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0 07: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同步训练
【基础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放号(hào)   慰藉(jí)   蔚蓝  始作俑者
B.罅际(xià) 咀嚼(jué) 摈弃 韬光养晦
C.醇酒(chún) 摇曳(zhuài) 律吕 纵横捭阖
D.烧沸(fèi) 揳入(xiē) 幅员 一幅手套
2.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B.和你的乐声相比,不过是空洞的浮夸。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西班牙人民发起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诗人鼓动劳动人民要认识自己的力量,起来改变自己的奴隶处境。
B.在印度设立中国图书编辑部,旨在加强中印两国出版领域务实合作,编辑出版更多高质量的中国图书,提高印度各界对中国的了解。
C.《红海行动》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海军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获得高达5亿美元以上的票房。
D.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4.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5.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 ②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③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④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⑤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A.③⑤①②④       B.⑤①④③②
C.④⑤③①② D.④①③⑤②
6.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构思的意象“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令人拍案叫绝。试模仿诗句构思,再写一个新的意象,并说出理由。
诗句节选: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
(1)新的意象是:我愿意是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2)构思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二、课内阅读
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7~10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 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
B.“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喊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
8.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9.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诗人看到了怎样一幅景象,有何喻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综合全诗,分析“蜘蛛”这一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完成11~14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①,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注】 ①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1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火”比喻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C.“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12.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B.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
C.这首诗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
D.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13.为什么作者要一再重复“我来了”“那不是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浮 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忌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 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17.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练】
励志小语: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个不公平的但不可逆转的命题。
——张爱玲
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前赴后继,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严重威胁着__①__。曾几何时,只要刮一场大风,__②__,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傲然挺立,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固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经年累月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排比     B.比拟、比喻、借代
C.对偶、借代、夸张 D.对偶、借代、拟人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经过努力,控制了沙漠蔓延,建成了奇迹般的防护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字运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__①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__②__。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__③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各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①在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能最大程度保护周边自然环境,原生树木作为延庆冬奥村最主要的景观被原地保留下来。313棵原生树木作为延庆冬奥村的主要景观被保留下来。其中,127棵原地保留保护;172棵前期移栽,后期回植到场地,作为场地内的景观树;14棵前期移栽,后期回植原位。
②延庆冬奥村海拔900~1 000米,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树林茂密,经常有松鼠、蜥蜴、野兔等小动物出现。延庆冬奥村建在山坳中,需要把部分山坡削平,但这样会破坏小动物的“家”。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周边自然环境和小动物们的影响,建设者们用碎石等材料为小动物建设了栖息地。
③在延庆冬奥村建设过程中,遵循“节俭办奥”的理念,很多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翻新利用。比如,项目团队击碎就地开挖出来的石头,直接用于运动员公寓建筑外墙的“石笼墙”装饰,建筑外形与周围中国原生态村落的环境遥相呼应,大气、美观的同时还省去了从外面购买石材的费用。
延庆冬奥村建设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6、7题。
养蚕词
高 启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①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缲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注】 ①三姑:古代民间尊崇的蚕神。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蚕农纷纷“罢来往”,没有时间交往,这是农忙季节的客观要求。
B.“深窗”指淑女的幽静居处,明代理学盛行,妇女只能深居简出。
C.为了饲养春蚕,很多女性得繁忙一个月,甚至顾不上打理头发。
D.除了尽力于人事之外,蚕农还会顺从天意,祭祀蚕神,祈祷丰收。
7.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审题训练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审题立意。
“中国精神”包括人们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林则徐、鲁迅、茅盾、闻一多等人的作品中。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转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2021年出版的新书《中国精神读本》(王蒙主编)收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近一百四十年中,一百多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审题
立意
参考解析
【基础练】
1答案 B
解析 A项,藉:jiè,C项,曳:yè,D项,一副手套。
2答案 B
解析 B项,该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中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答案 A
