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山东学情”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山东学情”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09 17:07:05

文档简介

2021“山东学情”高二 10 月份联合考试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图 2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据图推测,乙地( )
A. 纬度高于甲地 B. 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大于甲地
C. 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 D. 昼夜长短年变化大于甲地
4. 据图推测,该日应该是北半球的( )
第Ⅰ卷(选择题)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图 3 中 N为北极点,MPQ为昼夜分界线,此时 T、P两地的太阳高
单选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度相差 90°。据此完成 5-6 题。
图 1 为我国某城市高二年级课外实践小组绘制的某日 13时 56分(北京时间)立竿测影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图 3
5. 此日 T地的昼长是( )
A. 12小时 B. 14小时 C. 16小时 D. 18小时
6. 图示时刻( )
A. M地正值日出 B. P地所在经线为太阳直射经线
C. N地太阳高度为 25° D. P地日出正北
图 4 所示是李先生某日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日落景观图片。当日,李先生又乘飞机前往巴西
进行为期一周的旅游。据此回答 7-8 题
图 1
1. 该城市是( )
A. 北京(约 116°E) B. 重庆(约 106°E) C. 拉萨(约 91°E) D. 沈阳(约 124°E)
2. 该城市一年中白昼最长时( )
A. 图 4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 B. 三亚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C. 7. 图片拍摄日期最可能是( )正值南极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期 D. 钓鱼岛日出东北方向
A. 2月 1日 B. 4月 1日 C. 6月 1日 D. 8月 1日
图 2 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 3-4 题。
高二地理 第 1 页 共 6 页 高二地理 第 2 页 共 6 页
8. 李先生在巴西旅游期间( ) 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图 7 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 14-15
A. 北京太阳高度日变化缩小 B. 晨线和经线的夹角缩小 题。
C. 北极附近极昼范围缩小 D. 巴西利亚的昼夜长短差别幅度增大
我国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到:“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据此完成 9-10 题。
9.“柔者变而为刚”所表述的地质作用是( ) 图 7
A.流水侵蚀 B.固结成岩 C.重熔再生 D.风力堆积 14.图中岩石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 )
10.此段文字说明该区域经历了(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②和③ D.①和④
A.水平拉张 B.岩浆喷发 C.地壳拾升 D.断裂下陷 15.经过 E 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多气孔结构 B.常含有化石 C.有层理构造 D.有片理构造
11.图 5 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
A.甲处构造为典型的储油构造 第Ⅱ卷(非选择题)
B.乙处探到的岩层最复杂 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C.丙处钻井可能发现大理石
16.图 8 中 AB弧是晨昏线的一段,A是晨昏线与 70°S的切点,B是晨昏线与南纬 X°的交点。该日南纬 X°
D.丁出地下铁矿体形成的时间比断层晚
纬线圈上昼弧与夜弧之比是 5:7,B点该日正午,北京时间是 18时。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12 分)
图 5
读图 6 某地貌模式图。完成 12-13 题。
12.由图可知( ) 图 8
A.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
B.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且适合农耕
D.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1)图中 AB弧是晨昏线中的______线,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
(2)这一天 B点的日出方向和日出时间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
图 6
13.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 (3)图示日期出现极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时刻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
A.河流入海口 B.山间河谷出口 C.大江大河中下游 D.盆地中心 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北京(40°N,116°E)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_,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日 A点在向北移动,则在今后一个月内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地理 第 3页 共 6页 高二地理 第 4页 共 6页
17.读图 9(阴影表示夜半球),完成下列各小题。(14 分) (1)说出 A 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 B 处谷地的形成过程。
(3)简述 C 地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近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蛇曲,一般形成在地形相对平坦、落差不大、地面物质软硬适中、松散适度
的草原或湿地上,很难发育在岩石中。但在黄河河口以下晋陕边境,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脉多次隆起形成的
断裂带中,形成了壮观的“嵌入式蛇曲”,也称“曲峡”。位于沁河第一湾曲峡附近的寨后村,建村历史悠久,
图 9 土质、水质条件好。
蛇曲裁弯取直后,旧河道形成牛轭湖。沁河支流丹河曲峡上的古牛轭湖地势高于河道,已被开辟为连片
(1)N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A地日出地方时为__________。M点的昼长为__________小时。
的耕地。图 11 为太行山典型曲峡分布地段及沁河第一湾和丹河古牛轭湖景观图。
(2)此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地区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是______。
(3)图示日期第二天M地经历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试描述第二天M地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状况。
(4)试描述从立夏到立秋,A地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 5 )请将图示时刻的光照图转绘到右侧给定的侧视图上(用阴影表示夜),且在图中画出东八区中央经线
并标注度数。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某地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断裂,图 10 为该地的地质剖面图,左图中 T1、T2、T3是 C 图 11
地河流凸岸形成的河流阶地(抬升了的河漫滩)图。
