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比较平稳,我觉得一个成功之处,就是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发挥了作用。
高三语文月考卷 它使得我们既反左也反右,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这种中庸之道是不搞极端,量变和质变相
结合,阶段革命论和不断革命论相结合的辩证法之道。
(摘编自郝铁J f[ ((改革智慧与中庸之道)) )
注意事项: 材料二: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中"当然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调和"或"折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中"。它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事情。"中"的标准并不固定,是不拘泥,它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化。中庸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
E扣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中"。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秤的结构并不复杂,一个杆,一个权。量东西时,
导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秤花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
4.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摘编自杨朝明《中庸之道并非"和稀泥没原则")))
材料三:
国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墨
(一)现代文阅读 1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赳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捐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中庸之道
材料一: 的另一种表达,即走道路中间。不然,不是极端冒进,就是不忠进取。孔子回答别人的问题,"叩
国阳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 其两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说清楚,全面地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与人和气相
明
棋 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中庸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朱嘉解 处,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1 墨家主张舍己为人,法家宣扬人人为己,儒家主张既为自己也为
怜 释,"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 别人。
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按照当代学者庞朴的解释就是,有 《孟子·离委》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 人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中庸之道则认为事物一分为二,在左右两个端点之间还有一个中间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苟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端点,因此中庸之道主张人们要"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则覆舟。"无论是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还是把君与民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都是
都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人立身行事的方法论,己渗透到中国的社会文 强调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不是为一方献计献策。在中国思
化心理之中。这在我们建设国家政治制度和改革路径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 想史上,为强势阶层摇旗呐喊的是法家,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是墨家,儒家居中。
和 一是善于在现实中的两个端点之间寻找中端点。 20 世纪曾经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仲寻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答"举贤才"。贤才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
军哥 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两个端点,而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探索,决定在苏联模式 空虚。"苟子则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儒家对政府官员的要求,既与墨家偏重于道德不同,
哥寻 l 每日 和西方模式之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如说,苏联是一党制,西方是多党制,我们则是 也与法家仅仅强调能力不同,而是二者兼顾。
居于两者之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试图借鉴两者的优点,同时避免 对社会成员的管理,儒家主张教罚并用。儒家重视教育与学习, ((论语》开篇是《学而)) ,
两者的缺点。 《苟子F开篇是《劝学》和《修身)),都把培养社会化的人作为政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儒家也重视法
二是善于在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两个端点之间,寻找一个过渡端点来解决阶段性问/题。比 律,((苟子》把法律比作水尺,指出人们涉水而行需要看水尺,人们的社会活动则需要看法律。儒
如,我们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早就想搞市场经济了,但是我们的办法是先保留计划经 然 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前者为先导。这既与墨家偏重于仿效楷模不同,也与法家羊纯
后发展乡镇企业,在体制外再发展出一个市场经济的体制。又如价榕双轨制,一方面保留计划 有异。
经济的产品价格体制,另一方面发展市场产品价格。这就是不要一步到位,而是善于 由上可见,儒家凡事站在相反的立场看问题,平衡双方的利益。这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处
过渡作为桥梁,达到下一个目标。 事逻辑,是贯穿于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看不见的脉络。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不明乎此,就
三是善于在起点和目标之间分步到位,设直过渡性中间目标。就像高速公路上总是要有加 事论事,看到的儒家学说只j能是一堆碎片。
油站一样,我们的发展总需要搞一个过渡再往前走。例如,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 (摘编自张荣明《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 )
