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课程标准
材料四 对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万小农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2)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三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北伐
西征
东征
全盛时期
天京变乱
天京陷落
1851.1
1851.12
1853.3
1856
1856.9
1864.7
最终失败
重建核心
1853.3
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一、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性质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纲领 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评价 积极:否定封建;反映理想 积极:最早提出资本主义发展方案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地上天国” 结果 未能实施 一、太平天国运动
3、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1)《天朝田亩制度》
3、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2)《资政新篇》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材料一 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材料二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材料三 分散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得作为个体小生产者的农民自私;不思进取,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宗教等形式;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太平天国运动
(1)重大战略决策失误
(2)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性质: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改变了清政府的权力结构,汉族地主势力崛起。
(3)催生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5、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
背 景
(1)内忧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壮大;
统治阶级内部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外患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1、洋务运动的背景
二、洋务运动
概 况
19世纪60—90年代
奕 、曾国藩等
(1)时间:
(4)代表人物:
挽救清朝的统治
(3)目的:
自强、求富
(2)口号:
2、洋务运动的概况
材料:咸丰十一年(1862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思考:材料中的“剿发捻,勤远略”如何理解?依据材料归纳洋务运动的目的。
“剿发捻”是指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
“勤远略”是指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
上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两大目的: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最终的目的乃是巩固清朝的统治
史料探究
概 况
A、“求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B、“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
C、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派留学生
D、筹划海防,创办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5)内容:
安庆内军械所
(第一家近代军事企业)
2、洋务运动的概况
评 价
地主阶级自救性质的改革运动
(1)性质:
(2)积极: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提高了国防实力;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3)局限:
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缺乏统一领导,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清末指与外国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事务;亦指模仿外国上述方面的事务。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出现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比较开明的官员。洋务派人物主要有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基本概念
(一)西北危机
19世纪60-70年代, 阿古柏在新疆发动叛乱,俄国趁机侵占伊犁地区。
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8年2月,左宗棠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示意图
(二)中法战争
时间:1883年-1885年
事件: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军大败法军,法国内阁因此倒台。
结果:中法签订《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影响: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三)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
欧美列强
清政府
日本
朝鲜起义
大陆政策
积极扩张
默许
纵容
腐朽落后
避战求和
提供契机
(根本)
(导火索)
(提供条件)
1.背景
2.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3.结果
签约内容:
承认朝鲜独立;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白银两亿两;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
进一步将中国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刘永福
三国干涉还辽漫画
俄德法三国为各自在华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趁机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一)三国干涉还辽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列强掌控中国经济命脉
《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使列强看到掌控中国的时机,迅速组成法俄银行团和英德银行团,迫使清政府分三次以高额利息共借款三亿两白银。
(三)划分势力范围,争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俄国:强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威海卫、香港新界,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
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
课堂总结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探索出路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侵略加剧
边疆危机:沙俄侵犯新疆;法国进犯西南
甲午中日战争:资本输出加剧
瓜分狂潮:划分势力范围
课堂检测
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这一规定表明,《天朝田亩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绝对平均主义 B.自由主义
C.军事政治合一 D.民主主义
A
2.甲午战争证明了清政府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材料中“自强运动”是指( )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国货运动
B
3.“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4.1897年9月9日,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 )
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
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
D.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D
5.李鸿章曾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洋务运动( )
A.富国强兵,谋求发展 B.同心协力,精益求精
C.重用人才,创办企业 D.改革政治,融入世界
A
6.不丹,清政府文书译为“布噜克巴”,是清代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1864年,英印从孟加拉和阿萨姆两路进击不丹,最终不丹不敌。根据1865年合约,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英印的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野心
B.暴露了英国企图谋求南亚的霸权
C.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
D.违反了当时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