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课件(共35张PPT)+素材+练习(有解析) 】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课件(共35张PPT)+素材+练习(有解析)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0-10 13:11:49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2章 第3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声的利用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探究新知-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声音的特性
音调
音色
响度
定义:声音的高低
影响因素:频率
次声波、超声波
定义:声音的强弱
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
定义: 声音的品质
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知 识 回 顾
A.用听诊器查病
B.倒车雷达
C.利用超声波清洗物品
D.加湿器净化空气
以上图片是生活中常见利用声音的例子,这些例子各有什么特点?
导 入 新 课
1.通过观察、参观或观看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了解声的有关知识和应用;
2.通过学习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重点】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了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难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学 习 目 标
自然界中的声现象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人类,动物中也有不少利用声的高手。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知识点1 声与信息
一些鸟类利用声音向同类示警
吼猴利用声音吓退敌人
狼利用声音召唤同伴
蝙蝠利用声音捕捉飞虫
海豚利用声音识别食物、敌人和周围的环境
探 究 新 知
例子 传递的信息 归纳
鸟类利用声音向同类示警 示警 不同的声音传递不同的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吼猴利用声音吓退敌人 恐吓
狼利用声音召唤同伴 召唤
探 究 新 知
例子 收到的信息 归纳
蝙蝠利用声音捕捉飞虫 昆虫的位置 利用声音获取想要的信息
海豚利用声音识别食物、敌人和周围的环境 鱼群的的位置
探 究 新 知
1. 声可以传递信息
不同的动物感受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
大象可以利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进行交流,这种“声音”就是次声波。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探 究 新 知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次声波传播距离远,所以即使在几千千米外人们也能利用仪器接收次声波来确定这些活动的方位和强度。
通过声音获取信息的事例还有哪些?
探 究 新 知
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如: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探 究 新 知
蝙蝠的回声定位
探 究 新 知
汽车的倒车雷达
探 究 新 知
彩色B型超声波诊断仪
探 究 新 知
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
海豚与声呐以及潜水艇
潜水艇利用海豚仿生制造了声呐系统,使自己知道与海岸的距离,敌舰的方位和行踪。
海豚利用声波识别食物、猎物的行踪和它们周围的环境。
探 究 新 知
1.[2021湖北荆州实验中学月考]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人体内部脏器的情况,这是因为(  )
A.“B超”声波的频率很小
B.“B超”声波的能量很大
C.“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
D.“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穿透内部脏器治病
1.C 【解题思路】 医生利用“B超”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脏器的图像信息,超声波反射时,带回了人体内部的信息.故选C.
答案
典型例题
2.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发现蝙蝠还可以很好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    ,根据    定位原理来飞行.
2.【参考答案】 超声波 回声
答案
典型例题
3.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这是利用声音来传递    (填“能量”或“信息”);病人心脏跳动声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使用橡皮管是为了提高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
3.【参考答案】 信息 响度
答案
典型例题
6.当地震来临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    声波产生.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
6.【参考答案】 次  信息
【解题思路】 地震会产生次声波,人听不到,但某些动物能听到.
答案
典型例题
1. 实验探究:声波能传递能量
知识点 声与能量
2
声波也是一种波动,那么,声波能传递能量吗?
(1)演示: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实验现象:观察到火焰随着音乐“舞动”。
(3)实验结论:声波能传递能量。
探 究 新 知
超声波加湿器.
小型超声波清洗机
使用目的:物件的清洗、脱气、消毒、乳化、混匀、置换、提取。
  使用部门: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验室;医院;电子车间流水线;钟表眼镜店、珠宝首饰店;家庭。
  清洗物件:电子产品、机械五金配件、眼镜、首饰、钟表、钱币、水果等。
超声波加湿器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原理将水雾化为1—5微米的超微粒子,通过风动装置,将水雾扩散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均匀加湿空气的目的。
探 究 新 知
超声波碎石机
主要适应症:肾结石 输尿管结石 膀胱结石 尿道结石
探 究 新 知
(1)医疗领域: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2)工业领域
①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
②超声波去污:利用超声波使清洗液激烈振动,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清洗的物体,可以用来清洗机器零件、精密仪器、医疗设备等。
③超声波焊接: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人们研制了超声波焊接机,利用这种焊接机可以焊接塑料制品、缝制化纤纺织品等。
④超声波除尘:单反相机中的超声波滤镜,安置在快门后面,能够通过每秒数万次的超高速振动,将吸附在感光器上的灰尘碎屑震落,达到除尘的目的。
⑤农业:超声波育种——经过超声波处理的种子可以提前发芽,且抗病性强。
探 究 新 知
(3)日常生活:利用超声波洗牙、 刷牙、除蚊蝇等。
(4)次声波武器:由于次声波传播的路程远、穿透能力强,且较低频率的次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可以致人死亡,因而次声波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军事上。
探 究 新 知
天坛的回音壁。人站在圆形围墙内附近说话,声音经过多次反射,可以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
天坛的圆丘。人站在中央台上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科 学 世 界
7.“超声洁牙”能有效去除牙龈上的牙石、菌斑,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
A.超声波是洗涤剂
B.超声波引起液体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
C.超声波发生反射
D.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7.B 【解题思路】 超声波会引起液体的剧烈振动,液体振动后会把牙齿上的污垢“敲”下来,可见“超声洁牙”利用的是声波能传递能量.故选B.