得
4中 出,要在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此,他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个"三步走"战略使得我国的发展循序渐进,防止了"大跃进"错误的重现,也防止了骄傲自满、故 A.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中庸之道在建设国家政治制度和改革路径
步自封、停滞不前问题的发生。 方面的体现。
[高三语文第 1 页(共 8 页) 1 [高三语文第 2 页(共 8 页)1
B.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我们既反左也反右,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这是中国改革开放 最后扫扫缸底,才汇集起一点黑养麦面。
能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 ---大平,先起来举行"发纸马",这是沂蒙山区新年第一天最重要的节日活动,表示对天地神
c.孟子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是站在中间强调 抵和列祖列宗的感恩,期盼新的一年生活美满。举行完这一节俗仪式之后,赶紧倒上热水,就着
双方相互依存。 咸菜疙瘩艰难地吞吃了两个野菜饼。家中没有一点儿肉,村里有做豆腐的,年前他们除了一块,
D.中庸之道是贯穿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脉络。只有从中庸之道的角度,才能准确理解儒 剁了一些白菜搅成馅。开始包养麦面包子的时候,李大娘还强作笑颜地说"素馅好,让同志们
家学说的言论主张。 吃了,一年中素素净净的。"李大爷没接话,只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包子从开水锅里捞出来后,简单摊晾一下,就赶紧装在一个黑瓦盆里,上面盖上小盖子,用
A.把事物一分为二是不对的,应该是一分为二,因为在左右两个端点之间还有一个中间 干净的包袱把四个角系起来,李大爷提起包袱就冒着风雪往山里走去。
端点。 地上的雪越来越辱,李大爷步子也越迈越小,拔出这条腿尽力往前甩,可是后面还陷在雪中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苏联一党制和西方多党制两个端点之 的另一条腿却很难拔出来再跟上去,这样步子就怎么也迈不大了。他心里急,大过年的怎么也
间探索出来的。 得让同志们吃上热乎乎的包子啊。李大爷的喘气声越来越急促,身上冒出一层汗,脸和手已不
C. "中行"就是走中间道路,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全面看问题也是中庸之道的另外一 是刚出来时那么冷了。
种表述。 走在山中,随着寂寂的落雪声,树上偶尔也会有一吨积雪"扑腾"一下掉下来,这些声音让四 |蹄
D.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后者为先导,说明中庸之道的"中"不是数理意义上 周显得更加寂静。
的"中间"。 李大爷直奔牛角洞,平时拾柴火放牛羊多次去过那里,李大爷很熟悉这个洞的位直。同志们 |址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中庸思想的一项是(3 分) 住在家里的时候,几次听到那位小巧的女同志玉华说起这个洞,说那是一个藏人的理想之地,不仅
A.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山下的情况能一目了然,而且也使于自身掩护和转移。越往上,山坡越陡峭,有些地方需要踩着石 I ~摇
B.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头才能过去,可石头上的雪被脚一踩就会变得既硬又光滑,一不小心,整个人就可能会滑下去,好
C.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李大爷有丰富的经验。快要到洞口时,他踩的一块石头滑动起来,在就要倒地的一刹那间,他把 I ;去
D. 父慈,子孝;兄良,弟佛;夫义,妇昕;长惠,幼}I目;君仁,臣忠。 包袱尽量举在额前,护住了手中包袱以及里面的瓦盆,身体快速滑了下去,好在后面一块大石头挡
4. 为什么说中庸之道并非"和稀泥、没原则"7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分) 住了他。停了下来,他的脸被树枝拉了几道口子,左肘火辣辣地疼,也不知哪个伤口向外渗出血 |剖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6 分) 点,疼得他嘴里"吸溜吸溜刊号,可是看到包袱和瓦盆没有事儿,脸上就露出了笑容。
(二)现代文阅读 ll(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谁7"洞中发现来人又往前走,拉动着枪栓喝问。李大爷已经听出了是谁,就大声喊着"刘 |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主任,是我啊,我来给同志们送包子!"
包子 同志们认出了是李大爷,纷纷跑出山洞将他拉进洞里。有为他扑打身上落雪的,也有要为 |萌
高军 他涂抹包扎伤口的。他使劲挣脱着说"别别别,你们赶紧吃包子,要不就凉透了。"同志们说:
雪还在不停地下着,远远近近连成白茫茫的一片,路已经很难踩准确了,李大爷的身子这边 "李大爷,你过来一起吃吧。"他使劲摆手说"不不不,大过年的,俺在家里吃过了,吃了两大 |酶
一歪那边一歪地向前走着。山越来越高,树木也多了一些,树枝、树叶被白雪覆盖着,挨着地面 碗呢。"
的部分还主现着原来的颜色,这让一片白色的世界多了些色彩和层次感,看起来会感到舒服一 大家固在一起,敞开包袱,用从树上折下的树枝当筷子,夹着盆中的包子,放到嘴中一咬,
些。"悠儿 悠儿 "山中的风更大了,树上的雪向下落着,空中飘舞的雪花向他的头上脸 咯喃"一声,原来,包子已经冻住了,哪里还有一丝热乎气。"都怪俺,都怪俺,走得太慢……"李
上横扫过来,有的落进脖子里,往衣服里钻。他向左手哈一口气,把右手里的包袱倒 手 大爷看到这种情况,不断地自责着。
将已经有些麻木的右手放在嘴前哈一口热气。 华走过来,笑吁吁地说"李大爷,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饺子......包子了!"同志们听了,
昨天晚上,他和老伴儿盘算了大半天,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不知前些天住在他们家的那几 附和着说"是"阿,是啊。"不一会儿,包子就被全部消灭光了。
个革命同志此时在北大山里怎么样,最后二人决定,今天一早给同志们送包子去。这不,一大早 后来,这些同志分散到四方,一旦碰面谈起在沂蒙山的工作和战斗,都会说起李大爷的养麦
李大爷就冒着风雪进山了。 子。回来看望老房东的时候,开口总是说"永远忘不了您那年春节送的那顿包子,那包子
说是包子,其实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水饺。它是指下到开水里煮熟的水饺,而不 具好吃啊。"
是用蒸笼蒸出来的大包子。那时候,这里蒸的大包子是地瓜粉的,也不叫大包子,而是叫烫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日伪军最近一直在不断地扫荡,就算是有什么好东西也早被他们搜刮干净了。部队机关都 人在老伴的催促下"李大爷就冒着风雪进山了",他决定在除夕之夜给山上的同志们送包
转移到北大山里,部队在外线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李大爷和老伴儿合计了大半个晚上, 子去。
[高三语文第 3 页(共 8 页) ] [高三语文第 4 页(共 8 页) ]
「
且"最后扫扫缸底"既揭示了日伪军扫荡造成了百姓生活艰难,也体现了李大爷伟大的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一面。 A.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
c.李大爷听李大娘的话后重重叹气,叹气中既有对李大娘说法的不认同,也有内心的 行/童不及事/
愧疚。 B.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人/粮食必绝/踵粮
D. 同志们都附和玉华所说"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饺子……包子了",这完全是他们当时 以行/重不及事/
