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021 年“山东学情”高二 10 月份联合考试 17、(16分)
(1)(4分)
历史答题卡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贴 条 形 码 区
准考
证号
1. 考生答题前,先将条形码贴在条形码区,并将本人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 答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选择题填涂时,必须用 2B 铅笔按图示 规范填涂。
注 3. 严格按照题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填 正确填涂
意 4. 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修正纸和修正带。 涂
5. 若考生未按上述要求填写答题,影响评分结果,后果自负。
事 样 错误填涂
项 例 (2)(8分)
选择题(每题 3分,共 45分)
1 6 11
2 7 12
3 8 13
4 9 14
5 10 15
16、(14分)
(3)(4分)
第 1 页 共 4 页 第 2 页 共 4 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8、(13分) 19、(12分)
(1)(4分)
(2)(4分)
(3)(4分)
第 3 页 共 4 页 第 4 页 共 4 页2021年“山东学情”10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答案及解析
1、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左转》记述春秋时期史事,材料主旨信息表达了君主治国需要臣下辅佐匡正以避免决策失误的思想,故选A。
春秋时期各国君主的权力加强,B项夸大了材料含义与当时政治制度不符故排除。家国一体是西周国家结构的典型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春秋时期君主专制还未正式确立,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奴隶制社会,统治者用礼规范统治阶级,用刑镇压被统治阶级,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反对贵族特权。用度量衡比喻法,说明法律面前平等,反映了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所以选D项。A项只反映了旧制度的崩溃,没有反映新制度的产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成熟是唐代,排除B项。现代社会才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揭示了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把持政权,没有涉及官员素质、行政能力、中央权威等信息。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面对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柳宗元通过肯定郡县制来表达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但不反对君主专制,而顾炎武在明清之际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缺点,抨击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下政治体制的弊端,故正确选项为 B。ACD都不是二者的共同主张。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四善”标准均强调官员的道德品质,以此为考核依据有利于提高官员的道德素质。与儒学复兴、阶级关系变动、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无关。
6.答案【C】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韩愈认为孔子主张德治的主张不如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反映了唐代法律以礼入法的特点。故C项正确。韩愈是儒家代表人物,A、B、D项都不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考查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反映了宋代“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取士取消门第限制,这一上层建筑的变化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本题为原因解释类题目,C项为历史现象,不符合要求。A、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纲领》,其党政机构层级关系体现了训政体制的实质是国民党掌握国家政权,即以党治国,一党专政,所以选B。国民政府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所以A、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9.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在领导根据地建设时的民主建设,通过材料中“吃苦耐劳”“积极”“坚强”“不分男女”等的描述可知,晋察冀根据地当时注重加强对民众民主意识的教育,AB两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统一战线是为了更好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思想,排除D。故答案为C
1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建设。材料描述的是1953年当选为人民代表的劳动人民的乐观心态,从旧社会的无权,到新中国下的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原则落到了实处。A项主要发生在改革开发之后,题干尚未提到法制建设,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少数民族代表”不等同于民族区域自治,概念混淆。D项是基础知识错误,时间应为1954年。故答案为B
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通过材料中“完全的一致”“多数派”“近乎全体一致”“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是一种较为民主的政体形式,是古代雅典直接民主的体现。故答案为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故答案为B。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13.答案【D】 解析:解析:本题从时空角度考查了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从表格内容看体现了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正确答案为D。B、C时空为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法律制度的特点。首席法官认为学校在做出决定时,没有听取本特利博士的申辩,不符合程序,所有推翻学校决定。这反映了西方法律程序正义的原则。所有选A项。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材料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的部分权力缺少明确的规定,导致法官的一些“抱怨”,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还需要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材料中没有体现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争斗,也没有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说明,A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题干未涉及联邦政府行政权,排除D项。故答案为C。
2、非选择题
16. (1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根据材料中的制度变迁这一核心主题,可选择其中一种类型,理解此类型的内涵。具体解读时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原因、过程、影响等角度作答。
【答案】示例: 全变型:从政治体制角度看,秦朝废除了贵族分封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官僚制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2分)
解读: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为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了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度。(6分,这一点包含了制度变迁的原因、主体和进程)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重大变革。(2分)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版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分)
总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分)
17.【考点】(1)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时空观念。历史价值——家国情怀。
(2)科举制的特点——信息的提取、解读、组织、运用。
(3)西方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内在联系。
【解析】(1)于特定时期——战国分析背景,围绕“人才”这一主题作答。
(2)信息提取全面、解读准确、客观、组织精当、运用合理。
(3)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西方文官制度,既立足国情又借鉴吸收有益成分。
【答案】(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尚贤思想兴起,各国统治者为争霸图强、富国强兵亟需实用人才。(2分)
借鉴价值:选拔人才重视基层实际工作经验,要注重资历和政绩。(2分)
(2)特点:分科设目,方式多样;注重社会教化;逐渐放松对工商业者的限制;组织规范,选拔公正。(每点2分,共8分)
(3)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和本国国情相结合,吸收有益的部分。(每点2分,共4分)
18.(13分)
【考点】民国时期文官考试的特点,及其与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内在联系。
【解析】(1)立足材料,分析特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用材料中的史实予以论证说明。
(2)于特定时空下解释原因并联系所学,全面看待其影响。
(3)以史为鉴,联系现实,吸取其经验教训,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三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2分)
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4分)
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 (4分)
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3分)
19.【考点】(1)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2)史学理论——事实的陈述和评价
(3)罗马法体系——自然法思想
【解析】(1)[2][3]是当时法律条文和书信材料,属于一手史料;[1][4]属于后人对罗马法及罗马历史研究的成果,属于二手史料。
(2)①、③是对罗马奴隶地位和法律条文的陈述;②、④是奴隶释放问题研究的主观性认识,是该学生的评价。
(3)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外部罗马的对外扩张,带来外来奴隶的增加,内部奴隶的抗争和罗马法体现出的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一手史料:[2][3] 二手史料:[1][4] (每写对一点给1分,共4分)
(2)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每写对一点给1分,共4分)
(3)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每点2分,共4分)A.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B.封建经济的发展
2021 年“山东学情”高二 10 月份联合考试 C.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D.儒家思想的影响
历史试题(A版) 8、下图为国民政府党政机构关系图,这表明国民政府( )
考试时间:90分钟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党的最高权力机关)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国民大会(政权) 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政府,创制法规,传达党的决定)
