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册资料(教案+课件+同步训练)《贞观之治》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册资料(教案+课件+同步训练)《贞观之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06 10:49:33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
隋炀帝
隋炀帝的暴政
——为政刻薄
精于搜刮
滥用民力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
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
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
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1.即位前的李世民
(公元626年)
2.贞观年间的政绩
贞观年间的政绩如何?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二、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1.知人善任
秦叔宝








“为政之道,惟在得人。”







2.虚心纳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你能否讲述其中的几个故事?
阅读P10“阅读卡片”,思考:
(1)太宗做到兼听广纳了吗?
(2)你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吗?
(3)从唐太宗身上你受到怎 样的教育?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国力增强,社会呈现安定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小结
唐太宗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精简机构、加强国防
改善民族关系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
开放对外交流
贞观之治
载舟:文景之治
覆舟:
秦朝: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黄巾军起义
隋朝:农民起义
商朝:牧野之战
共同点:
A、富有才干 B、英武果断
C、勇于创新
不同点:
秦始皇、 创新意识较强,
但比较残暴。
汉武帝:
巩固国防,开拓疆土,但好
大喜功,穷兵黩武,好在能
悬崖勒马。
唐太宗:统治开明,宽容,
虚心纳谏,主张“华夷一家”
尤为可嘉。
昭陵全景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历史:第2课 贞观之治 同步训练(岳麓版七年级下)
1.618年,建立唐朝的是(  )
A.李渊 B.李世民 C.李建成 D.李元吉
解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李渊的儿子,他们跟随李渊出兵,协助其建立了唐朝。
答案:A
2.下列被唐太宗重用的人才是(  )
①魏征 ②房玄龄 ③杜如晦 ④张九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都是被唐太宗重用的大臣。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人,与题目不符,应排除。
答案:D
3.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执行机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
解析: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是具体的执行机构。行中书省是元朝时期设立的地方机构。
答案:B
4.唐朝科举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为(  )
①儒家经典 ②诗赋 ③政论 ④算术
A.①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唐朝科举制设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中国古代并不重视算术的学习,也没将其纳入考试范围。
答案:C
5.唐太宗实行的下列措施中,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  )
A.轻徭薄赋 B.知人善任
C.重视纳谏 D.加强中央权力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唐太宗所推行的治国措施作用的认识。经分析可知,只有轻徭薄赋能直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A
6.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是(  )
A.接受隋亡的教训 B.有名臣魏征
C.他是开明的君主 D.三省六部制的要求
解析:唐太宗是唐朝的统治者,他的种种措施都是为了巩固唐朝的统治。他之所以纳谏是接受隋亡的教训,使唐朝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
答案:A
7.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解析:唐朝是618年李渊建立的,李渊就是唐高祖。唐太宗是李渊的儿子,唐太宗去世后即位的是唐高宗,唐玄宗则是武则天之后的唐朝皇帝。
答案:A
8.(2006海南中考)唐太宗统治时期称贞观之治,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
①魏征直言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玄奘西游 ④任姚崇为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唐太宗统治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有:重用魏征、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任姚崇为相则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答案:A
我综合我发展
9.请写出下面两个人物的名字。
图1 图2
解析:根据教材上的相关信息回答即可。
答案:房玄龄 魏征
10.阅读下列材料:?
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请完成:
(1)说这话的人是谁?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2)想一想,此人纳谏用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解析:《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李世民言行的一本书;魏征就像人镜一样,可以指出李世民的得失。要注意巩固统治是唐太宗纳谏用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答案:(1)李世民。因为魏征在世时,敢于直言,前后上谏200多次,指出唐太宗的过失,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因此,魏征死后,唐太宗觉得失掉了一面镜子。?
(2)为了巩固唐朝统治,以求长治久安。
11.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效果如何?
解析: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措施: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知人善任,重视纳谏;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权力;合并州县,精简机构,以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科举制。?
效果: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第2课贞观之治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法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 贞观之治
1、(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唐太宗的名字叫( ),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 ),他是发动( )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
5、唐初沿用( )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 )和( );六部是指( )( )( )( )( )( )。六部隶属于三省中( )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 )和( )。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 )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