饿到了极点。 c.不可/夫匈奴元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人/粮食必绝踵粮/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行/重不及事/
A.文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段,对李大爷快要到洞口时倒地的一刹那间的情景进 D.不可/夫匈奴元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
行了细致的刻画。 以行/重不及事/
旦小说多处运用了插叙,如日伪军扫荡、牛角洞藏人便利、同志们离开沂蒙山分散到四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等情节,丰富了小说内容,不可缺少。
A.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封狼居膏"这一典故就与匈奴有关。
c.小说的选材典型而集中,线索十分明确,主要是围绕"包子"叙写包包子、送包子、吃包子
国 B. 陆下,本义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演变为帝王的谦称。及后来的忆包子等一系列事件。
c.和亲,文中指两个政权之间为巩固友好关系而结成儿女亲家。
D.小说对沂蒙山区过年时"发纸马"节俗仪式的叙述,使文章富有较为浓郁的地方风俗特
黑E D.郎中,官名,汉代专指帝王侍从官,其职责主要为护卫、陪从、建议等。
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 文中开头对风雪的描写有什么效果 请简要分析。 (4 分)
陆问 A.临茵人主父僵、御史成进、严安都上书劝阻汉武帝暂时不要征伐匈奴,后来汉武帝任命9. 小说中的"包子"分明冻住了并不好吃,但为什么结尾说"那包子真好吃啊" 请结合文本加以
他们都做了郎中。
分析。 (6 分)
i毛 B. 主父僵认为秦始皇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并没有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兵力不足,装备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齐,而是因为客观形势不允许。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g: c. 汉高帝也曾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攻打匈奴,结果发生平城被围的事件,然后就只得派刘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
临苔人主父值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
都 D. 严安认为当时朝延降服羌人和赞人,深入匈奴内地焚烧了龙城等做法,对国家来说并不
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玉立表鱼垫在或更主是去复主主兰金主交3壁
是长久的计策。
垒旦盟主鱼是空公是金兰经堕是旦企主至圣吏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秦
1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
不足,兵革不备哉 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盗墓 (1)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4 分)
即
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闯匈奴聚于代 (2) 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4 分)
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瞠下盛 14. 请概括说明主父惺反对汉武帝征伐匈奴的理由。 (3 分)
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P 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失刘敬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 循 步登夏口①古城作
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 刘长卿
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帷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 平芜连古垛,远客此沾衣。
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高树朝光上,空城秋气归。
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构南 微明汉水②极,摇落楚人稀。
郎,降羌、哭,略葳州,建城邑,深入匈奴,培其龙域,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但见荒郊外,寒鸦暮暮飞。
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夏口,为古地名,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此诗是刘长卿遭贬上任,途经夏口所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②汉水,即汉江,长江支流,在湖北省武汉市注入长江。古时,楚人生活在汉水一带。
[高三语文第 5 页(共 8 页) ] [高三语文第 6 页(共 8 页) ]
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是一首怀古诗,题目中"步登"点明了事件,"夏口古城"则是地点。 A.文化传承久远,取决于来自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
B. 首联先写登上古城后看到景象,视野广阔"远客"一词暗示了诗人的身份。 且文化传承久远,取决于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有多大
已领联细腻地描绘了晨光的变化,将我们的视角引向了近乎凋零殆尽的树梢上。 C. 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有多大
D.颈联虚写,诗人由眼前汉水茫茫联想到这片土地上曾人烟稀少的境况。 D.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人们强烈的认同感与共鸣
16. 本诗的结尾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 (6 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长二 F 火箭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从立项研制到女口今第 7 次载人飞行,长二
(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以地位、官职为理由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
... F 已经陪伴中国航天 29 个春秋。... 长二 F 火箭 ① 安全可靠是重要因素。长二 F 火箭上有两名"医生"一一逃逸救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两句 生系统和故障检测系统。在两个系统的相互配合下,执行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 F遥
是"... ... 十二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方面进一步提高。 11茹
(3)在古诗中,诗人常以"落日"塑造出浑然辽阔的意境,如" A A " 作为专门为航天员逃逸而研制的系统, ② 。逃逸系统在运载火箭抛整流罩前发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重大危险、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时,负责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并为航天员返回着陆提供必 |址