答案
典型例题
8.如图所示,吕飞龙用“狮吼声”将玻璃杯震碎.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传递了能量
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
D.声音传递了信息
8.A 【解题思路】 吕飞龙的吼声能将玻璃杯震碎,主要是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吕飞龙吼出的声音是由他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不仅仅在玻璃杯中传播.故选A.
答案
典型例题
9.[2020江苏徐州贾汪区期中]如图所示是央视《是真的吗》某期节目的画面:把塑料桶底钻一圆孔,用厚塑料
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在听到拍打声的同时,会看到纸杯纷纷落下.听到的声
音是物体    产生的,纸杯纷纷落下的现象说明声可以传递    .

9.【参考答案】 振动 能量
答案
典型例题
10.[2021湖南张家界永定区期中]台风发生时,伴有    声波的产生,能使人的心脏及其他内脏剧烈抖动、狂跳,说明该种声波可以传递    .中国传统中医有“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其中“闻”就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    .
10.【参考答案】 次 能量 信息
答案
典型例题
声的利用
声能传递信息
声能传递能量
回声定位——声呐
医学检查——B超
穿透能力——超声波探伤仪
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物体、超声波去除结石
课堂总结
1.[2021江苏南京期中]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便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大海的召唤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空气的流动加快
1.A 【解题思路】 风暴来临时会产生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但水母能接收到,所以会离开海岸,游向大海.
答案
课 堂 练 习
2.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超声波传播的速度比次声波快
B.即使增大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响度,人耳也不能听到
C.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次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D.次声波可以传得很远,所以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2.B 【解题思路】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但与声音的特性无关,次声波、可听声、超声波都是声音,故传播速度一样快,故A错误;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增大响度(即增大振幅)不能改变音调,所以这两种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故B正确;超声波、次声波都是声音,所以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故C错误;次声波属于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故选B.
答案
课 堂 练 习
3.[2020四川成都武侯区期末]在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和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到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3.C 【解题思路】 生命探测仪是一种利用声音工作的仪器,它的功能是收集和捕捉声音信息,并能将这些声音信息进行放大,A、B、D项均是正确的;人耳是听不到超声波的,所以C项错误.
答案
课 堂 练 习
4.[2021福建南平期末]如图所示是音叉共鸣实验:两个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4.A 【解题思路】 敲击一个音叉振动发声,引起附近另外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振动发声,这说明被敲击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使另一个音叉产生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选A.
答案
课 堂 练 习
5.如图所示,在蜿蜒的铁路线上,“铁轨医生”用探伤仪给铁轨做“B超”,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不能被人耳听见,原因是超声波的    太高.
5.【参考答案】 信息  频率
【解题思路】 探伤仪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工作的,超声波的频率高于人耳可听声的频率,所以人听不到.
答案
课 堂 练 习
11.分析下列事例,并在相应位置填写序号.
A.通过次声波判断地震、火山喷发的方位等;
B.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D.利用超声导盲仪导盲;
E.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
F.超声振动除结石;
G.利用超声波加湿器加湿;
H.利用倒车雷达倒车.
