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之专题六 农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之专题六 农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8-06 11: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之专题六
农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012年天津卷〗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2~3题。
2. 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 水产品养殖 B. 棉花种植 C. 林产品加工 D. 水力发电
3. 在图中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
A. 山体坡度大 B. 地表崎岖不平
C. 河水流速快 D. 泥沙淤积严重
〖2012年高考上海卷〗上海宝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在韩国京畿道投资新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提供汽车板材仓储、剪切、配送等服务。回答下列3-4小题。
3. 宝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环境 B.扩大市场 C.降低运费 D.输出技术
4. 为提高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力,宝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降低钢铁生产能耗 ②建立境外铁矿石基地
③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④提高进口燃料比重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12年高考海南卷〗 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3~4题。
.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①品种退化 ②产量过大 ③品质较差 ④销售渠道不畅
A.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需
A.提高产量 B.改善运输条件 C.推广良种 D.扩大销售渠道
〖2012年高考安徽卷〗图7 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8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23~25题。
23. 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政策支持   ③农业劳动力增加 ④科技支撑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24. 与2000年相比,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水源 B. 市场 C. 土壤 D. 机械化
25. 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③估测粮食产量 ④跟踪产品流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 太湖平原 B. 洞庭湖平原
C. 江汉平原 D. 成都平原
 
3.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 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 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
〖2012年高考福建卷〗
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7题。
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7.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
〖2012年高考海南卷〗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据此完成16~18题。
16、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A.耐旱 B.耐涝 C.抗病虫害 D.占耕地少
17、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冻害
18、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2012年高考海南卷〗自20世纪60年代,甲国开始在临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目前,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据此完成8~10题。
8.据图文资料推断,与乙国相比,甲国
A.劳动力价格较低B.技术水平较高 C.消费市场较广D.资金较雄厚
9.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廉价劳动力 B.交通运输 C.研发能力 D.环境质量
10.甲国边境工业区的发展,提高了
A.乙国的劳动生产率 B.甲国的环境质量
C.乙国的就业率 D.甲国的城镇化水平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完成8~9题。
8. 由图中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 T0 ~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 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 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 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 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二、双选题
〖2012年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江苏某科技产业园规划示意图。该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读图回答21~22题。
21.该科技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有
A.靠近原料产地
B.邻近城区市场
C.生态环境优美
D.对外交通便捷
22.该科技产业园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有
A.促进产业升级
B.减轻交通压力
C.缓解用地紧张
D.增加就业机会
三、综合题
36.〖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下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6分)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10分)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22分)
(1)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2)(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3)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十三).〖201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5分)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经济地理学中的重心理论是借鉴物理学的重心概念发展起来的、研究经济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内各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一般来说,某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重心就偏向那个方向。经济重心亦然。
30.1995年至2009年期间,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分别呈现什么趋向 (2分)
31.概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
32.简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形成的区位条件。(4分〉
33.研究发现,2005年至2007年经济重心总体向西移动,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在其后2007年至2009年总体也呈现出向西移动;2006年至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先向北后向南移动,经济重心在其后的2007年至2009年也出现先向北后向南移动。根据这两个事实分别说明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牵引关系。(4分)
34.近十年来,经济重心与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空间移动特点与我国推出的重大区域开发战略相关。列举一项我国重大区域开发战略。(2分〉
参考答案:
30.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由西向东移动,由北向南移动。
31.基本特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东部。
判断依据:总体而言,自1995年至2009年重心虽有移动,但移动的经度不到1度,重心偏于我国的东部。
32.区位条件:我国东部经济基础雄厚;人才众多;交通便捷;环境较好。(任答两点即可)
33.经济重心以西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其后一、两年可以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西移;同理,高新技术产业重心以南或以北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其后一、两年可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经济重心向南或向北移动。
34.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任答一点即可)
序号 专题名称
专题一 地球、地图和地球运动
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五 人口、城市与城市化
专题六 农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专题七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专题八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专题九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专题十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
专题十一 世界地理
专题十二 中国地理
专题十三 选修:自然灾害
专题十四 选修:环境保护
专题十五 选修:旅游地理















30.6
31.8
31.6
31.4
31.2
31.0
30.8
1998
1996
1995
1997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15.7 115.8 115.9 116.0 116.1 116.2 116.3 116.4 116.5
经 度
图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轨迹
30.4

















33.08
33.24
33.20
33.16
33.12
1998
1996
1995
1997
1999
2000
2001
2002
2004
2003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33.04
115.20 115.22 115.24 115.26 115.28 115.30 115.32
经 度
图2 我国经济重心轨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