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饮酒》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饮酒》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1 14:1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饮酒 陶渊明
一、知诗人
二、读诗文
三、通诗意
四、入诗境
五、悟诗情
一、知诗人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去世得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去世得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东晋末年,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再次出任彭泽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让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辞职还乡。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二、读诗文
其五
结 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建造,构筑
简陋 的房屋
人聚居的地方
译文:我筑屋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世俗交往的喧扰
三、通诗意
问君 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
作者自己
为什么能
如此
这样?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住所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 南山。
闲适淡泊名利的样子
看见
动词
庐山
译文: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在地看着南山。
望?
写景
热爱自然
山气 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交,结伴。
结伴而归
译文:傍晚的山色最美好,雾气在山间环绕,飞鸟结伴回家。
写景
热爱自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译文: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有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暗示奔竟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象征高洁傲岸的品质
厌倦世俗,归返林间,陶渊明的化身了
人悠闲自得,山也显示悠然
气象、景致平静美好
真意究竟指什么?
四、入诗境
“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什么?
如何探究诗歌的主旨?要探究作者情感?
一是诗歌外部。从诗人的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等着手,即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二是诗歌内部。从诗歌的题材内容、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情感流露等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即我们常说的“以意逆志”。
五、悟诗意
一是诗歌外部。——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高洁傲岸、淡泊名利。归田十二年,借饮酒言志。
二是诗歌内部。 不受世俗羁绊,安享闲适的田园生活,悠然忘我,陶醉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本诗主旨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诗人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摒弃世俗功名,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安享恬美的田园生活,乐享自得的生活意趣。返璞归真,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中悠然忘我。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写出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色以及自己不受世俗干扰、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悟出自然理,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总结
课堂练习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谢谢聆听