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精品教学示范课(实录+教案+反思+听后感)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精品教学示范课(实录+教案+反思+听后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6 16:35:18

文档简介

“润物细无声”的语文课
——《长相思》听课反思
中山市古镇中心小学 赵红月
在本学期中山市精品课程建设中我校语文科组积极参与,主动请缨,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目的想使我校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这一方面能够有所突破、有所收获。甘淑玲老师是我校德高望重的骨干教师,她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常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次甘淑玲老师亲自任教《长相思》一课,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是充满学习和观摩的期待的。在甘老师的课中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诗意语言有利于营造课堂氛围
甘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可谓诗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悠长。“在王安石的笔下,思乡是 “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的内心,思乡又是“欲作家书意万重”;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里,思乡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甘老师一开始的这段教学导语便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诗意,自然进入到学习古诗词的意境之中。
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中的情感
甘老师的《长相思》一课,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得扎实而有序,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指导朗读。一开始甘老师并不急于带领学生走进词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而是首先让几名同学读词的题目,每一位学生读完之后,甘老师都会适当地引导学生怎样才能读得更好,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学生们读得更好了。
接下来通过自由读扫清本文的文字障碍,甘老师引导同学们谈一谈这首词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经过讨论,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这是一首描写思念故乡的词。之后在确定学生已经达到如上要求后,将这首词分为上、下阙两部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们感受每一阙词人所表达的内容,从而体会词人“身在他乡,心在故园”的思想感情。在达成这一目标后,安排的环节仍然是读词,要求结合自己对词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这完全是对学生个体独立感知和表达独特感受的充分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们从小养成个性化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词人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文
在引导学生结合词句想象作者纳兰性德的家乡是什么样的环节中,甘老师娓娓地道出这样一段情境的描述:“我的故园里有青翠的丁香,还有红砖绿瓦的门前,在冬日里晒晒太阳,也是很惬意的事。也许,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来到郊外——;在寒气逼人的冬天,和几个好朋友围坐在暖暖的火炉旁——;而温馨快乐的佳节,一家人——,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想象的画面,写下故园的美好回忆。”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引导学生们能够较深刻地体会词人内心世界情感活动,甘老师对文字背后隐性的故事做了精心的备课和准备,她通过创设情景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将文字变得“立体”,变成仿佛像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学生内心的感悟和触动会深刻。
四、扎实的语文课让孩子们更有收获
我们常常评价一些老师的课堂是激情澎湃的,当然老师上课有激情这是无可厚非的优点,但如果只考虑激情而忽略了学科的工具性是不对的。甘老师的课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这些正是堪称语文“根基”的教学。
甘老师的板书也非常不错,干净、大方、隽秀。古人说:“见字如见其人。”甘老师的字会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那么甘老师一定有着沉着敦实的个性品质。语文老师写一手好的黑板字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甘老师的课如她的为人一样,温柔且富有内涵,扎实而不造作,给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但这种感受却可以深深地影响他人,给人久久的回忆。

预设、反馈与调整
——《长相思》教后反思(一)
古镇中心小学 甘淑玲
今天上午我在六2班试着上了一节《长相思》,因为是第一次上,上的又是古诗词,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的。在充分解读了文本,作好设计后,课前把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了一下:朗读10分钟,悟诗意15分钟,明诗心8分钟,拓展7分钟,但由于学生也是刚拿到教材内容,没有预习过,一切都很陌生,因此在指导读的环节花费了近13分钟。
在悟诗意环节,做得比较有效的是引导学生感悟“山一程,水一程”,理解征途上的跋涉。学生能通过想象体悟到身在征途之苦,但在感悟下阕的时候,难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感悟没有突破,原来预设学生在这一内容的感悟上会有困难,但在课堂上花的时间还是少。从学生的课后反馈可以看出,中下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还有个别学生对“碎”的含义体会不深。
针对以上的主要问题,设想出以下改进方法:
一、把理解词意的重点落在下阕的“风一更”,雪一更”和“碎”字上,引导学生感悟有怎样的风声?有怎样的聒噪之声?这样的声音只是吹了一更吗?让学生感悟到“风一更,雪一更”实际上指的是更更都是风雪声,整晚都是风雪声,体会到词人彻夜难眠的情境。
二、引导学生感悟词眼“碎”,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故园有怎样美好的生活,通过图片和提示语启发学生想象并写话。然后出示一组图片,比对京城的繁华与征途的单调,体会“碎”的心境。
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预设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来自学生的反馈对于磨好这节课更有作用。也许,这也是教学相长吧。期望调整后的设计能够上出精彩!
把美呈现给学生
——《长相思》教后反思(二)
古镇中心小学 甘淑玲
下午,在五2班再次上《长相思》,这是一节科组研讨课。
根据试讲中出现的问题,我把侧重点作了一些调整和修改,把感悟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想象体悟词人的征途之苦。
二、感悟词人的心“碎”。
突破以上重点,通过学生体验、想象、比对感悟的策略,来实现课堂的更加高效。
上完课后,从科组老师的评价来看,课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中,把握住了这首词伤而不哀的情感风格,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而不是肢解整首词。而创设的写话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想象,抒情,效果较好。课后,不少学生都说,上完这节课,对原本很陌生的纳兰性德有了进一步了解他的兴趣,因为他写的词太美了!甚至潜能生在这节课结束时也能较流利地背诵全词。
回顾这节课,我认为,能凸显课堂教学比较高效的成功之处有:
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得比较准,且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如感悟
词人的心“碎”,这是一个难点。如何让阅历不深的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词人的内心感受?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伤而不悲的《琵琶语》古筝音乐中,观察故园的精美图片,想象故园中度过的美好时光,写下其中的美好生活片段。在学生汇报完写话后,呈现一组征途中经过的荒凉山野,孤独的城墙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这样,通过设计能形成强烈视觉反差的内容,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到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心“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从整体入手,把美的意境呈现给学生。《长相思》是一首精美的词。在教学中,我尽力让它呈现美,让孩子们听到美的诵读,看到美的画面,想到美的情境,获得美的享受。因此,无论是从教学的语言,课件的设计,图片的筛选,还是背景音乐的渲染等,我都力求让学生能体会到它的美。教学中,我不忍肢解词,没有过多地逐词逐句去理解。而是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词人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以为,如果肢解词的话,将会让这首词“死”去。读已经没有生命的词,课堂何来鲜活!所以在教学中,只抓一个“碎”字,深入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逐渐体会到词人的复杂内心,感受到词的美好。

