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0 07:1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同步训练
【基础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泊车(bó)        船舶(bó)
粳米(gěng) 心肌梗塞(gěng)
B.饥馑(jǐn) 籼稻(xiān)
分蘖(niè) 雕栏玉砌(qì)
C.拙劣(zhuō) 罢黜(chù)
伉俪(háng) 引吭高歌(kàng)
D.宿敌(sù) 调侃(kǎn)
悲怆(càng) 芥菜(jiè)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年5月钟扬________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临时给他找了一套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
②设计部主任知道钟扬太忙了,想拜托他帮忙牵线或________一些专家。
③“3·15”晚会曝光了“社保掌上通”APP违规违法________个人信息的问题后,工信部第一时间责令国内主要应用商店全面下架“社保掌上通”APP。
A.报到 引荐 收集     B.报到 引见 搜集
C.报道 引见 收集 D.报道 引荐 搜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如人们要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就幻想出一位大神女娲,女娲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类万物的始祖。人们要解释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就幻想出“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故事,以此说明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些描写英雄神的故事,这些英雄神同样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产物。当时,生产力的低下,让原始人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于是就幻想创造出英雄神,从而具有超人能力。这些英雄神既是率领他们去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领袖,也是他们的保护者和朋友。事实上,这些在人们想象和幻想中产生的英雄神往往就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某些智慧和才能出众的曾率领本部族人创造过英雄业绩的一些人物。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产力的低下,让原始人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给人们的各种灾害,于是就幻想创造出英雄神,从而具有超人能力。
B.由于生产力低下,让原始人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于是就幻想创造出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神。
C.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于是就幻想创造出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神。
D.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于是就幻想创造出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神。
4.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20世纪末突破了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5.以下是选自媒体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劳模辈出。从王进喜、倪志福、时传祥、张秉贵、雷锋、郝建秀、王林鹤……到徐虎、王选、袁隆平、李素丽、许振超、郭明义等劳模身上,都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都体现了一个时代劳动者的价值。社会学家艾君在《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一文中对“劳模”作了如下解释和评论:劳模,即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简称,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学习的楷模,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他认为,劳模精神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人之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凝重而浪漫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思想与情愫。
(1)简要概括“劳模精神”的五个主要特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出学习劳模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上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发表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14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探界者”钟扬》,完成7~10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一个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先锋者。
B.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义无反顾地进入了西藏。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钟扬成功帮助西藏大学建好了生态学科,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为西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D.钟扬被分配到武汉植物所工作,曾用业余时间旁听了生物系的课程,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中的“探界者”三个字,既是指他登上海拔6 000多米,收藏了4 000多万颗种子这一壮举,又是对他一心扑在科研上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
B.“种子达人”一节中引用西藏大学理学院一位同事的话,“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另外还有大家称呼他为“钟大胆”,可知他性情鲁莽,做事不顾后果。
C.“生命延续”这一节,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一天的密密麻麻的具体行程安排,精准表述了钟扬“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
D.钟扬妻子回忆“被胁迫”领结婚证一幕,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钟扬性格上的外向热情,为人处世的雷厉风行,也为后文写钟扬执着于植物学事业做了铺垫。
9.简析《“探界者”钟扬》中“英雄”少年钟扬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篇通讯报道在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材料一:“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2021年2月11日)
材料二: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己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C.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己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意义一致的。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1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1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练】
励志小语:我想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用来造福人类。我认为,在我们的短暂一生中,最好的贡献莫过于此了。
——爱迪生
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
有时幸福来自自由自在地在田园中徜徉了一个下午。
有时幸福来自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做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折入阴山,至高阙为止。
B.南方古猿头脑较为发达,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C.他说:“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地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
2.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忧恼。”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字运用
