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精品教学资料包(适合公开课教学和平时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天》精品教学资料包(适合公开课教学和平时教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07 10:15: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4. 《秋天》课文原文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4. 《秋天》同步精品练习
一、基础训练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 ) (2)肥硕( ) (3)鳊鱼( )
(4)乌桕( ) (5)栖息( ) (6)寥阔( )
(7)枯涸( ) (8)清洌( ) (9)芦篷( )
(10)梦寐( )
2.填空:
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 的 。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 过稻香的镰刀( )
(2)秋天 在农家里。( )
(3)秋天 在渔船上。( )
(4)秋天 在牧羊女的眼里。( )
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二、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2分)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6分)
(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3)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4分)
“兼容四季”
“自己的个性”
三、火眼金睛
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园园的网。
(2)轻轻摇着归舶的小浆。
(3)草野在悉蟀声中更辽阔了。
(4)溪水因枯竭见石更清冽了。
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对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沉积,荒凉的特点。
四、学习预报
预习《古代诗歌四首》
熟读课文。
搜集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1)丁丁(zhēng zhēng) (2)肥硕( shuò ) (3)鳊鱼( biān )
(4)乌桕( jiù ) (5)栖息( qī ) (6)寥阔( liáo )
(7)枯涸( hé ) (8)清洌( liè ) (9)芦篷( péng )
(10)梦寐( mèi )
2.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秋天,热爱与赞美。
3.(1)饱食;用拟人的手法写丰收之景。
(2)栖息;停留,休息。
(3)游戏;虚实相生,写出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悦。
(4)梦寐;睡梦。
4.(1)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5.开放性试题(略)。
二、拓展阅读
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4.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三、火眼金睛:
1.(1)“撤”改为“撒”,“园园”改为“圆圆”。
(2)“舶”改为“泊”,“浆”改为“桨”。
(3)“悉”改为“蟋”,“辽”改为“寥”。
(4)“竭”改为“涸”,“冽”改为“洌”。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呼应,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57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4.秋天
果实成熟
秋天是金黄色的
丰收
收获的喜悦
天高云淡、水落石出、高远宁静
大雁南归
夜长昼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秋 天
何其芳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③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现代诗人、评论家. 他的诗集主要有:《汉园集》《预言》《夜歌》。诗人在诗歌《秋天》里,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积累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含义: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归泊(bó):(渔船)返回,停船靠岸。
寥阔(liáokuò):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hé):干涸,没有水了。
·
·
·
·
·
·
·
·
·
清洌(liè):水清。
梦寐(mèi):睡梦。
鳊鱼(biān):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小而尖,鳞较细。
乌桕(jiù):也叫桕树。落中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
·
·
·
·
诗歌画面 诗人情感
音频朗读
视频朗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把握语速、读出情感
秋 天
震 落 了 清 晨 满 披 着 的 露 珠,
伐 木 声 丁 丁 地 飘 出 幽 谷。
放 下 饱 食 过 稻 香 的 镰 刀,
用 背 篓 来 装 竹 篱 间 肥 硕 的 瓜 果。
秋 天 栖 息 在 农 家 里。
向 江 面 的 冷 雾 撒 下 圆 圆 的 网,
收 起 青 鳊 鱼 似 的 乌 桕 叶 的 影 子。
芦 篷 上 满 载 着 白 霜,
轻 轻 摇 着 归 泊 的 小 桨。
秋 天 游 戏 在 渔 船 上。
草 野 在 蟋 蟀 声 中 更 廖 阔 了。
溪 水 因 枯 涸 见 石 更 清 洌 了。
牛 背 上 的 笛声 何处去了,
那 满 流 着 夏 夜 的 香 与 热 的 笛 孔?
秋 天 梦 寐 在 牧 羊 女 的 眼 里。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1、诗歌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2、诗中刻画了几幅画面?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给每一节诗的
每幅画面各拟一个标题
一、农家丰收图
二、霜晨归渔图
三、少女思恋图
乡村秋景图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乡村秋景图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歌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勾画秋天
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诗歌用了哪些词句来反映乡村的特色
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
明确:
——露珠、冷雾、白霜,富有秋天的天气特征;
——稻香、镰刀、竹篱、瓜果体现农家特色;
——蟋蟀声使田野更廖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精读全诗,细细品味诗歌语言!
品读“农家丰收图”
1、这一节诗中哪些词写出了“丰收” ?写出了什么内容?
