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2 11:5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
高一级历史科试卷
一、选择题 (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2.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3.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图表明当时的青铜铸造( )
A.青铜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B.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D.随着商朝灭亡走向衰落
4.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B.财产继承的原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国有律法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秦地即夏地;齐国认为田氏出身的陈国其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说明
A.西周礼乐制度的影响深远 B.华夏民族的主体开始形成
C.政权的合法性依赖文化建设 D.统一文化的认同感在加强
7.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 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8.《庄子 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9.荀子曾亲历秦国并记载说,秦国百姓质朴,“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的记述表明当时的秦国
A.倡导以仁义礼制治天下 B.吸收了道家治国思想
C.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 D.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10.先秦、秦汉的流传文献较少,成为制约历史研究的瓶颈。近年来,随着秦汉简牍的出土,相关历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说明
A.考古发现决定了历史研究水平 B.借助考古发现可以不断探知历史真相
C.文献的史料价值低于出土文物 D.简牍文物是研究秦汉史的唯一突破口
11.《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 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
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
1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3.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14.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15.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16.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并概括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2)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分天下以カ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名民日“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甘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1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方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董仲舒):“(秦)用商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諸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
——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请以商鞅变法为例说明秦是如何“改变剥削方式”的?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鞅变法的实质。(8分)
(2)据材料二,说明董仲舒对商鞅变法的基本态度及意图。(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6分)
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
高一级历史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选项 D C B B A D B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选项 C B A B D C C D
17.【答案】(16分)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4分)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分)
(2)状况: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或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诸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或列国纷争);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或华夏认同,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6分,一点2分)
趋势: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或分封制走向崩溃);从分裂走向统一;出现民族交融趋势。(4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满分)
18.【答案】(18分)
(1)分类: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4分)
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语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2分)
(2)措施及作用:推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确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
这些措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国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措施每点2分,共3点,6分;作用每点2分,最多答3点,6分,合计12分)
19.【答案】(18分)
(1)做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每点2分,6分)
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2分)
(2)态度:全盘否定。(2分)
意图:批判法家,提升儒学地位;维护统治。(2分)
(3)贡献:实现富国强兵;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推动社会转型(6分)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