4.2020年诺贝尔和平奖于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揭晓,获奖者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下图是该署徽标,请写一段话介绍其构成要素(周围为橄榄枝)及寓意。要求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7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给出的首尾语句,发挥想象,有创意地补写出中间的一段文字。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100个字。
窗外,有一棵法国梧桐,样子并不高大,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常常坐在窗边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国梧桐带来了绿的欢乐,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清妙的歌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屏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说起研究杂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说:“上世纪60年代,我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让袁隆平对水稻充满了遐想,他决心挑战传统的经典理论,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着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非易事。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寻寻觅觅。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 000多个品种,做了3 000多个杂交组合后,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到现实的基础。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
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
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的。正当不育材料秧苗研究搞得如火如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
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此时,袁隆平沉着冷静,查找资料,分析问题,仔细思考,终于拨开云雾,提出了解决办法。到2000年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为全面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在分子层面探索超级稻秘密,2000年5月,科学家宣布,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惠及全世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了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人学成后都留在外国。有人便跟袁隆平说:“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认真地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农博网《袁隆平与杂交稻》)
材料二:“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 000多个日夜,南仁东为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科学家们倡议: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骄傲。
斯可克回忆:“南仁东总跟我说,国家投入10多亿元搞这个望远镜,如果因为质量问题或者工程延期导致停工,每天损失将达50万元。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搞不好,就对不起国家。”
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
南仁东用10年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爆发了泥石流。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
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学生甘恒谦说。在南仁东看来,“天眼”建设不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源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摘编自《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追记
“时代楷模”南仁东》,有改动)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B.经过袁隆平不懈地努力,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到2000年平均产量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C.材料二的三个小标题内容上构成递进关系,使文章步步深入。
D.两则材料对两位科学家的科研之路进行了叙述,包含两位科学家科研的艰辛,也含有成功之后的喜悦。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材料一可知,袁隆平不反对研究生到国外留学,他相信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能回来的。
B.根据材料一内容我们可以推断,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就是在赞扬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
C.两则材料都引用科学家原话和他人的评价,既有利于刻画两位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又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是南仁东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诗化的语言为充满艰辛的科学研究赋予了浪漫和温情。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人物传记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
A.用两位科学家的原话体现人物真实性。
B.两位科学家都是我们时代的楷模。
C.材料一与材料二叙述都非常生动。
D.两则材料都采用第三人称。
9.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两位科学家都具备的可贵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二中的“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部分的行文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解析
【基础练】
1答案 B
解析 A项,“粳”应读jīnɡ;C项,“伉”应读kànɡ,“吭”应读hánɡ;D项,“怆”应读chuàng。
2答案 A
解析 报到:向组织报告自己已经来到。报道: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引荐:推荐(人)。引见: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根据语境可以确定正确答案。
3答案 C
解析 先看病句。文中画线句子为“①生产力的低下,②让原始人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③于是就幻想创造出英雄神,④从而具有超人能力”。病因:③没有主语,从句意来看,其主语应是“原始人”,本来可以承前省略,但由于②的主语是①“生产力的低下”,所以②中的“原始人”就无法作③的主语了,③的主语还是“生产力的低下”,这明显不合逻辑。③与④用“从而”连接,但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因为“具有超人能力”是“英雄神”的特征。再看选项。A项,成分残缺,“幻想”缺主语,应在“于是”后面加上“原始人”;不合逻辑,幻想创造出的英雄神无法让人获得超人能力,所以“从而具有超人能力”不合逻辑,从后一个句子“这些英雄神……”可知,前一句应以“英雄神”为对象。B项,成分残缺,“由于……让……”,滥用介词导致无主语,应去掉“让”。D项,成分残缺,“生产力的低下”只是一个偏正短语,如果作主语,后面要有指向这个主语的谓语部分,但原句没有,而是以“原始人”为主语另起话题了,所以原句介词残缺,应在“生产力”前加上介词“由于”。
4答案 B
解析 ④应该紧跟“中国多年来”,与上文照应。排除C、D两项。⑤是具体做法,引出③这一结果。而⑥又是③引出的结果。故选B项。
5答案 (1)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思想(道德)性;教育(学习)性。
(2)崇尚劳动光荣,体现劳动价值。
6答案 示例一:袁隆平带着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让中国结束了饥饿的历史。因此,他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可在我眼里,他就是我的父亲,也是世界人民的父亲。感谢先生的救命之恩,他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粮食安全,让我们有力气发展经济,从事利国利民的事业。让我们记住他吧!