(1)描述太行山曲峡的形成过程。
(2)分析寨后古村选址曲峡凸岸的原因。
(3)说明图中高位古牛轭湖的演化过程。
图 10
高二地理 第高1二页地理共 6 页第 5页 共 6页 高二地理 第62 页 共 66 页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021 年“山东学情”高二 10 月联合考试 (4)(2分)
地理答题卡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
贴 条 形 码 区
准考
证号
1. 考生答题前,先将条形码贴在条形码区,并将本人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 答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选择题填涂时,必须用 2B 铅笔按图示 规范填涂。
注 3. 严格按照题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填 正确填涂
意 4. 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修正纸和修正带。 涂
5. 若考生未按上述要求填写答题,影响评分结果,后果自负。
事 样 错误填涂
项 例
选择题(每题 3分,共 45分)
18、(14分)
(1)(4分)
1 6 11
2 7 12
3 8 13
4 9 14
5 10 15
16、(12分)
(1)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分)
(2)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14分)
(3)(6分)
(1)_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4分)
第 1 页 共 3 页 第 2 页 共 3 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9、(15分)
(1)(6分)
(2)(4分)
(3)(5分)
第 3 页 共 3 页7. 北京时间是 120°E 的时间,64°W 与 120°E 相差 184°,1°差 4 分钟,即相差 12 小时 16 分钟(或者时区差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和解析(附评分标准)
计算),知道东边的时间,向西求时间用减法,得出 64°W 时间为 19:00 整。由题中的纬度可知,别德马位
于南半球,19:00 日落,说明南半球昼长夜短,是夏季。
【小题 1】C 【小题 2】D
8. 根据第 1 题可知,李先生在巴西旅游期间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靠近赤道,全
1. 本题考查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
球昼夜长短差距逐渐缩小,因此晨线和经线的夹角缩小,B 正确、D 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
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北京时间 13 时 56 分,该地杆影刚好指向正北方向,即太阳
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因此太阳高度日变化增大;北极附近极夜范围缩小。
此时位于该地正南方向,所以此时刻为该地地方时正午 12 点,比北京时间晚 1 小时 56 分,可推断该地经
【小题 9】B 【小题 10】C
度为东经 91°,故 C 正确,ABD 错误。
9.螺蚌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
2.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
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所以排除 A、C、D,选择 B。
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该城市一年中白昼长度最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
10.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螺蚌生活在河湖
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时是 1 月初,A 错误;三亚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是太阳直射三亚时,B 错误;该城
中,高山有螺蚌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河湖,后来由于地壳运动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即此处从河湖抬升为陆
市一年中影子长度最短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南极出现极夜现象,不适宜南极科考,C 错误;该城市一年
地。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中影子长度最短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北京昼长夜短,钓鱼岛日出在 6 时前,且日出方位是东北方向,D
正确。
【小题 11】C
【小题 3】C 【小题 4】B
.甲处为一断层,不能储油;铁矿矿体属于变质岩,丙处钻井能发现大理石;四处钻探到的岩层最复杂的是
3. 本题主要考查乙地的位置,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丙处;图中断层破坏了铁矿矿体,说明铁矿矿体形成时间比断层早。
乙地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地方时为 12 时,此时北京时间为 24 点,因此乙地位于 60°W,在西半球。甲地
【小题 12】C【小题 13】B
位于北半球且太阳高度角比较高,因此太阳直射于北半球,该日乙地昼长为 小时,所以乙地位于赤道, 12
故选 C。 解析:12.图中显示扇形地中下部为绿洲分布区,说明其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4. 本题主要考查节气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解题 13.冲积扇是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沉积形成的。
的关键。由第 3 题可知该日太阳直射于北半球,且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66°34′,因此该日太阳直射
于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故选 B。 【小题 14】B 【小题 15】A
【小题 5】B 【小题 6】D 14.结合图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判断,①表示沉积岩,②表示变质岩,③表示喷出型岩浆岩,④表
5.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计算,同时考查学生读图计算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昼夜长短 示侵入型岩浆岩,因此岩石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③和④。故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的计算。由图中的角 MNP 为 75°可知,夜弧长度为 150°,则昼弧长度为 210°,由此计算出昼长为 14 小时。 15.E 过程为岩浆喷出地表的冷凝过程,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由于喷出岩是岩浆流出地表后冷却的,所以岩浆在
故 B 选项正确。 空气或水中,承受的压力大大减轻,岩浆中的气体就会膨胀,形成的岩石往往密度小而且多气孔,故 A 正确。常
6.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读图计算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图分析提取 含有化石和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特征;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
关键信息。图中弧 MTQ 为昼弧,N 为北极点,地球逆时针旋转,由此判断 M 点正值日落,Q 点正值日出; 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故 B、C、D 错误。故选 A。
根据上题可知,N 地太阳高度为 15°,P 点地方时 0 点,刚好出现极昼现象,日出正北方向。故 D 选项正确,
ABC 错误。
【答案】(1)昏;(1分) (20°N,45°W【小题 】 【小题 】 )(2分)7 A 8 B 16.
