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度高三阶段性监测
历史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和
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商鞅变法中頒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除此之外,商鞅
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商鞅此举重在
A.改造秦国的社会风俗
B.借助变法来推动社会转型
C.强化民众的法律意识
D.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2.汉武帝采纳文帝时贾谊“上收铜,勿令布”的建议,禁止郡国铸钱,让各郡(国)把以
前铸的钱全部销毁,将铜料输送给三官,并在产铜的地方设置铜官,负责采矿冶铜并把铜
输送到中央。这些做法
A.旨在稳定市场秩序
B.体现西汉政府的抑商政策
C.加重地方财政危机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唐德宗朝“四镇之乱”时,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
统,而朱泚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沘。
唐政府的这种做法
A.旨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B.使藩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
C.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4.元朝中期开科举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
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
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村去也!”由此可知,当时
A.科举考试不再考诗赋科目
B.人才选拔制度更加成熟完备
C.理学迎合了封建统治需要
D.“五经”开始成为官方教材
5.钱穆《国史大纲》中统计了从洪武四年到万历四十四年,246年间,每科状元
高三历史第1页共8页
榜眼、探花及会元,共计244人,其籍贯如表
表1
北方
人数
南方
人数
北直隶
南直隶
66
山东
7
浙江
48
山西
4
江西
48
河南
2
福建
31
陕西
湖广
四川
广东
6
广西
合计
29
计
215
这反映了明朝
A.政府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B.北方士人政治影响力降低
C.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开发
D.文化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6.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
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如图1所示)。
这一变化表明,清政府
A.接受实业救国思潮
B.意在保全利权发展经济
C.重视沿海经济发展
D.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7.表2是关于“克林德碑”的发展历程,这反映了
图1
表2
时间
事件
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
1900年
即“克林德事件”。
清醇亲王载沣代表政府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
1901年
即“克林德碑”。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
1918年
胜碑”。
在亚太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1952年
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A.国际环境决定外交走向
B.西方国家同情支持中国
C.中国民众爱国意识增强
D.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高三历史第2页共8页2021—2022 学年度高三阶段性监测
历史参考答案 2021.10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
1.A 2.D 3.B 4.C 5.D 6.B 7.D 8.B 9.D 10.C 11.C 12.D 13.B 14.C
15.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题,共 55分。
16.(14分)
规律: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思想一统。(4分)
阐释: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
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思想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道教广
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立局面。(4分)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推崇法家学说,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即位后,为巩固大一统局面,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思想领域出现“三
教合归儒”的趋势。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更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分)
总之,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规律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
征。(2分)
17.(13分)
19世纪 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了洋务运动。洋务派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
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这种道路的选择注定失败。(2分)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效仿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这条道路也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2分)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走美国人的路,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分)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南昌起义、
广州起义、秋收起义,攻打中心城市,实践证明照搬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
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分)
综上所述,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
物。(3分)
18.(16分)
(1)材料甲。(2分)
理由:材料甲是当时的官方报道,属第一手材料,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高;材料乙是漫画作品,
1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相印证。(4分)
(2)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努力开办工厂、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广大民众抗日救亡运动
日趋高涨等是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缩影。(2分)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
方迁移,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带动了大后方工厂的创办和发展,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
基础。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国共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内民众积极支援抗战,形成了全
民族抗战的局面。(6分)
上述史实表明,20世纪 30年代,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成为时代主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2分)
19.(12分)
示例 1:中世纪是“黑暗时代”。(3分)
论述: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
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
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
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9分)
示例 2:中世纪对人类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3分)
论述: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
事业的发展。(9分)
示例 3:中世纪的历史黑暗中孕育着光明。(3 分)
论述:示例 1+示例 2。(9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