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8-06 13:3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大危机”与“新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高新第二学校的狄向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大危机”与“新政” 》,《 “大危机”与“新政” 》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近现代史》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的第4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一)课标解读
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二) 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从16世纪前后到20世纪经历了酝酿、产生、发展的历史,到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大危机”与“新政”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了解美国摆脱这次危机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一定现实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具有铺垫作用和现实性意义。
(三)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经过七、八年级的历史学习,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认知心理特点:他们朝气蓬勃,有很强的求知欲,对美国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对美国文化有朦胧神秘、向往之感。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客观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新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作用影响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学生正确、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罗斯福及新政措施、作用、影响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能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罗斯福身残志坚、锐意改革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加深学生对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懂得罗斯福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为前提的,是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调整,以摆脱经济危机。但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做了关于教法学法的预设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
我以新政的背景、实施和影响为主线整合教学资源,采用问题探究法等,辅以有效的多媒体资源,以理解历史、对话历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法:
通过阅读理解、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多元智慧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下面我根据教法和学法的预设,我侧重谈谈本节课对重难点的处理: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依据: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而产生这些因素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必然引发政治危机。通过大量直观材料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启示作用。从各国的局部和世界的整体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这次危机的影响,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问题。
因此,我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
依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因此将此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这节课专业名词比较多,学生较难理解,在前面的授课中,就刻意给学生阐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为了突出历史的线索,根据近三年陕西《中考说明》我对本节课做了微调,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的背景(大危机)、实施、影响作为一条主线进行讲解,将其分为“大楼将倾—现危机”、“力挽狂澜—施新政”、“继往开来—展未来”三部分,力图从内容编排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
以危机现状图片直接导入导入新课,开门见山。
新课教学
一、大楼将倾—现危机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母女的对话,并对其分析,引出生产远远大于消费水平,造成商品“过剩”,引发危机。
那么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得出危机的原因及其表现,导火线。在这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可以用《美国的悲剧》所想体现的最终意图进行阐释,还可以借助《红楼梦》批判封建制度进行引导,使学生得出大危机的根本原因和社会制度有关。
下来通过一则材料,论从史出,既可以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大危机特点的记忆。学生在这里可以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共同完成,我在这里顺便进行学法指导,如何审查材料题。
由于经济危机时期,胡佛政府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美国人民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缓解经济危机,出现了罗、胡之间的pk.
二、力挽狂澜—施新政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罗斯福能够击败胡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而罗斯福在当时的身体状况如何?你如何认识? 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升华。
探究活动假如你是罗斯福智囊团成员,你将给罗斯福提出哪些具体建议去应对危机 并说明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分四组进行讨论,分别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进行讨论
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主要结合课本,分组讨论,新政内容,并加以解释。“天才和人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多了一个二,有时候我们就需要这些二的思想,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最后学生完成表格。
为了夯实基础,提升认识,下来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更容易得出新政的目的、特点、实质。
不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动起来,概括,归纳,总结这也是为中考的的复习工作打好基础。
由于2010年中考加大学生对材料的审查,材料也以多种形式出现,所以本课中我刻意在新政的作用这一环节没有文字材料,让学生根据两幅图标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新政可以缓解危机,但是不可能彻底消除危机,这和新政的实质相吻合。
三、继往开来—展未来
世界上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褒贬不一,我们如何认识罗斯福新政,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通过两则材料,将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掌握,理解,运用。
但是对于学生讨论后的结果,我进行及时的点评,并予以完善。
四、知识结构小结
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处理课后问题,让学生线索清晰,重难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