《长相思》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经典诗词说到底,是对宇宙万物的洞悉、对人生的了悟,并以完整的形态出现,所以,诗词只能去“会”、去“意”、去“悟”,而这最好的策略是体验诵读,任何支离破碎的分解,都是缺憾!“诗活在诵读,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正确读准多音字。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全词,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3、通过看注释,阅读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在情境诵读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其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思乡之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纳兰性德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读准全词
(一)导入:思乡,自古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们吟诵的主题。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王安石想念的是“明月何时照我还?”;当“洛阳城里见秋风”时,张籍内心涌动的是“欲作家书意万重”;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征途之夜,词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怎样的一份思乡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长相思》
(二)引导学生把“长相思”三个字读好
(三)了解“长相思”——词牌名,多表达思念之情,这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四)读准全词。
1、生自由读一遍。
2、出示全词,生个别读,正音:榆、畔、帐、聒、更
聒:“耳”边是“舌”发出的声音,吵吗?
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打更的声音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指“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
(五)生自由读全词五遍。
词读到这里,留给你们什么印象?或你有什么感觉?(思乡、孤独、难眠、人在旅途……)
【设计意图:从“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入手,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词人纳兰性德,通过反复读“长相思”这三个字,让学生们在读中渐渐感受本词题目的内涵所在。在学生读准全词字音后再带着思考走进词中去体会读出的“味道”。这样的设计直接从品词入手,令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明确,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借助注释,读懂全词
(一)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结合下发的作者资料,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二)生质疑。(千帐灯、那畔……)
(三)讨论:想象一下,作者的“身”可能会在哪里?(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高山峻岭、小河大川、军营帐篷、山海关外……)
是啊,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四)作者的“心”又会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板书:心系故园)
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学生们带着问题默读思考整首词的意思,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们独立品析词句的能力。师引导学生们找准词眼,抓住身在他乡,心在故园的情感主线,让学生们感受词人那份思乡之情。】
三、展开想象,感悟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1、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学生自由发言。(翻山越岭、辗转反侧、眺望家乡、刀光剑影、夜宿营地……)
(二)读词的下阕,想象、描绘“故园”的画面。
1、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和家人或朋友……那可能是在寒气逼人的冬天,和几个好朋友围坐在暖暖的火炉旁……也可能是在喜气由洋洋的节日,一家人在明亮的灯光……还可能是……
2、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3、学生自由发言(好一幅悠闲郊游图;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多么祥和、美好的团圆夜啊)
(三)对比引读,感悟词情
师:但是,这美好的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和家人、朋友去郊外踏青。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全词)
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之时,我们畅饮,我们高歌,多么快乐!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喜庆的节日来临之时,我们团聚,其乐融融。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全班朗读全词)
(四)小结
1、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2、学生自由发言
3、《长相思》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4、带着这种感受,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5、是啊,纳兰性德就这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们从词中读出画面,通过配乐和图片营造情景,让同学们想象词人在家乡的美好时光,和亲朋在一起有多么幸福快乐,对比如今身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和冷清,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升华本词的情感。】
四、拓展、积累,体会诗心
(一)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二)指名读
(三)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四)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
(五)总结
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为同学们介绍另一首纳兰性德的词,对比两首词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适当的拓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课后作业:收集并背诵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至少两首。
附板书: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