(1)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2)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11.【参考答案】  (1)ABCDH (2)EFG
答案
课 堂 练 习21世纪教育网 –全国领先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初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
发声体做________振动会发出噪声。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
凡是________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与波形图:噪声的波形是________的,如图甲所示。乐音在示波器中的波形是很________的,如图乙所示。
甲      乙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声音强弱的等级
人们常以________(符号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
2.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____dB。
(2)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是________dB。
(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4)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5)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三、控制噪声的途径
1.防止噪声的________。
2.阻断噪声的________。
3.防止噪声进入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锦州)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没有振动 B. 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声纹锁依据声音的音调进行识别 D. 给机器加橡皮垫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2021·常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高速公路上小轿车正常行驶时速度是4m/s
B. 击鼓时,力量越大音调越高
C. 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教室的门宽约80cm
3.(2021·邵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
A. 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B. 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 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 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
4.(2021·武汉)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 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 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
5.(2021·黄石)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 “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 “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6.(2021·深圳)下列有关声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三个装水的瓶子,产生的声音音调相同
B. 图乙,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患者的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
C. 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 图丁,禁止鸣笛是传播过程中减少噪音
7.(2021·自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吹奏长笛时,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B. 同一乐器,弹奏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色就不同
C.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比水中传播快
D. 上课时,听到窗外嘈杂的噪声后关上窗户,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8.(2021·呼和浩特)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B. 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 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D. 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二、填空题
9.(2021·宜昌)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0.(2021·十堰)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__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露目标;他们在越野拉练时能听到指战员下达的各种口令,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到战士们的耳中。
11.(2021·吉林模拟)小轩正在家里学习,窗外传来音乐声,他根据声音的________判断出这是吉他声;他关上窗户,这是在________控制噪声。
12.(2021·扬州)2020年12月11日,扬州进入高铁时代,在高铁上行驶的动车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________ ,靠近村庄的铁路两侧安装隔音板是在________控制噪声,G8264次列车从扬州东站至宝应站用时27分钟,铁路线长约94.5km,其平均速度约是________km/h。
13.(2020八上·顺德月考)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明在教室走廊放声歌唱,他手摸喉头,感觉到喉头在________;教室里的同学都听到了歌声,表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__传播;正在静心思考的小娟忙用手捂住耳朵,她认为小明的歌声是________(填“乐音”或“噪声”)。
14.(2020八上·叶县期中)如图所示是央视《是真的吗》某期节 目中的一个画面∶在塑料桶底钻 一 个圆孔,用厚塑料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时,会发现纸杯纷纷落下,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在观看节目时“入座即静”,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
15.(2020八上·襄州月考)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图________是乐音的波形.
三、解答题
16.(2016八上·安顺期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请你结合相关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为我市创建宜居城市,提出两条减弱噪声的合理措施.
四、实验探究题
17.(2020八上·揭阳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1)交流讨论:
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
②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③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2)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声音在________中不能传播。
(3)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______(填序号)。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4)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
18.(2020八上·北京期中)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钟表放到一个盒子里,用衣服盖住钟表,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更换不同材料,仿照步骤2,再做四次,将数据记录,得到如下表的数据。
材料 袜子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 1.2 2.1 2.8 3.7 5.2
请你回答问题:
(1)在小华设计的实验中,他依据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来判断物体的隔音性能,这里采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2)根据表中所示数据可以初步判断,上表所示的五种材料中________的隔音效果最好。
(3)在控制噪声的方法中,“隔音”是采用了________(选填“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的方法减弱噪音。
19.(2019八上·山西期中)铁路通过居民区时,为了减弱噪声对居民的伤害铁路部门在两旁安装隔声墙。小明提出观点,表面光滑平整的材料的隔声效果比表面粗糙的材料的隔声效果好。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小明的观点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1)实验器材:________;
(2)实验步骤:________:
(3)实验结论: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1.无规则 2.妨碍 干扰 3.杂乱无章 有规律
二、1.分贝 dB 2.(1)0 (2)30~40 (3)90 (4)70 (5)50
三、1.产生 2.传播 3.人耳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A不符合题意;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不符合题意;
C.由于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辨别主人的声音,C不符合题意;
D.给机器加橡皮垫来吸收它的振动,使机器的振动减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2.【答案】 D
【考点】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4m/s=14.4km/h,此速度严重低于高速公路上对小轿车限速,A不符合题意;
B.击鼓时,力量越大响度越大,B不符合题意;
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一般学校教室门的宽度为70cm~100cm,教室的门宽约80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长度、速度的估计,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3.【答案】 C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减弱噪声主要有三种途径,从人耳处、传播过程中、声源处减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直接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C。
【分析】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4.【答案】 D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来传递能量,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时间和方位判断昆虫的位置,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