第 I卷(选择题) 国民政府(总揽执行治权)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
1、《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是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这表明当时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
A. 体现原始民主传统 B.崇尚君民平等共治
A.践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B.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C. 追求家国一体格局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已经进入了宪政时期 D.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2、《左传》记载,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春秋战国时期李悝著《法经》,以法代刑作为法典名
9、1939 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
称。管子以度量衡比喻法“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这说明该时期( )
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
A.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崩溃 B.法律制度渐趋成熟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效
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C.关注提升民众民主意识 D.收缩了统一战线工作
3、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这一现象反映了( ) 10、1953 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当选的少数民族代表李大娘笑了,“旧社会妇女没有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
A.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B.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C.出身决定行政能力 D.中央威望受到冲击 A.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法制化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贯彻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落实 D.人民代表大会制得以确立
州而在于兵。”“顾炎武则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二者都( ) 11、“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
A.主张强化中央集权 B.关注现实政治的弊病 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
C. 反对君主专制 D. 主张中央与地方分权 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
5、《旧唐书·职官二》记载:“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A.罗马共和政体 B.斯巴达寡头政治 C.罗马元首制 D、雅典民主政治
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最以上,有四善,为上上。”这客观上( ) 12、12—16 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
A.推动了儒学复兴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 )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
C.促进了官员道德素质的提升 D.扩大了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
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具有平等原则
6、韩愈认为,“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据此可知韩愈( )
13.下表为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 )
A.否认孔子学说 B. 崇尚法家思想 C.主张礼法结合 D.反对儒学独尊
7、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
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这主要是因为( )
第 1页 共 6页 ◎ 第 2页 共 6页
③减少型: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
时间 文件 成果
④位移型:在现有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
1215 年 《大宪章》 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
﹣﹣据[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1628 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所述制度变迁的某一种类型进行合理解读。
1641 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A. 反映了国会与议会矛盾尖锐 B.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C.标志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D.形成以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1723 年,在剑桥大学一次会议上,本特利博士的神学博士学位被取消。本特利却没有获得任何申辩的机会。王 材料一
座法庭裁决恢复了本特利的学位。担任该案首席法官的普拉特评论道:“此次会议在对他进行与之不利的指控、降低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
其资格的时候,拒绝听取他的申辩,这与自然公正是不相容的”。这里的“自然公正”是指( ) 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A.程序公正 B.无罪推定 C.证据充足 D.法律条款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15、美国 1787 年宪法没有明确最高法院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致使最高法院法官约翰·杰伊情愿回去当州长, (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1) 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指出这一观点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借
A.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见 鉴价值。(4 分)
C.三权制衡机制有待健全 D.联邦政府尚处于无权地位
第 II卷(非选择题)
材料二:
二、非选择题(共 4道大题。16题 14分;17题 16分;18题 13分;19题 12分。共 55分)
16、(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项目 内容摘编
材料:制度变迁是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制度变
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增加
迁既是一个动态的现实过程,又是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如图所示):
考试科目 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曾“犯刑责,不孝不
应举人资格 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
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
考试方法 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
(2)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发展演变的特点。(8 分)
说明:
材料三
①增添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
在 1855—1870 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
②全变型:原有制度本身演变成新制度。
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考试制度必须
第 3页 共 6页 ◎ 第 4页 共 6页
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摘编自《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西方是如何借鉴中国考试制度的。(4 分) 问题:
(1)小组探究所引用的“参考资料”中,哪些是一手史料?哪些是二手史料?(写序号,4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3 分) (2)在一组同学的①②③④条记录中,哪几条属于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哪几条属于研究者本人的评价?
材料:
1931 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1933 年 10 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 (写序号,4 分)
1、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 1、国文: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2、民法:试详述民法上人之种类及其性质。3、刑法:何 外患者,国恒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3)结合二组同学的记录,请你解释一下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谓间接正犯试详论之。 2、经济学: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之理论及其对
4、行政法: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5、中国近 后世经济思想之影响。
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 3、社会学: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会历程为四种,
何。 即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其
6、经济学:试详述地租之起。 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7、财政学: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 4、财政学:试述财政之意义,及其与私经济之异
论之。 同。
8、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高等考试总报告》
评析材料中的文官考试制度,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学习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课后,同学们对古罗马奴隶是否不具有任何权利展开了探究,并撰写了如下
记录:
一组: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
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
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二组: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
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
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
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小组探究中所运用到的参考资料: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第 5页 共 6页 ◎ 第 6页 共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