烈 文天祥 马可.波罗
3、四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统一元 行省制度 回族形成
课堂大练兵
完成丛书练习题
课后谈收获
1、我记住了
我想到了(共60张PPT)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4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导入(1)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又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
导入(1)
辽宋夏并立图、金与南宋并立图
从公元10世纪到公元13世纪,我国历史处在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的分裂时期。12世纪,蒙古族兴起;13世纪初,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在完成中国大一统的进程中,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蒙古族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导入(2)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草原和羊群
蒙古包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
铁木真统一漠北战争(想象画)
成吉思汗像
12世纪后期,铁木真开始了统一漠北的征程;1206年,完成统一,建立蒙古国。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骑射图
成吉思汗骑马图
蒙古的帐幕和车上的大帐幕
成吉思汗对外战争图
此图由波斯人所绘,表现了成吉思汗对外战争的场面;选自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丁的《史集》中的插图。
窝阔台像
成吉思汗去世后,由其三子窝阔台继大汗位。窝阔台在位期间,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战争。
蒙古骑兵作战图
战俘图
此图描绘了蒙古军队在西征中,用木枷押送战俘的情景。
该画是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丁《史集》中的插图,现藏于德国柏林。
铜火铳是具有较大威力的火器。蒙古西征时,便是用火炮攻打中亚、欧洲城堡的。
元·铜火铳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忽必烈像
忽必烈(1215—1294年),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即蒙古大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新国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表示国家极其广大。
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文天祥像
(广东海丰五坡岭)
文天祥被俘处
相传,文天祥所植枣树
北京:文丞相祠
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坐落在东城区府学胡同,明清两代为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 ,将当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旧址扩大改建而成,至今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1984年10月对外开放。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掳至大都,囚禁在兵马司土牢达四年。在狱中,他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正气歌》,凛然正气表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祠堂坐南,由大门、过厅、堂屋等三部分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堂屋内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贵文物。室内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背面为文天祥所著的《正气歌》全文。后院尚存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树身象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伫立堂前,凭吊英灵,我们更能深刻地体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文丞相祠院中)
吉安: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纪念馆位于江西吉安县城的文山公园内,建于1984年。
  文天祥纪念馆为一组仿宋建筑,雄跨松竹葱郁的山岗之上,依形就势,气派非凡。进入高大精美的牌坊,跨过监安桥,登上石阶,便是雄伟壮丽的文信国公殿。此殿为二层楼阁,红柱黄瓦,挑角飞檐;底层中央为文天祥塑像。
馆舍为四合院结构,中为天井,四周长廊连结文山阁、四贤祠、竹居、状元楼、诗碑楼等。馆内有文天祥生平介绍,并陈列其遗物、手迹、著作等,还有当今名人的书画作品。
文天祥诗词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气歌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旁薄,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死生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文天祥诗词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文天祥诗词
元代。台湾称为“留求”,或者“琉球”。元世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务,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元朝疆域图
岭 北
中 书
陕 西
江 西
江 浙
湖 广
云 南
甘 肃
河 南
四 川
辽 阳
琉 球





行省制度
此图为西藏萨迦寺的壁画。八思巴是吐蕃人,忽必烈时,封为帝师,执掌宣政院,统领天下佛教,并负责管理西藏“军民财谷事体”。
八思巴像
八思巴见忽必烈壁画
元世祖即位之初,即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 食货志》
《农桑辑要》是元朝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主持编写的,共七卷,由元政府下令颁行全国。它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农桑辑要》书影
元朝政府疏浚、改变大运河路线,使其河道近乎直线,比隋朝运河缩短了900千米;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形成了现在仍然存在的京杭大运河。元朝政府首次将海运辟为国家的漕运航路,并形成了漕运以海运为主、内河为辅的格局。