(2)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3)减弱声的传播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在人耳处;
(4)蝙蝠靠超声波传递信息。
5.【答案】 A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蓬头稚子”是根据音色辨别“路人”是陌生人,A错误,符合题意;
B.“遥招手”让人不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说话是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不同声音有不同的品质与特色,即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来辨别声音。
6.【答案】 C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图甲,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三个装水的瓶子,由于装水的质量不同,因此瓶子的振动频率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错误;
B.图乙,医生用听诊器判断患者的情况,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图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
D.图丁,禁止鸣笛是声源处减少噪音,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声音利用的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3)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4)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据此分析判断。
7.【答案】 A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奏长笛时,笛声是由长笛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A符合题意;
B.音调与频率有关,同一乐器,弹奏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就不同,B不符合题意;
C.一般情况下,声波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关系为v固>v液>v气 , 声波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比水中传播慢,C不符合题意;
D.上课时,听到窗外嘈杂的噪声后关上窗户,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即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8.【答案】 A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A符合题意;
B.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道,相同时间内,上图物体振动的次数比下图物体振动的多,即上面的频率高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C不符合题意;
D.自然灾害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因此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产生次声波,利用次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就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B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阻止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声音的音调高低和频率有关;次声波可以预报自然灾害。
二、填空题
9.【答案】 响度;声源
【考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噪声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响度,所以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的是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大小的单位是分贝。
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提醒司机该路段不能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物体的振动幅度、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都会影响声音的响度;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10.【答案】 声源;响度;空气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消音靴减少噪声产生,能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这是防止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战士们的耳中。
【分析】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1.【答案】 音色;传播过程中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解析】【解答】(1)小轩正在家里学习,窗外传来音乐声,他根据声音的特点,也就是音色判断出这是吉他声;
(2)他关上窗户,这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从人耳处减弱;②从传播过程中减弱;③从声源处减弱。
12.【答案】 减小空气阻力;传播过程中;210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在高铁上行驶的动车设计成流线型,可以减小迎风面积,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靠近村庄的铁路两侧安装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列车从扬州东站至宝应站平均速度约是v= 210km/h
【分析】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已知物体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速度。
13.【答案】 振动;空气(介质);噪声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唱歌时声带会振动,所以用手摸喉头振动;声音通过空气可以传播到其它同学的耳朵;声音影响了小娟的学习,所以此歌声对
就是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噪声。
【分析】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4.【答案】 能量;声源
【考点】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纸杯被击落,是声波对纸杯做了功,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在观看节目时“入座即静”,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分析】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5.【答案】 乙;甲
【考点】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从图形上可以看出,甲声音中的振动都是规则的振动,故是乐音;乙是无规则振动,故是噪声.
【分析】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把波形有规律的称为乐音,波形没有规律的称为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声音都成为噪声。
三、解答题
16.【答案】 解:从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上考虑:(1)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植树造林,在高速公路两旁修建隔音墙,这是通过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的传播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四、实验探究题
17.【答案】 (1)变小;不能
(2)介质;真空
(3)C
(4)340m/s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介质慢慢变少,故声音慢慢变小;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没有了介质,我们将听不到声音。(2)以上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真空不能传声。(3)上述的实验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在传播过程中做处理,C选项符合题意。(4)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空气的逐渐抽出,声音逐渐变小;推理可得,空气全部抽出后,在外侧听不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4)一般来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8.【答案】 (1)转换法
(2)袜子
(3)阻断噪声传播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依据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来判断物体的隔音性能,将隔音性能好坏转换为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的远近,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2)听不见声音的距离越小,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袜子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小,所以袜子的隔音效果越好。(3)隔音既不是在生源处减弱噪声,也不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噪声,而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隔音。所以“隔音”是采用了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减弱噪音。
【分析】(1)转换法是把一种不明显、不容易测量的量转化为一种容易测量的量;
(2)距离越短,说明物体的隔音效果越好,结合数据分析求解即可;
(3)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19.【答案】 (1)声源、闹钟、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
(2)把声源放入一只鞋盒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声音时的位置与声源的距离
(3)表面粗糙的材料比表面光滑平整的材料的隔声效果好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1)选择闹钟作为声源,把声源放入一只鞋盒中,选择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作为隔音材料;(2)把声源放入一只鞋盒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声音时的位置与声源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3)通过比较听不到声音时的实际距离来确定哪种材料隔声效果好。
实验结论:表面粗糙的材料比表面光滑平整的材料的隔声效果好。
故答案为:(1)声源、闹钟、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2)把声源放入一只鞋盒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声音时的位置与声源的距离;(3)表面粗糙的材料比表面光滑平整的材料的隔声效果好。
【分析】(1)探究阻止噪声传播的影响因素时,需要的器材为:声源、闹钟、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等;
(2)通过不同材料对声音的传播的效果进行比较,探究传播声音的效果;
(3)表面粗糙的物体阻止噪声效果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