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等道理。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扁鹊治病》。板书,齐读。
二、学习生字
1.“扁”和“鹊”是要求我们掌握的生字,看到“扁”,你会想到哪些字?(编、遍、蝙、骗、偏、篇、翩……)你怎么记住“鹊”?(爱惜的惜竖心旁换成鸟字旁,错、蜡)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是什么人?让我们把名医的名字写一遍。
2.其他生字预习得怎样?出示:拜、侯、肤、敷、剂。比较学习“肠汤烫”和“睬菜踩”,教写“蔡”。
三、初读课文
1.同伴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同伴纠正。
2.指名分段读文,正音。其余同学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浏览课文,课文讲扁鹊几次见蔡桓公?分别是哪些段写的内容?(共四次。第一次:第1—2自然段;第二次:第3自然段;第三次:第4自然段;第四次:第5自然段;最后一段写结果。有明显的时间标志)
四、理解课文
(一)第一次
1.指名读1—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扁鹊和蔡桓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导朗读(尤其是蔡桓公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扁鹊真是技术高超,在大王身边站了一会儿就看出大王有病。二蔡桓公根本不相信扁鹊的话,不听他的建议。为了解寓意已经做好铺垫。)
(二)第二次
1.指名读第3自然段,边听边想:假如你是扁鹊或者蔡桓公,你是怎么想的?
2.采访扁鹊:大王根本不相信你,你为什么还来?
3.采访蔡桓公:您为什么很不高兴?不理睬扁鹊?
4.指导朗读。
(三)第三次
1.指名读,再次采访。
2.齐读。
(四)第四次
1.默读第5段,这一次见蔡桓公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2.蔡桓公为什么惊奇?
3.扁鹊怎么想的?从文中找相关语句。读扁鹊的话。
4.练习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 即使……也…… 一旦……就……
(1)( )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 )还能治好。
(2)( )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 )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3)( )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五)最后一段
1.结果呢?齐读第6自然段。
2.蔡桓公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他怎么想?
(六)总结
1.看板书,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了命?
2.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3.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五、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一天 皮肤
过了十天 皮肉之间
十天后 肠胃
又过了十天 骨髓
五天之后 病死了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
2.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
3.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
4.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环节流畅自然。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有针对性。设计新意,自主合作较充分。读悟表演结合得好。最主要的是本文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较高。
第二课时《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4.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句话。(师板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会读吗?大声地读一读。(生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生自由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板书:纪昌。(这个“昌”字上面是个“日”要写小一些,下面是个扁扁的“日”,我们可以念yuē,要写大一些。)(写完后)“纪”这个字在表示姓氏时念三声jǐ,当然近几年也有一些人念四声jì,不过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这个字在表示姓氏时正确的读法是三声jǐ。纪昌干什么呢?(板书:学射)好,读读题吧!(抽生读、齐读,注意读准翘舌音。)
二、读题质疑,激发求知欲
1.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板书:谁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得怎么样
2.学生自由地、大声地、快速地读课文。(要求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学习生字词,整体感悟
1.课件出示:妻子 虱子 刺眼皮 绑住 纪昌学射 聚精会神 百发百中 指名读、齐读(字音重点:虱 昌 字形重点:妻 刺)
2.梳理问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纪昌向( )学习射箭,( )让纪昌先( ),然后教他( ),最后纪昌成了( )。学生交流后,再齐读。
四、精读课文,“走进”纪昌
1.学习第一次练眼力
a.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从“就”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课件,“躺、睁大、盯住”用红色。)这几个动词告诉了我们什么?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c.两年以后。课件出示:想象写话夏日炎炎,纪昌已经( ),妻子对他说:( ),他仍然( )。三九严寒,纪昌已经( ),母亲对他说:( ),他仍然( )。
d.七百多个日夜,纪昌凭自己的决心,凭着自己的恒心和毅力,他的本领已经练得……(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相当到家”是什么意思?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e.你被纪昌感动了吗?你敬佩他吗?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次练眼力。
(1)刚才我们在学习纪昌第一次练眼力时,抓住了关键词句谈了自己的理解,根据生活实际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还能展开想象,更加感受到了纪昌的恒心和毅力。下面让我们回到学习小组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共同学习纪昌第二次练眼力(也就是第三自然段),互相说一说你的理解。(学生小组交流谈体会)
a.纪昌记住了飞卫老师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你从“又”字中体会到了什么?
b.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你从“每天、聚精会神、盯”体会到了什么?
c.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师边读边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d.指导朗读
(2)又过了三年,一千多个日夜,纪昌坚持不懈地练习,一只芝麻大的虱子在纪昌的眼里就像车轮一样,你敬佩他吗?敬佩他的什么?把你的这份感动、敬佩读出来吧!
3.学习第四自然段。
a.质疑:为什么飞卫要纪昌练眼力,现在才教他怎样开弓、放箭?
b.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学习写字要从练习( )开始;学习语文要从学习( )开始……可见飞卫真是一位名师。
四、升华主题,拓展想象
1.课件出示:乃以燕角之弧,塑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师讲纪昌贯虱的故事。)
2.说话训练: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这时他最想对飞卫老师说:( ),因为您( );他最想对自己说:( )。
3.配乐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1.复述《纪昌学射》。
2.编课本剧演一演。
3.搜集、阅读一些寓言故事。
六、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睁大眼睛注视 认真刻苦
练眼力 百发百中
(基本功)聚精会神地盯 坚持不懈(本领)
教学反思
1.在导入新课时,我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俗语导入,让学生说说它的意思,为理解课文打下情感铺垫。第二环节,“精读课文,‘走进’纪昌”。纪昌练眼力分两个步骤,一是练习盯住目标不眨眼,引导学生抓住“躺、睁大、注视、两年以后”等重点词句体会纪昌的恒心和毅力,设计想象写话,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填补了课文的空白,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深入,学生对纪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就水到渠成。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第三环节,“升华主题,拓展想象”。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课后问题“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让学生知道练眼力是射箭的基本功,“基本功”一词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困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引出文中的另一个人物——飞卫,让学生知道纪昌能成为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与飞卫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也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题,达到了训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