要条件。( ... ),在出现故障时向有关系统发出逃逸指令和终止飞行指令,并在逃逸时完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本题共 3 小题, 11 分)
逃逸飞行器的时序控制等任务。 I 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逃逸系统发挥作用, ③ 。逃逸塔是载人火箭的标志,有逃逸塔的火箭才能执行载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源远流长。它是 人航天任务。所谓逃逸塔,是指位于火箭顶部、像进雷针似的巨大装直。在火箭起飞前 15 分钟 I ;丢
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 到起飞后 120 秒,火箭一旦出现问题,逃逸塔上的发动机就会立刻启动,让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
斜在绿云囊"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桔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 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第一时间帮助飞船上的航天员脱离险境。 I 剖
t拉国文化向来讲究 ...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 2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远的情惊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 A.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则负责检测火箭的重要参数、判断火箭故障 |喇
"涵。至若端午节,丰宫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 旦负责检测火箭面重要参数、判断火箭故障的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
已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是用来检测火箭的重要参数、判断火箭故障的 |哨
想,完美体现着 A 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
D.用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检测火箭前重要参数、判断火箭故障
主坐鱼类美歪奕奕工晃去工生直在组垃丛旦盈主麦当。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阁
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史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过 15 个字。 (6 分)
正是循着这些 A 、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忠、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 四、写作 (60 分)
《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选,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电视剧《觉醒年代》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它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
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妆,用 建立的这一段历史,展现出觉醒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生百态。其中有一句台词"我们
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
时代发展解"天问"之问。
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一个人、一民族,若没有自卫的强力,羊指望公理昌明,仰仗人
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助的恩惠才能生存,这是何等卑弱无耻、不能自立的奴才!"
A.兼容并蓄 一脉相承 喜闻乐见 物换星移 这句台词极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且博采众长 一脉相通 喜闻乐见 物是人非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C. 兼容并蓄 一脉相通 雅俗共赏 物换星移 息;不少于 800 字。
D.博采众长 一脉相承 雅俗共赏 物是人非
[高三语文第 7 页(共 8 页) ] [高三语文第 8 页(共 8 页) ]高三语文月老卷参考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说法绝对,原文“我觉得一个成功之处,就是中庸之道
用”不是根本原
者关系判断错误
2.B【解析】本题考查
息,评价文本观点和基本倾向的
分为二”本身是对的
题”不等同于中庸之道
前者为先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智去巧”是取其一端的说法,不
是于“两端
解决问题的最佳平衡点,是高
原则地两
的无奈迁
泥、没原
是
士程,不是“和稀泥、没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点,一方面
求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另一方面要求结合自身理解加以判断和推理,有一定的灵活度
论点
之道是儒学的晢学基础
说和法家学说
然后列举儒家学说的
从多方面分析其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不同,无一例外体现了“执其两端
其中”的中庸之道,充分论证观点。③最后得出结论,照应论点
看到儒学的灵魂,避免碎片化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先分析层次,概括出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
关系,论点和论扌
表明层次关系
解析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在老伴的催促下”说法错误,原文是“他和
环境下的戏谑之
D项,“完全是他们当时饿到了极点”分析错误,是看到李大爷不断
对其安慰,是精神
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8.①交代故
现战士们艰难的生活环境
突出其精神。②写出李大爷冒着风雪送包子的艰
难,烘托出其高大形象。(
环境描写的分析要紧扣景物的特点,鉴赏环境
汪
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
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
以及推动行文发展这四个方
作
同
生活艰难,缺
子对饥寒
来说,当然是极其宝贵
爷冒着风
们吃,更是体现了老百姓的一片深情,大家
感动,因
在情意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
细分析。结尾说“那
有当时特定的
待殊感
素,从文中找出相
本题考查
的能
积
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
及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后演变为帝王的谦称”说法错误,“陛
析】本题考查筛选
内容要点的
物,并没有
劝
孤寡老弱得不到抚养,路上的死人接连相望,所以天下人开始反叛秦朝。(译出大意给1分;“养
译对一处给1分
奏书
他们,问他们:“你们原来都在哪
这么晚我们才相见
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是文言文翻译的基
取决于对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