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定时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定时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2 14:1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2023届第一次定时检测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2021年9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是地理自然环境与对应区域文明发展的某些表现。据此分析,早期人类文明
地理自然环境 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
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需要计算泛滥日期,古埃及进行天文学研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几何学诞生。埃及实现统一,建立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经常不定期泛滥。 在与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洪水和方舟的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A.洪水泛滥对其产生起决定作用 B.都是依赖经贸往来而产生的
C.多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D.只有靠近大河流域才能发展
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和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等地。在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等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了希腊化的进程。这反映了
A.战争客观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 B.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C.战争改变了东西方原有的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一份11世纪的教会文献指出:任何人接受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任命为主教或院长,教会将不予承认,并剥夺其进入教会的权利。同样的,皇帝、国王、公爵或侯爵若将主教职位或其他神职授予他人,将受到上帝的谴责,失去永生的机会。材料说明基督教会
A.防止了教宗与世俗权贵的合作 B.严禁授予君主与贵族教职
C.抵制世俗权力干涉教会人事权 D.注重与君主协商教会事务
镰仓幕府建立后,设有负责管理幕府领域内行政与财务的“政所”、统辖与源氏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武士)的“侍所”和审理御家人诉讼的“问注所”。将军任命御家人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行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这表明
A.日本正式开启由中央贵族掌握实权的时代
B.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C.在贵族时代地位较高的武士退出历史舞台
D.镰仓幕府时期御家人已沦落到社会的底层
据考古发现,右图所示瓷器出土于今坦桑尼亚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A.当时坦桑尼亚与中国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B.东非国家很早就开始模仿中国制造瓷器
C.中国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非洲
D.当时已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促使东西半球联系到一起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到达了今天的纽芬兰岛
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出德国
A.人文主义的兴起 B.浪漫主义的发展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理性主义的产生
哥白尼和牛顿被称为近代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大量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直接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廷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打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天主教会的影响
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18世纪90年代,美国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拥有的自由居民数量大体相同,但弗吉尼亚州比宾夕法尼亚州的国会众议员多6位。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1787年宪法
A.调和大小州矛盾 B.规定合众国的众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
C.保留了奴隶制度 D.规定五个黑人奴隶折合成三个人计算
英国1750年至1795年间多次颁布法令,禁止出口机器、机器模型和设计,也禁止技术工人外流。1825年,英国废除禁止出口机器的法令,允许大部分机器设备和技术自由出口。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
A.议会改革促使立法权的扩大 B.技术革新提升机器制造能力
C.自由贸易政策推动机器出口 D.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如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据此可推知
地区/年份 1699~1701 177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 13.3 46.9 46.4 34.7 28.1
非洲、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6.3 29.0 43.0
A.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B.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C.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D.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0世纪的一种生产组织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把持权力去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
A.直接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 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消除了自由主义原则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前期,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2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并成为葡萄牙与印度、中国、日本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港口。1580年以后,西班牙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殖民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是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大帆船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源自于美洲。在菲律宾,大帆船建造主要由中国木工、铁匠完成;帆船检修、货物搬运也依赖大批华工。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去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中有些是商人,他们携带中国货物直接前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换取白银;有些则是被当做仆役甚至奴隶运往美洲的;同期,还有旅菲的华人手工艺人和水手为逃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迫害而踏上前往拉丁美洲的行程。他们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 摘编自《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10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18分)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人类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学家之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人本性善论和感觉论。而法国当时一度盛行的“积极教育”,则成为卢梭萌发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现实动力。卢梭倡导归于自然、顺应自然的教育,以实现培养自然的自由人之目标。他认为,青年的主要特征是“性情的变化,频繁的愤怒,心灵的不断激动,使得孩子难以管理”,集中体现为“反对被控制”,他主张对15~20岁的青年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博爱教育”。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散见于《忏悔录》《波兰政府论·教育章》以及《新爱洛伊丝》等著作。
—— 摘编自《论卢梭“博爱”青年教育观及其实现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作为教育学家的主要成就。(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成为“最伟大的教育学家之一”的时代背景。(9分)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政治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国情,对这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确实具有重大影响。但相对于政情对政体实际选择的约束作用来讲,国情对政体选择的影响尽管很强,但强不过政情对政体选择的直接作用。……
说到底,国情仅仅是一个国家政体选择的政治文化背景条件。国情是一种政治文化的、背景性的因素;政情则是现实的、直接作用于当下政治决断的前台性要素。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究竟应当主要基于政治的思维,还是基于文化的思路,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 据《政体选择的国情依托:康有为共和政体论解读》等整理
结合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高二第一次定时检测历史试题答案(2021.9)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5:CACBC 6—10:AABCD 11—15:DBBC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28分)
(1) 条件:环球航行的成功;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提升了中国商品知名度;美洲盛产金银;美洲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美洲对东方商品的市场需求;巨额的利润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10分。每点2分,任答出其中5点即得满分)
(2) 不同:贸易范围更广,以太平洋为中心;行程远及中南美州;航线自西向东;西班牙殖民者主导;属于垄断性贸易的一种;白银等贵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促成大规模的华人外迁。(8分。每点2分,任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影响:促进了玉米等物种在亚洲的传播;密切了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亚洲特别是中国;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菲律宾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提高了华侨华人的地位;推动了华人向美洲的迁徒。(10分。每点2分,任答出其中5点即得满分。)
(15分)
(1) 成就:对法国“积极教育”等教育思想进行继承和创新;将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哲学与社会哲学运用于教育,完善了教育学理论体系;以人为本的论述方式,丰富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留下了众多理论著述。(6分,答出三点即可)
(2) 时代背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不断发展;法国封建统治对人性的束缚;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壮大;国际学术交流的发展;近代传媒业及出版业的发展。(9分,答出三点即可)
(12分)
示例一
观点:政治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政体选择。
论证:英国早在中世纪就形成了议会民主传统,国王的权力有限,这种政治文化传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政体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最终确立了以议会为权力中心的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君主制,又确立了议会民主制。美国未经历过封建社会阶段,又有议会制民主的传统,所以在独立战争后,美国没有像英国那样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而是选择没有国王的共和政体。
结论:一个国家的国情即政治文化传统,对于该国家的政体选择具有重大影响。
示例二
论题:政情、政局是影响政体选择的主要因素。
论证:法国曾是欧洲大陆典型的君主制国家,这种国情和政治文化对大革命后法国政体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法国后来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帝制都是其影响的结果;但在19世纪70年代,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当时保皇派内部分歧严重、共和派和广大群众斗争等这些政情直接作用的产物。
结论:国情(政治文化)对政体选择尽管有影响,但不是直接的,也不是决定性的。一个国家在转型关头的政体选择,一般而言,主要受政治时局,也就是当时政情的制约。
示例三
论题:政情、国情共同影响着国家政体的选择。
论证:融合示例一二组织答案
第一次定时检测 历史 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