元代的海船(瓷器)
元代的河船(瓷器)
元朝的瓷器
(辽宁绥中三道岗海域的沉船中打捞而得)
元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景德镇窑)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南城垣在今北京东西长安街稍南,东、西城垣即明清北京内城的东、西垣。
元大都平面图
(建于元世祖时,即现在北京阜成门内白塔寺)
元大都遗址
妙应寺白塔
马可 波罗像
马可 波罗像
马可 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从1275年至1292年17年间,一直居住在中国。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295年,马可 波罗回到意大利。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别人,由别人整理成著名的《马可 波罗行纪》。
《马可 波罗行纪》书影
马可·波罗对大都商业的描绘:
“汗八里(元大都)城内包括和12个城门相对应的12个卫城,居民之多,以及房顶的一望无际,真是超出了一个人的想像…… 。世界上最稀少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
——《马可·波罗游记》
民族关系的发展
草原上的骆驼
蒙古人征服西夏后,从那里学会了牧养骆驼的技术。
维吾尔人
活字印刷(排版)
居住在天山南北的畏兀儿(今维吾尔)人学会了活字印刷术。
黄道婆
黄道婆,又称黄婆,生卒年不详,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人,汉族。元朝元贞年间,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元至元三年(1337年)为她立祠院,1957年又在上海为她建墓园,并立纪念碑。
黄道婆墓园
此图反映蒙古官僚的生活已经汉化。
元朝蒙古官僚和仆从图
元末有人写反映蒙、汉人民融洽关系的诗句: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北京东四清真寺,一说建于元朝至正六年(1356年)。
元朝,回回族形成,信仰伊斯兰教,在中国各地建造许多清真寺。
元大都中的回回人占人数的十分之一,城内的清真寺达30多座。
北京东四清真寺
位于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的清真寺遗址。它是元朝聚居在这里的回回商贾的礼拜寺,也是内蒙古草原上最早的清真寺。
元朝亦集乃城清真寺
学习与探究
学习活动
历史小讲座:元朝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元朝对台湾的管辖
忽必烈像
元朝时,忽必烈设立澎湖巡检司,其职责管理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从此,台湾和澎湖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元代。台湾称为“留求”,或者“琉球”。元世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务,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元朝疆域图
岭 北
中 书
陕 西
江 西
江 浙
湖 广
云 南
甘 肃
河 南
四 川
辽 阳
琉 球





行省制度
学习活动
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西藏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 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9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以后,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连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思为徭役、差役)制度。
八思巴像
学习活动
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忽必烈召请八思巴至军中,洽商西藏宗教首领与蒙古皇室关系,被奉为上师。宪宗九年(公元1259年),八思巴到京师拜见忽必烈,次年被封为国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了“蒙古新字”八思巴字,忽必烈即下诏颁行。次年八思巴被晋封为帝师。
《八思巴拜见忽必烈》壁画 清 选自扎什伦布寺
学习活动
(玉质。印面边长11厘米。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
学习活动
八思巴所用宗教法器
八思巴所用法器
钹,铜质,直径27厘米。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
铃、杵 铜质,铃高30厘米,直径13厘米。杵长19厘米,宽7厘米。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
学习活动
千戶所印
铜印高7.5公分、边宽6.4公分。印面呈正方形,梯形直钮,正面三行印文为八思巴文篆书“钦察亲军千户所印”,印背面刻有汉字“钦察亲军千户所印”、“尚书礼部造”和“至元二十四年三月□日”字样。此印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官印。现藏内蒙古博物馆藏。
(八思巴铜印)
学习活动
《元史》关于设立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13万户的记载
学习活动
学习测评
学习测评
史海拾贝
成吉思汗
窝阔台
邱处机
邱处机(1148—1227年),登州栖霞(今山东栖霞)人,元代建国前北方著名道士,道教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称长春真人。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应诏与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人同往西域雪山。他反对成吉思汗的杀戮政策,以“敬天爱民……天道恶杀”等理论劝导成吉思汗,对成吉思汗有一定影响。他后来被成吉思汗封为“大宗师”,掌管全国道教。
史海拾贝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0至1243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带,所以又称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出生时,他父亲感到金的大势已去,取《左传》中“虽楚之才,晋实用之”之典,给他取名耶律楚材。燕京被蒙古军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力主实行“汉法”,定君臣礼仪,奏立燕京等10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阻止蒙古贵族改农田为牧场,建议把奴隶和驱口收为国家编户;反对大规模屠城和蒙古贵族横征暴敛。还奏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印儒学书籍,保护儒生,深得窝阔台的重用。
耶律楚材祠
(北京颐和园内)
史海拾贝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