“饱食过稻香”
“肥硕的瓜果”
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和农民的丰收之乐。
2. 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饱食过稻香”: “饱食”,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拟人,把秋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因秋收的丰硕而兴奋的感情,创造出了喜悦、轻松、宁静的氛围。
3. 仔细观察一下这一节诗的用词,它是从哪些感官来写农家丰收的景象的?
听觉:
伐木声。
嗅觉:
稻香。
视觉:
肥硕的瓜果。
自己品读第二节诗,按照品读第一节的方法,同学之间自己研读,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一起交流
品读“霜晨归鱼图”
1、第二节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秋天的早晨?
冷雾
乌桕叶(落叶)
白霜
2、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把乌桕叶比喻成青鳊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桕叶婀娜多姿的情态,体现了渔人悠闲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拟人,把秋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活泼,表现了渔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品读“少女思恋图”
1、 第一句中的“寥阔”是什么意思? 草野为什么在蟋蟀声中更寥阔?
寥阔:高远空旷
秋季天高气爽,田野收获后显得更空旷,在入秋的蟋蟀叫声中,草野显得更加“寥阔”了 。
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
那是放牛郎在夏夜吹响笛声,洋溢着芳香和热情。
3、这里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是牧羊女!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一词好在哪里
“梦寐”,拟人,将秋天拟人化,赋予秋天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陶醉于秋天的美丽,遐想着夏天的“笛声”的情态,表现了秋天如诗如画的意境和牧羊女如痴如醉的情态。
请打开想象的翅膀:
品了这节诗,你的头脑里展现出怎样的画面
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下来吗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念图
农家丰收图
清晨朝露未干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农家丰收图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了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霜晨归渔图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流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少女思恋图
秋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了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带了一枚胸花。
比较阅读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何其芳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秋天,是栖息在农家里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眼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来描绘你们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
(学生作品展示)
同学们用自己的妙语连珠的语言精彩地勾画了自己眼里最美丽的秋天,其实,美无处不在,希望大家在生活的舞台上,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用一颗真心去体验美,用一双巧手去创造美,用一只妙笔去讴歌美。最后让我们再次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走进何其芳那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喜 爱 秋 天
秋 天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清远
清幽
清甜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4. 《秋天》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渔家秋景图。“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 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 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练习说明
一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
此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这是从鉴赏诗歌的主要方式着眼提出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二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此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具体的语境进行体会,可参见“课文研讨”中的有关内容。
三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首同样优秀的外国诗歌。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
一、注重诵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直至熟读成诵。
二、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来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如:你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 为什么 你注意观赏过秋天的景象吗 你印象中的秋景与这首诗是否一样 你能不能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课文提供了比较鉴赏的材料,应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行鉴赏。比较鉴赏时,应先认真阅读,然后再比较异同,若能从比较中发现几点带有共性的东西,当然更好。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吴子敏)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992年版)
二、那么一种氛围──读《秋天》 (刘真福)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的诗作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情境、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之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 “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而这里却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一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选自《中小学教材教法》2001年第11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6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4.秋天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走进诗歌情境;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欣赏诗歌中的画面美、情感美;
③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漫江碧透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秋有味.
秋天很美,美在一份清澈,一份来自于人间而又远离尘世的清净清远清甜。
秋 天
何其芳
读秋,感受画面美
丁 丁
幽 谷
肥 硕
栖 息
归 泊
寥 阔
枯 涸
梦 寐
zhēng
yōu
shuò


liáo

liè
mèi
清 洌
你 认 识 吗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 天
何其芳
相信自己能读好的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你能为它们命上一个漂亮的名字吗
找一找何其芳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入秋天呢?
农家丰收图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说秋,品味语言美
请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喜欢  (某一个词或某一个句子) ,因为   。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任选一幅图画,根据诗歌意境,用自己的话语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下来,可以大胆想象,增添自己的感受。
例如: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耳边传来悠远绵长的笛声,只是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四处张望,眼里写满了心思……
赏秋,鉴赏情感美
现在总该知道了吧: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
拓秋,诗歌创作美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 山 新 雨 后,
天 气 晚 来 秋。
明 月 松 间 照,
清 泉 石 上 流。
竹 喧 归 浣 女,
莲 动 下 渔 舟。
随 意 春 芳 歇,
王 孙 自 可 留 。
试写几行小诗,表达对春天、夏天、冬天的喜爱之情。(可以模仿《秋天》)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画 语 情 创
面 言 感 作
美 美 美 美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4. 《秋天》一课时精品教案
秋 天 何其芳
教学设想:这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何其芳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乡村秋景图美妙至极,沁人心脾。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欣赏诗中的画面美,去倾听诗人的深情絮语,去感受诗中的美妙情感。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领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画面美,体会诗歌中的美妙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紧扣文本,品味语言。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美点赏读法、品味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听音乐,走进诗歌(《晚秋》)
(二)学生齐读下列抒写秋天的诗句,在诗歌意境中走进诗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漫江碧透 。
(三)老师:今年的秋天是一个特殊的季节,今年的秋天硕果累累,你看那黄澄澄的酥梨正傲立枝头;乐山的秋天更是喜气洋洋,在噼里啪啦的礼炮声中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大喜事——果蔬论坛。怪不得今年的秋天在一个月前就早早地赶来了呢!