解析 B项,搭配不当,“提高”与“了解”不搭配,可以把“提高”改为“增进”;C项,搭配不当,“高达”应该与具体的数字搭配;D项,句式杂糅,“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去掉“造成的”。
4答案 D
解析 “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分析错误。诗中说“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靠大家努力”在诗中未提,诗歌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永恒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
5答案 D
解析 此题注意“烟幕”“炊烟”“烟囱”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香味”“弥漫”之间的搭配,由此选D项。
6答案 示例:(1)绿叶、土壤、基石(任选其一,合理即可)(2)有奉献精神、献身精神、默默无闻的品格等(任选其一,意思对即可)
7答案 D
解析 D项,“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错误。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在这样的高度上,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它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在这只小小的蜘蛛身上得到诠释。没有“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故选D项。
8答案 D
解析 D项,“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故选D项。
9答案 看到了壮观的落日、滑坡的石砾,营造了凝重壮美的氛围;落日的“壮观”与石砾滑坡的“气势磅礴”所营造的“下滑”动势和“我”攀登向上的力量正好相反,凸显出“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绝非易事,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效果。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意境的把握,“我”的“高度”与“我”所面临的困境形成一种剧烈的冲突,“我”的困境,没有客观描述,没有理性分析,而是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图景展示出来。
10答案 “蜘蛛”的意象与“雄鹰”“雪豹”形成鲜明的对比,“雄鹰”“雪豹”是力量的象征,与“征服”“攀登”相衬,在“石砾”下滑势不可挡之时,“我”多想幻化成“雄鹰”或“雪豹”,来搏击眼前的危难。但事实上,自己只是一只弱小的蜘蛛,也正是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蜘蛛”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中主要意象的把握。全诗始终萦绕着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高拔和低矮……然而,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那么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而只能是内在的精神、意志和生命力。作者对生命力、意志力的赞颂全都由“蜘蛛”这个意象得到表露。
11答案 A
解析 “逼迫”是表达诗人急于知道祖国为什么变得如此黑暗的心情。
12答案 C
解析 C项,“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错。文章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然后描写眼前的祖国竟是满目疮痍,现实就像“噩梦”而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一样黑暗、恐怖。诗中并没有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故选C项。
13答案 形成鲜明对比。“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
14答案 用“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极度残破的黑暗现实。
15答案 A
解析 A项,“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错误,“珍珠项链”是被穿起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如同一群流放犯”景色也不美丽,因而诗人的愁闷并未被排遣。
16答案 B
解析 B项,“对浮云的向往”错误,由诗中“你们永远冷漠无情”“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可知,浮云在作者眼中冷漠无情,因而作者不会向往浮云。
17答案 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飘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作者被流放的原因全都来自外界,是被动的、不公的;而浮云飘泊是主动的,是其内心的选择。通过对比,后文转入对浮云冷漠无情的批判,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18答案 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它们的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它们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更谈不上因此而招致的被流放。
【提升练】
1答案 A
2答案 ①原文使用“前赴后继”,更能说明治沙的人的艰苦付出;②原文“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3答案 ①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②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
4答案 ①想变成什么颜色
②事实并非如此
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解析 语段的话题是“变色龙变颜色”,传统观点认为,变色是动物的主观愿望,科学证明,变色需要有外在条件。①处,是人们的错误的看法,即变色龙变色不需要条件,根据下文“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可知,应填“想变成什么颜色”之类的内容。②处,“其实”引出转折的内容,根据下文对上文“根深蒂固的看法”的否定,可填“事实并非如此”之类的内容。③处,对下文“温度”“光线”进行总结,可填“是需要外在条件的”之类的内容。
5答案 ①不破坏原生木。②不干扰小动物。③不浪费原材料。
解析 第①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主要意思是“原生树木作为延庆冬奥村最主要的景观被原地保留下来”,第二、三句则是对保留下来的“原生树木”的数字说明。一般说明性的文字不是核心内容,由此第一句是该段的关键句。第②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延庆冬奥村有很多小动物,第二句写削平山坡就会破坏小动物的“家”,第三句写降低对小动物影响的具体措施。由此可知第二句是该段的关键句。第③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总写“节俭办奥”,第二句“比如”一词说明此句是对第一句的举例。由此可知,第一句是该段的关键句。分析三个关键句可知,三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分别是原生树木被保留、降低对小动物的影响、很多材料就地取材利用。然后将肯定句变成否定句,用适当的语言组织,便可得到答案。
6答案 B
解析 “深窗”在诗中指的是蚕房。此诗围绕养蚕的农事活动展开,与淑女的生活无关。故B项错误。
7答案 作用:①点明主旨(或“卒章显志”)。诗歌从描写蚕事活动,转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或“最后一句是说蚕丝还没来得及生产出来,就到了官府催交赋税的时候了”);②逆转诗意,与前面的诗歌内容构成突转。
情感:①表达了作者对蚕农的深切同情。②体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含蓄批判。
解析 诗歌最后一句写官府催蚕农交夏税,从描写蚕事活动,转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既与前面的诗歌内容构成突转,又起到了点明主旨(或“卒章显志”)的作用。蚕农辛勤养蚕,但丰收后还要给官府交夏税,表达了作者对蚕农的深切同情,还体现出作者对统治阶级不劳而获、压迫百姓的含蓄批判。
【白话诗歌】
养蚕时节,东家西家都停止了来往;晴朗的日子里蚕房内传出像风雨声一样的蚕食桑叶的声响。三眠后的蚕吃的叶子多,以至田间的桑树叶子都被摘光了,只剩下树枝。妇女们守着蚕箔,姑娘们携着筐子采桑叶;她们的头发都来不及梳理,整整忙了一个月。祭完三姑,今年收成好,蚕茧结得又早又多。屋檐前人们急忙用缲车抽起了蚕丝,又到了官府催交夏税的时候了。
8答案 审题: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首先指出“中国精神”包括“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然后举出具体人物,指出“中国精神”体现在这些人物的作品中,意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引导考生理解“中国精神”,并立足于这些伟人的作品对“中国精神”加以思考。第二句以排比句式指出国难当头,“中国精神”造成了一些文人思想的转变,这些转变包括从“象牙塔”走向现实(康白情)、从虚幻走向战斗(何其芳)、从个人走向家国(戴望舒)。这正符合国学大师钱穆的看法,即“中国精神”在承平盛世往往不太彰显,反倒是在危难乱世中更为坚强有力。此外,题中简要介绍了2021年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王蒙主编)收录作品的情况,并指出这些作品起到了“指路明灯”的重要作用。据此结合题中的要求来看,考生须从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作品中选出能体现“中国精神”、有“指路明灯”作用的作品进行推荐,在具体行文中应具体阐述所推荐作品体现的“中国精神”以及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重要意义,不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立意:①弘扬“中国精神”,勇立时代潮头;②“中国精神”历久弥新;③在伟大斗争中凝聚“中国精神”;④不可撼动的“中国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