(2)东北;(1分) 7 时 (1 分)
第 1 页,共 3 页
(3)70°N 及其以北(或 70°N~90°N)地区 (1 分) (3)本题考查节气的判读以及地球运动的速度,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准确把握
题图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是北半球冬至日。1 月初,地球公转到了近日点
从 135°E 向西,经 0°经线至 180°经线(或 180°经线向东,经 0°经线至 135°E) (2 分)
附近,公转速度最快。故冬至日(12 月 22 日)之后的一周内公转速度不断的变快。
(4)70°;(1分)自 20°N 向南北两侧递减。(1分) (4)本题考查昼夜状况的变化与二十四节气,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熟练掌握昼
(5)先变大,再变小(2分) 夜长短及变化的判读是解题的关键。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向哪个半
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短夜渐长。从立夏到立秋太阳直射点都位于北半球,先向北移动,夏至日过后( 6
月 22 日前后)后向南移动。故期间 A 点都是昼长夜短,昼先逐渐变长,夏至日过后逐渐变短。
17.【答案】(1)15°E(1 分),9 时(1分),0(1 分)
(5)答案如图所示:
(2)165°W 向东至 180°(1 分);23:24(1 分)
(3)M 地昼短夜长,白昼极短,夜长接近 24 小时(2分);该日太阳在正南方升出地平线马上又落下(该
日太阳于正南升起,正南落下)(2分)。
(4)期间都是昼长夜短(1分);昼先逐渐变长,夏至之后逐渐变短(1分)。
(5)答案如图所示:(3分)(其中晨昏线和阴影 2分,120°经线和度数 1分)
18.答案:(1)A 处是向斜(1 分),地壳运动使 A 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在外力长期
作用下,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3 分)
(2)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2 分),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
谷地(2 分)。
(3)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2 分),后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
蚀,河漫滩被废弃,形成河流阶地(2 分),随着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形成多级河流阶地(2
分)。
【解析】(1)本题考查经度的判断以及地方时的计算,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准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地貌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确把握题图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据图分析,N 位于 30°W 和 60°E 之间,两条经线之间相差 90°,故 N 为 15°E,
(1)据图可知,A 地沉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可判断为向斜,地壳运动使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在外
此时 N 为 12 时,向西与 A 所在经线相差 45°,则 A 时间比 N 晚 3 小时,故 A 所在经线为 9 时,A 是所在
力长期作用下,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纬线与晨线的交点,故其地方时即为日出的地方时。M 点的昼长为 0 小时。
(2)据图可知,B 处沉积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可判断为断层部位,断层沿线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
(2)本题考查日界线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准确把握日界线的位置
易被风化、侵蚀成谷地。
是解题的关键。日界线是 0 时经线和 180°经线。新的一天的范围是 0 时经线向东至 180°经线。N 为 15°E,
(3)河流阶地的形成应从河流先沉积,后抬升、侵蚀等角度考虑,还要注意设问中的“多级阶地”。当地
N 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是 15°E 的对应经线,为 165° W。故新一天的范围是 165° W 向
壳相对稳定时,河流常在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后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增强,河漫滩被废弃,形成
东到 180°,北京经度约为 116°E,位于新的一天范围内,故此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地区范围是 165° W 向西
河流阶地,随着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从而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至 180°(或 180°向西至 165° W)。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故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23°26' S 至
90° S。
第 2 页,共 3 页
19.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在古平面时期),该地区地形平坦,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3 分);
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或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保留了原来的蛇曲形
态,)形成嵌入式蛇曲(3 分)。
(2)位于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质优良、土层深厚,适宜耕作和建村;沉积形成的土壤,
过滤和透水性好,富含矿物质,为居民提供了天然优质地下水;凸岸水流速度慢,河岸不容易崩塌
(不易被侵蚀),居住环境安全,更适合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凸岸不易受到洪水的侵袭。(每答一
点得 2 分,满分 4 分)
(3)河曲弯曲度逐渐加大,河曲颈部越来越窄并最后被冲断形成新河道(河流裁弯取直),原来的河
曲被废弃为牛轭湖;(2 分)河流继续下切,新河道进一步加深,牛轭湖成为了悬挂在高处的悬
谷(即高位牛轭湖);(2 分)历时长久,湖泊干涸,(被开辟为耕地)。(1 分)
【解析】:(1)由材料分析可知,曲峡最初形成于故平原上的曲流,后来由于地壳持续抬升,水流流速加快,河流
落差增大,河流下切作用增强,同时保留了原来的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也称“曲峡”。
(2)结合学过的知识,凸岸为河流的沉积岸,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耕作的发展和古村落的建设;由
河流沉积而形成的沙质土壤,过滤和透水性好,富含矿物质,可提供了天然优质的地下水;凸岸水流速度慢,河岸
不易被侵蚀,不易受到洪水的侵袭,居住环境安全,更适合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
(3)结合材料可知,河曲弯曲度逐渐加大,河曲颈部越来越窄,蛇曲裁弯取直后,旧河道形成牛轭湖;河流继续下
切,新河道进一步加深,古牛轭湖地势高于河道;历时长久,湖泊干涸,被开辟为连片的耕地。
第 3 页,共 3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