同学们,喜欢秋天吗?那就跟随老师的引领,去感受秋天的美丽吧!
二、读秋,感受画面美
1、 自由散读,力求读准,读顺。
强调重点词语:
镰刀lián 丁丁zhēng 肥硕shuò 栖息qī 鳊鱼biān 乌桕jiù
寥阔liáo 枯涸hé 枯涸 hé 清冽 liè 梦寐mèi 芦篷lú
1、 指名读,读出层次和节奏,并注意酝酿感情。
1、 听课文范读,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要求:学生闭眼倾听,并寻找一下诗歌中共描述了几幅画面。
1、 齐读并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三幅画面?你能为它们命上一个漂亮的名字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请用下列句式说话:诗歌描绘了一幅 图,描述了 等景物,你看 (诗歌中的语句)。
三、说秋,品味语言美
1、请用下列句式说话:“诗中 (某一个词语或句子)美,美在 。”
2、散文式说话: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任选一幅图画,根据诗歌意境,用自己的语言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下来,可以大胆想象,增添自己的感受。
例如: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耳边传来悠远绵长的笛声,只是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四处张望,眼里写满了心思……
四、赏秋,鉴赏情感美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带着喜悦、赞美、向往的心情试背此诗。
五、拓秋,诗歌创作美
1、引领学生走进马致远的《秋思》和王维的《山居秋暝》
2、生活原本就是一首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感受了诗情,我们也能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也能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解读春天、夏天和冬天。加之本课学习的“秋天”,组成一幅完美的四季图。
六、课堂总结:
何其芳的《秋天》向我们展示了三幅美景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共同构筑了一幅乡村秋景图,向我们展示了它无尽的美: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加之咱们的创作美,真是美不胜收。
法国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在辛勤的学习之余,立足生活,驻足观望,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请你用美好的心情,来接受一切美好的启迪吧!
祝大家天天都有美好的心情!
七、板书: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画 语 情 创
面 言 感 作
美 美 美 美
八、教后记:
《秋天》这首诗是现代诗人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歌如画,构筑了三幅美景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丰收图。秋天很美,美在它的画面、美在它的意境、美在它的语言、美在它的情感。因此,对于这首诗的教学,我采用了美点赏读法和品味探究法,把学生带进美的境界,进行美的享受。加之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上面有很多秋天的声音、秋天的颜色、秋天的形状、秋天的味道,形象、生动、具体、直观,使学生在美好的意境、美好的心情中把秋天赏了个透,美妙至极!