示例二: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您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您,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您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7答案 C
解析 “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是钟扬的未完成的愿望,并不是已经完成的事业。
8答案 B
解析 引用同事的话和称呼他为“钟大胆”是对他勇于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并没有否定他的意思。
9答案 ①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对植物学感兴趣,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性格:有主见、有追求、敢想敢做。
②工作后,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武大生物系的课程。没征求未婚妻意见直接开了结婚证明。性格:外向热情、雷厉风行。
10答案 ①善于用事实说话。文章除了直接评价赞美,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彰显理性与客观。比如用他的婚事表现他的雷厉风行,用他的小纸条上的工作安排表现他的忘我精神和忙碌劳累等。②引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的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字,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品质。③侧面烘托。文章多处引用钟扬妻子、同事、学生的话,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11答案 D
解析 A项,“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因果倒置,由“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可知,选项错误。B项,“完整阐释”错误,由“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己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可知,臧克家解释的只是牛的一种精神。C项,“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不合文意,原文中说的是“牛用作交换媒介”;故选D项。
12答案 B
解析 B项“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13答案 A
解析 材料一论述了牛勤劳、奉献、奋进等精神。A项,《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14答案 ①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习总书记讲话、鲁迅的诗句等。②举例论证。如文章列举李可染、钱三强等名人事例。
15答案 ①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为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②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神;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提升练】
1答案 A
解析 原文中括号内容“厅门的石阶”是对“户定”的解释说明。A项,括号内容是对“代”的解释说明;B项,括号内容是对“脑量”的补充说明;C项,括号内容解释了引语的出处;D项,括号内容是插入语,表示听众对演讲的反应。
2答案 ①句中强调画面、铃声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体现了夸张的夸大性。②画面、铃声分别从视觉、听觉角度勾勒柔美画面,激发了作者对于美的感知,“全唤醒了”用“全”字,则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
解析 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出“夸大性”所在,“全唤醒”体现了“夸大性”;然后分析“夸大性”的内容和如何形成“夸大性”。“那个画面”是视觉,“那串铃声”是听觉,这两种角度共同唤醒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字则是对“唤醒”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
3答案 ①句式结构不同:改句是散句,结构简单,叙述平淡,且“笑与泪”“幸福与忧恼”有重复之感;原句为整句,句式整齐,说理性更强。②强调内容不同:改句重点落在“人人都有”;原句将“生命”“有笑有泪”和“生活”“有幸福与忧恼”对举,更能强调苦和乐并存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引人深思。③语气节奏不同: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节奏鲜明,音律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解析 此题可以从句式结构、强调内容、语气节奏方面分析。从句式结构来看,改句是散句,结构简单,叙述平淡,且“笑与泪”“幸福与忧恼”意思重复;而原句是整句,句式整齐,说理性更强。从强调内容来看,改句主语是“人人”,强调“人人都有”;原句前后对举,更强调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引人深思。从语气节奏来看,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节奏鲜明,音律和谐,与文风匹配。
4答案 该署徽标四周为橄榄枝,橄榄枝象征和平。中间好像一只手握着玉米、麦子、秧苗等代表性农作物。整个图形传达了守护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之意。
解析 题干中已交代此徽标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徽标,那么对其构图要素的联想和寓意的分析都要从此生发而来。徽标中间的构图要素是玉米、麦子和秧苗,它们代表的是粮食,而环绕它们的图形很像一只握紧的手。寓意方面,手握粮食是守护粮食安全之意,周围的橄榄枝是促进世界和平之意。考生答题时既要全面考虑构图要素,又要注意图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言要简洁精当。
5答案 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区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在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
解析 解答此题,考生需要理解文段首尾语句的意思。首句写窗外春天的法国梧桐,“它长满了叶子”一句,暗示考生接下来要写的内容应该是对法国梧桐“叶子”的具体描写;下段开头“我常常坐在窗边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表明补写的内容要体现出法国梧桐“温柔和美好”的特点。
6答案 A
解析 B项,“三系杂交稻”错,原文是“他感到三系法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的。正当不育材料秧苗研究搞得如火如荼时……”,可见应当是“不育材料秧苗”;C项,“递进关系”错,“‘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执着:为‘天眼’燃烧20多年人生”“寻梦:探索科学未知无止境”,三个小标题是从不同角度在写,它们之间不是递进关系;D项,“也含有成功之后的喜悦”错,原文为“‘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
7答案 B
解析 B项,“就是在赞扬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错,从原文看,“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而毛主席这首《七律·到韶山》写于1959年,写他看到韶山的水稻和豆类作物被风一吹,掀起了重重的波浪,就在这种非常优美的景象下,遍地的英雄——也就是在农田里劳动的人民公社的社员们,他们正趁着夕阳的美景在一天紧张的劳动之后收工回家了。这首诗是歌颂劳动场面的。
8答案 D
解析 D项,“两则材料都采用第三人称”不能体现人物传记文本特征,因为第三人称并非人物传记独有,且有的传记如“自传”是第一人称。
9答案 ①有梦想,敢于追求;②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与困难;③执着追求,严肃认真;④治学严谨,精益求精;⑤心系国家,勇于担当。
10答案 首先,作者指出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然后,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和南仁东学生的评价证明这一观点;最后,作者用南仁东的原话写出他对科学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