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课件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第八单元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
第八单元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目录
前言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社会生活的变化
前言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火车、轮船、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是如何引入中国的?旗袍、中山装是怎样出现并风摩一时的?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
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位“状元实业家”的观念意识是( )。
A
知识点
洋务运动
↓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除纱厂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相关史事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④“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
知识点
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术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
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
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蒋、宋、孔、陈
↑
侯氏制碱法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华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当它历经艰险渡过难关后不久,又遭到日本侵华战火的洗劫,企业遭受重创,荣宗敬忧愤而死。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
相关史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时期
洋务运动
到清末
第一次
世界大战
期间
一战后到
新中国
成立前
民族工业萌芽,难以生存和发展
封建制度的阻碍
发展的黄金阶段
1.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辛亥革命的推动
发展受挫
1.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的压迫
发展状况
原因
问题思考
你能以荣氏企业为例,说说近代民族工业兴衰的社会原因吗?
答: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衰: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A.受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发展水平落后;
B.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C.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发达(上海、武汉),广大内地落后。
二
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
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
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
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 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B
知识点
20世纪30年代,我国迫切需要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连接浙赣铁路与沪杭铁路,打通南北铁路干线。当时,国内的跨江大桥基本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建造的。曾留学美国,后来回国任教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接受了造桥任务。他带领工程团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在1937年建成了钱塘江大桥。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
相关史事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A.①②③④ B.②⑤⑦
C.③⑤⑥⑦ D.①③⑤
某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在该书中,描写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①女子缠足 ②男子剪掉辫子 ③穿翎顶补服 ④跪拜礼 ⑤鞠躬、握手礼 ⑥“老爷”“大人”等称呼 ⑦“先生”“君”等称呼
B
知识点
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1
A.身披西洋服,脚穿西式履
B.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C.官场“大人”“老爷”叫不停
D.小脚一双三寸莲, 作揖跪拜大人前
下列反映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变化的是( )。
A
知识点
旗袍原来是满族妇女的基本服装,特点是袍身宽大、线条平直,下长至足,呈直筒式,领、袖、襟、裙有宽阔的花边。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始是袖口缩小,滚边变窄,后来逐渐缩短长度,收紧腰身。旗袍样式不断翻新,袖子越改越短,直到取消袖子,露出肩部;领子由高领至低领,越低越时髦,甚至出现无领旗袍。这种经过改良的旗袍,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曲线美,在上海出现后,很快便流行全国。
相关史事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2
然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A.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B.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C.有利于信息的传达
D.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下列哪项不是近代交通和通信变化带来的影响( )。
A
知识点
课后活动
答: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
1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你知道哪些张之洞、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故事?
答:例:乘坐火车,吃西餐,握手礼等。现在我们坐高铁,吃牛排、汉堡等西式快慢餐,朋友见面也会握手。
2.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想一想这些内容在你现在的生活中有什么表现。
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主修筑京张铁路。西方工程师们抱着观望与嘲笑的态度,讥讽说:“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师尚未诞生。”
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是中国派
遣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在修建京张铁路时,他
精心勘测、设计、施工,不仅提前竣工,而且实
现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既定目标。
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在南口举行盛
知识拓展
青龙桥站西“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
大的通车典礼。这条铁路是以詹天佑为首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中国工人,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由中国筹款,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詹天佑的事迹传遍了全国,也震动了西方工程科技界。1909年,他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为正式会员,成为第一位加入此会的中国工程师。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课件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