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视听角度,加之思考、品味、探讨、抒写,锻炼了学生紧扣文本品味诗歌的能力,激撞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美中不足的是,“诗歌中 美,美在 ”这一说话环节处理得不太好,原因在于对学生的要求过高,高估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综合素质,总想让其说出所以然,但学生总说不出所以然,以至发言者甚少,气氛不够活跃。
有时候缺憾也是美,我想我会珍惜每一次缺憾,从中深刻反思,勇立新课改的潮头,大踏步地前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4. 《秋天》两课时精品教案
引秋
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果实成熟
秋天是金黄色的
丰收
收获的喜悦
天高云淡、水落石出、高远宁静
大雁南归
夜长昼短……
寻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秋 天
何其芳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③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作者介绍: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现代诗人、评论家. 他的诗集主要有:《汉园集》《预言》《夜歌》。诗人在诗歌《秋天》里,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积累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含义: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归泊(bó):(渔船)返回,停船靠岸。
寥阔(liáokuò):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hé):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liè):水清。
梦寐(mèi):睡梦。
鳊鱼(biān):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小而尖,鳞较细。
乌桕(jiù):也叫桕树。落中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
·
诵秋
听读诗歌 整体感知
诗歌画面 诗人情感
齐读诗歌 正确朗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把握语速、读出情感
秋 天
震 落 了 /清 晨/ 满 披 着 的 /露 珠,
伐 木 声 /丁 丁 地/ 飘 出 幽 谷。
放 下 /饱 食 过 稻 香 的/ 镰 刀,
用 背 篓 来 装/ 竹 篱 间/ 肥 硕 的/ 瓜 果。
秋 天 /栖 息 在/ 农 家 里。
向 /江 面 的 冷 雾/ 撒 下 圆 圆 的 网,
收 起 /青 鳊 鱼 似 的/ 乌 桕 叶 的 影 子。
芦 篷 上/ 满 载 着 /白 霜,
轻 轻 摇 着/ 归 泊 的 /小 桨。
秋 天 /游 戏 在 /渔 船 上。
草 野 /在 蟋 蟀 声 中 /更 廖 阔 了。
溪 水 /因 枯 涸 见 石/ 更 清 洌 了。
牛 背 上 的 /笛声 /何处去了,
那 满 流 着 /夏 夜 的 香 与 热 的 /笛 孔?
秋 天 /梦 寐 在 /牧 羊 女 的 /眼 里。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1、诗歌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2、诗中刻画了几幅画面?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给每一节诗的每幅画面各拟一个标题
一、农家丰收图
二、霜晨归渔图
三、少女思恋图
——乡村秋景图
农家丰收图(图片欣赏)
霜晨归渔图(图片欣赏)
少女思恋图(图片欣赏)
乡村秋景图(图片欣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品秋
初品
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诗歌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勾画秋天
露珠、冷雾、白霜、溪水干涸、更清冽。
诗歌用了哪些词句来反映乡村的特色
稻香、镰 刀、竹篱、瓜果、蟋蟀声使草野更寥阔。
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
明确:
——露珠、冷雾、白霜,富有秋天的天气特征;
——稻香、镰刀、竹篱、瓜果体现农家特色;
——蟋蟀声使田野更廖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精读全诗,细细品味诗歌语言!
细品——品读“农家丰收图”
1、这一节诗中哪些词写出了“丰收” ?写出了什么内容?
“饱食过稻香”
“肥硕的瓜果”
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和农民的丰收之乐。
2. 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饱食过稻香”: “饱食”,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拟人,把秋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因秋收的丰硕而兴奋的感情,创造出了喜悦、轻松、宁静的氛围。
3. 仔细观察一下这一节诗的用词,它是从哪些感官来写农家丰收的景象的?
听觉:
伐木声。
嗅觉:
稻香。
视觉:
肥硕的瓜果。
自品——品读“霜晨归鱼图”
自己品读第二节诗,按照品读第一节的方法,同学之间自己研读,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一起交流
1、第二节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秋天的早晨?
冷雾
乌桕叶(落叶)
白霜
2、这一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把乌桕叶比喻成青鳊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桕叶婀娜多姿的情态,体现了渔人悠闲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拟人,把秋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活泼,表现了渔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细品——品读“少女思恋图”
1、 第一句中的“寥阔”是什么意思? 草野为什么在蟋蟀声中更寥阔?
寥阔:高远空旷
秋季天高气爽,田野收获后显得更空旷,在入秋的蟋蟀叫声中,草野显得更加“寥阔”了 。
2、“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
那是放牛郎在夏夜吹响笛声,洋溢着芳香和热情。
3、这里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是牧羊女!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一词好在哪里
“梦寐”,拟人,将秋天拟人化,赋予秋天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陶醉于秋天的美丽,遐想着夏天的“笛声”的情态,表现了秋天如诗如画的意境和牧羊女如痴如醉的情态。
展开想像,描述图画
请打开想象的翅膀:品了这节诗,你的头脑里展现出怎样的画面 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下来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念图
农家丰收图
清晨朝露未干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了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流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拓展 延伸
比较阅读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了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带了一枚胸花。
——都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写秋
师:何其芳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秋天,是栖息在农家里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眼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来描绘你们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
(学生作品展示)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妙语连珠的语言精彩地勾画了自己眼里最美丽的秋天,其实,美无处不在,希望大家在生活的舞台上,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用一颗真心去体验美,用一双巧手去创造美,用一只妙笔去讴歌美。最后让我们再次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中走进何其芳那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
喜 爱 秋 天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秋 天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清远
清幽
清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