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册资料(教案+课件+同步训练)《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册资料(教案+课件+同步训练)《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06 10:49:33

文档简介

历史: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同步训练(岳麓版七年级下)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_______、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答案:东南亚
2.1405~1433年,郑和先后_______次下西洋。
答案:7
3.郑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_______做工和经商,对当地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南洋
4.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它们都是以_______的名字命名的。
答案:郑和
5.1561年,戚继光率戚家军在浙江_______附近九战九捷,歼灭倭寇5000多人。
答案:台州
6.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仁宗 D.明宪宗
解析:为了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各国。
答案:B
7.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印度洋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解析:郑和下西洋到了很多地方,但最远到达的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答案:C
8.倭寇包括(  )
①日本武士 ②日本商人 ③日本海盗 ④中国沿海奸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倭寇就是武装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各地的日本武士、商人、海盗等。
答案:A
9.明朝时的抗倭将领有(  )
①戚继光 ②岳飞 ③文天祥 ④俞大猷
A.①② B.③④ C.① D.①④
解析:明朝时的抗倭将领有戚继光和俞大猷。
答案:D
我综合我发展
10.郑和下西洋曾到过亚非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
A.20多个 B.30多个 C.40多个 D.50多个
解析: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到达过亚非30多个国家。
答案: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请完成:
(1)从材料中可感受到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
(2)简述其主要事迹。
解析:从诗中可以看出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根据所学总结他的主要事迹。
参考答案:(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戚继光是一个渴望祖国海防安定,立志报效祖国的人;材料二表现了他转战南北、驰骋疆场的爱国精神。?
(2)戚继光率戚家军在荡平浙江倭寇后,又南下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1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解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明政府为显示国威,扩大政治影响而进行的,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交往。了解这两方面就可以解答此题了。
参考答案:目的: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意义: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共29张PPT)
鱼台县实验中学
张敬涛
  郑和,本姓马,
小名三宝,云南人,
回族。12岁入王府为
宦者,明成祖即位后,
赐他姓郑,升为内宫
监太监,世称三宝太
监。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文莱
年至 年,郑和率船队先后 次下西洋,到过亚非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 沿岸。
1405
1433

30
红海
非洲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
郑和航海图
明代罗盘
郑和船队编形图
百船竞发壮观景象
刘家港
刘家港


今加里曼丹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
今印度科泽科德
榜葛剌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
天方
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慢八撒
今肯尼亚蒙巴萨


天方
木骨都束
慢八撒
刘家港
刘家港




木骨都束
慢八撒
占城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非洲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
南亚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
阿拉伯地区国家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
你怎样评价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120吨
100吨
50吨
长24.5米
宽6米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船只大小
4艘
17艘
大号宝船62艘
船数
160人
1000-1500人
27800人
人数
1次
4次
7次
次数
1497-1498年
1492-1504年
1405-1433年
时间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
下西洋
地点
达·伽马
哥伦布
郑和
姓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和友谊,促进了南洋的开发,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倭寇是指什么人?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
中期,我国倭患严重,16世纪中期,明朝政府派 等将领组织抗倭。他率领部队在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名将 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明朝
俞大猷
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你能说说有关戚继光和戚家军的故事吗?
台州
登州
福建
广东
想一想,戚家军抗倭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你怎样评价明朝抗倭的
戚继光和南宋抗金的岳飞
人物
评价
代表利益
抗击对象
岳 飞
戚 继 光
项目
外来侵略势力
国内女真族统治者
中华民族
中原和
江南人民
抗金英雄
民族英雄
郑和下西洋
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戚继光抗倭
16世纪中期,明朝政府派戚继光等将领组织抗倭。他率领部队在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课堂练习
温故
知新
畅想
天地
史料
分析
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受明成祖派遣出使西洋的
B 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 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D 他的远航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
C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畅想天地
郑和下西洋一般都选择
秋冬出发,夏季返回。你认
为郑和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可以有效利用季风和洋流。秋冬之时,亚洲大陆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郑和船队可顺风顺水而去;而夏季时,亚洲大陆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他们又可借助风势顺流而回。
史料分析
右图人物曾经写下这样豪迈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你能回答下面几个和他有关的问题吗?
1、诗句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
2、他是怎样使“海波平”的?
3、如何评价他?
你能说出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不同吗?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标内容]
①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②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采用故事法、讨论法、列表举例法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 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 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